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4
1
作者 蒋建刚 张翔 +4 位作者 冯海湘 许文辉 许新德 蒋震伟 陈华军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颅CT颅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的特征性改变,提高对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方法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28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进行了... 目的探讨头颅CT颅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的特征性改变,提高对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方法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28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tSAH均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手术5例,3例治愈;非手术治疗23例,20例治愈。结论tSAH可表现为类似于ASDH的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手术治疗 高密度影 ASDH tSAH 特征性改变 回顾性分析 头颅CT 临床表现 CT影像 治疗方法 颅骨缘 治愈
下载PDF
脑动脉瘤破裂伴发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被引量:3
2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2 位作者 林东 赵卫国 凌华威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t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Ⅴ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t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Ⅴ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1例。结果 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1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破裂 急性硬膜下血肿 诊断 治疗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高场强磁共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并与CT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涂昌灼 吴光任 +2 位作者 张礼鹃 苗成喜 黎加识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6-17,共2页
目的评价高场强M RI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 atom a ASD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253例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伤后3天内行常规CT横切位扫描及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分析高... 目的评价高场强M RI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 atom a ASD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253例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伤后3天内行常规CT横切位扫描及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分析高场强M RI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情况并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 RI诊断323处ASDH阳性病灶中,常规CT扫描只显示其中63.2%(204/323);M RI和CT对总体阳性病灶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8 p<0.05);M RI诊断的阳性病灶中,随着血肿厚度的减少,CT对比M RI的显示率逐渐下降,在血肿<7.5m m时,CT显示范围在47.4~65.8%,血肿>7.5m m时,CT显示范围在71.4~86.0%。结论高场强M RI对ASDH显示清晰,诊断率较常规CT明显提高,血肿厚度越薄,优势越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下血肿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
4
作者 王戌元 王国良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9期47-49,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 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 48例急性硬膜下血种 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 ,结合临床病情 ,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经资料统计中线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 ,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 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 48例急性硬膜下血种 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 ,结合临床病情 ,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经资料统计中线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 ,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 10 mm者 ,死亡率达 86 .4% ,基底池消失评分≥ 10分 ,死亡率 87.5 % ,伴有弥漫性脑肿胀 ,死亡率 76 .3%。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伤 硬膜下血肿 预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
5
作者 王戌元 王国良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0年第5期3-4,共2页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10mm者,死亡率达82....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10mm者,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0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外伤 急性 硬膜下血肿 预后 CT
下载PDF
“黑线分隔征”在极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CT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戴超伦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24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黑线分隔征"在极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CT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黑线分隔征"对200例疑似极少量ASDH1的常规CT扫描病例进行试验性诊断,并与最终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黑线分隔征&... 目的探讨"黑线分隔征"在极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CT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黑线分隔征"对200例疑似极少量ASDH1的常规CT扫描病例进行试验性诊断,并与最终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黑线分隔征"正确诊断阳性病变90例(90/90),正确诊断阴性病变107例(107/110)。结论 "黑线分隔征"在极少量ASDH CT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分隔征" 极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V图像融合法展示硬膜下血肿与邻近静脉的空间构象
7
作者 许伟明 林玉克 +5 位作者 林建斌 陈崇泽 王伟 穆书闻 王成 王守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36,共4页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s,ASDH)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1],临床救治存在很多挑战[2],静脉损伤在其致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3]。以往ASDH的影像学评估通常由CT平扫来实现,缺乏脑静脉损伤的评估。近年来,颅脑C...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s,ASDH)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1],临床救治存在很多挑战[2],静脉损伤在其致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3]。以往ASDH的影像学评估通常由CT平扫来实现,缺乏脑静脉损伤的评估。近年来,颅脑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 CTV)技术逐渐成熟[4],CTV后处理的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能显示脑静脉的整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成像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静脉 容积重建技术 曲面重建技术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杨瑾 文德强 +2 位作者 解振林 辛恒兴 邓世权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锥孔置管引流 体层摄影 PQS螺旋CT机
下载PDF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与非快速消散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庄泽锐 郑灿坤 +4 位作者 骆健明 彭福玲 甘浩川 韩明对 刘斌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与非快速消散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8年5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硬膜下血肿厚度≥5 mm、非急诊手术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 目的分析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与非快速消散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8年5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硬膜下血肿厚度≥5 mm、非急诊手术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18~80岁[(47.0±16.9)岁]。快速消散组27例,非快速消散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颅脑CT结果。结果快速消散组患者PT值和INR值分别为(11.9±2.1)s和1.1±0.2,非快速消散组分别为(10.8±1.0)s和1.0±0.1(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颅脑CT硬膜下血肿厚度分别为(8.2±2.3)mm和(7.3±1.8)mm(P>0.05)。复查CT结果快速消散组硬膜下血肿厚度为(2.7±1.9)mm,明显小于非快速消散组(6.6±2.1)mm(P<0.01)。快速消散组CT示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骨内板之间低密度带发生率为93%,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36%(P<0.01)。复查CT,快速消散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增多发生率为74%,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5%(P<0.01)。快速消散组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为4%,明显低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8%(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和颅脑CT提示低密度带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的两个重要指标。快速消散硬膜下血肿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更低,提示急性硬膜下血肿出现快速消散现象可能作为预测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急性 体层摄像术 螺旋计算机 快速自然消散
原文传递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和预后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孝忱 姚昆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4-25,共2页
研究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subduralhematoma,ASH)的CT征象和预后的关系。全组死亡率46.6%,基底池消失评分(efacementscoreforbasalcisternCES)≥12分者... 研究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subduralhematoma,ASH)的CT征象和预后的关系。全组死亡率46.6%,基底池消失评分(efacementscoreforbasalcisternCES)≥12分者死亡率70%,鞍上池消失者死亡率68.4%,ASH≥10mm者死亡率60%,脑移位≥9mm者死亡率73.3%。存活者有四因素:(1)ASH<5mm,(2)脑移位<2mm,(3)CES<12分,(4)无弥漫性脑肿胀。为了提示临床判定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三型:(1)轻型:无脑移位者,(2)中型:ASH<10mm或脑移位<9mm,(3)重型:CES≥12分或鞍上池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脑移位 CT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