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cient DNA Study:A Powerful Molecular Biology Tool for Tracing the Past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Li(CAS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年第4期207-209,共3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 has completed an analysis of the DNA sequence of the human bones unearthed from ancient tombs in the vicinity of Linzi Cit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making clear the 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 has completed an analysis of the DNA sequence of the human bones unearthed from ancient tombs in the vicinity of Linzi Cit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making clear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human populations o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ir affinity with modern man.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an on-going project to examine the bones of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people excavated from Yinxu, located in today′s Anyang City, in northern Henan Province, which will reconstruc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migration patterns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ancient dna Study TOOL
下载PDF
Food resources of the Khog Gzung sit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sedimentary ancient DNA
2
作者 Zhengquan GU Yu GAO +8 位作者 Yiru WANG Jishuai YANG Jingkun RAN Xiaoyan YANG Wangdue SHARGAN Mikkel W.PEDERSEN Guilian SHENG Yucheng WANG Fahu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840-851,共12页
Traditional zooarchaeological and archaeobotanical method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cavated faunal and floral remains have been broadly used in reconstructing ancient subsistence economies. Howev... Traditional zooarchaeological and archaeobotanical method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cavated faunal and floral remains have been broadly used in reconstructing ancient subsistence economies. However,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rely heavily on the preservation state of the remains. By sequencing the ancient DNA of plants,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preserved in sediment, sedimentary ancient DNA(sedaDNA) now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axa composition dated back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 Yet, its application in open-air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rarel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apply sedaDNA shotgun metagenomics on the archaeological deposits of the Khog Gzung site(an open-air site dated to 3160–2954 cal yr BP)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n compared the reconstructed taxonomic composition to the unearthed remains.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rops and domestic animals identified by the two approaches, such as barley(Hordeum vulgare) and sheep(Ovis aries), are in general consistent. Some species, such as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however, were only detected by sedaDNA. In addition, a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were also detected by the sedaDNA. The two approaches combined revealed diversified food resources at the Khog Gzung site, which included crops such as millet, barley and wheat, domestic animals such as sheep and cattle, and likely also wild animals from fishing and hunting. Our data proves that sedaDNA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reconstructing the faunal and floral compositions from archaeological deposits, therefo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its bord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Sedimentary ancient dna Faunal remains Floral remains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 from the Ancient Tombs of Turfan 被引量:3
3
作者 CUI Yin-qiu 1,2, DUAN Ran-hui 1, LIU Shu-bai 1, JI Chao-neng 2,ZHU Hong 1, LI Wei 1, MAO Yu-min 2 and ZHOU Hui 1,**1. Ancient DNA Laborator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3,P. R.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 R. China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9-423,共5页
MtDNA was successfully extracted from ten individual bones (femurs) in the tombs of ancient Jushi in Turfan basin, dated back to the year about 3 000-2 500 years ago. By means of four overlapping primers, we got nucle... MtDNA was successfully extracted from ten individual bones (femurs) in the tombs of ancient Jushi in Turfan basin, dated back to the year about 3 000-2 500 years ago. By means of four overlapping primers, we got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218bp length. Ancient mtDNA was analyzed by the sequencing of hypervariable region Ⅰ of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9 haplotypes with 24 polymorphic sites were obtained.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ongolians and Altai are the population genetically closest to the Jushi groups and Jushi mtDNA pool being an admixture of eastern Asian and European lineages. So our preliminary data imply that an ancient mingling of Euro-Asian population had existed in Turfan basin prior to the early Iro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dna Sequence PHYLOGENETIC ANALYSIS
下载PDF
Ancient DNA sequences of rice from the low Yangtze reveal significant genotypic divergence 被引量:2
4
作者 FAN LongJiang GUI YiJie +3 位作者 ZHENG YunFei WANG Yu CAI DaGuang YOU XiuL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8期3108-3113,共6页
Rice (Oryza sativa) was first domesticated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Yangtze regions of China, and rice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in many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Until now, only phenotypic archeobotanical evidence, ... Rice (Oryza sativa) was first domesticated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Yangtze regions of China, and rice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in many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Until now, only phenotypic archeobotanical evidence, such as the spikelet bases of ancient grains, has been used to speculate on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of rice. In this study, we sequenced 4 genomic segments from rice remains in Tianluoshan, a site of the local Hemudu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low Yangtze and two other archaeological sites (~2400 and 1200 BC, respectively). We compared our sequences with thos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ated and wild rice (O. rufipogon) populations. At least two genotypes were found in the remains from each site, suggesting a heterozygotic state of the rice seeds. One ancient genotype was not found in the current domesticated population and might have been lost. The rice remains belonged to the japonica group, and most if not all were japonica-type, suggesting that the remains might be at an early stage of indica-japonica divergence or an indica-japonica mixture. We also identified sequences with significant similarity to those from species of Sapindales, Zygophyllales, and Brassical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plant remains in the Tianluoshan site and the common rice field weeds such as mustards in sou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序列 长江中游地区 基因型 驯化过程 水稻种子 分歧 大米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用材树种的DNA分子鉴定方法研究
