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培培 申淑景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11期96-98,共3页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MSCTA检查检出率。结果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DSA检查出63例阳性,3例阴性;64-MSCTA检查出64例阳性,1例阴性,1例疑似动脉瘤;64-MSCTA检查检出率96.97%(64/66)与DSA检查95.45%(63/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MS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与DSA相当,可为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儿童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陈鑫 李洪杰 +3 位作者 林雷 高建 王霄 杨成乾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血管造影在患儿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进一步了解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10年至2022年经MDCT血...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血管造影在患儿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进一步了解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10年至2022年经MDCT血管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362例患儿(年龄范围为5 d~12岁,平均年龄为3.3岁)。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和(或)心血管造影所证实。结果362例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中,198例为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右位主动脉弓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以及主动脉双弓,例数分别为134、32、20、10及2例。6例罕见先天性主动脉弓异常:2例双主动脉弓,2例孤立右锁骨下动脉伴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例孤立颈总动脉伴PDA,1例双侧PDA合并单心室和肺动脉闭锁。32例主动脉弓离断患儿中,27例为A型、5例为B型。MDCT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198/198)、98%(161/164)和99%(359/362)。TTE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92%(182/198)、81%(133/164)和87%(315/362)。结论MDCT血管造影诊断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是一个可靠的、无损伤的活体检查方法,可获得比传统的血管造影术更多的解剖信息及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儿童 发育异常 主动脉弓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林 吕彦朋 +1 位作者 董鑫昌 狄长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230-123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检查及治疗的286例糖尿病患者的MSCTA、DSA、CDFI影像学资料,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糖尿病伴下肢ASO的金标准,分析MSCTA、CDFI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的诊断效能。结果286例糖尿病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A、CDFI扫描,共获取1449个动脉节段,包括膝上动脉1110个,膝下动脉339个。DSA检查结果显示,阴性126个,阳性1323个。在1449个动脉节段中,MSCTA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腓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DFI检查(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MSCTA检查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47、0.828、0.922,0.799,P<0.01)。CDFI检查对足背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22,P<0.01)。结论与CDFI检查相比,MSCTA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动脉病变长度和动脉狭窄程度,其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更接近DSA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糖尿病伴下肢ASO的术前筛查和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康林 陈志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方法研究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及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冠状动脉MSCTA发现斑块的患者,比较两组斑块CT值、重构指数(RI)等指标,进而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变血管99支,可分析斑块117个,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6个,以钙化斑块为主(88.9%,32/36);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1个,以脂质斑块为主(37.0%,30/81)。两组正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vs.32.1%,P<0.01);负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vs.19.8%,P<0.01)。由RI建立SACS,所得模型为:SACS=0.003PA+2.255RI-4.22,预测准确率为76.9%(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15(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脂质斑块,以正性重构为主,SAC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重构指数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血管 CT技术 临床医生
下载PDF
肺癌介入治疗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翟焕阁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4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多角度观察患者肺部病灶供血...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4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多角度观察患者肺部病灶供血动脉的解剖细节,之后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评估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MSCTA与DSA所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状态基本一致,符合率高达100%,且术前所行MSCTA重建,根据其显示图像均易找到病灶的供血动脉。结论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应用MSCTA效果显著,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指导,降低治疗难度,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介入治疗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的计算流体力学在主动脉瓣狭窄严重程度分级上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祝雨雷 陈锐 +4 位作者 汪晶晶 杜志成 费洪文 刘辉 俞祝良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期200-204,248,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无创性地获得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无创性地获得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的峰值跨瓣膜压差(peak systolic pressure gradient,PSPG),并以此为基础对A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为AS患者狭窄严重程度无创分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本研究纳入30例AS患者,包括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各10例。所有患者在完成经胸超声心动图和MDCTA检查后2周内完成心导管检查。由MDCTA原始数据重建获得CFD仿真模型,仿真计算得到的PSPG与作为"金标准"的心导管测量得到的PSPG进行一致性分析,分级效果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Kappa检验来分析。结果仿真获得的PSPG与心导管测量的PSPG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2=0.98,P<0.001;mean diff=-0.257mmHg,1mmHg=0.133kPa)。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FD方法进行AS分级准确率达86.67%,基于CFD获得的PSPG与心导管测量PSPG在AS严重程度分级上具有高度一致性(к=0.80,P<0.001)。结论基于MDCTA原始数据,利用CFD方法,可以无创、准确地获得AS患者的PSPG,并能准确进行AS严重程度分级,为AS严重程度的无创性分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血管造影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自然心率下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泽锋 刘金丰 +3 位作者 王为岗 杨醒 彭广宇 刘小剑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探讨自然心率下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2017年8月至...