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促进帕金森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蛋白激酶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表达 被引量:13
1
作者 尹海燕 唐勇 +1 位作者 陈瑾 余曙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64,共2页
目的探讨电针能否促进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的表达。方法以腹腔注射(30mg/kg)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诱导形成PD小鼠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 目的探讨电针能否促进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的表达。方法以腹腔注射(30mg/kg)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诱导形成PD小鼠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压2~4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黑质致密部PKA、CREB1表达。结果模型组PKA、CREB1积分光密度低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积分光密度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PD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PKA、CREB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PKA CREB1 针灸疗法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唐勇 余曙光 陈瑾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g)1-甲基-4苯基-1,2,3,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g)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压2~4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空电组减少,P〈0.05;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和空电组减少,P〈0.01;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帕金森小鼠突触可塑性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电针疗法
下载PDF
电针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的神经细胞黏附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唐勇 余曙光 陈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病小鼠黑质致密部(SNC)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病小鼠黑质致密部(SNC)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及其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模型组(54.00±10.39),电针组(92.67±2.52)(P<0.05);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模型组(138.33±5.86),电针组(230.33±17.16)(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SNC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突触可塑性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多巴胺神经元可塑性 电针疗法
下载PDF
MPTP致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定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梁亚杰 李淑蓉 苏炳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标准曲线,并以之判定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方法根据小鼠大脑解剖图谱观察小鼠黑质致密部的走向,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大脑黑质致密部及多巴胺能神经元...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标准曲线,并以之判定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方法根据小鼠大脑解剖图谱观察小鼠黑质致密部的走向,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大脑黑质致密部及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计数MPTP处理小鼠的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与正常小鼠的相似部位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分布图,利用曲线对MPTP处理小鼠所得到的切片进行分析,发现样本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证明判定方法可行而有效。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MPTP致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判定进行了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PTP 标准曲线 酪氨酸羟化酶 黑质致密部 定量研究 C57/BL6小鼠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量化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燕生 方元 +1 位作者 史文宗 刘兰祥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 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 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记录黑质头、体、尾部及内外侧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头、体及尾部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头部更明显(分别为0.201±0.030和0.254±0.050,P<0.05);两组在黑质内、外侧区的FA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黑质致密部头部FA值小于0.224,高度提示帕金森病可能。结论:黑质致密部的头部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下载PDF
电针促进MPTP帕金森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nestin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尹海燕 唐勇 +1 位作者 陈瑾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21-23,26,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Vr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及其接受电针治疗后黑质致密部nestin的表达变化。方法:以腹腔注射(30mg/kg)MPTP诱导形成帕金森小鼠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 目的:观察比较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Vr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及其接受电针治疗后黑质致密部nestin的表达变化。方法:以腹腔注射(30mg/kg)MPTP诱导形成帕金森小鼠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压2~4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7d造模后、3个疗程治疗结束,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黑质致密部nesfin表达。结果:在7d造模后,模型组nestin阳性细胞计数和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NS组多(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空电组nestin阳性细胞计数和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多(P〈0.05);模型组较空白组多(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多(P〈0.01)。结论:MPTP可促进帕金森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nestin表达;电针不仅可促进生理条件下黑质致密部nestin表达,也可促进帕金森病病理条件下nesfin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nestin 针灸疗法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反应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国鹏 胡三觉 +2 位作者 樊爱琳 韩晟 王晓斌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5-651,共7页
