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a's nuclear power under the global 1.5℃ target: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 and prospects 被引量:11
1
作者 XIAO Xin-Jian JIANG Ke-Ju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38-143,共6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lobal 1.5 ℃ temperature rise target (1.5 ℃ target) by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and obstacles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The 1.5 ℃target imposes stricter requirem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lobal 1.5 ℃ temperature rise target (1.5 ℃ target) by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and obstacles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The 1.5 ℃target imposes stricter requirements on China's nuclear power. Considering the available nuclear power plant sites, nuclear power layout, equipment manufacture & supply, nuclear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capacity, supportive operation & management talents, investment, cost effectiveness, and public acceptanc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1.5 ℃ Target is difficult. However, it is possible if favorable decisions and policies are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target Nuclear power in China Solutions FEASIBILITY DECISION-MAKING
下载PDF
低排放情景下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在温升过冲前后达到1.5℃的差异
2
作者 徐影 韩振宇 +1 位作者 吴婕 李柔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9-402,共14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SSP1-1.9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预估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达到1.5℃温升(P1阶段)后继续增暖然后再次返回(过冲)到1.5℃温升时的(P2阶段)全球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指...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SSP1-1.9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预估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达到1.5℃温升(P1阶段)后继续增暖然后再次返回(过冲)到1.5℃温升时的(P2阶段)全球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指数的可能变化,并且分析其预估不确定性。结果表明:P1和P2两阶段间气温、降水及极端气候的多模式一致的差异在全球各分区广泛出现,且区域性和局地性特征明显。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温度变化普遍接近或者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15%。极端低温的P1和P2两阶段差异的空间分布与冬季平均气温差异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相似度,极端高温变化的分布则更凸显局地性。全球范围内低温和高温多模式一致增加的面积都高于其减少的面积,预计欧亚大陆中高纬的西部、北美洲、中国东北等区域的低温风险以及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南亚、东非、北美洲、南极洲等区域的高温风险会升高。各指标表征的多模式一致的极端降水变化普遍超过全球陆地面积的20%,其中增加与减少的面积接近。强降水差异的分布特征与年降水的有部分相似,一致增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南亚、东南亚、南美洲东部和西南端、北美、澳洲和中东欧的部分地区等,一致减少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到东北、青藏高原南麓、非洲南部、南美洲北部和澳洲北部等。连续干旱日数在多数区域表现为增多,集中且连续地分布在中亚、南亚、青藏高原、俄罗斯中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北和中部、澳洲中部、南极洲部分地区等。这些都表明即使全球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立即开始减少碳排放,但由于各个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温升过冲后部分区域的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并未及时回退到过冲前的水平,需警惕区域和局地尺度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温升 过冲 极端气候 预估
下载PDF
控温1.5℃的全球行动与困境 被引量:1
3
作者 常荣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是《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也是经过科学计算的结果。1.5℃的控温目标会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减少疾病传播和降低农作物减产概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 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是《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也是经过科学计算的结果。1.5℃的控温目标会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减少疾病传播和降低农作物减产概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框架基本成熟。但当前,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有倒退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困境仍然存在。2023年12月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并成立了“损害和损失”基金,是对过去“欠账”的弥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履约机制和透明度机制建设,推进气候减缓和适应协同性以及加大气候投资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对1.5℃的控温目标,世界各国应继续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能效提升、增加碳汇及减少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1.5 COP28 能源转型 气候减缓 气候适应
原文传递
结合模式性能和独立性加权的全球增暖1.5/2℃下中国区域气候的未来预估
4
