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直肌分离诊治进展
1
作者 刘国忠 林佑团 翁山耕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90-993,共4页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壁疝 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壁整形
原文传递
耳穴压豆联合电刺激、手法推拿治疗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肖佩 黄芳 +1 位作者 段凡 熊丽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0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电刺激、手法推拿治疗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盆底与产后康复中心门诊收治的82例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电刺激、手法推拿治疗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盆底与产后康复中心门诊收治的82例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和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体质量指数、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前,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及体质量指数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电刺激、手法推拿治疗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较好,可缩小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降低体质量指数,减轻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肥胖型产后腹直肌分离 耳穴压豆 电刺激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
作者 王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8期172-175,共4页
目的 观察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腹直肌分离距... 目的 观察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指标、肌力分级情况、腰背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两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本组干预前缩短,且研究组脐上围(81.98±2.58)cm、脐围(78.80±3.77)cm、脐下围(80.88±4.30)cm、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0.85±0.11)cm、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0.98±0.18)cm短于对照组的(86.62±5.62)、(82.30±4.05)、(89.06±6.35)、(1.22±0.27)、(1.32±0.12)cm,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干预后,两组腹直肌肌力、盆底肌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本组干预前提升,且研究组腹直肌肌力分级(3.59±0.42)级、盆底肌肌力分级(3.97±0.61)级、生活质量评分(95.92±3.17)分高于对照组的(2.76±0.43)级、(2.81±0.65)级、(91.34±4.18)分;腰背疼痛评分较本组干预前下降,且研究组腰背疼痛评分(0.92±0.29)分低于对照组的(1.85±0.44)分,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应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显著减少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改善盆底肌肌力情况,减轻腰背痛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康复训练 腹围 盆底肌纤维肌力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肖田身 卢健敏 +3 位作者 洪巧莲 孙婉媚 黄丹霞 林梅琴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107-110,129,共5页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福建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研究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福建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研究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各40例。比较两组腹围、腹直肌间距、盆底肌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腹围、腹直肌间距均小于治疗前,并且研究组脐上围、脐下围、腹直肌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恢复正常盆底肌肌力人数占比为72.50%(29/40),高于对照组的45.0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1,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中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缩小患者的腹围与腹直肌间距,提高其盆底肌肌力,促进产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核心稳定性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腹围 腹直肌间距 盆底肌肌力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书会 武珍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及盆底肌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29/31),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腹直肌分离,提高肌力,减小腹围,增强盆底肌功能,效果优于单用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康复训练 腹围 盆底肌纤维肌力
下载PDF
高频超声观察不同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岑婉仪 龚宇萱 +6 位作者 黄镇东 胡芯雨 林君 阙可欣 李太良 王润妹 宋成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5091-5096,共6页
背景:产后腹直肌分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运动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何种运动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修复,目前尚缺乏共识。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卷腹运动、腹部中空运动、盆底肌收缩... 背景:产后腹直肌分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运动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何种运动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修复,目前尚缺乏共识。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卷腹运动、腹部中空运动、盆底肌收缩和联合运动4个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方法:招募39例符合条件的腹直肌分离产妇,产后时间2-6个月。在静息状态、卷腹运动、腹式呼吸、盆底收缩、联合运动5个动作模式下,利用高频超声分别在受试者脐上4.5 cm、脐水平和脐下4.5 cm处对腹直肌分离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①脐上4.5 cm处,4个训练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对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脐水平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显著减少(P<0.01),而联合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增加(P<0.05);脐下4.5 cm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减少(P<0.05),其他3个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②顺产组和剖腹产组相比,静息状态下3个测量位置的腹直肌分离间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在脐水平处,经产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较初产组增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脐下4.5 cm处,体质量指数与腹直肌分离间距呈正相关(r=0.359,P=0.025);④在即时效果上,卷腹运动可缩小腹直肌分离的间距,而腹部中空运动、盆底收缩运动和两者的联合运动则具有相反的效果;多次生产和体质量指数高的产妇可能更容易出现腹直肌分离;研究结果可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高频超声 运动训练 卷腹运动 腹部中空运动 盆底收缩运动
下载PDF
腔镜腹白线折叠缝合术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评估
7
