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瞻性预测回顾及其震后趋势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1 位作者 李培 李国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9-684,共6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四要素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对于田地震区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可信.此外,本文认为2008年新疆于田—策勒ML6.6级震群事件是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的直接导火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锁固段 预测方法 新疆于田7 3级地震
下载PDF
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荣军 赖敏 +4 位作者 李大虎 梁明剑 龙锋 黎小刚 龚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Ⅶ度,等震线沿鲜水河断裂呈NW-SE向的不规则椭圆形,NW部的面积明显大于SE部。综合分析认为,震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本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高频成分高度吻合是震害偏重的主要原因,"崩科"藏式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亦加重了震害。联系到本次地震P波向NW方向传播速度明显快于SE方向、等震线形态以及余震稀少等事实,推测这次地震系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远程触发,导致鲜水河断裂上应力调整而产生弹性回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震害 炉霍Ms 5 3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
下载PDF
ShakeMap在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快速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2 位作者 温和平 谭明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1期83-89,共7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烈度图,能更好地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服务,其快速评估的结果更接近官方公布的数据。因此,应用ShakeMap技术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能显著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7 3级地震 ShakeMap 烈度图 场地效应 快速损失评估
下载PDF
四川康定6.3级地震建筑物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闫培雷 孙柏涛 +1 位作者 陈相兆 胡寒冰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50-254,共5页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并分析了其破坏原因。由于康定县境内既存在大量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又存在大量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风格民居建筑,因此总结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对评价我国抗震规范相关条款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对于量大面广的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民居建筑,分析其构造和震害特点,给出震后重建建议,对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的抗震能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6. 3级地震 建筑物震害 震害特点 抗震构造 藏族民居
原文传递
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波 何文贵 +3 位作者 方良好 庞炜 赵泽贤 刘兴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1,333,共10页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的基岩崩塌,同震左旋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 m和0.6 m;东段长约6 km,同震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1.5 m和0.3 m。同震变形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最大地表垂直位错量(0.6 m)仅为水平位错量(2.5 m)的(1/4)。1936年康乐地震时崩落的岩块上零星生长着最大直径仅20-30 mm的丽石黄衣,部分无地衣生长,此次地震由围子山—大夏河断裂向东扩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1936年康乐6^3/4地震 同震位移 基岩崩塌
下载PDF
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4(3/4)级地震的考证及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的质疑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松建 郑剑华 +2 位作者 陈为伟 张颖 郑潮辉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因此对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1911年2月1日德化4 3/4地震 福建德化 考证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细光 李冰溯 +5 位作者 潘黎黎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李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9-698,共10页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华南中强震构造区尚属首次。野外调查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5km,在罗阳山前总体呈NE向展布,主要表现为地震陡坎、张裂缝、右旋错移冲沟水系等,地表破裂特征及断错地貌情况显示出该地震地表破裂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探槽揭露该断裂至少存在3次地震事件,其中2次为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为灵山6(3/4)级地震。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防城-灵山断裂 寨圩断裂 探槽
下载PDF
2020年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总结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月 解孟雨 +4 位作者 姜祥华 姚琪 苑争一 黎明晓 薛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识别出Wq值异常。3次改则地震均位于可可西里至唐古拉地区,其中2月21日5.0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北缘,而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南缘,且3月的2次地震相距约5 km,构成震群型序列。对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跟踪发现,2月21日改则5.0级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向阳湖—布若错断裂南侧发育的一条NNE走向的小断裂上,余震较少,震后40天内共发生8次ML 2.0以上地震,主震震源机制为张性破裂;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余震序列丰富,主要分布在多条构造的延伸区域,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0.58,b值为0.88。