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杨浩 熊雄 +1 位作者 刘长江 金小越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24 h曲线下面积(AUC_(0~24h))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分析AUC_(0~24h)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骨科手术并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24 h曲线下面积(AUC_(0~24h))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分析AUC_(0~24h)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骨科手术并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分析影响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的因素。采用一级药代动力学公式、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JPKD)和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计算AUC_(0~24h)。结果最终纳入91例患者,结果发现胱抑素C(OR=189.168,P=0.005)和单次剂量(OR=19.160,P<0.001)是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的独立保护因素,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万古霉素AUC_(0~24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0,P<0.05)。通过对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模型预测分析,JPKD软件和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的绝对权重偏差均低于30%,JPKD软件和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的AUC_(0~24h)与一级药代动力学公式的AUC_(0~24h)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81和0.524。结论胱抑素C是影响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的重要因素,JPKD软件较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方法更适用于预测骨科术后万古霉素AUC_(0~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万古霉素 24 h曲线下面积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
作者 祝捷 尚博睿 +3 位作者 周林 刘华煊 洪晓彬 梁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 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超重肥胖大学生完成两个时间点的数据收集,包含基线的自评24小时活动行为(身体活动、久坐及睡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间隔2个月后的自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在24小时活动指南方面,男性、低年级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活动指南方面的依从情况更好。女性以及高年级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更高。此外,活动指南依从反向显著预测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压力、焦虑及抑郁水平。特质自我控制对24小时活动依从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未来应制定相关健康政策,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提高身体活动量、降低久坐、确保充足睡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小时活动行为 心理健康 大学生 肥胖 自我控制
下载PDF
老年人群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脑微出血关系研究
3
作者 张灿 张红艳 +1 位作者 刘文灿 叶斌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结果分为非CMBs组和CMBs组。收集并记录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及24 h脉压、脉压指数,并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非CMBs组与CMBs组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ε4等位基因携带组(OR=5.321,95%CI:1.849~15.318)、24 h脉压(OR=1.086,95%CI:1.031~1.143)是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ε4等位基因携带组增加了脑叶、深部/幕下组微出血发生率,24 h宽脉压增加了深部/幕下组CMBs发生率。结论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以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微出血具有一定的关系,ε4等位基因、24 h宽脉压增加脑微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24 h脉压 24 h脉压指数 脑出血
下载PDF
原发性痛风患者24 h尿液离子含量及其与肾结石的关系
4
作者 张雷 何流 杨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风患者24 h尿液离子含量及其与肾结石的关系。方法 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入院的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超声检查显示,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中122存在肾结石(肾结石阳性组)...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风患者24 h尿液离子含量及其与肾结石的关系。方法 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入院的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超声检查显示,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中122存在肾结石(肾结石阳性组),78例无肾结石(肾结石阴性组);160例存在下肢关节尿酸盐晶体沉积;DECT确诊68例尿酸盐结石(DECT阳性组),132例无肾结石(DECT阴性组)。比较肾结石阳性组与肾结石阴性组,DECT阳性组与DECT阴性组的临床资料与超声影像资料,对尿液离子含量与肾结石之间的相关性及肾结石形成危险因素予以分析;同时,将双能CT(DECT)影像结果作为肾尿酸盐结石诊断金标准,分析尿液离子含量对痛风伴发肾尿酸盐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肾结石阳性组的痛风病程为(83.91±30.53)个月,明显长于肾结石阴性组[(48.64±26.52)个月],24 h尿草酸总量为(28.54±20.63) mg/24 h,明显高于肾结石阴性组[(20.09±9.74) mg/24 h],24 h尿枸橼酸总量为(355.63±219.52)mg/24 h,明显低于肾结石阴性组[(506.24±315.32) mg/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CT阳性组患者痛风病程为(108.23±72.14)个月,明显长于DECT阴性组[(49.05±28.31)个月],血尿酸、24 h尿草酸总量、24 h尿尿酸总量分别为(522.98±109.14)μmol/L、(28.47±10.71) mg/24 h、(1 684.11±811.08) mmol/24 h,均明显高于DECT阴性组[(479.36±103.32)μmol/L、(23.54±10.82) mg/24 h、(1 517.81±886.53) mmol/24 h],24 h尿枸橼酸总量为(391.63±261.14) mg/24 h,明显低于DECT无阴性组[(555.91±316.24) mg/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伴发肾尿酸盐结石诊断中24 h尿尿酸总量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02,无预测价值;24 h尿枸橼酸总量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2(95%CI:0.558~0.782),最佳预测值为272.5 mg(敏感度为0.938,特异度为0.518);24 h尿草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1(95%CI:0.512~0.730),最佳预测值为13.2 mg(敏感度为0.98,特异度为0.