通过研究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nigracompacta,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谷氨酸、多巴胺及缺氧敏感性的关系,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在神经系统的普遍性。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该... 通过研究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nigracompacta,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谷氨酸、多巴胺及缺氧敏感性的关系,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在神经系统的普遍性。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该三种刺激反应的敏感性,并对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 (interspikeinterval,ISI)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上述三种刺激更敏感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ISI序列含有非稳定周期轨道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致密部 自发放电 谷氨酸 多巴胺 缺氧 非稳定周期轨道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莉 唐勇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压2—4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运用免疫组化检测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转运体表达。结果:电针组多巴胺转运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24.67±13.01)较模型组(2.33±3.22)增加,P〈0.01;电针组积分光密度(26088.88±4498.05)也显著高于模型组(15248.27±4195.38),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转运体的表达,从而发挥对帕金森小鼠突触多巴胺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多巴胺 多巴胺转运体 电针疗法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与其放电型式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国鹏 胡三觉 +2 位作者 韩晟 王晓斌 杨红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81-585,共5页
目的 研究黑质致密部 (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 (NE)敏感性的关系 ,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的普遍性 .方法 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 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反应的敏感性 ,对非周期放电... 目的 研究黑质致密部 (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 (NE)敏感性的关系 ,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的普遍性 .方法 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 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反应的敏感性 ,对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结果  NE对 18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兴奋作用 ,对 16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抑制作用 .无论兴奋或抑制作用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不同浓度 NE的反应程度均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大 (P<0 .0 1) ;NE的兴奋及抑制作用可分别被酚妥拉明 (2 0μmol· L- 1 )及舒必利 (1μmol· L- 1 )阻断 ;在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序列中测出非稳定周期轨道 .结论  SNc的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更敏感 ,这种敏感性可能与非周期放电的混沌特性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致密部 自发放电 去甲肾上腺素 敏感性 非稳定周期轨道
下载PDF
成年与老年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成华 苗绘 +4 位作者 杜霞 孙羽 于红丽 董红艳 高殿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1期701-70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老化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探讨其退行性变的形态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分为成年组(4-5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取中脑黑质,常规制片,连续冠状切片,分别进行焦油紫染色...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老化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探讨其退行性变的形态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分为成年组(4-5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取中脑黑质,常规制片,连续冠状切片,分别进行焦油紫染色和TH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仪分别对Nissl染色细胞、TH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老年大鼠中脑黑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TH阳性神经元也同时减少(P〈0.05),且在超微结构上老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内质网扩张及多量脂褐素形成。结论老年黑质退行性病变可能与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致密部 多巴胺能神经元 Nissl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DA含量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玲娜 常永丽 +1 位作者 郭晓姝 张翠英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察3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中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SNc损毁组(P<0.001)和MFB损毁组(P<0.001)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与SNc损毁组相比较,MFB损毁组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下降更为显著(P=0.005)。