综合分析认为,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主要为具有中期意义的异常,综合方法的异常识别主要为后续强震的地点判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月21日改则5.0地震 3月10日改则5.0地震 3月12日改则5.1地震 地震活动异常 序列跟踪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 3/4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与位错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4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4-916,共13页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裂北段,全长约12.5km,走向N55°~60°E。西支在高塘—夏塘—六蒙一带断续出露,长9.4km,水平位错0.54~2.9m,垂直位错0.23~1.02m;东支出露在蕉根坪—合口一带,长3.1km,水平位错0.36~1.3m,垂直位错0.15~0.57m。最大水平位移量2.9m,最大垂直位移量1.02m。地表破裂类型主要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崩积楔、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灵山6 3/4地震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类型
下载PDF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两种地震烈度对比研究以及震源地现今地震环境浅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晓飞 董斌 +1 位作者 史双双 张龙飞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6年第2期241-244,共4页
分析现今地震烈度时通常会与同一个构造带的同震级历史地震烈度做对比分析,用于指导地震救灾救援,但这样精度不够,为了能实时准确模拟受灾情况,利用强震记录获得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利用该衰减关系反演出已发生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尽管现... 分析现今地震烈度时通常会与同一个构造带的同震级历史地震烈度做对比分析,用于指导地震救灾救援,但这样精度不够,为了能实时准确模拟受灾情况,利用强震记录获得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利用该衰减关系反演出已发生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尽管现今反演地震烈度广泛应用于地震救灾救援,但通过本研究发现,由于模型与实际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大,使得烈度圈过于理想,会忽略掉地层层序的差异性。同时通过研究地震地质背景,认识判断发震断裂,为未来地震趋势分析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15年平陆6(3/4)地震 历史地震影响烈度 现今反演地震烈度 地震环境
下载PDF
2002年7月23日南黄海北部M_S4.9地震的预测实践及反思
11
作者 蒋海昆 侯海峰 《内陆地震》 2003年第2期101-108,共8页
依据震前资料 ,对 2 0 0 2年 7月 2 3日南黄海北部 MS4 .9地震的年度预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对关键预测依据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在南黄海地区 ,地震活动图像在同一区域的集中演化及 3级地震的丛集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的判... 依据震前资料 ,对 2 0 0 2年 7月 2 3日南黄海北部 MS4 .9地震的年度预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对关键预测依据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在南黄海地区 ,地震活动图像在同一区域的集中演化及 3级地震的丛集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的判别具有指示意义 ;该区 5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分析 (活跃时段划分及其对比、准周期活动特征等 )对年度预测的时间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活跃时段 平均时间间隔 活动图像演化 3级地震丛集
下载PDF
基于逐像元方法的2010年花莲地震前热异常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6,141,共5页
使用NCEP提供的气象同化资料,基于逐像元方法分析了2010年2月7日花莲地震前后两个月的地表等压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震前5天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的前端出现了孤立分布的高温区域,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向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 使用NCEP提供的气象同化资料,基于逐像元方法分析了2010年2月7日花莲地震前后两个月的地表等压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震前5天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的前端出现了孤立分布的高温区域,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向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间的海域移动,增温幅度最高达6℃。此结果与现有的地震热异常时空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逐像元方法不仅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内陆地震,在有海岛分布的海洋地震也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像元 2010年花莲6 3级地震 地震热异常
下载PDF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5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黎峻良 严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8-275,共8页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a(最后者即1936年6^(3/4)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古地震 灵山断裂 灵山古地震 灵山M_S6^(3/4)地震 地震重复间隔 地震强度
下载PDF
洞庭湖盆地中强震不对称分布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14
作者 赵峥 杨攀新 +1 位作者 熊仁伟 胡朝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9,共11页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凹陷正断裂控制,且主要由拉张应力所致,但这一认识很难解释中强震不对称分布现象.基于近期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第四纪沉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低温热年代学、地球物理探测及应力场研究的最新认识,以及盆地及周边地貌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盆地中强地震分布不对称性原因: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盆地区域深部地幔隆升及热作用衰减,盆地拉张作用也相应减弱,而新近纪以来盆地西侧受青藏高原向东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向东持续推挤,扬子地台西部结晶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受挤压作用影响,盆地西缘明显抬升,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挤压作用也可能是该区域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盆地 构造地貌 1631年常德6_(3/4)地震 凹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