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汉族胎儿D18S53、D18S59和D18S4883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洲 刘静 +4 位作者 史云芳 琚端 李岩 张颖 岳天孚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利用定量荧光PCR(QF-PCR)技术研究天津汉族胎儿18号染色体上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为18-三体综合征(ES)的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地区64例绒毛和374例羊水样本,利用QF-... 目的利用定量荧光PCR(QF-PCR)技术研究天津汉族胎儿18号染色体上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为18-三体综合征(ES)的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地区64例绒毛和374例羊水样本,利用QF-PCR扩增STR基因座,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BI PRISM 377自动测序仪扫描电泳图,GeneScan软件分析荧光信号定量。根据3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进行H-W平衡检验。计算3个STR基因座基因型频率、观察杂合度(Ho)、多态信息量(PIC)、个体识别率(DP)、非父排除率(PE)等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 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分别检出15、13、15个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平衡定律。3个基因座的Ho分别为0.797、0.847和0.792;PIC分别为0.81、0.75和0.73;DP分别为0.944、0.901和0.881;PE分别为0.593、0.689和0.585。结论 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是18号染色体良好的遗传标记,对ES的产前基因诊断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重复序列 多态现象 遗传 胎儿 18-三体综合征 天津 D18s53 D18s59 D18s488 D18s53 D18s59 D18s488
下载PDF
D18S51基因座等位基因侧翼序列四碱基缺失3例
2
作者 韩晓龙 刘宏 +2 位作者 徐曲毅 徐际超 刘超 《刑事技术》 2023年第3期324-326,共3页
3例无关人员口腔拭子经DNA提取后采用AGCU EX20、AGCU EX30、VeriFiler Plus和PowerPlex?21四种试剂盒检测,同一样本在D18S51基因座获得了相差1个重复单元的两种等位基因分型。本文利用Sanger测序法分别对上述3例人员样本的D18S51基因... 3例无关人员口腔拭子经DNA提取后采用AGCU EX20、AGCU EX30、VeriFiler Plus和PowerPlex?21四种试剂盒检测,同一样本在D18S51基因座获得了相差1个重复单元的两种等位基因分型。本文利用Sanger测序法分别对上述3例人员样本的D18S51基因座及上下游区域进行检测。经序列比对,发现3个样本的基因组中D18S51基因座下游chr18:63281892-63281895位置均存在[GTTT]的四碱基缺失。建议针对D18S51基因座设计引物时,应选择在上述碱基缺失位置上游区域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D18s51基因座 Sanger测序 侧翼序列 四碱基缺失
下载PDF
Eukaryotic food sources analysis in situ of tropical common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based on 18S rRNA gen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3
作者 Yue ZHANG Fei GAO +3 位作者 Qiang XU Yanan WANG Haiqing WANG Aimin W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173-1186,共14页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tropical holothurian species.In this study,eukaryotic organism composition in foregut and hindgut contents of H.leucospilota and surrounding sediments...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tropical holothurian species.In this study,eukaryotic organism composition in foregut and hindgut contents of H.leucospilota and surrounding sediments was assessed by 18S rRNA gen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Eukaryon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habitat sedi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oregut and hindgut contents of the sea cucumbers(P<0.05).The foregut content group,hindgut content group,and marine sediment group sequences were respectively assigned to 18.20±1.32,19.40±1.03,and 21.80±0.37 phyla.In the foregut contents,Nematoda(20.18%±9.59%),Mollusca(16.12%±10.49%),Chlorophyta(10.04%±4.85%),Annelida(8.72%±10.93%),Streptophyta(8.46%±4.65%),and Diatomea(5.99%±2.01%)were the predominant phyla,which showed the eukaryotic food sources of H.leucospilota were primarily belong to the above phyla.The predominant phyla in the hindgut contents were Streptophyta(45.55%±17.32%),Mollusca(4.93%±4.82%),Arthropoda(5.37%±3.08%),Diatomea(3.88%±2.34%),and Chlorophyta(3.79%±1.59%);and Annelida(37.80%±17.00%),Arthropoda(24.49%±12.53%),Platyhelminthes(7.14%±3.02%),Nematoda(4.14%±0.91%),and Diatomea(5.11%±1.35%)had large contents in the sediments.The comparatively high content of Paris genus in phylum Streptophyta in foregut contents indicated that land plants were one of the primary food sources of H.leucospilota,however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tents of Streptophyta in hindgut contents than that in foregut contents might suggest a large part of the terrigenous detritus ingested might not be digested by H.leucospilota.UPGMA and PCo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ukaryotic organism composi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foregut contents of H.leucospilota and ambient sediments,indicating selective feeding feature of H.leucospilota.This study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s for artificial feed of tropical sea cucumbers and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detritus-feeding macrobenth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food source 18s rRNA gene gut content SEDIMENT