作者 周攀宇 江志红 李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6-391,共16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limWIP方案在历史阶段的模拟优于等权重方案,降低了多模式模拟的气候态偏差。温度指数的未来预估不确定性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而降水指数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ClimWIP方案的预估不确定性与等权重方案相比有所降低。ClimWIP方案预估的温度指数的增温大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降水指数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增加最为显著。全球额外0.5℃增暖时,中国区域平均的温度指数变化更强,平均高于全球0.2℃,最低温在东北部分地区的额外增温甚至是全球平均的3倍;总降水额外增加5.2%;强降水额外增加10.5%。全球增暖2℃下,中国大部分区域温度指数较当前气候态增加可能超过1.5℃(概率>50%),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增温超过1.5℃的可能性更大(概率>90%);总降水,强降水和连续干日在西北和华北增加幅度有可能超过10%、25%和-5 d(概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性能和独立性 全球增暖1.5/2 预估不确定性 概率预估 CMIP6
下载PDF
全球温升1.5~4.0℃水平下西江流域径流变化趋势
5
作者 单敬敬 苏布达 +2 位作者 陈梓延 孙赫敏 姜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172,180,共9页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大水系珠江流域的主干,其径流变化对华南地区水资源供给至关重要。基于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对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包含7个情景(SSP1-1.9、SSP1-2.6、SSP2-4.5、SSP3-7.0、SSP4-3.4、SSP4-6.0、SSP5-8.5...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大水系珠江流域的主干,其径流变化对华南地区水资源供给至关重要。基于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对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包含7个情景(SSP1-1.9、SSP1-2.6、SSP2-4.5、SSP3-7.0、SSP4-3.4、SSP4-6.0、SSP5-8.5)的5个气候模式进行降尺度和偏差订正,结合水文观测数据对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预估分析了全球温升1.5、2.0、3.0和4.0℃水平下西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20年,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15℃/10 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0.9 mm/10a的速率呈微弱下降趋势。全球温升1.5~4.0℃水平下,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将升高1.7℃(模式范围:1.2~2.2℃)~4.0℃(3.7~4.3℃);流域年降水量较基准期有所增加,且在全球温升3.0℃和4.0℃时增幅较明显。②1961-2020年,西江流域年径流为6923.5 m^(3)/s,以-19.0(m^(3)·s)/10 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相比基准期(1995-2014年),全球温升1.5~4.0℃水平下,西江流域年径流将增加3.5%(-20.4%~28.4%)~10.5%(-18.7%~43.2%);7-11月径流较基准期呈增加趋势,4-6月径流呈减少趋势,12月到次年三月径流均在温升3.0℃时出现较基准期有所减少,其他温升水平下呈微弱增加。③与基准期相比,4种温升水平下流域发生洪水和枯水的风险均呈增加趋势,且温升水平越高,流域发生洪水和枯水的风险越大,历史时期百年一遇的洪水在全球温升1.5~4.0℃水平下将分别变为45~50、15~28、10~18、5~8 a一遇;百年一遇枯水事件发生的时长在不同温升水平下将变为不足40~46、22~25、12~13和8~10 a一遇。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流域发生丰、枯水事件的风险将有所增加,可能对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旱工程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温升1.5~4.0 径流变化 极端事件 西江流域
下载PDF
预估全球升温1.5℃与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
6
作者 卞国栋 张建云 +1 位作者 王国庆 宋明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案与概率比法,采用6个极端降雨指标预估了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未来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与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可靠性集合方案对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模拟性能要优于单一气候模式与算术平均集合方案;全球升温达到1.5℃与2.0℃阈值的平均时间段分别约为2017—2046年和2026—2055年;全球升温2.0℃下极端降雨指标增幅约为升温1.5℃下的1.4~2.6倍,其中流域北部地区为极端降雨增幅大值区;2种升温条件下极端降雨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且额外增暖0.5℃将导致淮河流域极端降雨风险更高,如100 a重现期的极端降雨在升温1.5℃和2.0℃下将分别变为32年一遇和22年一遇,未来淮河流域极端降雨将会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CMIP6 多模式集合 全球升温1.5和2.0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响应及其机理
7
作者 王雅君 曹剑 江志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91,共12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21世纪末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及机理。结果表明,全球稳定增温1.5℃较1985—2014年北非夏季风降水将增加0.26 mm/d,区域降水敏感度为4.8%/℃,且季风区北...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21世纪末全球稳定增温1.5℃下北非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及机理。结果表明,全球稳定增温1.5℃较1985—2014年北非夏季风降水将增加0.26 mm/d,区域降水敏感度为4.8%/℃,且季风区北部降水增幅大于南部。基于水汽收支诊断发现热力项对季风区总降水增加作用明显,动力项对降水空间变化起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当地水汽条件及相应环流场发现:在热力上,相对于1985—2014年,稳定增温1.5℃加强了北非地区表面温度及低层水汽输送,有利于当地维持更高的大气可降水量。在动力上,稳定增温1.5℃下显著的撒哈拉沙漠增温加大了海陆温度梯度,增强了对流层低层季风环流,同时非洲东风急流北移,使得季风区北部低层气流辐合加强,而高层热带东风急流减弱会导致季风区高层辐散运动减弱。总的来说,热力项增加了整个季风区降水,而动力项增强了季风区北部降水,减弱南部降水,主导了降水变化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稳定增温 增温1.5 北非夏季风降水 季风环流
下载PDF
Changes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under the 1.5 and 2.0 ℃ global warming targets 被引量:15
8
