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西方城市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晓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32,共10页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是第一批以西方城市为书写背景或表现对象的华文文学,其中的西方城市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并且充满华人移民对西方城市的消极体验,这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文学形成微妙的呼应,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叙事被消解,代之以美国与中国的二元对立,美国城市成为华文作家民族性与西方城市现代性斗争和博弈的场所,其结果是,华文作家以强大的民族性对西方城市现代性进行了挤压和驱逐,致使其文学书写中对西方现代性的集体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 西方城市 现代性 民族性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教学的思考——米尔格兰姆的启示
2
作者 王文胜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1期47-49,共3页
米尔格兰姆的试验结果之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教学的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那些负面的文学史事件时应更多地对“组织环境”,也应对作家同样具有的“服从权威”这一人性特点作出反思。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的... 米尔格兰姆的试验结果之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教学的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那些负面的文学史事件时应更多地对“组织环境”,也应对作家同样具有的“服从权威”这一人性特点作出反思。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史的讲授对帮助学生认知“组织环境”与文学生存之间的关系、促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品格的深刻反思应该说是有相当独特的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20世纪50-70年代 文学史教学 米尔格兰姆实验 “组织环境”
下载PDF
“现代主义”与“新古典”的互补——论台湾20世纪50~70年代的现代诗
3
作者 王光明 《文艺评论》 2003年第6期29-38,共10页
关键词 台湾省 20世纪50-70年代 现代诗 现代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文学争论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金斯伯格现象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
4
作者 苏新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6-63,共8页
金斯伯格被认为是发端于 2 0世纪 5 0年代并持续影响到现代的美国“垮掉一代”文化文学思潮的代言人 ,他本人也由最初文学、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转而为主流文化接受 ,并成为其一员。考察金斯伯格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的相互关系 ,... 金斯伯格被认为是发端于 2 0世纪 5 0年代并持续影响到现代的美国“垮掉一代”文化文学思潮的代言人 ,他本人也由最初文学、文化边缘人的身份转而为主流文化接受 ,并成为其一员。考察金斯伯格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的相互关系 ,可知金斯伯格等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原因 ,同时他们也有效地利用了大众传媒与公众情绪形成互动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斯伯格现象 美国 20世纪50-60年代 “垮掉一代” 情绪 文学评论 文学思潮 社会心理 诗歌 流行艺术 边缘群体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
5
作者 叶世祥 《社会观察》 2004年第11期61-61,共1页
从审美角度切入,有助于更深入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
关键词 中国 文学研究 审美倾向 20世纪50-70年代 文学作品 审美文化
下载PDF
连士升吉光片羽
6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连士升先生(1907-1973年)毕生笔耕下辍,著作丰硕,不断攀越写作的高峰,是20世纪50-70年代南洋声誉卓著的报人、文学家。连士升先生的作品多年来广为亚洲读者,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青年读者所喜爱,对于青年品格的陶冶与社会风气... 连士升先生(1907-1973年)毕生笔耕下辍,著作丰硕,不断攀越写作的高峰,是20世纪50-70年代南洋声誉卓著的报人、文学家。连士升先生的作品多年来广为亚洲读者,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青年读者所喜爱,对于青年品格的陶冶与社会风气的导正。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 青年读者 马来西亚 社会风气 文学 新加坡 报人
下载PDF
论鲁迅在南洋的文统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崇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74,共7页
鲁迅传统的接受、传播和发展在新马文学史上已经形成绵长而多元的传统,其中包含对鲁迅精神的学习和近乎亦步亦趋的模拟,但更有价值的却是新马作家经由鲁迅逐步创设自己的文学传统。整体而言,鲁迅文统往往与新马现实紧密结合,但不同时代... 鲁迅传统的接受、传播和发展在新马文学史上已经形成绵长而多元的传统,其中包含对鲁迅精神的学习和近乎亦步亦趋的模拟,但更有价值的却是新马作家经由鲁迅逐步创设自己的文学传统。整体而言,鲁迅文统往往与新马现实紧密结合,但不同时代各有差异。20世纪50—70年代的关键词是左翼与本土,既指向殖民地的黑暗现实,又攻击林语堂,甚至包含对底层的关注;80—90年代则转向语言政治及其文化弊端;90年代以来,南洋文学的叙事风格不断增强,并多元反思新马社会的生活、文化和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精神 20世纪50-70年代 文统 南洋 90年代以来 文学传统 叙事风格 文学
原文传递
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美萍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3-155,共3页
20世纪50-70年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称为“失声的群体”,女性形象是男性视角下的想象体,80年代后,藏族文学涌现出两条线索,第一条依然是男性凭借巨大的文化资源实施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不同的是男性作家专注于在宗教、宗族... 20世纪50-70年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称为“失声的群体”,女性形象是男性视角下的想象体,80年代后,藏族文学涌现出两条线索,第一条依然是男性凭借巨大的文化资源实施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不同的是男性作家专注于在宗教、宗族等层面上把女性形象塑造为神话美的象征。直到第一代藏族女作家的崛起后,女性形象才真正回归身体原型,从精神的漂泊、不食人间烟火回归到现实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塑造 藏族文学 20世纪50-70年代 小说 嬗变 男性视角 80年代 文化资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