下载PDF
我国近海浒苔漂浮种类ITS与18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应成琦 张婷 +6 位作者 李信书 田千桃 霍元子 马家海 徐韧 王金辉 何培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9,共5页
2008年6-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再次发生大量浒苔漂浮现象,并且江苏连云港、如东近海海域也发生了浒苔漂浮现象。实验分别对青岛、连云港、如东海域采集样本进行了nrDNA的ITS全长序列和18S rDNA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青岛、连云... 2008年6-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再次发生大量浒苔漂浮现象,并且江苏连云港、如东近海海域也发生了浒苔漂浮现象。实验分别对青岛、连云港、如东海域采集样本进行了nrDNA的ITS全长序列和18S rDNA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青岛、连云港、如东海域主要漂浮种类QD-01(青岛)、QD-02(青岛)、QD-03(青岛)、LY-01(连云港)、RD-02(如东)5个样品的ITS全长序列相似性为100%,表明青岛、连云港、如东三地沿海浒苔漂浮主要种类为同一种浒苔。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个判断。根据相似性比对和BLAST分析结果,如东海域浒苔漂浮种类还发现少量另外2种绿藻(RD-01和RD-03),其中RD-01为浒苔属。浒苔主要漂浮种类与目前采集到的三地定生浒苔样本ITS全长序列比对存在一定差异,歧化度小于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漂浮种类 ITS 18s RDNA 序列 相似性
下载PDF
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罗建勋 殷宏 +10 位作者 刘光远 关贵全 刘志杰 刘爱红 党志胜 马米玲 鲁炳义 孙彩琴 白启 吕文顺 陈溥言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06-911,共6页
对中国已报道的8株牛的巴贝斯虫(包括1株牛巴贝斯虫、1株双芽巴贝斯虫、1株大巴贝斯虫、3株卵形巴贝斯虫和2株巴贝斯虫未定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比较.自感染动物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靶基因,然后将其连... 对中国已报道的8株牛的巴贝斯虫(包括1株牛巴贝斯虫、1株双芽巴贝斯虫、1株大巴贝斯虫、3株卵形巴贝斯虫和2株巴贝斯虫未定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比较.自感染动物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靶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显示: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 653~1 699 bp之间;用所测得的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动物的巴贝斯虫18S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发现由刻点血蜱传播的大巴贝斯虫伊犁株与由长角血蜱传播的3株卵形巴贝斯虫存在明显差别,应属于2个独立种;由小亚璃眼蜱传播的牛巴贝斯虫未定种不同于目前已报道的任何种类,在中国应为一个新种.因而,中国存在5种牛的巴贝斯虫,即: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系统发生树 18s RRNA 牛的巴贝斯虫
下载PDF
以18S rRNA为内参照的多重RT-PCR检测3种百合病毒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冲 陈集双 +3 位作者 洪健 杜志游 张华荣 陈绍宁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4-211,共8页
本研究对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以18S rRNA为内参照的同时检测3种百合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所检测的3种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它们为侵染我国百合的主要病... 本研究对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以18S rRNA为内参照的同时检测3种百合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所检测的3种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它们为侵染我国百合的主要病毒。在RT反应体系中加入3种病毒和18S rRNA的特异性反向引物的混合物,使反应体系中各反向引物终浓度均为0.5μmol/L,反转录酶(AMV)反转录合成各病毒和18S rRNA的互补第一链cDNAs。多重RT-PCR条件实验显示:将标准RT-PCR体系中的TaqHS DNA聚合酶量改为0.100 U/μL,Mg2+浓度改为4.0 mmol/L,各引物浓度选择0.2μmol/L,那么25个循环反应以上就能在一个反应管中以18S rRNA为内参照同时检测百合中的3种常见病毒。用该体系检测了10个百合样品,同时与32P同位素标记膜杂交检测作对照,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检测灵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病毒 内参照 多重RT-PCR 18s RRNA 分子检测
下载PDF
丝瓜18S rRNA基因克隆及其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朱海生 陈敏氡 +5 位作者 温庆放 蓝新隆 李永平 王彬 张前荣 吴卫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准确性的重要条件。18S r RNA基因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为了获得丝瓜18S r RNA基因,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引物,解决丝瓜实时...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准确性的重要条件。18S r RNA基因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为了获得丝瓜18S r RNA基因,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引物,解决丝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无内参基因的现状,通过PCR和序列测定,首次克隆到了丝瓜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862 bp,Gen Bank登录号为KM656452。在此基础上设计1对荧光定量PCR引物,该引物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在丝瓜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在丝瓜基因表达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展丝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18s RRNA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牛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爱红 关贵全 +6 位作者 刘军龙 李有全 马米玲 牛庆丽 任巧云 殷宏 罗建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3-1068,共6页