作者 FU Yuan-Hai LU Ri-Yu GUO Do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12-119,共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over China under the 1.5 and 2.0 ℃ targets, by analyzing the outputs from 22 models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over China under the 1.5 and 2.0 ℃ targets, by analyzing the outputs from 22 models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Under the 1.5 ℃ target, the scope of changes in the average SAT over China is quite narrow and has the largest probability to increase by 1.7-2.0 ℃ under the various RCP pathways, although the time of occurrence of the 1.5 ℃ target has a large spread of 40-60 years. Similarly, the models consistently show that the average SAT over China would most likely increase by 2.4-2.7 ℃ under the 2.0 ℃ target. Furthermore, the warming shows a clear spatial distinction over China: being stronger in the northwest part and weaker in the southeast part. Under all RCP pathways, the SAT over the northwest part would increase by 1.9-2.1 ℃ for the 1.5℃ target, which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SAT increase over the southeast part (1.3-1.5 ℃). A similar spatial pattern appears for the 2.0 ℃ targ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WARMING 1.5 target 2.0 target China
下载PDF
Intensifi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mode shift under the 1.5 ℃ global warming target 被引量:7
9
作者 WANG Tao MIAO Jia-Peng +1 位作者 SUN Jian-Qi FU Yuan-Hai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In this study, the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changes under the 1.5 ℃ global warming (1.5 GW) target in 30 simulations derived from 15 coupled models with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phase 5 (CMIP5... In this study, the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changes under the 1.5 ℃ global warming (1.5 GW) target in 30 simulations derived from 15 coupled models with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phase 5 (CMIP5) are examined.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ummer climate (1975-2005), both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during the 1.5 GW period (average period 2021-2051).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with regional average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of more than 7.2%,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at for the whole East Asian continent (approximately 4.2%). Due to stronger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north of 40°N, the lead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mod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changes from tripolar-like mode to dipole mode. As there is stronger surface warming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than that over surrounding ocean,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is enhanced during the 1.5 GW period. As a result,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which causes the increase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In addition, larg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he 1.5 GW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1.5 global warming target CMIP5
下载PD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China under 1.5 ℃ and 2 ℃ global warming targets 被引量:31
10
作者 SHI Chen JIANG Zhi-Hong +1 位作者 CHEN Wei-Lin Laurent LI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The long-term goal of the 2015 Paris Agreement is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to well below 2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to pursue efforts to limit it to 1.5 ℃. However, for 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efforts... The long-term goal of the 2015 Paris Agreement is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to well below 2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to pursue efforts to limit it to 1.5 ℃. However, for 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efforts,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consequences between the two global warming limits. Here we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China (relative to 1986-2005) at 1.5 ℃ and 2 ℃ warming levels (relative to 1861-1900) by using the 5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models under three RCP scenarios (RCP2.6, RCP4.5, RCP8.5).