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网络及演化研究——以“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秀美 朱庆华 沈超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3期24-30,共7页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获取"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论文合作数据,利用Vos Viewer和Ucinet构建"2011计划"机构论文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网络在网络结构、机构间合作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 /结论]"2011计划"实施前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表明,科学共同体的构建能促进科研机构间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则取决于科学共同体研究方向与政策导向和应用热点的契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合作网络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2011计划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设计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守伟 林霖琳 李备友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6期49-54,共6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其中,构建具有活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又是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发现,具有多主...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其中,构建具有活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又是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发现,具有多主体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既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的架构应以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导,包括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研发模式、产业化、创新文化、国际合作、评价体系等八个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平台设计 功能设计
下载PDF
高校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9
3
作者 范瑞泉 张莉恒 梁丹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86-89,共4页
在分析"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对首批批准的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山大学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以期为高校组建和培育"2... 在分析"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对首批批准的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山大学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以期为高校组建和培育"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组建 培育
下载PDF
“2011计划”的目标追求及其实现路径 被引量:26
4
作者 郭菊娥 李圭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09,共3页
"2011计划"把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凝聚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的前沿阵地,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有别于"973"等项目以企业和研究机构作为组织协同主体。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把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凝聚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的前沿阵地,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有别于"973"等项目以企业和研究机构作为组织协同主体。协同创新中心的治理模式、组织管理和互动条件是落实"2011计划"的核心工作。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优化设计的控制机制及其之间的耦合是保障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高校创新能力 项目联合攻关
下载PDF
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机理研究——基于2012年度“2011计划”名单的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危怀安 聂卓 疏腊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共4页
针对牵头高校在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问题,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2012年度"2011计划"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现状,分析了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和选择过程,绘制了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机理图。
关键词 协同创新中心 合作伙伴 选择机理 2011计划
下载PDF
对接“2011计划”: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保发 陈端吕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9-155,共7页
"2011计划"是以高校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计划,其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思想是协同创新。其中,协同主体是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其协同要素是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与战略协同。当前的问题... "2011计划"是以高校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计划,其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思想是协同创新。其中,协同主体是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其协同要素是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与战略协同。当前的问题是各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多主体协同的自觉;各要素相对封闭,缺乏系统优化的整体协同效应;知识与实践的脱节,缺乏知识及时物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核心要素,建构"系统优化与多主体协同"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创立具有模块化与多层次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框架,实现人才培养与"2011计划"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化设计
原文传递
浅析高校科研管理在“2011计划”中的定位问题及创新点 被引量:5
7
作者 申怡博 李若昕 +2 位作者 严卫宏 陈凯 何刚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3年第2期97-99,共3页
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作为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探索其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关系中的定位,并在思维观念上、机制... 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作为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探索其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关系中的定位,并在思维观念上、机制体制上进行有效创新以推进"2011计划"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科研管理 2011计划
下载PDF
落实“2011计划”,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 被引量:4
8
作者 成立 施卫东 王振宇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为了落实"2011计划",应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实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惩处乏力无形中削弱了他律约束...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为了落实"2011计划",应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实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惩处乏力无形中削弱了他律约束力,故他律、自律和惩处皆不可偏废;既要基于规章制度的实效,健全整个学术打假制度体系,又宜将此体系特别是惩处机制常态化。对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处理办法》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研究生学风建设 学术不端
下载PDF
地方高校“2011计划”实施策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明 吴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47-551,共5页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与资源的整合、重组,促进产、学、研、...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与资源的整合、重组,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开拓了全新境界。从创新理论的历史演进中发掘协同创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地方高等学校实施"2011计划"的初步实践,为高等学校建构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在当下显得卓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2011计划 实施策略
下载PDF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实施背景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钦朋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99,共4页
"2011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协同性不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要善于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者、... "2011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协同性不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要善于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机制构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引导机制包括利益实现机制、政策协调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所有机制构成一个引导系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持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产学研协同创新 政府引导机制