作者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原虫资源库内收藏的3种牛源泰勒虫10个地方分离株(包括4株环形泰勒虫、3株瑟氏泰勒虫和3株中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用所测得的牛的泰勒虫中国株基因序列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 作者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原虫资源库内收藏的3种牛源泰勒虫10个地方分离株(包括4株环形泰勒虫、3株瑟氏泰勒虫和3株中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用所测得的牛的泰勒虫中国株基因序列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牛的3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740-1890 bp,并有规律地分布于3个不同的进化枝上,且种内地方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明显大于种间同源性,说明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牛的泰勒虫进行分类与传统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该研究也可为建立针对18S rRNA基因为靶标的牛的泰勒虫病PCR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勒虫 18s RRNA基因 系统发生树 分类
下载PDF
基于18S rRNA和HSP70基因序列的隐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进产 菅复春 +5 位作者 张龙现 宁长申 闫文朝 孙铭飞 仇书兴 卢庆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7-953,共7页
为阐明河南区域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用PCR技术扩增分离虫株的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PAUP 4.0和TREEPUZZLE 4.1构建进化树,试图从分子水平证明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遗传特征... 为阐明河南区域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用PCR技术扩增分离虫株的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PAUP 4.0和TREEPUZZLE 4.1构建进化树,试图从分子水平证明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遗传特征,以阐明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通过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分析,其结果:河南人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ryptosporidium parvum鼠基因型;河南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 parvum鹿基因型;河南猪源隐孢子虫的2个分离株均为C. parvum猪基因I型,即C. suis;河南鹌鹑源的隐孢子虫2个分离株分别为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河南乌鸡源隐孢子虫和鸵鸟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为C. baileyi;河南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anders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HSP70 18s RRNA 种系发育
下载PDF
棕囊藻北部湾株的18S rDNA分子鉴定 被引量:18
10
作者 覃仙玲 赖俊翔 +2 位作者 陈波 姜发军 许铭本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研究北部湾棕囊藻(Phaeocystis)藻华的成因,采用PCR克隆了棕囊藻北部湾株核糖体18SrDNA序列。结果表明,棕囊藻北部湾株具有游动单细胞与群体结构两种形态;其18SrDNA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同源性... 为研究北部湾棕囊藻(Phaeocystis)藻华的成因,采用PCR克隆了棕囊藻北部湾株核糖体18SrDNA序列。结果表明,棕囊藻北部湾株具有游动单细胞与群体结构两种形态;其18SrDNA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同源性为9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球形棕囊藻问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他种。首次从分子生物学上确定棕囊藻北部湾株为球形棕囊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北部湾 18s RD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棕囊藻渤海株核糖体18SrDNA和ITS基因结构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曲凌云 吕颂辉 +3 位作者 高春蕾 李艳 孙萍 孙修勤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球形棕囊藻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从GenBank中获取不同地理来源的19种棕囊藻的18S rDNA序列及6种棕囊藻的ITS序列,分别以棕囊藻核糖体18S rDNA和ITS为对象构建了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定了棕囊藻渤海株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汉江硅藻水华优势种的形态及18S r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郑凌凌 宋立荣 +1 位作者 吴兴华 庄惠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2-565,共4页
关键词 汉江水华 冠盘藻 小环藻 18s RDNA
下载PDF
黄牛、水牛体内人肉孢子虫18SrRNA基因研究及虫种鉴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照青 左仰贤 +3 位作者 陈新文 丁波 罗静 张亚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本文对自然感染的水牛源的人肉孢子虫以及黄牛源人肉孢子虫DNA的 1 8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对所获的 86 3bp的 1 8SrRNA基因分析比较表明 ,二者有较高的同源性 ,因此认为二者可能同是一种肉孢子虫———人肉孢子虫 (Sarcoc... 本文对自然感染的水牛源的人肉孢子虫以及黄牛源人肉孢子虫DNA的 1 8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对所获的 86 3bp的 1 8SrRNA基因分析比较表明 ,二者有较高的同源性 ,因此认为二者可能同是一种肉孢子虫———人肉孢子虫 (SarcocystishominisRaillietandLucet,1 891 )。由此推断 ,不仅黄牛可作为人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肉孢子虫 黄牛 水牛 18s RRNA基因 种鉴定
