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PT/APTT指导血浆输注的几种特殊情况
1
作者 樊凤艳 马越云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血浆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血液成分之一,不合理应用一直广受关注,适应证选择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不需要输注血浆和P... 血浆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血液成分之一,不合理应用一直广受关注,适应证选择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不需要输注血浆和PT和/或APTT不延长也需要输注血浆的几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了临床评估是否需要输注血浆时并不能过于依赖PT和/或APTT检测结果,应该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同时本文对造成血浆输注适应证选择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选择血浆输注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浆 PT aptt 适应证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TEG、PT、APTT和Fib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王洋洋 蔡肇丽 +2 位作者 梁丽欣 莫水群 陈立强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4期202-204,20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动脉粥样硬化50例患者...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动脉粥样硬化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收集健康体检者45例,无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相关临床症状。运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α角、MA值、K值和R值,应用STAR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和Fib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α角、MA值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K值、R值、PT、APTT、TT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实用而且有价值的筛查办法,可以为临床检验和诊断动脉硬化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弹力图 PT aptt FIB
下载PDF
干预预防肺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D-D、PT和APTT水平影响
3
作者 王瑞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567-568,共2页
目的探讨干预预防肺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D-D、PT和APT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肺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干预预防肺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D-D、PT和APT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肺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阳性率、D-D、PT和APTT水平。结果干预后实验组静脉血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PTT、PT水平显著升高,D-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改善较多(P<0.05);实验组满意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采用干预能够降低静脉血栓阳性率,并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D-D、PT和aptt水平
下载PDF
兔血浆-APTT法测定水蛭抗凝血活性的剂量-效应曲线考察和测定方法确定研究
4
作者 肖斯婷 胡宇驰 +3 位作者 郭玉东 许华玉 杨文良 李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7,共8页
目的进行兔血浆-APTT法测定水蛭抗凝血活性的统计模型选择研究。方法制备水蛭浸提液,测定不同剂量浸提液加入兔血浆后的APTT值,进行剂量-效应曲线考察,统计分析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最佳生物检定方法模型,并进行样品的预测定。结果在低于30 ... 目的进行兔血浆-APTT法测定水蛭抗凝血活性的统计模型选择研究。方法制备水蛭浸提液,测定不同剂量浸提液加入兔血浆后的APTT值,进行剂量-效应曲线考察,统计分析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最佳生物检定方法模型,并进行样品的预测定。结果在低于30 g·L^(-1)的剂量下,水蛭的浓度与APTT值的对数呈现直线关系,符合斜率比法测定的统计模型的要求,采用3剂量法进行3批蚂蟥和4批医蛭的预测定表明方法可行,且蚂蟥和日本医蛭应分别采用不同对照药材进行测定。结论斜率比法是适宜的量化测定水蛭抗凝血活性的生物检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 抗凝血活性 测定方法 aptt 剂量-效应曲线 斜率比法
下载PDF
抗磷脂抗体、APTT纠正试验联合检测在儿童APTT单独延长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王聪 李虎虎 +2 位作者 孟伟 王波 赵凤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7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1~14岁)APTT单独延长,联合抗磷脂抗体检测以及APTT纠正试验来明确APTT单独延长的原因,以期协助临床医生实施精准治疗方案,避免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单独APTT延长共97例儿童,对其进行抗磷脂抗... 目的研究儿童(1~14岁)APTT单独延长,联合抗磷脂抗体检测以及APTT纠正试验来明确APTT单独延长的原因,以期协助临床医生实施精准治疗方案,避免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单独APTT延长共97例儿童,对其进行抗磷脂抗体、APTT纠正试验检测,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最终诊断,将其分为4组即感染组61例,凝血因子活性偏低组9例,免疫性疾病组8例,不明原因组19例。对各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统计,以评估APTT单独延长原因及对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结果使用Bonferroni法对4组两两进行比较,免疫性疾病组与凝血因子活性偏低组、感染组、不明原因组在APTT延长数值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61例中,APTT纠正实验不能纠正的56例(91.8%),处于灰区为5例(8.2%);狼疮抗凝物(LA)为阳性55例(90.16%),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为5例(8.20%),抗β2 GPI阳性为4例(6.56%)。结论儿童APTT单独延长时,联合抗磷脂抗体检测、APTT纠正试验、凝血因子检测(必要时)可及时找到APTT单独延长的原因,且绝大多数都是因感染引起体内一过性抗磷脂抗体(尤其是狼疮抗凝物)增高引起的,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和过度检查;以儿童APTT单独延长为基点,联合抗磷脂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aptt延长 儿童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PT、APTT及FIB表达水平对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和生存情况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杨杰 肖凌云 罗曦曦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水平对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和生存情况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水平对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和生存情况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干预,治疗前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中D-二聚体、PT、APTT及FIB水平;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生存及死亡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指标与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PT、APTT及FIB联合应用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中D-二聚体、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有效和无效不同疗效组患者D-二聚体、PT、APTT及FIB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显效组D-二聚体、FIB水平最低,PT及APTT水平最高;D-二聚体和FIB与肺栓塞患者疗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T及APTT水平与肺栓塞患者疗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生存患者的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T及APT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PT、APTT及FIB水平联合应用预测肺栓塞患者的生存情况模型为Log(P)=-0.653*D-D+0.613*PT+0.631*APTT-0.598*FIB+0.602;D-二聚体、PT、APTT及FIB联合应用预测患者生存的价值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PT、APTT及FIB水平与肺栓塞患者治疗疗效显著相关,且各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预测患者生存状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PT aptt FIB 肺栓塞 生存情况
