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与中国雨带和旱涝分布密切相关。为了做好东亚夏季风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在年际与年代际尺度上分别寻找了它在前冬海温场、200...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与中国雨带和旱涝分布密切相关。为了做好东亚夏季风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在年际与年代际尺度上分别寻找了它在前冬海温场、200 h Pa纬向风场上的前兆信号,并利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统计物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存在准4年、准13年和准43年的周期振荡。年际尺度上,前冬赤道东太平洋(10°N^10°S,160°W^80°W)海温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最强的显著负相关,且它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在200 h Pa纬向风场上的前兆信号有较强的负相关;年代际尺度上,南半球60°S与35°S附近200 h Pa纬向风之差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最强的显著正相关,且它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在热带印度洋、低纬度东南太平洋、低纬度南大西洋的海温及亚洲副热带200 h Pa纬向风等前兆信号有强的正相关。通过探讨这两个前兆因子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预测意义,揭示了他们影响东亚夏季风强度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可能物理过程。所建立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不仅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且对异常极值年份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展开更多
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 ka BP东北地区南部...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 ka 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 ka 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 ka事件应早于4.1 ka 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 ka 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 ka 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展开更多
文摘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与中国雨带和旱涝分布密切相关。为了做好东亚夏季风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在年际与年代际尺度上分别寻找了它在前冬海温场、200 h Pa纬向风场上的前兆信号,并利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多尺度统计物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存在准4年、准13年和准43年的周期振荡。年际尺度上,前冬赤道东太平洋(10°N^10°S,160°W^80°W)海温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最强的显著负相关,且它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在200 h Pa纬向风场上的前兆信号有较强的负相关;年代际尺度上,南半球60°S与35°S附近200 h Pa纬向风之差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最强的显著正相关,且它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在热带印度洋、低纬度东南太平洋、低纬度南大西洋的海温及亚洲副热带200 h Pa纬向风等前兆信号有强的正相关。通过探讨这两个前兆因子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预测意义,揭示了他们影响东亚夏季风强度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可能物理过程。所建立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不仅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且对异常极值年份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文摘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 ka 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 ka 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 ka事件应早于4.1 ka 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 ka 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 ka 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