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痛风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肾结石危险因素主要有低24 h尿枸橼酸总量、高血尿酸及长痛风病程(P<0.05);原发性痛风患者肾尿酸盐结石危险因素主要有低24 h尿枸橼酸总量、高血肌酐及长痛风病程(P<0.05)。结论 原发性痛风患者伴发肾尿酸盐结石时具有24 h尿草酸总量高、24 h尿枸橼酸总量低的特点;24 h尿草酸总量、24 h尿枸橼酸总量对痛风伴发肾尿酸盐结石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低24 h尿枸橼酸总量、长痛风病程是原发性痛风患者发生肾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风 24 h尿液离子含量 肾结石 诊断价值
下载PDF
Gabra3通过AKT/mTOR途径促进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和迁移
5
作者 李明明 韩利忠 +2 位作者 王亚楠 卢冠军 吕志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探究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3(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subunit alpha-3,Gabra3)基因对膀胱癌T24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Gabra3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转移和生存的相关性。建立Gab... 目的:探究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3(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subunit alpha-3,Gabra3)基因对膀胱癌T24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Gabra3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转移和生存的相关性。建立Gabra3过表达和Gabra3突变的T24细胞株,根据转染质粒不同,分为空白T24细胞(Control)、空pDONR223载体转染T24细胞(NC)、野生型Gabra3过表达T24细胞株(wt-Gabra3)、突变型Gabra3 T24细胞株(mut-Gabra3)。在回补实验中,分为转染突变型Gabra3 T24组(mut-Gabra3)、转染空pDONR223载体mut-Gabra3组(mut-Gabra3-NC)、转染野生型Gabra3过表达组(mut-Gabra3+wt-Gabra3)。用TUNEL染色检测T24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分别检测T24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通路相关分子生物表达水平。结果:Gabra3基因在膀胱癌中显著高表达(P<0.05),生存曲线证实远处转移存在的患者生存期明显较短(P<0.05)。成功构建Gabra3过表达和突变的T24细胞株。与Control组相比,wt-Gabra3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降低,迁移、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而mut-Gabra3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侵袭能力显著减弱(P<0.05);wt-Gabra3组细胞p-AKT、p-mTOR、p-4E-BP1、p-S6K蛋白表达均显示上凋(P<0.05),而mut-Gabra3组细胞上述蛋白无差异。在回补实验中,过表达wt-Gabra3的mut-Gabra3突变T24细胞凋亡能力受到抑制(P<0.05),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并且该组细胞AKT/mTOR通路相关分子显著激活(P<0.05)。结论:外源性的未编辑的Gabra3可以促进膀胱癌T24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并且可能与激活AKT/mTOR途径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3 膀胱癌 T24细胞 凋亡 迁移 侵袭 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CD44 mRNA和CD2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临床价值研究
6
作者 滕玲玲 马广贞 +2 位作者 石可 吕颖欣 徐静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患者胎盘中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cell surface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molecules,CD)44 mRNA,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24(CD24)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表达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患者胎盘中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cell surface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molecules,CD)44 mRNA,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24(CD24)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表达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剖宫产分娩的SPE患者,根据发病孕龄的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早发型SPE组(孕龄≤34周,n=45)和晚发型SPE组(孕龄>34周,n=55)。选取同期产检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PE患者胎盘中CD44和CD24表达,Pearson法分析其表达水平差异以及与SPE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PE的影响因素。结果相较于对照组,SPE胎盘组织中CD44 mRNA(0.55±0.12 vs 1.02±0.33),CD24 mRNA的表达水平(0.68±0.19vs 1.05±0.11)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85,16.853,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44,CD24在SPE组胎盘组织中多呈阴性表达或弱阳性表达,而在对照组中多呈阳性表达,且SPE胎盘组织中CD44,CD24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96,14.346,P<0.05)。相较于早发型SPE组,晚发型SPE胎盘组织中CD44(0.65±0.17 vs 0.42±0.11),CD24(0.77±0.23 vs 0.58±0.13)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30,4.932,P<0.05)。相较于对照组,SPE组BMI,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Cr,LDH和BUN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0~30.241,均P<0.05);SPE组分娩孕周较早、MPV,ALB较低、新生儿出生身长较短和体质量较轻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32~11.109,均P<0.05)。且SPE胎盘组织中CD44与CD24表达呈正相关(r=0.698,P<0.05),SPE胎盘组织中CD44的表达分别与CD24,分娩孕周、MPV和新生儿出生身长呈正相关(r=0.611,0.639,0.612,0.465,均P<0.05);与收缩压、尿蛋白和LDH呈负相关(r=-0.604,-0.569,-0.593,均P<0.05)。