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s in mean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China are greater than that in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With respect to 1986-2005, the temperature of hottest day (TXx) and coldest night (TNn) are projected to increase about 1/1.6 ℃ and 1.1/1.8 ℃, whereas warm days (TX90p) and warm spell duration (WSDI) will increase about 7.5/13.8% and 15/30 d for the 1.5/2 ℃ global warming target, respectively. Under an additional 0.5 ℃ global warming, the projected increases of temperature in warmest day/night and coldest day/night are both more than 0.5 ℃ across almost the whole China. In Northwest China,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projected changes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additional 0.5 ℃ global warming, for example, multi-model mean increase in coldest day (TXn) and coldest night (TNn) will be about 2 times higher than a change of 0.5 ℃ global warming. Although the area-averag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very similar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spatial hotspot still exists, such a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th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s are apparently larger in RCP8.5 than that in RCP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global warming 2 global warming Temperature extremes CMIP5 China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geoengineering under the 1.5 ℃ target: Analysi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被引量:1
11
作者 CHEN Ying XIN Yua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The Paris Agreement introduced a 1.5 ℃ target to control the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ut clear arrangements for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were not made. Achieving the 1.5 ℃ target imposes high requirement... The Paris Agreement introduced a 1.5 ℃ target to control the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ut clear arrangements for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were not made. Achieving the 1.5 ℃ target imposes high requirements on global emission reduction.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 tributions of all Parties are far from the 1.5 ℃ target, and conven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will also have difficulty in fulfilling this task. In this context, geoengineering is gaining interes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Paris Agreement includes afforestation,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and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e. All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CO2 removal technologies that belong to geoengineering.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which is highly controversial, has also attracted increase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outline of th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1.5 ℃ does not include a specific section on geoengineering issues yet, geoengineering is an unconventional technical option that cannot be avoided in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 on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options,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1.5 ℃ targe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abovementioned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and response to geo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is Agreement 1.5 target GEOENGINEERING
下载PDF
2℃和1.5℃目标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和长期排放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共7页
在《巴黎协定》设置的混合减排机制下,中国的INDC尽管自主提出,但也受全球气候目标及全球减排进展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公平的不同原则,建立了公平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的综合性框架,并利用最新情景研究数据,分析了2℃和1.5℃目标对中国I... 在《巴黎协定》设置的混合减排机制下,中国的INDC尽管自主提出,但也受全球气候目标及全球减排进展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公平的不同原则,建立了公平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的综合性框架,并利用最新情景研究数据,分析了2℃和1.5℃目标对中国INDC力度以及长期排放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比2℃目标,1.5℃目标对本世纪内全球累积碳排放空间、关键时点的减排目标、近期减排力度以及碳中和时间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公平分配方案的评估结果表明,2℃目标下,中国现有INDC在责任方案下能够满足减排要求,而在其他方案下存在排放差距。而在1.5℃目标下,中国在四个方案下均无法满足减排要求,且排放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三,2℃和1.5℃目标对中国确定长期排放目标以及碳中和时间,也会产生显著影响。相比2℃目标,1.5℃目标下,中国2050年排放相对2010年下降率需要再增加约15个百分点,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需要提前15年左右。因此,中国需要根据公平分配研究给出的提高INDC力度要求的区间,提前准备《巴黎协定》后关于全球盘点和INDC更新议题新一轮谈判的应对策略,同时应尽早启动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政策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5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 减排力度和公平性 长期排放路径
下载PDF
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及排放路径 被引量:14
13
作者 崔学勤 王克 +1 位作者 傅莎 邹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53-4362,共10页