下载PDF
短裙竹荪和白鬼笔18SrDNA部分序列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旺秋 宋斌 +2 位作者 林群英 关则婷 李泰辉 《菌物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短裙竹荪 [Dictyophoraduplicata(Bosc.)Fisch.]和白鬼笔 (PhallusimpudicusL.:Pers)作为鬼笔目 (Phal lales)的代表种 ,将其部分 1 8SrDNA序列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其他科目 1 2个代表种已知的相关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以接合菌... 以短裙竹荪 [Dictyophoraduplicata(Bosc.)Fisch.]和白鬼笔 (PhallusimpudicusL.:Pers)作为鬼笔目 (Phal lales)的代表种 ,将其部分 1 8SrDNA序列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其他科目 1 2个代表种已知的相关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以接合菌总状毛霉 (MucorracemosusFres.)为外类群构建系统树 ,探讨鬼笔目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鬼笔目中竹荪属 (Dictyophora)与鬼笔属 (Phallus)的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它们与笼头菌科 (Clathraceae)的三叉鬼笔属 (Pseudocolus)关系较近 ,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系统一致。此外 ,鬼笔目与J櫣lich分类系统中的钉菇目 (Gomph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枝瑚菌目 (Ramariales)及鸡油菌目 (Cantharel lales)的关系较其他目更为密切 ,而与牛肝菌目 (Boletales)和腹菌类的马勃目 (Lycoperdales)及硬皮马勃目 (Scle rodermatales)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这一结果支持了Kirk等将钉菇目、高腹菌目和枝瑚菌目划为鬼笔目的分类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裙竹荪 白鬼笔 18s RDNA 序列分析 系统学
下载PDF
大鼠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文灿 马开军 +6 位作者 张萍 王慧君 沈忆文 周月琴 赵子琴 马端 陈龙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5℃室温、50%湿度的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提取心肌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2和18S rRNA的...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5℃室温、50%湿度的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提取心肌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2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结果用循环阈值(Ct值)表示,分析死亡时间与Ct值的关系,最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的回归分析方程。结果大鼠死后120h内心肌组织中miR-1-2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后开始下降;而18S rRNA含量在96 h内逐渐增多,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大鼠死后不同时间18S rRNA的Ct值以及18S rRNA和miR-1-2的ΔCt值与PMI呈非线性相关,二次曲线拟合的R2值分别为0.9487、0.8072。结论 18S rRNA的Ct值和18S rRNA与miR-1-2的ΔCt值与PMI之间存在明显非线性关系,可以作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微RNAS RNA 核糖体 18s 死亡时间 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
下载PDF
6种帘蛤科贝类18S rRNA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3 位作者 王芳 孟学平 阎斌伦 董志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9-567,共9页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以期获得这一序列的基本特征,评估其种间变异程度,探讨这一序列在种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江户布目蛤、薄片镜蛤、紫石房蛤和菲律宾蛤仔18S rRNA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900bp、1838bp、1831bp、1831bp、1829bp和1833bp。序列中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24.0%、24.2%和27.8%。用MEGA软件对6种帘蛤18S 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对位排列后的总长度1 906 bp,其中变异位点2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si/sv=1.4(46/32)。从GenBank下载了7种帘蛤科贝类18S rDNA全序列,与本研究实测的6种帘蛤一起用MegAlign软件对其18S rDNA序列进行了比对,物种间序列相似百分比为88.7%-99.7%。文蛤与其他12物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序列差异百分比均超过了10%,其他各物种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不超过3%。以异韧带亚纲(Anomalodesmata)笋螂目(Pholadomyoida)的Lyonsia floridana和Cardiomya costellata为外群,采用相邻连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雪蛤亚科(Chioninae)、帘蛤亚科(Venerinae)和镜蛤亚科(Dosiniinae)的种类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簇;缀锦蛤亚科(Tapetinae)、卵蛤亚科(Pitarinae)、仙女蛤亚科(Callistinae)、青蛤亚科(Cyclininae)和文蛤亚科(Meretricinae)的种类先后分别单独聚成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说明18S rDNA序列适合作为帘蛤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18s RRNA基因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以18S rDNA序列鉴定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 被引量:16
17
作者 何毅婷 杨汝德 +1 位作者 张广 黄耀威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7期638-640,共3页
