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齿状核及其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被引量:1
1
作者 姚笑笑 任传根 +5 位作者 陈黛茜 缪慧中 陈争珍 杨新东 李昌盛 陈成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4,共6页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显影齿状核及其静脉,探讨齿状核门位置与静脉变异的关系。方法筛选18~30周岁的健康青壮年51例(男24例,女27例)行3.0T SWI序列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 IP)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SWI序列的...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显影齿状核及其静脉,探讨齿状核门位置与静脉变异的关系。方法筛选18~30周岁的健康青壮年51例(男24例,女27例)行3.0T SWI序列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 IP)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SWI序列的原始图像以及重建后图像,对齿状核门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齿状核长(16.64±0.20)mm,宽(8.36±0.14)mm,两侧长宽均无差异;齿状核长轴夹角中位数为26.80°(四分位间距为34.58°)。齿状核静脉可分为外侧、内侧两组,由水平裂大静脉、核静脉、齿状核中央静脉及蚓静脉引流。齿状核外前部经核静脉引流至岩上窦;外中部由多条小静脉向外侧汇入水平裂大静脉;外后部由很多支极细小静脉引流,汇入蚓静脉或髓质静脉;内前部由蚓旁静脉、齿状核中央静脉共同引流,蚓旁静脉常于齿状核门周围汇入齿状核中央静脉,最终经蚓前静脉至直窦;内后部常汇入蚓静脉属支,蚓旁静脉可与之共同汇入蚓静脉。齿状核门75.49%位于内上象限,24.51%位于内下象限。结论齿状核及其静脉在SWI图像中清晰可见,齿状核门的位置可能与蚓旁静脉汇入点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 齿状核 齿状核静脉变异 磁敏感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少年型、成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朱蔚文 宋兴旺 +2 位作者 刘晓蓉 廖卫平 易咏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少年型、成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收集3例少年型、1例成年型DRPL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结果、DRPLA基因CAG重复次数。结果 3例少年型起病年... 目的探讨少年型、成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收集3例少年型、1例成年型DRPL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结果、DRPLA基因CAG重复次数。结果 3例少年型起病年龄平均13岁,均有肌阵挛及癫痫史、智力低下、小脑性共济失调明显、伴有全身不自主运动和精神症状;1例成年型起病年龄22岁,有肌阵挛及癫痫史、记忆力下降、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双手震颤,无精神症状。磁共振显示少年型有明显脑干、小脑、大脑皮质萎缩,对称性脑白质变性,成年型仅有轻度脑干、小脑萎缩。少年型的脑电图显示脑电背景弥漫性慢化,成年型的脑电背景正常。DRPLA基因检测CAG重复数少年型分别为15/64次、17/65次和15/68次。成年型为12/62次。结论 DRPLA的临床异质性明显,CAG重复数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相关。对有肌阵挛、癫痫、伴共济失调、智力低下的青少年患者进行特异性基因检测能提高少年型DRPLA检出率,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少年型 成年型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大鼠运动皮层缺血后神经发生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芳玲 吴铮 +4 位作者 李子洁 刘敏 田欣 刘婷婷 王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7-698,共2页
目的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约占全球5%的伤残调整年和10%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脑卒中的治疗存在有效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除溶栓外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及再生修复治疗手段,且治疗时间窗窄,临床预后改善率低。脑卒中后存活患... 目的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约占全球5%的伤残调整年和10%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脑卒中的治疗存在有效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除溶栓外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及再生修复治疗手段,且治疗时间窗窄,临床预后改善率低。脑卒中后存活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在首次脑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占73%~88%,在慢性脑卒中中占到55%~75%。寻找有效的神经再生修复治疗新方法,打破脑卒中治疗的瓶颈,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重点目标,对于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脑卒中负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靶点明确、安全、可调等优点,已用于帕金森病、癫痫和肌张力障碍等疾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治疗上。但DBS在脑卒中治疗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神经疼痛方面,只有很少几个临床试验在研究其他脑卒中后遗症时关注到对运动功能的改善。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小脑齿状核(LCN)作为DBS的靶点,观察电刺激是否能够激活小脑-丘脑-皮层通路,进而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且观察了电刺激LCN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以期为脑卒中后的神经再生修复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内皮素-1定点注射诱导大鼠运动皮层缺血,之后在对侧LCN安置刺激电极。