利用截止目前最新的全球情景研究结果,对《巴黎协定》提出的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的区间进行分析,并比较了碳预算约束下不同排放路径对关键时间点的减排要求、实现排放峰值及碳中和的时间要求和对负排放技术的需求等方面的影响.... 利用截止目前最新的全球情景研究结果,对《巴黎协定》提出的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的区间进行分析,并比较了碳预算约束下不同排放路径对关键时间点的减排要求、实现排放峰值及碳中和的时间要求和对负排放技术的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目标,1.5℃目标下全球剩余碳预算将缩减一半以上,2020年以后需要立刻快速减排,且到21世纪末更依赖于负排放技术的应用;延迟近期(2030年以前)的减排行动,将会使得2030年以后的碳排放空间被压缩,中长期的减排要求提高,2030~2050年间年均减排率增加约1.2%,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近20a,给未来的低碳转型带来更大困难;全球碳预算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平分配方案分配到各国,其地区分布与公平分配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排放量分配方案对美欧较为有利,而减排量分配方案对中印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5目标 全球碳预算 排放路径 公平分配方案
下载PDF
1.5℃全球温控目标浅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永香 黄磊 +2 位作者 周波涛 徐影 巢清尘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9-305,共7页
《巴黎协定》将努力控制全球温升到2100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确定为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继2℃目标后,1.5℃也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目前科学界对于1.5℃目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区域差异很大... 《巴黎协定》将努力控制全球温升到2100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确定为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继2℃目标后,1.5℃也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目前科学界对于1.5℃目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区域差异很大,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范围内地球各系统要承受的气候风险可能要低于2℃。相比于2℃目标,1.5℃目标对全球减缓行动的要求更为严苛。尽管在《巴黎协定》中各缔约方承诺了各自到2030(2025)年的减排目标,但相对于实现1.5℃目标而言仍有很大的差距。多家研究机构的模拟结果表明,如完全执行当前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范围为2.2~3.4℃。截至2025年,实现当前NDC的减排承诺后,2℃温升目标下全球仍有467 Gt CO_2(万亿t CO_2当量)的排放空间,1.5℃温升目标下全球仅剩17 Gt CO_2。到2030年,基于NDC的排放已经超过了1.5℃目标的排放量。按当前的路径来看,若想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范围内,全球不仅需要立即行动并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脱碳和固碳措施,在2100年前,还必须实现负排放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当前的科学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1.5℃目标已是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也是开启未来世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1.5目标 减缓行动 低碳发展
下载PDF
未来升温1.5℃与2.0℃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变化趋势评估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阔 熊伟 +3 位作者 潘婕 林而达 李迎春 韩雪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65-777,共13页
基于ISI-MIP推荐的5个气候模式在4个RCP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筛选21世纪末全球升温最接近1.5℃和2.0℃的气候数据,运用作物模型DSSAT,模拟升温1.5℃和2.0℃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相对于基准时段1985-2006年的变化,揭示了1.5℃与2.0℃升温背景... 基于ISI-MIP推荐的5个气候模式在4个RCP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筛选21世纪末全球升温最接近1.5℃和2.0℃的气候数据,运用作物模型DSSAT,模拟升温1.5℃和2.0℃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相对于基准时段1985-2006年的变化,揭示了1.5℃与2.0℃升温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升温2.0℃背景下玉米减产风险明显高于升温1.5℃,未来升温2.0℃背景下中国玉米减产面积比升温1.5℃背景下多6.2%,升温1.5℃和2.0℃背景下中国玉米平均减产幅度分别为3.7%和11.5%;从空间分布来看,升温1.5℃与2.0℃背景下未来中国玉米产量变化在区域分布上大致相似,但未来玉米增产和减产的面积和幅度不尽相同,在北方与西南玉米种植区都有一定的增产区域,其它区域大多以减产为主,其中西北部玉米种植区减幅最大;1.5℃升温背景下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有利,2.0℃升温背景下北方地区玉米减产也不明显,说明从近期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北方地区玉米仍具有一定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情景 升温1.5 升温2.0 玉米产量 作物模型 巴黎协定
下载PDF
1.5℃温控目标下地球工程问题剖析和应对政策建议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迎 辛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7-345,共9页
《巴黎协定》引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5℃温控目标,但是没有就其实现路径做出清晰安排。实现1.5℃目标对全球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各国自主贡献目标距离该目标有较大差距,常规减排技术和政策也很难完成任务。在此背景下,国际上有关地球... 《巴黎协定》引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5℃温控目标,但是没有就其实现路径做出清晰安排。实现1.5℃目标对全球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各国自主贡献目标距离该目标有较大差距,常规减排技术和政策也很难完成任务。在此背景下,国际上有关地球工程的讨论日渐升温。《巴黎协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人工造林,碳捕获与封存/碳捕获与利用技术(CCS/CCUS),生物质能利用加CCS(BECCS)等负排放技术,这些都是地球工程范畴的碳移除技术(CDR),除此之外,更具争议性的太阳辐射管理(SRM)技术也引起更多关注。地球工程作为非常规技术选项,在1.5℃目标下的影响评估、技术选择、伦理学和国际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和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就中国应重视和加强地球工程研究与应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指出要将地球工程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大框架,围绕1.5℃目标加强地球工程科学研究,并积极参与地球工程国际治理,合理发出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协定》 1.5目标 地球工程
下载PDF