作者 何凯 唐颖 +6 位作者 周秀玲 朱俞岚 傅晓键 朱炎逢 丁红 姚琪远 陈浩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腔镜腹白线折叠缝合术(endoscopic linea alba plication,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共48例病人实施ELAP手术,1例失访,47... 目的:回顾性研究腔镜腹白线折叠缝合术(endoscopic linea alba plication,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共48例病人实施ELAP手术,1例失访,47例纳入研究。病人年龄(34.9±4.2)岁,体质量指数(20.1±2.0)kg/m2。观察指标包括病人一般资料、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门诊随访和B超复查评估疗效。随访截至2022年3月。结果:脐周区超声检查示腹直肌分离宽度(41.6±8.2)mm。10例合并脐疝,2例合并白线疝。均采用全身麻醉ELAP。疝环予以缝合关闭,手术时间(130.9±36.0)min。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2±0.6)分;术后住院(1.5±0.9)d。2例术后浆液肿,B超引导下穿刺处理。其余无切口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47例中位随访15(12,26)个月。1例手术区疼痛不适感,非手术治疗后好转。另1例术前B超检查脐周区分离57.0 mm,术后1个月无分离,3个月显示21.0 mm,为轻度复发。结论:ELAP治疗产伤性腹直肌分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伤性腹直肌分离 腹壁重建 腔镜 并发症 复发
原文传递
关于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时机和疗效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立亚 辛德梅 +1 位作者 孙秀荣 邓春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6期123-125,133,共4页
目的探究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在不同时机采用腹式呼吸结合手法按摩和电刺激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腹直肌分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产后42 d后,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待盆... 目的探究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在不同时机采用腹式呼吸结合手法按摩和电刺激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腹直肌分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产后42 d后,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待盆底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接受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腹式呼吸+手法按摩+电刺激);观察组患者在产后42 d后,同时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及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腹式呼吸+手法按摩+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腹围恢复指标、腰背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直肌分离≤2 cm者占比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90.00%,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腹式呼吸结合手法按摩和电刺激,可改善腹直肌分离,减轻患者腰背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将盆底康复治疗与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同时进行的效果仍较理想,可缩短治疗时间,利于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式呼吸 手法按摩 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产后腹直肌分离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蒋丽元 郑停停 +2 位作者 冯敏 叶恬恬 杨俊文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3期8-12,共5页
腹直肌分离(DRA)是妊娠期及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属于中医筋病范畴。腹白线增宽、张力下降及腹肌功能失调是产后DRA的基本临床特征。DRA给产后女性带来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影响。文章就近年来产后DRA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妊娠 产后 腹部训练 综述
原文传递
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治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丘小娟 邢贞通 +1 位作者 颜励 张立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042-1045,共4页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会影响患者的躯干功能,引起腰背痛,严重者可造成腹疝。但是目前对于腹直肌分离的诊治没有统一的标准,康复方法多种多样。为此,本文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最新的诊断和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康复治疗 产后并发症 腹部肌肉训练 物理治疗
下载PDF
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莉燕 陈晔 +1 位作者 项达军 顾娟芬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0期92-95,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18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05例(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 目的分析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18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05例(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1个月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腹围恢复情况、背部疼痛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腹直肌距离及脐围、脐上围、脐下围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15 d、1个月2组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4个项目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早期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效果肯定,可促进腹直肌功能恢复,缓解背部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产后期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腹直肌距离 腹围 背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改良腹壁整形技术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依帆 郑紫迎 +3 位作者 赖廷廷 陈鹏飞 朱奕涵 黄和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66-68,共3页
目的:讨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治疗中使用改良腹壁整形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20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腹壁肌后、腹膜前间隙置入相对较窄补片,将腹直肌及前直肌筋膜以8字形间断... 目的:讨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治疗中使用改良腹壁整形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20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腹壁肌后、腹膜前间隙置入相对较窄补片,将腹直肌及前直肌筋膜以8字形间断缝拢接近中线,以实现直接支撑性修复;切除腹壁多余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分层缝合,最低点放置引流条引流渗液,术区妥善加压包扎。评估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痊愈情况。结果:2017年4月-2020年11月应用该方法共计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肠梗阻、补片感染、皮缘坏死、延迟愈合、补片感染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有复发病例。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改良腹壁整形技术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治疗中能获得更加持久可靠的疗效同时很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 腹直肌分离症 腹壁整形术 白线 腹直肌鞘
下载PDF