下载PDF
动态监测血浆D-D、PT、APTT、TT、FIB、FDP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再出血预测价值
7
作者 汤金光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再出血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通许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再出血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通许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73例PU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30 d是否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35例)和未再出血组(138例)。比较两组血浆D-D、PT、APTT、TT、FIB、FDP水平,分析血浆各指标水平与再出血相关性,偏回归分析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各指标水平联合检测对PUB患者发生再出血的AUC、最佳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再出血组高于未再出血组血浆D-D、PT、APTT、TT、FDP水平,FIB水平低于未再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血浆D-D、PT、APTT、TT、FDP与再出血均呈正相关,是治疗后30 d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浆FIB与再出血呈负相关,是发生再出血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血浆各指标水平联合预测发生再出血的AUC为0.756、0.806,最佳诊断敏感度88.57%、94.29%、特异度分别为62.32%、66.67%。结论血浆D-D、PT、APTT、TT、FBG、FDP水平与PUB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对临床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再出血 PT D-D aptt TT FIB FDP
下载PDF
APTT测定值和APTT测定值比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惠 刘敏 《血栓与止血学》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APIT测定值(秒)和APIT测定值比率中哪一种是更稳定、更可靠的临床应用指标。方法:将同一标本采用法国STA-Compat全自动血凝仪以及两种手工法同时测定,比较同组标本不同方法的APTT测定值(秒)和APTT测定值比率。结果:手工法(一)... 目的;探讨APIT测定值(秒)和APIT测定值比率中哪一种是更稳定、更可靠的临床应用指标。方法:将同一标本采用法国STA-Compat全自动血凝仪以及两种手工法同时测定,比较同组标本不同方法的APTT测定值(秒)和APTT测定值比率。结果:手工法(一)与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仅比较,如APTT值以秒表示,对照组、口服抗凝剂组及肝病组病人同组标本不同方法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O.002,P<0.001),但以APTT测定值比率表示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10,P>0.50,P>0.05);手工法(二)与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在对照组、口服抗凝剂组及白血病组的比较中,也获得类似的结果。结论:将APTT测定值(秒)转化为病人与对照APTT测定值比率报告,使不同方法结果间更具可比性。在APTT报告的标准化方面,建议将APTT和APTT测定值比率同时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tt 测定值 aptt测定值比率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9
9
作者 宋欣 蒋丽萍 +1 位作者 李林萌 吴承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期65-6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 < 0.01).结论 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aptt FIB D-二聚体 HS-CRP 相关性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脑梗死进展期患者APTT、FIB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丽 田苗 +3 位作者 刘福兴 张学艳 马艳 张红霞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考察普罗布考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2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2例予以普罗布考,0.25 g/次,每天2次;对照组40例按... 目的:考察普罗布考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2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2例予以普罗布考,0.25 g/次,每天2次;对照组40例按常规方法治疗。持续治疗两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PTT、FIB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略偏高;(2)组间比较实验组参数值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APTT增加(6.6±0.24)s,对照组增加(3.7±0.17)s,实验组FIB减少(2.36±0.11)g/L,对照组减少(1.14±0.10)g/L,差异显著,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包括高、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血液切变率、血浆粘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高切变率降低(1.6±0.6),低切变率降低各(4.7±1.2),血浆黏度降低(0.5±0.07),而对照组参数值改变分别为(1.1±0.9)、(3.6±1.0)、(0.1±0.09),二者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显著改善进展期脑梗塞患者APTT、FIB与血液流变学参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脑梗塞进展期 aptt FIB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D-聚甘酯片延长人体aPTT时间药效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翼 王睿 +3 位作者 耿美玉 李桂玲 戚欣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D-聚甘酯能显著延长人体aPTT,并于给药后1h达高峰,效应持久,并随剂量的增加,aPTT最大延长效应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聚甘酯延长人体aPTT有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片 aptt 时效 量效 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关于凝血自动分析装置Throm bo Screen 400C与ACL200对PT、APTT和Fib检测结果及参考值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明 范滨 +3 位作者 王金行 张丽霞 刘轩军 赵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凝血仪 凝血酶原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诊断
下载PDF
末梢血快速检测PT、APTT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楼金吐 俞锡林 +4 位作者 徐黎明 郑萍 周颖 董敖 史建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2-132,共1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aptt 末梢血 快速检测 静脉抽血 患者 静脉血 困难 检测结果
下载PDF