术前分别进行面条矩阵任务和水平梯子行走任务训练。其中面条矩阵抓取任务行为学评价,国内尚无相关实验方法报道,使用的动物实验装置为我们自行制备。实验中训练大鼠完成对食物-干面条的抓取任务,通过矩阵对其前肢运动的距离和和方向进行测量,定量和定性评估后前肢运动能力,为脑卒中后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可靠的新方法。本研究在手术后第8天开始每天8 h的LCNDBS治疗,且每天配合进行15 min面条矩阵抓取训练,治疗持续14 d。尼氏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免疫荧光双标检测SVZ神经发生。结果LCNDBS能有效改善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缩小皮质梗死体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LCNDBS能够显著增加缺血侧和健侧室管膜下区BrdU+Nestin+神经干细胞和BrdU+DCX+成神经细胞的数量,并增加梗死周边BrdU+NeuN+的数量。还对脑卒中后第29天开始LCNDBS治疗大鼠的神经发生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LCNDBS能够显著增加缺血侧和健侧室管膜下区BrdU+DCX+成神经细胞的数量,以及梗死周边BrdU+NeuN+的数量。结论LCNDBS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小脑齿状核 脑卒中 神经干细胞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一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和基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姚生 王志伟 +3 位作者 韩晓琛 邱峰 郑奎宏 戚晓昆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一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对1例早发成年型DRPLA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家族成员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结果先证者... 目的探讨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一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对1例早发成年型DRPLA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家族成员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结果先证者,男性,42岁,病程5年。首发症状为言语含糊,后续的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吟诗样语言伴构音障碍)、全身不自主运动、认知功能下降及性功能障碍。头颅MRI(2009年)示双侧脑室旁、桥脑长T2信号,小脑轻度萎缩,外院初诊为"多发性硬化",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明显疗效;4年后复查头颅MRI(2013年)示上述部位异常信号增多,脑干和小脑明显萎缩。外周血DNA检查发现ATN-1基因中CAG重复序列数异常增多。先证者之父,39岁发病,首发症状为走路不稳,逐渐出现言语欠流利及行走缓慢,病情进行性加重;70岁出现言语含糊不清、饮水呛咳伴吞咽困难;头颅MRI示"脑白质病";最后至不能进食后病故。结论早发成年型DRPLA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头颅MRI可见双侧弥漫性白质病变,脑干和小脑进行性萎缩;ATN-1基因中CAG重复序列数测定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 临床特点 神经影像学 ATN-1基因
原文传递
小脑齿状核及其周围髓质微血管构筑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学政 姜树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85-88,共4页
观察6例儿童小脑齿状核及其周围髓质血供。齿状核动脉可分齿状核内动脉和齿状核外动脉。齿状核动脉在髓质内分支很少,在核周分支增多。齿状核动脉分支间互相吻合成血管网,形成密集的血管丛,丛的形态与齿状核外观相一致。齿状核微血管密... 观察6例儿童小脑齿状核及其周围髓质血供。齿状核动脉可分齿状核内动脉和齿状核外动脉。齿状核动脉在髓质内分支很少,在核周分支增多。齿状核动脉分支间互相吻合成血管网,形成密集的血管丛,丛的形态与齿状核外观相一致。齿状核微血管密度为1355.03±222.1mm/mm^3,血管网密度为664.20±87个/mm^2。核周髓质内微血管密度为164.20±42.85mm/mm^3,血管网密度为59.23±6.69个/mm^2。本文讨论了齿状核血管形态与小脑出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齿状核 微血管构筑
下载PDF
幼儿小脑齿状核的微血管构筑 被引量:2
6
作者 和荣丽 郭民 洛树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9-331,共3页
目的:以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小脑齿状核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齿状核内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并测血管密度。结果:本实验首次成功地显示出小脑齿状核内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 目的:以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小脑齿状核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齿状核内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并测血管密度。结果:本实验首次成功地显示出小脑齿状核内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小脑齿状核的微血管多为树根状,分支多以大锐角和弧形发出,且彼此吻合成网,其密度明显高于周围髓质区。结论:小脑齿状核内微血管近似直角和弧形的弯曲,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其密度较周围髓质高很多,与该部位神经细胞需氧量较大,代谢较活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小脑 齿状核 微血管构筑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小脑齿状核MRI功能成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蒲永林 罗德馨 +7 位作者 张斯琴 高健 李庆丰 洪楠 王永恒 冯义濂 叶安培 李锦琦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测量齿状核T1弛豫时间,设计出齿状核功能成象破坏稳态梯度回波序列的成象参数,并用此序列在一正常志愿者,在静止和刺激时交替扫描3次,进行齿状核功能成象,刺激时齿状核信号平均强度是静止时的1.2倍.