结论:MFB损毁制备的PD大鼠模型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范围较SNc损毁有所扩大,为不同研究选择制备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黑质致密部 内侧前脑束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及拮抗剂对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伟红 刘媛媛 +3 位作者 庄晓燕 张红 焦金菊 常志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GABA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ine,Bic)对大鼠黑质致密部(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电泳及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GABA和Bic对...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GABA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ine,Bic)对大鼠黑质致密部(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电泳及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GABA和Bic对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GABA使42个受试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在30个受试神经元中,Bic使22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加快,6个神经元无作用,2个神经元受到抑制。在35个受试神经元中,微电泳GABA期间给予GABAA受体阻断剂Bic,其可使91.43%神经元放电频率加快。结论:GABA能投射对SNc神经元有抑制作用,GABAA受体阻断剂Bic能拮抗GABA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荷包牡丹碱 黑质致密部 微电泳
下载PDF
老年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
13
作者 肖成华 苗绘 +3 位作者 孙羽 杜霞 陈静 高殿帅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老年大鼠(≥24月龄)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TH阳性神经元数及其超微结...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老年大鼠(≥24月龄)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TH阳性神经元数及其超微结构,并与成年大鼠(4~5月龄)比较。结果老年组大鼠黑质致密部THmRNA水平(0.66±0.12)明显低于成年组(1.09±0.08)(P<0.05);TH蛋白水平及TH阳性神经元数与成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大鼠黑质致密部尾侧段TH阳性神经元数比成年组明显减少(P<0.05),其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器少、脂褐素多、核固缩、线粒体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结论老年大鼠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THmRNA水平下降,尾侧DA能神经元明显减少,并呈衰老性改变,这可能是老年黑质纹状体功能降低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黑质致密部 多巴胺能神经元 酪氨酸羟化酶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自发放电及Glu能和GABA能传入活动的影响
14
作者 刘媛媛 杨青山 高东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大鼠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及对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纤维输入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arkinson病(PD)的发病机制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微电泳技术观察NO供体硝普钠(SNP),...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大鼠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及对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纤维输入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arkinson病(PD)的发病机制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微电泳技术观察NO供体硝普钠(SNP),Glu及GABA对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及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微电泳SNP使81.25%(39/48)受试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加快,此兴奋性作用与微电泳电流强度正相关,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20nA~80nA),SNc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进一步加快。在35个受试神经元上分别微电泳Glu或GABA后,可以观察到分别有31神经元兴奋或所有神经元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已经被Glu兴奋的31个神经元上同时微电泳SNP可使SNc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进一步加快。相反,在微电泳GABA的同时应用SNP可使已经被抑制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结论:NO对SNc神经元产生兴奋性作用。NO与Glu、GABA能投射在SNc有汇聚作用,NO协同Glu对SNc神经元产生兴奋性作用,但拮抗GABA对SNc神经元抑制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黑质致密部 微电泳 大鼠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U-Net的人脑黑质致密部分割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加旺 田维维 +2 位作者 刘学玲 李郁欣 冯瑞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1,29,共9页
人脑黑质致密部分割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黑质致密部在人脑核磁共振成像中像素占比低、类间差异小,为提高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人脑黑质致密部的分割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U形神经网络(U-Net)的人脑黑质致密部分割方法。... 人脑黑质致密部分割能够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黑质致密部在人脑核磁共振成像中像素占比低、类间差异小,为提高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人脑黑质致密部的分割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U形神经网络(U-Net)的人脑黑质致密部分割方法。为了提取更多有效的多尺度图像语义特征,结合U-Net的跨连接结构并采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同时融合基于Transformer编码器的高维语义编码模块以提取高维语义特征,避免浅层噪声对特征造成的影响。建立多任务模型并设计基于二维高斯核权重掩膜的损失函数,解决神经网络分割模型因多次下采样造成的不连续分割误差问题。构建包括140个帕金森病患者以及48个健康对照者的高精度核磁共振脑成像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常用的医疗影像分割方法 R2U-Net、HANet等,该方法的多任务分割效果取得明显提升,戴斯相关系数和AUC指标分别达到0.869 1和0.943 9,消融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改进编码器和改进损失这2个模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U形神经网络 Transformer模块 多任务学习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正常老化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成华 苗绘 +3 位作者 杜霞 孙羽 陈静 高殿帅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和酪氨酸羟化酶(TH)在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多巴胺(DA)能神经细胞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成年组(4~5月龄)和老年组(≥24月龄),取中脑黑质,分别进行TH和NCAM的免疫组...