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探讨自然心率下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在DSA检查中发现16例心脏起源异常患者,均在自然心率下条件下进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回顾分析这16例患者的CT图像,并与DSA对比。结果16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检查均能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0%与DSA结果吻合。总共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1067例患者,剔除7例客观原因检查中断,纳入统计的共1060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占冠状动脉CT检查的1.5%。CTA及DS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结果以DSA为“金标准”,灵敏度达90%,特异度达98%,阳性预测值达90%,阴性预测值达98%。结论自然心率下双源CTA能够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治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双源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自然心率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以森 夏林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2年第3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及随诊的9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用MS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所有... 目的探讨并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及随诊的9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用MS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治疗后6个月,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A型有61例(66.30%),B型31例(33.70%),其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内移的内膜片、真假腔、内破口、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等。治疗后6个月共有15例(16.30%)患者死亡,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心包积液(OR=3.846)、分型为A型(OR=4.768)、肾动脉受累(OR=2.447)、心包填塞(OR=2.529)、头臂动脉受累(OR=3.077)。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学特征以内移的内膜片、真假腔、内破口、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等为主,且其影像学特征与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影像学特征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影像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刚 李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3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血管造影术(CTA)在诊治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并利用图像后处理系统技术进行评价头颈部动脉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及瘤颈情况。方法使用东软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血管增强检查技术...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血管造影术(CTA)在诊治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并利用图像后处理系统技术进行评价头颈部动脉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及瘤颈情况。方法使用东软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血管增强检查技术,对39例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动脉瘤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并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多角度的观察头颈动脉血管情况及颅内动脉血管是否存在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明确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及瘤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可以成功获得边界清楚、图像清晰并且直观的头颈部动脉血管图像。结论使用64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CTA及后期的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无创或者微创的条件下清晰地显示头颈部动脉血管情况,为临床评价判断头颈部动脉血管是否有狭窄、血管变异或动脉瘤及后期制定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64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洪生 赵佩林 +5 位作者 王丽丽 吕晓成 刘洪泉 殷尚炯 吕国士 王德韧 《华北国防医药》 2009年第1期41-4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 IP)。对照手术和栓塞结果评估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72例75个动脉瘤,其中69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36.7 mm,平均16.2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根据64排螺旋CTA提供的信息均能顺利找到动脉瘤,并顺利夹闭56个,栓塞17个,2个动脉瘤未做处理。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迅速制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和栓塞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64 血管造影 栓塞术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研究
12
作者 马宁宁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5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临床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3月于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疑似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 目的:探讨在临床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3月于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疑似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9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金标准检出阳性61例,阴性29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检出阳性61例,阴性29例(含漏诊1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8.36%、96.55%、97.78%,与金标准一致性极好(Kappa=0.949)。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情况显示,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44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3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97.78%(88/90)。结论:在临床老年冠心病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较高,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 64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狭窄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诊断与CT诊断的运用比较研究
13
作者 林志勇 杨世泺 黄艺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断效能。结果 CT的诊断阳性率为85.94%(55/64),漏诊率为1.56%(1/64),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21%和100%,与DSA的诊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组内膜破口、内膜瓣、真假双腔及受累支数分别为99(99.00%)、36(97.30%)、37(100.00%)和91(98.91%),与DSA检出的情况相符(P> 0.05)。CT测得的第一破口尺寸、破口至LSA的距离和真腔远端直径分别为(16.54±1.69)mm、(19.12±2.44)mm、(27.92±2.26)mm,均与DSA测量结果相近(P> 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诊断结果与DSA相当,且CT具有无创、可重复、操作便捷及较高患者接受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MSCT不同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影响研究
14
