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认识。方法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18年收治的2例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患者,以“肺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心包转移”为检索...目的提高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认识。方法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18年收治的2例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患者,以“肺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心包转移”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医学数据库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以“Adenocarcinoma、Pericardial metastasis、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检索系统,并结合检索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青年,第1例为化疗后2+年病情进展,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恩度心包腔内注射后心包积液吸收,效果明显;第2例为诊断肺腺癌后服用克唑替尼治疗,出现心包积液,考虑疾病进展,予心包腔内注射药物恩度,心包积液有所吸收,但病情反复,效果差,现已去世。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内文献40余篇,外文文献70余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相关报道较多,双药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疗效更好,但双药联合治疗副作用较单药多,因此临床上对于腔内注射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方案。结论肺腺癌并心包积液治疗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恩度腔内治疗效果不一,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可能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的肺腺癌患者经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ALK-TKI)治疗后可能会产生耐药,其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9月收治1例ALK融合的肺腺癌患者,经ALK-TKI治疗后出现耐药,疾病进展后再次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病理类型转化为小细胞肺癌。该患者为54岁女性,首诊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4个月。胸部CT检查见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肿瘤性病变并阻塞性肺炎,右肺下叶转移瘤,纵隔、右肺门淋巴结增多、增大,右肺门软组织增厚;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明确诊断肺腺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棘皮动物微管样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伴随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T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1(retinoblastoma 1,RB1)基因突变。给予二代ALK-TKI阿来替尼靶向治疗,无进展生存期11个月。随后出现疾病进展,考虑对阿来替尼耐药,改为三代ALK-TKI洛拉替尼靶向治疗1个月无效,疾病快速系统性进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明显升高,短期内新发胸膜、心包、颅内、肝脏、骨转移。二次活检的结果提示为小细胞肺癌,更改治疗方案为化学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症状缓解。ALK-TKI治疗ALK融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复杂,病理类型小细胞转化也是耐药机制之一,发生率极低,伴随TP53和RB1基因突变可能是其向小细胞转化的特征,NSE异常升高是腺癌向小细胞转化有预测作用的血清标志物,耐药后及时进行二次活检,根据不同耐药机制选择后续治疗对疾病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文摘目的提高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认识。方法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18年收治的2例肺腺癌并心包转移的患者,以“肺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心包转移”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医学数据库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以“Adenocarcinoma、Pericardial metastasis、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检索系统,并结合检索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青年,第1例为化疗后2+年病情进展,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恩度心包腔内注射后心包积液吸收,效果明显;第2例为诊断肺腺癌后服用克唑替尼治疗,出现心包积液,考虑疾病进展,予心包腔内注射药物恩度,心包积液有所吸收,但病情反复,效果差,现已去世。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内文献40余篇,外文文献70余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相关报道较多,双药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疗效更好,但双药联合治疗副作用较单药多,因此临床上对于腔内注射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方案。结论肺腺癌并心包积液治疗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恩度腔内治疗效果不一,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