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永红 陈群 +1 位作者 朱德晓 张世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20例(病例组)和同期对照者240例(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和体重等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20例(病例组)和同期对照者240例(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和体重等临床资料,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分析。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浆Hcy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 :MTHFR TT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16.8%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T基因型、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血浆Hcy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中只有TT基因型与高于CC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CC基因型、CT基因型或TT基因型,病例组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高Hcy水平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风险遗传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胺酸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小妹 徐建华 徐胜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C/T(rsl801133)、1298MC(rsl80113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甲氨蝶呤(MTX)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性。方法收集RA患者184例,分为单用MTX组、MTX联...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C/T(rsl801133)、1298MC(rsl80113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甲氨蝶呤(MTX)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性。方法收集RA患者184例,分为单用MTX组、MTX联用其他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组、非MTX的DMARD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检查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RA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组的MTHFR基因677C/T及1298A/C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677CC/CT/TY基因型分布在RA组(19%、67%、14%)与健康对照组(27%、56%、17%)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98AA/AC/CC基因型分布在RA组(66%、31%、3%)健康对照组(70%、30%、0%)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7CC/CT/TT基因型分布在RA有心血管并发症组(6%、75%、19%)与正常对照组(27%、5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用MTX治疗者中,1298AA/AC/CC在MTX治疗有效组(54%、44%、2%)和无效组(90%、10%、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7CC/CT/TT在MTX有不良反应组(13%、71%、16%)和无不良反应组(48%、48%、4%)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TX联用其他DMARD组,677CC/C唧在有不良反应组(9%、78%、13%)和无不良反应组(35%、50%、15%)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677C/T及1298A/C多态性与RA发病无关;677C/T多态性与RA心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有关、与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相关,1298A/C多态性与MTX的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甲氨蝶呤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汉族人MTHF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才明 张成 +6 位作者 邱淑莲 卢锡林 曾缨 吴海新 陈伟奇 罗伟良 刘集鸿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 (IS)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 P)检测 14 3例 IS患者及 15 4例对照组患者 MTHFR基因多态性。...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 (IS)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 P)检测 14 3例 IS患者及 15 4例对照组患者 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IS患者中 TT型频率为 14 .0 % ,CT型频率为 4 5 .5 % ,CC型频率为 4 0 .5 % ,T等位基因频率为 36 .7% ,C等位基因频率 6 3.4 % ;对照组中 TT型频率为 5 .2 % ,CT型频率为 31.8% ,CC型频率为 6 3.0 % ,T等位基因频率为 2 1.1% ,C等位基因频率为 78.9%。2组各频率间差异有显著性 ;普通型和重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TT基因型、T等位基因与 IS显著相关。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与IS有一定关系 ,MTHFR基因可能是 IS的易感基因 ,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筛选 ,早期对 TT和 CT基因型的人群进行维生素干预 ,对预防 IS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方汉族人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遗传易感性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的MTHFR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小群 刘际 +2 位作者 赵晶晶 周江宁 孙中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9-722,共4页
目的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alar disease,SIVD)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目的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alar disease,SIVD)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技术检测46例SIVD患者和43名正常人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结果 SIVD组T/T型、C/T型基因频率分别为36.96%、34.78%,分别高于对照组(20.93%、23.26%)。SIVD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5%、32.56%,P<0.01)。T/T型、C/T型患SIVD风险度较C/C型分别高3.487倍(95%CI,1.1217~9.993)和2.954倍(95%CI,1.045~8.350)。结论 MTHFR基因T等位基因可能是SIVD的遗传易感因子,而C等位基因则具有一定保护作用,MTHFR基因C677T点突变与SIVD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籍玉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5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和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卒中组162例和卒中后抑郁( PSD)组165...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和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卒中组162例和卒中后抑郁( PSD)组165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测( MMSE)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应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及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MTHFR基因型。结果 PSD发生与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等无明显相关性;而与Hcy水平呈正相关(P〈0.05)。 PSD组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单纯卒中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卒中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PSD组MTHFRC677T三种基因型CC、CT和TT频率分别为19.2%、32.9%和47.9%,单纯卒中组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6%、32.4%和28.0%,两组间基因型构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SD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单纯卒中组(OR=2.274,95% CI 1.661~3.114)。 PSD组中CC基因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低于单纯卒中组,而CT和TT两种基因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单纯卒中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PSD组中CC基因型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单纯卒中组,而CT及TT两种基因型患者的MMSE评分低于单纯卒中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S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严重,血浆Hcy水平升高,而MTHFR基因C677T的TT基因型及携带T等位基因对PSD的发生及PSD患者认知功能和Hcy水平均有一定影响,故TT基因型可能是导致PS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认知功能 同型半胱氨酸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山西地区育龄妇女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梁娜 邓洋 周永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805,共5页
目的分析山西地区育龄妇女的叶酸代谢能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1070例育龄妇女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检测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的C667T、A1298C位点、甲硫氨酸合酶... 目的分析山西地区育龄妇女的叶酸代谢能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1070例育龄妇女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检测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的C667T、A1298C位点、甲硫氨酸合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基因的A66G位点、以及还原叶酸载体1(solute carrier family 19, member 1,SLC19A1 or RFC1 )基因的A80G位点的序列,并与我国其他地区人群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判断其叶酸代谢能力的强弱,并进行叶酸补充风险分级。结果MTHFR基因C667T位点的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纯合突变型(TT)分别占20.5%、50.3%、29.2%,突变等位基因T的频率为54.4%;MTHFR基因A1298C位点的上述频率分别为68.7%、29.3%、2.0%,突变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16.6%;MTRRA66G位点的分别为51.5%、41.8%、6.7%,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27.6%;SLC19AI(RFCI)ASOG位点分别为29.2%、48.0%、22.8%,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46.8%。与我国其他地区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相比,山西地区人群MTRRA66G、SLC19A1A80G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MTHFRC667T、MTHFRA1298C则无明显差异。山西地区人群叶酸代谢能力差风险较低者占45.0%,略高风险与较高风险者分别占41.0%、13.5%,风险很高者占0.5%。结论我国不同地区人群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山西地区超过50%以上的育龄妇女携带高风险基因。基于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指导和监测孕期叶酸补充,将是进~步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叶酸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甲硫氨酸合酶还原酶基因 还原叶酸载体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