Kegel训练联合悬吊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腹直肌恢复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林诗莲 谢吉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3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凯格尔(Kegel)训练联合悬吊训练(SET)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6例产后DRA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3)行SET,观察组(n=43)在此基础上进行Kegel训练,均... 目的探讨凯格尔(Kegel)训练联合悬吊训练(SET)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6例产后DRA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3)行SET,观察组(n=43)在此基础上进行Kegel训练,均持续训练8周.对比两组的腹直肌恢复效果、腹围、腹直肌间距(IRD)及盆底功能.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的腹直肌恢复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的腹围、IRD分别为(74.42±2.51)cm、(1.48±0.21)cm,均小于对照组的(77.69±2.36)cm、(1.95±0.35)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最大值、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平均值分别为(30.12±3.54)μv、(40.16±5.33)μv,均高于对照组的(24.79±3.43)μv、(33.45±5.12)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egel训练联合SET在产后DRA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腹直肌恢复效果,缩小患者腹围、IRD,改善盆底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Kegel训练 悬吊训练 腹直肌恢复 盆底功能
原文传递
实时超声反馈腹横肌激活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君 宋成宪 +4 位作者 阙可欣 岑婉仪 王润妹 张嘉泳 刘刚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698-703,共6页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反馈腹部中空训练对腹横肌激活和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产后DRA>20 mm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实时超声反馈治疗(试验组...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反馈腹部中空训练对腹横肌激活和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产后DRA>20 mm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实时超声反馈治疗(试验组)和常规反馈治疗(对照组),共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测量腹围和利用高频超声测量腹肌厚度、腹直肌分离间距(IRD),计算腹围差值、腹横肌激活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后,试验组腹横肌激活程度更好,腹围缩小更多(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IRD小于对照组[(18.02±4.82)mm vs(20.36±4.13)mm],静态腹横肌厚度[(3.21±0.59)mm vs(2.91±0.51)mm]、动态腹横肌厚度[(5.16±0.86)mm vs(4.54±0.70)mm]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实时超声反馈的腹部中空训练可促进腹横肌的激活和增加肌肉厚度,可有助于产后DRA患者IRD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 腹直肌分离 腹横肌 实时超声反馈 腹部中空训练 腹直肌分离间距
原文传递
产后腹直肌分离高频超声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叶秀琴 潘群艳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产后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厚度 超声特征
下载PDF
产后早期静力性收缩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丹丹 巩尊科 +1 位作者 樊莉琳 张彩侠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3期357-365,共9页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产后4~6周)静力性收缩训练(SCT)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产后DRA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产后4~6周)静力性收缩训练(SCT)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产后DRA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于产后早期,对研究组产妇DRA采取SCT联合NES治疗;而对照组产妇仅采取NES治疗。2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的腹围、双侧腹直肌间距(IR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产妇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治疗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806),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产妇本次分娩孕龄、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孕期体重增加值、第一与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 g占比,产次、剖宫产次数≥2次占比,以及治疗前人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占比、腹围、双侧IRD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2组DRA产妇治疗第2、4、6周时,腹围和双侧IRD,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F_(治疗×时间)=4.214、2.193,P_(治疗×时间)=0.062、0.241)。进一步对DRA治疗措施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对产后DRA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腹围、双侧IRD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_(治疗)=6.874、8.291,P_(治疗)=0.032、0.012),研究组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腹围、双侧IRD总体较对照组分别偏小4.1 cm(95%CI:1.2~5.3 cm,P<0.05)与偏短0.17 cm(95%CI:0.06~0.31 cm,P<0.05)。对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产后DRA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腹围、双侧IRD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4.286、9.574,P_(时间)<0.001、=0.004)。对治疗不同时间点2组产妇腹围、双侧IRD分别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第4、6周时的腹围和双侧IRD,均显著偏小和偏短于治疗第2周,治疗第6周时的腹围和双侧IRD,均显著偏小和偏短于治疗第4周,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及产妇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_(治疗×时间)=6.721、7.284、8.277,P_(治疗×时间)=0.024、0.017、0.012)。进一步对治疗措施的单独效应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治疗第4、6周时,研究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第6周时,研究组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5、4.336、7.798,P=0.008、<0.001、<0.001)。进一步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时间因素的单独效应分别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及产妇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分别组内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155.488、229.732、598.316,均为P<0.001;对照组:F=83.498、92.179、765.398,均为P<0.001)。对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组产妇治疗第4、6周时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均较组内治疗第2周显著增高,而产妇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则较组内治疗第2周显著降低,治疗第6周时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均较组内治疗第4周显著增高,而产妇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则较组内治疗第4周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产后早期,对DRA产妇采取SCT联合NES治疗,可促进腹围及双侧IRD恢复,提高盆底肌力,缓解其腰、背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静力性收缩训练 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腹围 产后期 女(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