CD24的表达分别与分娩孕周、MPV和新生儿出生身长呈正相关(r=0.605,0.584,0.640,均P<0.05);与收缩压、尿蛋白和LDH呈负相关(r=-0.637,-0.593,-0.561,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95%CI:1.429~4.350),尿蛋白(95%CI:1.529~2.709),LDH(95%CI:1.425~3.932)均是发生SP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水平CD44(95%CI:0.561~0.940),CD24(95%CI:0.495~0.814)是发生SPE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SPE患者胎盘中CD44,CD24表达水平较低,高水平CD44,CD24均是SPE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可为后续SPE的治疗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 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44 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24
下载PDF
X线定时吞钡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赫娟 巴图尔·吐尔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124-126,130,共4页
目的:探讨X线定时吞钡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例主诉胸痛和(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消化内科及微创普外科、胸外科... 目的:探讨X线定时吞钡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例主诉胸痛和(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消化内科及微创普外科、胸外科就诊。将200例受试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24h食管pH监测,研究组在24h食管pH监测的基础上行X线定时吞钡检查。比较两组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和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结果:200例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胃食管酸反流93例,食道裂孔疝18例,贲门失弛缓症23例,弥漫性食管痉挛66例。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对于胃食管酸反流、食道裂孔疝以及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贲门失弛缓症,24h食管pH监测方法和24h食管pH监测联合X线定时吞钡检查方法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24h食管pH监测对于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胃食管酸反流有较好的诊断作用,X线定时吞钡检查联合24h食管pH监测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有较好的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定时吞钡检查 24H食管PH监测 食管源性非心源性胸痛 临床诊断
下载PDF
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时胜洁 王立光 +3 位作者 高磊 蔡传江 何伟先 褚瑰燕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旨在探究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影响。本试验收集180日龄健康母猪的卵巢组织,每次试验取20对卵巢进行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将miR-24-3p的mimics及inhibitor转染进颗粒细胞,通过ELISA、RT-q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 旨在探究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影响。本试验收集180日龄健康母猪的卵巢组织,每次试验取20对卵巢进行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将miR-24-3p的mimics及inhibitor转染进颗粒细胞,通过ELISA、RT-q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等技术探究miR-24-3p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作用。结果表明,过表达miR-24-3p可显著促进雌二醇的合成(P<0.01),并加快StAR、CYP19A1和CYP11A1的转录和翻译(P<0.05);而干扰miR-24-3p则显著抑制雌二醇的合成(P<0.05),并显著下调CYP11A1、CYP19A1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TOP 1是miR-24-3p的直接靶基因,过表达miR-24-3p可显著抑制TOP1的表达(P<0.05),干扰miR-24-3p可显著上调TOP1的表达(P<0.05)。而过表达TOP 1则可减弱miR-24-3p对颗粒细胞雌二醇合成的促进作用(P<0.05)。综上所述,miR-24-3p通过靶向TOP 1抑制其mRNA和蛋白水平,促进雌二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颗粒细胞的雌二醇合成。鉴于颗粒细胞的雌二醇合成能力直接影响卵巢卵泡的发育状态,因此本研究为筛选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miRN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4-3p 颗粒细胞 雌二醇
下载PDF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不同香型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孙嘉华 陈可钦 +4 位作者 郑秋玲 蒋鑫 刘旭 房玉林 张克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4,共14页
【目的】研究油菜素内酯对常见鲜食及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形成及香气物质积累的影响,为精准调控不同香型葡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户太8号、巨玫瑰和赤霞珠为试材,以体积分数0.1%乙醇+体积分数0.1%吐温-80水溶液为对照(CK),... 【目的】研究油菜素内酯对常见鲜食及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形成及香气物质积累的影响,为精准调控不同香型葡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户太8号、巨玫瑰和赤霞珠为试材,以体积分数0.1%乙醇+体积分数0.1%吐温-80水溶液为对照(CK),于转色初期对果穗喷施外源0.1,0.4和1.6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EBR),采集成熟期果实测定总酸、还原糖、总酚、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单宁、总黄烷-3-醇等含量,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全面综合评价不同质量浓度EBR对不同品种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适宜质量浓度的外源EBR处理能够提高户太8号、巨玫瑰和赤霞珠的葡萄果实成熟度及酚类物质含量。对于鲜食葡萄户太8号而言,1.6 mg/L EBR处理效果较好,与CK相比,其还原糖、总酚、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和总黄烷-3-醇含量分别增加了9.28%,28.06%,37.92%,37.93%和14.86%;户太8号属于酯香型品种,1.6 mg/L EBR处理后其酯类香气物质总量相较CK提高了23.38%。对于鲜食葡萄巨玫瑰而言,0.1 mg/L EBR处理效果较好,与CK相比,其还原糖、总酚、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和总黄烷-3-醇含量分别增加了10.52%,15.62%,35.17%,18.65%和9.74%;巨玫瑰属于玫瑰香型品种,0.1 mg/L EBR处理后其萜烯类香气物质总量相较于CK提高了46.26%。对于酿酒葡萄赤霞珠而言,0.1 mg/L EBR对其还原糖、总酚及总花色苷含量的促进效果较好,相较于CK分别增加了14.80%,17.08%和18.63%;1.6 mg/L EBR对其总类黄酮、单宁和总黄烷-3-醇含量的促进效果较好,相较于CK分别增加了25.35%,42.14%,9.22%。赤霞珠属于非芳香型葡萄品种,不同质量浓度EBR处理后其脂肪酸类香气物质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酯类、醛酮类、高级醇类、萜烯类及苯类衍生物含量均显著升高。【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外源EBR处理能够提高户太8号、巨玫瑰和赤霞珠葡萄果实的成熟度及酚类物质含量,有助于增加不同香型葡萄品种的特征香气类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24-表油菜素内酯 果实品质 香气物质