关键词 磁共振 脑功能成象 小脑齿状核
下载PDF
齿状核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学政 谷学静 +4 位作者 刘学 魏广生 萧鸿 蔡久英 姜树学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应用12例经甲醛碳素墨水灌注的儿童脑及10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脑,光镜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齿状核微血管构筑形式.齿状核动脉直接起自小脑三对动脉的1~2级分支,分为齿状核内动脉及齿状核外动脉.动脉分支间形成致密的血管丛.核内吻合... 应用12例经甲醛碳素墨水灌注的儿童脑及10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脑,光镜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齿状核微血管构筑形式.齿状核动脉直接起自小脑三对动脉的1~2级分支,分为齿状核内动脉及齿状核外动脉.动脉分支间形成致密的血管丛.核内吻合血管多为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动脉.齿状核毛细血管密度远高于核周围髓质.文内探讨了齿状核微血管构筑形式与小脑出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构筑 齿状核 小脑
下载PDF
小脑齿状核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协林 夏祥国 刘运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8-878,共1页
关键词 小脑齿状核 形态学观察 临床意义 统计学处理 成人尸体 参考值
下载PDF
DTI技术测定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FA VR与病情的关系及预测ABE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开平 王荣芬 刘云昇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480-486,共7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各向异性分数(FA)、容积再现(VR)与病情的关系及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ABE)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单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5例作为黄疸组,...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各向异性分数(FA)、容积再现(VR)与病情的关系及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ABE)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单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5例作为黄疸组,并选取同期继发为ABE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73例,作为ABE组。均接受DTI技术检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病情程度、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实验室指标[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SB)、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小脑齿状核FA、VR,分析小脑齿状核FA、VR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情程度、NBNA评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及与ABE发生的关系,并评价小脑齿状核FA、VR对AB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情程度、NBN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E组TSB、DBil、TBA、小脑齿状核VR高于黄疸组,小脑齿状核FA短于黄疸组(P<0.05);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FA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与病情程度、TSB、DBil、TBA呈负相关;小脑齿状核VA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与病情程度、TSB、DBil、TBA呈正相关(P<0.05);病情程度、NBNA评分、TSB、小脑齿状核FA、VR与ABE发生显著相关(P<0.05);小脑齿状核FA、VR联合预测ABE发生AUC最大,为0.81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23%、78.82%。结论:小脑齿状核FA、VR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采用DTI测定小脑齿状核FA、VR,可为临床评估病情程度、预测ABE发生提供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小脑齿状核 各向异性分数 容积再现 急性胆红素脑病
下载PDF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巨大体感诱发电位1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小芳 童绥君 +3 位作者 毕敏 黄琼华 林燕 林丽雪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6-116,123,共2页
关键词 齿状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小脑上、下脚、齿状核标本的剥制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先德海 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57-258,共2页
关键词 小脑脚 齿状核 纤维束
下载PDF
齿状核平均峰度值在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分型中的价值
13
作者 庞坚信 张忠伟 +2 位作者 黄沛钰 季文斌 王冬女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齿状核平均峰度(MK)值在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D患者76例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39例(HC组),对PD患者进行统一PD评估量表评分,根据评分将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29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为主型(PIGD组)3... 目的探讨齿状核平均峰度(MK)值在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D患者76例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39例(HC组),对PD患者进行统一PD评估量表评分,根据评分将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29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为主型(PIGD组)37例和不确定型1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结构磁共振成像检查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检查,在MK参数图上记录3组齿状核MK值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D患者齿状核MK值与震颤评分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D组齿状核MK值较PIGD组和HC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GD组与HC组齿状核MK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齿状核MK值与震颤评分呈正相关(r=0.407,P<0.05),与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无相关性(r=-0.061,P>0.05)。结论齿状核MK值有助于PD运动障碍分型,并可评估震颤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扩散峰度成像 平均峰度 齿状核 运动障碍
下载PDF
小儿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发小脑齿状核变性1例
14
作者 肖敏 赵伟 +2 位作者 杨悦青 张有起 高桂玲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7年第4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格罕细胞 小脑齿状核变性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大脑皮质慢痛反应的影响
15
作者 吴杰 陈培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2-25,共4页