作者 李向明 孔亚群 +1 位作者 王新明 张立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2期13-17,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CTA检查的60例患者,按扫描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每组3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CTA检查的60例患者,按扫描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每组30例。分析两种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检查过程平均心率、对中度及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诊断价值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的CCTA影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6.67%(29/30)、93.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扫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均低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637、30.945、368.414,P<0.05);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不同心率下DLP、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轴位扫描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0、12.830、13.340、9.350、14.450,P<0.05)。轴位扫描组患者CCTA影像检查模式的患者扫描过程体验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结论:CCTA轴位扫描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诊断价值、患者满意度高于螺旋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螺旋扫描模式。CCTA需依据患者心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扫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MSCT)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 轴位扫描模式 螺旋扫描模式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亦辉 包太成 彭梅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2期1791-1792,共2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2012年1—10月在该院住院、行心脏CTA的8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3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7例,计算两组不同性质斑块数目。结果 82例...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2012年1—10月在该院住院、行心脏CTA的8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3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7例,计算两组不同性质斑块数目。结果 82例冠心病患者中,ACS组检出:软斑块42个,中等密度斑块21个,钙化斑块31个,混合斑块33个;SAP组检出:软斑块13个,中等密度斑块49个,钙化斑块63个,混合斑块21个。ACS组不稳定斑块占59.06%(75/127),SAP组不稳定斑块占23.29%(34/1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SAP患者,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这构成了该病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冠状血管造影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64螺旋CT 动脉斑块
下载PDF
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4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刘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血管造影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胚胎发生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毅 邓以川 +3 位作者 陈金华 李然 石丹凤 张伟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2-585,共4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CMT)的构型、类型、伴随病变及其他分支变异,分析并推测各型CMT的胚胎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00例患者的上中腹部或全腹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数据,选择符合...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CMT)的构型、类型、伴随病变及其他分支变异,分析并推测各型CMT的胚胎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00例患者的上中腹部或全腹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数据,选择符合CMT的病例纳入本研究,评价其构型、主要分支的起源、伴随病变及其他分支变异。结果 1500例患者中,51例(3.4%)属于CMT。按照共同动脉单干的长度CMT可分为长型(34例,66.7%)和短型(17例,33.3%);按照胃左动脉的起源,除2例因胃左动脉起源难以确定而未纳入分型外,49例CMT可分为A型(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26例,53.1%)、B型(胃左动脉起源于共同动脉单干,5例,10.2%)、C型(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干,15例,30.6%)及D型(胃左动脉起源于其他分支,3例,6.1%)。结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纵向吻合错位中断、不完全或完全不中断可能是各型CMT的胚胎发生机制。MSCT血管成像有助于了解CMT及其他动脉的解剖变异,为腹部血管外科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胚胎学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3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据此制定手术方案,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平均175 ml,3例术后轻偏瘫,1例瘤腔内出血2,3例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内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脑膜瘤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下载PDF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评估PC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长超 王芳 付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128排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术在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PCI患者148例,共190枚支架,依据ISR发生情况分为ISR组(n=24枚)和无... 目的:探讨128排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术在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PCI患者148例,共190枚支架,依据ISR发生情况分为ISR组(n=24枚)和无ISR组(n=166枚),给予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检查,以冠脉造影(CAG)为对照。结果:以CAG为对照,CT血管造影术评估IS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67%、92.77%、9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血管部位成像质量评分及评估符合率方面,左主干(LM)、前降支(LAD)明显高于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PCI患者ISR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尤其在LM、LAD血管部位的评估中具有更佳的成像质量及评估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排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评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Budd-Chiari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世喜 乔晓春 刘金有 《肝胆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19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于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19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于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的形态结构。结果 CTA清晰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的部位及侧支循环血管。根据梗阻部位分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型3例,节段性阻塞2例,肝静脉开口处阻塞型2例,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例3例,混合性阻塞型9例。结论 MSCT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对介入或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综合征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