凝血试验真空管“死腔”所致APTT、PF4偏差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丛玉隆 吴丽媛 殷宗健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3-264,共2页
目的 探讨“有死腔”凝血试验管收集的血样进行血小板功能和肝素治疗患者APTT结果的偏差及机制。方法 将 2 0例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分别收集在无或能形成死腔的采血管中 ,分别进行APTT和PF4检测。结果 “有死腔”的采血管使7例... 目的 探讨“有死腔”凝血试验管收集的血样进行血小板功能和肝素治疗患者APTT结果的偏差及机制。方法 将 2 0例肝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分别收集在无或能形成死腔的采血管中 ,分别进行APTT和PF4检测。结果 “有死腔”的采血管使7例患者APTT结果缩短 ,PF4活性增强。结论 采血管死腔增加了血小板与管壁或死腔气体的接触而激活血小板 ,释放PF4并中和肝素 ,造成APTT负偏差。建议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或APTT用于肝素治疗监测时使用“无死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腔” aptt PF4因子 凝血试验 凝血试验真空管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PT、TT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韩丽华 吴鸿 +1 位作者 王振涛 李娟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心梗模型后,分为5组,灌胃3个月,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PT、TT...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心梗模型后,分为5组,灌胃3个月,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PT、TT。结果: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抑制心梗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延长APTT、PT、TT(P<0郾05),且大剂量组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小剂量组(P<0郾05),但大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无显著性差异(P>0郾05)。结论:益气活血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延长APTT、PT、TT等作用,这可能是临床上使用益气活血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方 血小板聚集率 aptt PT TT Wistar大鼠 雄性 心肌梗塞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PT、TT、APTT自制质控血浆稳定性的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毛和香 李良琼 胡世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84-84,共1页
目的探讨用自制正常对照血浆是否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室内质控物。方法用健康人血浆40份混合后分装在加盖小塑料试管中,置于-18^-20℃(冰箱冷冻室)中保存。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1管置于37℃水浴中溶化后,随同当日凝血象标本检测。结果分别... 目的探讨用自制正常对照血浆是否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室内质控物。方法用健康人血浆40份混合后分装在加盖小塑料试管中,置于-18^-20℃(冰箱冷冻室)中保存。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1管置于37℃水浴中溶化后,随同当日凝血象标本检测。结果分别得出PT、TT、APTT值,与正常血浆作t检验比较得出:20d内TT、PT、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30d内除了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存40dAPTT有显著性差异,PT、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制正常对照血浆保存-18^-20℃(冰箱冷冻室)内20d最佳,不超过3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TT aptt 质控血浆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来源血浆评估APTT试剂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莉 王威 +1 位作者 王刚 王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 采用商品化血浆和单因子缺乏患者血浆,分别评估实验室常规使用APTT试剂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依据CLSI H47-A2指南,将商品化标准血浆和单因子缺乏商品血浆按不同比例配制成含<1%-100%因子水平的混... 目的 采用商品化血浆和单因子缺乏患者血浆,分别评估实验室常规使用APTT试剂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依据CLSI H47-A2指南,将商品化标准血浆和单因子缺乏商品血浆按不同比例配制成含<1%-100%因子水平的混合血浆,一期法检测不同混合血浆因子活性和对应的APTT数值。在坐标轴上绘制以APTT秒数为Y轴,因子活性为X轴的非线性回归曲线,其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的交叉点即为因子敏感性,以百分活度(%)表示。同时收集单因子缺乏患者血浆样本:FⅧ 109例、FⅨ 58例、FⅪ 14例、FⅫ 22例,各因子敏感性确定方法同前。结果 商品化血浆和单因子缺乏患者血浆得到的内源性因子缺乏的敏感性分别为:FⅧ 68.2%和58.6%,FⅨ 63.8%和53.0%,FⅪ 66.8%和41.2%, FⅫ 54.8%和33.3%。结论 商品化血浆和单因子缺乏患者血浆评估APTT试剂的内源性因子敏感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会导致凝血结果的不当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tt试剂 内源性凝血因子 敏感性 CLSI H47-A2 单因子缺乏血浆
下载PDF
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清PT、APTT和DD水平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正亮 张甜甜 李秀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对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 目的探讨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对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胶囊,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DD、PT、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并发症和3个月内再栓塞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D-二聚体、PT、AP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降低,PT和APTT显著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试验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SOD、MPO和MDA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PO和MD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试验组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05%(8/30)和5.26%(2/38),试验组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3个月内再栓塞发生分别为23.68%(9/38)和5.26%(2/38),试验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采用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再次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血清PT、APTT和DD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胶囊 阿司匹林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术后 再次血栓形成 临床疗效 PT aptt DD
原文传递
复发性口疮患者血浆PT、APTT、Fib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安银东 牛秀华 +1 位作者 王秦芳 杨聚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复发性口疮 血浆 PT aptt FIB 检测 血栓 止血
下载PDF
标本放置时间及溶血、乳糜血对PT和APTT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顺姬 朴美花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标本放置时间 aptt 乳糜血 溶血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实验指标 预后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