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和酪氨酸羟化酶(TH)在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多巴胺(DA)能神经细胞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成年组(4~5月龄)和老年组(≥24月龄),取中脑黑质,分别进行TH和NCA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显微镜下计数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神经细胞,灰度分析电泳条带。结果:SNc的DA能神经细胞几乎都表达NCAM,老年大鼠SNc TH阳性细胞总数及蛋白量均无减少(P>0.05),但尾侧段TH阳性细胞减少(P<0.05);NCAM在阳性细胞总数及蛋白量均减少(P<0.05),但各段阳性细胞的减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老化后大鼠的SNc DA能神经细胞DA合成降低,并且NCAM可能参与了这种DA的合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老化 黑质致密部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酪氨酸羟化酶 大鼠
原文传递
酪氨酸激酶受体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对老年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影响
17
作者 肖成华 苗绘 +3 位作者 孙羽 杜霞 陈静 高殿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7-249,共3页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能有效地保护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是迄今所发现的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作用最强的神经营养因子。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营养作用需要通过膜受体...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能有效地保护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是迄今所发现的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作用最强的神经营养因子。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营养作用需要通过膜受体-GDNF家族受体α1(GDNF family receptor α1,GFRα1),跨膜传递信息的信号转导受体一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ET)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黑质致密部 老年大鼠 receptor GDNF家族
原文传递
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宗兵 乔德才 刘晓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76-882,共7页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索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和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各8只、PD组(PD)和PD运动组...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索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和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各8只、PD组(PD)和PD运动组(PD+Ex)各12只。6-OHDA单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建立PD模型大鼠,运动组术后24 h开始进行跑台训练,以11 m/min,30 min/day,5day/week训练,共4周。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运动对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PD组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爆发式放电频率和百分比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放电间隔(ISI)相应缩短(P<0.05);PD+Ex组爆发式放电频率和百分比显著低于PD组(P<0.05),ISI有一定延长(P<0.05)。阿扑吗啡(APO)诱导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能力检测发现,4周后PD组大鼠净旋转圈数为261.0±27.1转/30 min,PD+Ex组为230.1±11.4转/30 min,PD+Ex组大鼠异常旋转次数较P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运动干预可部分抑制PD模型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兴奋性,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推测早期运动干预引起黑质DA能神经元兴奋性改变的机制可能与运动保护DA能神经元,降低6-OHDA对神经的易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多巴胺能神经元 电生理学 运动干预
原文传递
大鼠尾核内注射多巴胺及刺激黑质对尾核痛兴奋与痛抑制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玉羡 谷瑞民 孙明智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57-58,共2页
本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尾核神经元放电的方法,以尾棱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变化为痛反应指标,观察尾核内注射DA及刺激黑质致密部对PEN和PIN电活动的影响,探讨黑质-纹体DA能系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 本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尾核神经元放电的方法,以尾棱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变化为痛反应指标,观察尾核内注射DA及刺激黑质致密部对PEN和PIN电活动的影响,探讨黑质-纹体DA能系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核内注射 神经元电活动 多巴胺 大鼠 痛抑制神经元 痛兴奋神经元 神经元放电 细胞外记录 玻璃微电极 黑质致密部 反应指标 痛觉调制 PIN PEN DA
下载PDF
大鼠黑质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枝 丁艳霞 +2 位作者 刘洪梅 张凤真 高殿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 观察发育过程中大鼠黑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对不同胎龄(embryonicday ,E ,E13、E16、E18、E2 0 )、新生(P0 )和成年大鼠中脑(黑质)区段冠状连续石蜡切片行Nissl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在E13天时,中脑腹外侧出现两种极性不同的细... 目的 观察发育过程中大鼠黑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对不同胎龄(embryonicday ,E ,E13、E16、E18、E2 0 )、新生(P0 )和成年大鼠中脑(黑质)区段冠状连续石蜡切片行Nissl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在E13天时,中脑腹外侧出现两种极性不同的细胞,但不能区分出黑质。在E16天时可观察到黑质,此时黑质腹侧细胞较背侧细胞密集。在E18天时,黑质内部构筑发生变化,通过细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可区分黑质致密部、网状部和外侧部,细胞形态开始趋于成熟。到新生当天时,可观察到黑质网状部的细胞较胚胎时稀疏,黑质致密部的细胞开始密集,细胞呈现成熟神经元的形态。结论 在大鼠出生之前,其黑质内部构筑的演变已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研究 Nissl染色 黑质致密部 形态学变化 黑质网状 成熟神经元 发育过程 不同胎龄 石蜡切片 大鼠中脑 光镜观察 排列方式 细胞形态 天时 腹外侧 新生 区分 构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