下载PDF
miR-23a/27a/24基因簇g.65307469G>A突变对大白猪产仔数和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思琪 李玉琦 +5 位作者 周春雪 杨柳 杜星 吴望军 潘增祥 李齐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34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大白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的关系及潜在机制,为母猪繁殖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潜在遗传标记。[方法]利用混池测序技术筛选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大...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大白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的关系及潜在机制,为母猪繁殖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潜在遗传标记。[方法]利用混池测序技术筛选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大白猪群体(n=345)miR-23a/27a/24基因簇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遗传多样性;用线性模型对突变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数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构建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载体,转染猪卵巢颗粒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突变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潜在结合的差异转录因子,用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差异转录因子对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在猪miR-23a/27a/24基因簇启动子-648 nt(Chr.2,65307469 nt)处发现1个新的G/A突变,命名为g.65307469G>A。在大白猪群体中发现3种基因型(GG、GA和AA),其中GG为优势基因型(89.57%),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94.64%)。关联性分析发现,GA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TNB)比GG基因型母猪每胎高0.56头(P<0.05)。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显著高于A等位基因类型(P<0.05)。在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间发现1个潜在结合的差异转录因子死亡相关蛋白1(THAP1),成功构建猪THAP1基因过表达载体,共转试验结果显示转录因子THAP1对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启动子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miR-23a、miR-27a和miR-24是大白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g.65307469G>A突变抑制miR-23a/27a/24基因簇的启动子活性,但与转录因子THAP1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猪 miR-23a/27a/24基因簇 变异位点 产仔数性状 启动子活性
下载PDF
2012—2021年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王兰兰 李英华 +3 位作者 李莉 张刚 邓婷鹤 徼晓菲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了解2012—2021年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探索该特定人群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2012—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分析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现状... 目的了解2012—2021年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探索该特定人群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2012—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分析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经加权调整,2012—2021年间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依次为9.43%、9.39%、10.78%、11.45%、12.78%、15.58%、18.45%、22.55%、23.15%和3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西部为参照,东部地区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为1.593(95%CI:1.291~1.966);以男性为参照,女性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为1.400(95%CI:1.167~1.679);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参照,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为18.837(95%CI:6.825~51.991);以家庭年收入<2万元者为参照,家庭年收入≥8万元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为1.321(95%CI:1.011~1.726)。结论我国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是15~24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素养 15~24 趋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外周血miR-24表达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高飞 张秀梅 +3 位作者 金小乐 薛乾隆 王慧 张志斌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33-736,755,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重症肺炎组,同期本院收治的184例普通肺炎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重症肺炎组,同期本院收治的184例普通肺炎患者作为普通肺炎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根据治疗结局将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症肺炎组患者miR-24表达水平与病情评价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重症肺炎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miR-24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低于普通肺炎组及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重症肺炎组患者miR-24表达水平与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PaO_(2)呈正相关(P<0.01)。