下载PDF
“2011计划”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鑫 肖玉平 黄荣林 《职教通讯》 2013年第2期3-4,共2页
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全新课题。以协同创新理论和战略协同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来催生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参与"2011计划"对加快... 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全新课题。以协同创新理论和战略协同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来催生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参与"2011计划"对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转变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协同创新 轻工业 人才培养 2011计划
下载PDF
“2011计划”与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成立 施卫东 +2 位作者 刘会霞 王振宇 王富良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4-67,共4页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研究生拔尖人才 科研水平
下载PDF
协同创新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011计划”实施一周年综述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绍芬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5期14-19,共6页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2011计划"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至今,虽然历时仅仅一年,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真正明确"2011计划&qu...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2011计划"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至今,虽然历时仅仅一年,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真正明确"2011计划"的实施宗旨,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以科技体制改革带动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能力全面提升的模式,才能真正将计划落到实处,起到更好的协同创新和聚集效应,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下载PDF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分析--以“985”、“211”工程与“2011计划”为视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亚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2011计划"与"985"、"211"工程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高水平大学的衡量标准首先应体现在培养高质量的人...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2011计划"与"985"、"211"工程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高水平大学的衡量标准首先应体现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其次是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再次是高效的社会服务和高水平的国际文化交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需引进平等竞争和民间参与机制,增加高校办学活力;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引导大学有序竞争与协调发展;需改变重"物"不重"人"的建设导向,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大学 政策导向 “211工程” “985工程” 2011计划
原文传递
“2011计划”对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会丽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35,共4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图书馆应通过培育协同创新的组织文化、提供协同知识服务、实施协同知识管理、构...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图书馆应通过培育协同创新的组织文化、提供协同知识服务、实施协同知识管理、构建知识协同平台、协同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组建协同知识服务团队等,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协同创新提供切实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高校图书馆 协同创新
原文传递
“2011计划”中协同单位的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于SNA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延海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96,共5页
"2011计划"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协同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06个协同单位的合作关系数据,并以协同创新成果作为网络关系的权值,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从网络粘性等4个维... "2011计划"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协同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06个协同单位的合作关系数据,并以协同创新成果作为网络关系的权值,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从网络粘性等4个维度对合作网络结构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协同单位的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凝聚力较低;节点属性影响其在网络中的行为;而节点能力决定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在合作网络中形成了3种子群模式,综合创新能力强的单位之间更易形成集群。基于以上发现,笔者从"协同单位应挖掘潜在的合作领域"等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单位 合作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2011计划”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运平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2011计划"确定了高校的协同创新前导地位。文章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探索以政产学"三螺旋"主体架构的创新系统诸要素在差异化驱动发展模式下的作用机理和局限,提炼创新2.0引擎技术、管理、知识... "2011计划"确定了高校的协同创新前导地位。文章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探索以政产学"三螺旋"主体架构的创新系统诸要素在差异化驱动发展模式下的作用机理和局限,提炼创新2.0引擎技术、管理、知识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思路,挖掘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集合优势,讨论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对校地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价值,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 2011计划 创新主体
下载PDF
“2011计划”语境下的大学文化管理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凯雄 《现代教育论丛》 2013年第4期50-55,共6页
"2011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以谋求前沿的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多元创新主体的持续发展。大学是多元创新主体链条中的轴心,这种轴心角色促使大学由传统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因此,大学文化管理与"2011计... "2011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以谋求前沿的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多元创新主体的持续发展。大学是多元创新主体链条中的轴心,这种轴心角色促使大学由传统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因此,大学文化管理与"2011计划"的核心价值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2011计划"语境下,应该从文化管理环境建构、多元创新主体价值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及大学人主体价值实现等方面寻求大学文化管理策略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大学 文化管理 创新
下载PDF
“2011计划”视角下内蒙古高校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志平 李亚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5-101,共7页
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2011计划"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及其释放的机遇,总结、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区情、围绕内蒙古"8337"发... 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2011计划"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及其释放的机遇,总结、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区情、围绕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探索内蒙古地区高校协同创新策略及其行动路径对于有效提升区域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和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高校 协同创新 策略
下载PDF
“2011计划”中跨学科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珊 詹爱岚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59-464,共6页
"2011计划"是国家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举措。基于知识产权的跨学科属性和"2011计划"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跨学科课程理论研究态势,提炼、借鉴美国... "2011计划"是国家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举措。基于知识产权的跨学科属性和"2011计划"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跨学科课程理论研究态势,提炼、借鉴美国著名大学经验,以"绿色制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课程为例,构建"2011计划"跨学科课程协同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跨学科课程 协同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