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和形态鉴定对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真菌HY12进行了鉴定。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Y15与木霉属多株菌的18S rDNA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而与其中的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同源性达到100.0%。从构建... 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和形态鉴定对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真菌HY12进行了鉴定。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Y15与木霉属多株菌的18S rDNA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而与其中的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同源性达到100.0%。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可以看出,HY12与Trichoderma viride共同构成一个分支,并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聚成一大枝。该菌形态鉴定与绿色木霉比较接近,因此初步确定菌株HY12为绿色木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 RDNA 纤维素酶 形态鉴定
下载PDF
4个旋毛虫隔离种18SrRNA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冬梅 王秀荣 +2 位作者 路义鑫 董晓波 宋铭忻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0-864,共5页
目的旋毛虫的分类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子遗传机制来确定旋毛虫不同隔离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寄生虫学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RT-PCR方法,克隆4个不同旋毛虫隔离种的18SrRNA基因片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旋毛虫的分类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子遗传机制来确定旋毛虫不同隔离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寄生虫学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RT-PCR方法,克隆4个不同旋毛虫隔离种的18SrRNA基因片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猪旋毛虫与T.spiralis的同源性为99.4%,犬旋毛虫与T.nativa的同源性为99.3%;猪旋毛虫与T.nativa的同源性为99.0%。犬旋毛虫与T.spiralis的同源性为99.1%。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T.spiralis);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结论这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在分子水平上为传统的分类学提供了更强的理论依据,为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提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隔离种 18s RRNA 分类
下载PDF
基于部分18S rDNA,28S rDNA和COI基因序列的索科线虫亲缘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汪江一 徐芬 +1 位作者 刘绪生 王国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三种罗索属线虫(Romanomermis)先聚在一起,再与两索属(Amphimermis)和蛛索属(Aran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在第二大类群中,六索属(Hexamermis)、卵索属线虫(Ovomermis)和多索属(Agamerm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八腱索属(Octomyomermis)和Thaumamermis线虫聚为一支。第三大类群由索属(Mermis)和异索属(Allomermis)线虫以显著水平的置信度先聚在一起,再与蠓索属(Heleidomermis)和施特克尔霍夫索属(Strelkov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从遗传距离看,基于3个基因的数据集均显示索科线虫属内种间差异明显小于属间差异,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和食蚊罗索线虫(R.culicivorax)同属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其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索科线虫 系统演化 18s rDNA 28S rDNA COI基因
下载PDF
鸡球虫18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鑫 韩红玉 +4 位作者 姜连连 赵其平 董辉 韩静芳 黄兵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5-309,共5页
为了利用18S rRNA基因进行鸡球虫系统进化分析,对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3种共8个不同来源的虫株,分别提取总DNA进行18S rRNA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将得到的序列登录Gen... 为了利用18S rRNA基因进行鸡球虫系统进化分析,对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3种共8个不同来源的虫株,分别提取总DNA进行18S rRNA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将得到的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同源性和趋异性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原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扩增获得8株鸡球虫18S rRNA基因长度为1 746~1 756 bp,序列比对显示同种不同株间的同源性大于不同种间的同源性,其中3株E.maxima株间同源性在98.7%~99.3%之间,4株E.tenella株间同源性在99.7%~99.9%之间;不同种间同源性为96.5%~98.1%,其中E.maxima与E.tenella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38;E.maxima与E.acervulina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21。顶复器门9个不同属所构建的进化树结果显示,E.imeria和等孢属(Isospora)聚为一支,说明亲缘关系比较近。与GenBank中其它5株不同鸡球虫的18S rRNA基因共同构建的进化树显示,3株E.maxima聚为一支,与E.brunetti、E.mitis、E.mivati、E.praecox和E. acervulina聚为一大分支;4株E.tenella与1株E.necatrix共同形成一个分支,说明E.tenella与E.necatrix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证实了在鸡球虫系统进化研究中,18S rRNA基因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种,而且有可能成为区分同种不同株的理想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虫 艾美耳球虫 18s RRNA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