重症肺炎组死亡患者CRP、PCT、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PaO_(2)、miR-24表达水平均低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aO_(2)、APACHEⅡ评分、miR-24均是重症肺炎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4表达水平预测重症肺炎组患者预后的AUC为0.780(95%CI:0.711~0.88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59和0.826。结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外周血miR-24表达降低与病情加重及预后恶化有关,miR-24可能成为评价病情并预测预后的新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miR-24 预后 预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罕见β-珠蛋白基因Codon 24(GGT>GGA)突变导致β-地中海贫血1例及文献分析
13
作者 梁文雪 陈成 +2 位作者 李琦 陈萍 张学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85-589,共5页
目的:分析罕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血液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疑为β-地中海贫血的病例120例。对病例进行全血细胞分类及计数、血红蛋白(Hb)电泳分析检测。用跨越断裂点PCR方法、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DNA测序等分析α-和β-珠蛋... 目的:分析罕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血液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疑为β-地中海贫血的病例120例。对病例进行全血细胞分类及计数、血红蛋白(Hb)电泳分析检测。用跨越断裂点PCR方法、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DNA测序等分析α-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20例β-地中海贫血病例中,检出1例为罕见β-珠蛋白基因突变,基因分析为Codon 24(GGT>GGA,HBB:c.75T>A)杂合子。该病例为男性,39岁,血常规检测显示:Hb 127.3 g/L,血红细胞(RBC)5.81×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70.29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1.94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2.10 g/L。Hb分析显示Hb A_(2)4.5%,Hb F 0.4%。a-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未发现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结论:首次在国内发现罕见β-珠蛋白基因Codon 24(GGT>GGA,HBB:c.75T>A)突变导致β-地中海贫血。该病例在临床上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Codon 24(GGT>GGA)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下载PDF
24h pH-阻抗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董培雯 王琼 +3 位作者 孙恺蒂 刘丽 龙彦婵 林琳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探讨24 h pH-阻抗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86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 目的探讨24 h pH-阻抗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86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2个月后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高分辨率测压结果、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症状及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治疗反应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个月后,有效组纳入184例,无效组纳入102例。有效组治疗前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长度以及LES静息压均低于无效组(P<0.10),远端潜伏期(distal latency,DL)及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均高于无效组(P<0.10),有效组患者治疗前的酸暴露时间(acid exposure time,AET)≥6%、总反流发作次数、DeMeester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10);有效组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PSPW)指数≥61%比例、平均夜间基线阻抗(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MNBI)值≥2292Ω比例高于无效组(P<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S静息压(OR=0.738)、DL(OR=3.643)、DCI(OR=1.124)及24 h pH-阻抗监测综合预测(OR=1.940)水平均可影响GERD治疗反应性(P<0.10)。ROC曲线分析显示,24 h pH-阻抗监测的综合预测水平(AUC=0.969,特异度=90.2%,敏感度=91.3%)高于其他影响因素。结论24 h pH-阻抗监测的相关参数可高度预测典型的GERD患者对采用PPI后的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质子泵抑制剂 24h pH-阻抗监测 预测价值 治疗效果
下载PDF
24小时活动行为: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新方向
15
作者 吴美倩 肖进 +2 位作者 李斐斐 胡镕镕 刘彩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911-1916,共6页
24 h活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及睡眠,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身体活动少、久坐、睡眠不足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合理分配24 h活动行为是改善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于老年人24 h活动行为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 24 h活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及睡眠,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身体活动少、久坐、睡眠不足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合理分配24 h活动行为是改善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于老年人24 h活动行为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从24 h活动行为的概念、理论发展、分析方法以及其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关系进行综述。未来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并量化24 h活动行为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形成能够发挥老年人最大健康效益的24 h活动行为组合,开发准确的评估工具,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24小时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久坐行为 睡眠 综述