实验用猫,在氯醛糖麻醉和三碘季铵酚制动下进行。以选择性刺激C类神经纤维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可明显抑制大脑皮质的慢痛反应;刺激齿状核和刺激隐神经... 实验用猫,在氯醛糖麻醉和三碘季铵酚制动下进行。以选择性刺激C类神经纤维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作为慢痛反应的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可明显抑制大脑皮质的慢痛反应;刺激齿状核和刺激隐神经C类纤维的时间间隔缩短,抑制程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刺激齿状核的强度增加,抑制程度也增大。提示小脑齿状核可能参与大脑皮质慢痛反应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齿状核 大脑皮质 电刺激 慢痛
下载PDF
1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病人的护理
16
作者 李素芳 王彦珍 杨建萍 《全科护理》 2016年第4期429-430,共2页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的一种亚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智力减退、语言障碍、癫痫大发作和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震颤和肌阵挛...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的一种亚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智力减退、语言障碍、癫痫大发作和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震颤和肌阵挛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护理
下载PDF
儿童小脑齿状核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17
作者 刘学政 羊惠君 +2 位作者 李瑞祥 周德明 姜树学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7年第1期27-27,共1页
近年来对脑内动脉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积累了较多的资料。齿状核为小脑最大且重要的核团,小脑出血多发生在齿状核及其附近。因此,揭示齿状核内部微血管构筑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甲醛碳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光镜法及手术显微镜下... 近年来对脑内动脉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积累了较多的资料。齿状核为小脑最大且重要的核团,小脑出血多发生在齿状核及其附近。因此,揭示齿状核内部微血管构筑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甲醛碳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光镜法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法研究儿童(3—7岁)小脑齿状核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如下:齿状核动脉起自小脑动脉的l-2级分支,血管自各个方向向核集中,穿过皮质而达齿状核。来自小脑上动脉分支的齿状核动脉每侧为3-5支,多从齿状核门、核的前端及上端入核;发自小脑下前和下后动脉分支者每侧为2-3支’多自核的外侧、下面及后端入核。按动脉进入核的方式将其分为齿状核内动脉和齿状校外动脉。齿状核动脉粗而在,经皮质时几天分支,而当其进入核门或达核附近髓质时分支突然增多,一般以3-4级分文分布于齿状核。齿状核动脉主干和各级分支共同构成齿状核“血管树”。有时见一齿状核动脉主干末端同时发出许多分支达齿状核。某些分支呈直角自其生于发出。齿状核动脉分支间彼此交织形成致密的血管丛,丛的形态与齿状核的锯齿状外观一致。核内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吻合的血管多为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前动脉。齿状核血管丰富,血管密度为1355.03±221..11mm/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小脑 齿状核 微血管构筑
下载PDF
杏仁核点燃癫癎鼠小脑齿状核和浦肯野细胞fos蛋白的表达
18
作者 毛诗贤 伍国锋 董佑忠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在杏仁核点燃的大鼠癫模型上 ,观察小脑齿状核和浦肯野细胞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杏仁核点燃癫大鼠 ,不同发作级别其fos表达强度不同 ,Ⅰ~Ⅲ级发作时小脑齿状核和... 目的 :探讨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在杏仁核点燃的大鼠癫模型上 ,观察小脑齿状核和浦肯野细胞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杏仁核点燃癫大鼠 ,不同发作级别其fos表达强度不同 ,Ⅰ~Ⅲ级发作时小脑齿状核和浦肯野细胞fos蛋白的表达为弱阳性核团 ,Ⅳ -Ⅴ级发作时小脑齿状核和浦肯野细胞fos蛋白的表达为强阳性核团。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小脑齿状核 浦肯野细胞 FOS蛋白 动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钆对比剂在脑内齿状核、苍白球沉积与T1WI和T2WI信号强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何敏丽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 GBCA)在脑内齿状核、苍白球沉积与T1WI和T2WI信号强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MRI增强检查的102例患者一般资料,均采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 目的:探讨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 GBCA)在脑内齿状核、苍白球沉积与T1WI和T2WI信号强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MRI增强检查的102例患者一般资料,均采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颅脑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观察首次和末次MRI增强检查后患者齿状核和苍白球T1WI和T2WI信号强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GBCA注射次数的相关性。结果:齿状核/脑桥和齿状核/桥小脑角末次T1WI信号强度比率显著高于首次T1WI信号强度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BCA注射次数与齿状核/脑桥和齿状核/桥小脑角T1WI信号强度成正相关(P<0.05)。年龄、GBCA注射间隔时间和注射次数与各脑组织T2WI信号强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多次注射GBCA后脑内齿状核信号强度明显增高,且GBCA注射次数与T1WI信号强度呈正相关,与T2WI信号强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对比剂 齿状核 苍白球 钆沉积
下载PDF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齿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汤凡宇 林兴建 +2 位作者 祝东林 马文颖 石静萍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40-245,共6页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患者齿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4例aM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4例同期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患者齿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4例aM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4例同期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采集数据,比较两组双侧齿状核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aMCI患者功能连接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及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侧齿状核与左侧颞叶及右侧丘脑,右侧齿状核与左颞上回以及右侧小脑后叶连接增强(AlphaSim矫正,P<0.05,体素数>100)。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及言语流畅性评分(VFT)与aMCI患者左侧齿状核和右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值呈正相关(r=0.399,P=0.026;r=0.383,P=0.025);右侧齿状核和左侧颞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值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再认评分呈负相关(r=-0.552,P=0.001),与磷酸化tau蛋白呈正相关(r=0.357,P=0.045)。结论:aMCI患者出现特定小脑皮层功能连接增强现象,且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及生物标志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齿状核 小脑 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