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布达 周建 +5 位作者 王艳君 陶辉 高超 刘俸霞 李修仓 姜彤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303,共11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研究升温背景下的蒸散发对水资源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基于17个全球气候模式1961-2100年逐月蒸散发输出,分析了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年实...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研究升温背景下的蒸散发对水资源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基于17个全球气候模式1961-2100年逐月蒸散发输出,分析了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年实际蒸散发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态势。与基准期1986-2005年相比,中国年实际蒸散发约增加4.4%,其中,西北诸河流域增长率最大,达7.7%。季节尺度上,冬季实际蒸散发增长速率最快,约5.2%。(2)全球升温2.0℃,中国实际蒸散发比1986-2005年上升7.8%,南方流域增长速率比北方流域小,珠江流域仅增长3.9%,实际蒸散发增长最为迅猛的辽河流域和西北诸河流域中部增长率达10%。春冬两季中国蒸散发增加最明显,达8.3%。(3)与全球升温1.5℃情景相比,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增加0.5℃可能导致中国实际蒸散发增加3.4%。其中,西南诸河西北部、西北诸河西南部及辽河流域增加明显,而西北诸河东北部和西北部等地微弱减少。春季蒸散发增长速率最大,秋季最小。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实际蒸散发呈现上升趋势,可能加剧区域干旱事件,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升温1.5 升温2.0 十大流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5 ℃增暖对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翟盘茂 余荣 +3 位作者 周佰铨 陈阳 郭建平 卢燕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72,共8页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 ℃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 ℃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 ℃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 ℃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 ℃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 ℃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告,为UNFCCC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近期发表的一些成果发现,在1.5 ℃到2 ℃的不同升温条件下,很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加。2 ℃条件下一些易受威胁的系统,如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将承受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海平面明显上升,珊瑚礁锐减,季风降水减弱等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地区对全球不同程度增暖的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说来,相较于2 ℃增暖而言,将增暖控制在1.5 ℃以内能进一步减小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然而,要把全球增暖控制在1.5 ℃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目前对1.5 ℃增暖的影响认识仍然十分不足。定量分析2 ℃和1.5 ℃增暖对不同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影响差异,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模式以及更多针对2 ℃和1.5 ℃增暖影响而设计的专门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增暖 全球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下载PDF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国极端低温事件变化与耕地暴露度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安乾 苏布达 +3 位作者 王艳君 黄金龙 温姗姗 姜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8,共14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的1960—2100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及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以全球升温1.5℃(RCP 2.6情景)和2.0℃(RCP 4.5情景)为目标,研究不同持续时...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的1960—2100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及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以全球升温1.5℃(RCP 2.6情景)和2.0℃(RCP 4.5情景)为目标,研究不同持续时间中国极端低温事件变化特征、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与面积关系和最强中心空间分布,分析极端低温事件下耕地面积暴露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全球升温1.5℃情景下,持续1至9 d的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下降30%—54%,强度变化-1%—8.8%,影响面积下降7%—21%;升温2.0℃,频次下降48%—80%,强度上升6%—11.5%,影响面积则在-14%—19%变化。(2)全球不同升温情景有可能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基准期最强事件的极端低温。全球升温1.5—2.0℃时,同等面积上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强度明显下降,但最强极端低温事件中心由西北和西南转移到华中和华南等地。(3)不同升温情景下,暴露于极端低温事件的中国耕地面积明显少于基准期,且升温幅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暴露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1.5℃时,华东、华北与华中等地暴露在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面积相对于基准期有所增大,升温2.0℃时,华东与华北等地有大幅度上升。全球不同升温情景下,极端低温事件频次与影响面积持续下降,但强度上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这种差异变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温度上升,发生强度和面积超过当前记录到的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极端事件的预警、预报和监测,减缓经济社会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1.5和2.0 极端低温事件 耕地暴露度 强度-面积-持续时间 CCLM模式
下载PDF
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中国分省人口格局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艳君 景丞 +7 位作者 曹丽格 姜彤 孙赫敏 黄金龙 翟建青 陶辉 高超 苏布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1.5和2.0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人口预估 分省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