下载PDF
24小时活动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16
作者 胥祉涵 王世强 +3 位作者 余澳林 陈昱欣 肖顺英 马梓桐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执行功能的预期变化。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β_(1)^((4))=-5.45,P=0.03),L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也呈显著负相关(β_(1)^((4))=-10.67,P<0.001),睡眠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β_(1)^((4))=15.30,P<0.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无相关性。(2)15 min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变化显示,MVPA替换其他活动行为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则上升,且MVPA与其他3种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对执行功能的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LPA对降低执行功能总分的效应最佳。研究认为:幼儿园、家长应重视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时间的综合效应,以及MVPA不足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负面效应。不仅要长期坚持“多动少坐”的理念,更应促进久坐与MVPA之间的转换,同时可以通过提高PA强度促使LPA向MVPA转换,以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学龄前儿童 执行功能 等时替代
下载PDF
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分析
17
作者 李晨 陈怡诺 +1 位作者 焦琼 曲红培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一组50例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另外一组50例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一组50例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另外一组50例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比较,P>0.05,24h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异常率36.00%显著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异常率8.00%,P<0.05。结论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舌尖滴入24%蔗糖水联合白噪声对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操作性疼痛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吴鹏琴 肖冬素 +2 位作者 郭晶 邱玉英 管雪芸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70-173,178,共5页
目的观察舌尖滴入24%蔗糖水联合白噪声对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操作性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首次进行ROP筛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观察舌尖滴入24%蔗糖水联合白噪声对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操作性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首次进行ROP筛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干预1组(20例)、干预2组(20例)与干预3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体位安抚法和非营养性吸吮,在对照组基础上,干预1组实施舌尖滴入微量24%蔗糖水,干预2组实施白噪声,干预3组实施舌尖滴入24%蔗糖水联合白噪声,比较各组疼痛缓解程度、体征指标异常改善情况。结果筛查前3min,四组患儿的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R)总分、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结束后1 min,四组患儿的HR、RR以及PIPP-R总分均高于本组筛查前3min,SpO2水平低于本组筛查前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结束后5min,四组患儿的HR和RR、PIPP-R总分低于本组筛查结束后1min,SpO2水平高于本组筛查结束后1min,且干预3组患儿筛查结束后5 min的PIPP-R总分、HR及RR低于干预1、2组和对照组,SpO2水平高于干预1、2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尖滴入24%蔗糖水联合白噪声在ROP筛查操作性疼痛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儿心率及呼吸频率,减少哭闹,抚慰其情绪和行为表现,也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滴入 24%蔗糖水 白噪声 早产儿视网膜病 筛查操作性疼痛反应
下载PDF
基于24Model与csQCA的煤矿安全事故组态构型
19
作者 张民波 闫瑾 +3 位作者 黄强勇 牛艺骁 李峰 钟子逸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9页
煤矿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构型,通过搜集、筛选出数据真实且事故原因明确的26起典型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利用24Model事故致因模型,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物态、习惯性行为、安全管理体... 煤矿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构型,通过搜集、筛选出数据真实且事故原因明确的26起典型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利用24Model事故致因模型,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物态、习惯性行为、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文化5个维度提取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并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对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组态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4Model与c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煤矿安全事故的组态构型,能够说明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与事故之间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并存在6种典型的组态构型,可归纳为煤矿单位管理不严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失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型、组织安全行为异化型。根据各种组态构型的特点剖析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制,可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以保障煤矿行业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事故 组态构型 24Model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