5
作者 陆杨 焦立超 +1 位作者 陈勇平 殷亚方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8,共7页
古建筑木结构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开展古建筑木构件树种鉴定研究,是古建筑木结构维修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加深了解古代先民掌握与利用木材资源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古代人类文明的理解和认知。本研究以我国明十... 古建筑木结构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开展古建筑木构件树种鉴定研究,是古建筑木结构维修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加深了解古代先民掌握与利用木材资源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古代人类文明的理解和认知。本研究以我国明十三陵和太庙古建筑的“楠木”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括古DNA提取、液相杂交捕获及数据分析在内的木材古DNA分子鉴定方法,实现了从古建筑木构件样品中获得高质量质体DNA基因组,覆盖度达到99.04%~99.94%,平均测序深度为17~110×;所获取DNA片段平均长度为90~138 bp,片段末端发生碱基替换,符合古DNA的典型特征;木构件样品树种鉴定为楠木(Phoebe zhennan)和细叶楠(P.hui)。本研究构建的古DNA分子鉴定方法将为古建筑木结构用材树种精准鉴定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结构 dna 杂交捕获 木材解剖
下载PDF
Ancient DNA in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 egg from Xixia County, Henan Province
6
作者 邹喻苹 尹蓁 +2 位作者 方晓思 李广岭 张昀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10期856-860,共5页
A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has been invented since the late1980s, search for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preserved in organism remains and fossils hascome to be a new highlight in paleontology. Trace... A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has been invented since the late1980s, search for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preserved in organism remains and fossils hascome to be a new highlight in paleontology. Trace amounts of ancient DNA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plant and animals fossils, mummies and the insects entombed in amber m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dna DINOSAUR EGG LATE Cretaceous.
下载PDF
古DNA解密人类演化——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7
作者 吕亚波 何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89,共6页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瑞典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以此表彰他在古人类基因组学与人类进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介绍基因组学的诞生基础上,对帕博及其团队关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和发现展开解...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瑞典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以此表彰他在古人类基因组学与人类进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介绍基因组学的诞生基础上,对帕博及其团队关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和发现展开解读,并介绍了古基因组学在疾病的认知与治疗方面的作用,展望了基金组学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基因组学 dna 尼安德特人 丹尼索瓦人
下载PDF
沉积物古DNA揭示水生态系统中群落演变的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朱星遇 李飞龙 +4 位作者 胡丹心 何文祥 郭芬 高伟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79-1391,共13页
识别和预测环境变化下生物群落演变特征是水生态保护策略制定的关键前提.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监测数据,如何有效揭示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群落演变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利用沉积物古DNA中封存的物种历史自然资源档案,检测并解译古DNA信息... 识别和预测环境变化下生物群落演变特征是水生态保护策略制定的关键前提.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监测数据,如何有效揭示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群落演变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利用沉积物古DNA中封存的物种历史自然资源档案,检测并解译古DNA信息,将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驱动的物种迁移与灭绝、群落演变动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理解.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沉积物古DNA技术的原理,并简要概括了从古DNA提取到现有的四大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操作流程;随后综述了沉积物古DNA在物种入侵与定殖、物种遗传进化、群落演变和揭示环境压力下生态系统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等领域的应用;最后针对沉积物古D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如古DNA降解、古DNA污染、与其他替代物数据有差异等,整理并总结了目前潜在的解决方案,如统计学模型、多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联用,以期为建立基于沉积物古DNA的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重建提供新技术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环境dna 杂交富集 气候变化 人类影响
下载PDF
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展
9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1 位作者 郭雨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遗存 dna 树种 dna提取 dna损伤 分子考古
下载PDF
新疆察吾呼沟古代居民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谢承志 刘树柏 +2 位作者 崔银秋 朱泓 周慧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8-540,共3页
从距今2500~3000年的新疆察吾呼沟墓地的9例古代人骨中成功地提取出古DNA分子.用4对套叠引物对线粒体DNA高可变Ⅰ区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9个364bp的线粒体序列.从GenBank搜索其共享序列并与欧洲、亚洲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从距今2500~3000年的新疆察吾呼沟墓地的9例古代人骨中成功地提取出古DNA分子.用4对套叠引物对线粒体DNA高可变Ⅰ区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9个364bp的线粒体序列.从GenBank搜索其共享序列并与欧洲、亚洲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早在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在我国新疆天山中部地区已经有蒙古人种存在.察吾呼沟古代居民应是一个欧洲和东亚人种混合的古代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吾呼 dna 序列分析 多态现象
下载PDF
交河故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崔银秋 段然慧 +4 位作者 季朝能 朱泓 李惟 毛裕民 周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10-1514,共5页
从距今 2 0 0 0~ 2 5 0 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人骨中提取古 DNA,用 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 (3 63 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 3个 DNA序列 ,其... 从距今 2 0 0 0~ 2 5 0 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人骨中提取古 DNA,用 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 (3 63 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 3个 DNA序列 ,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 ,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这 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 .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 ,在早期铁器时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河矿城 古车师人 线粒体 dna 测序 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古人类学
下载PDF
古代DNA研究实验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淑娟 赖旭龙 +1 位作者 唐先华 盛桂莲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从古代样品中获取微量DNA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古DNA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实验方案还需要加以改进,其结果的分析与推论也需要多方面的验证。本综述着重介绍了古DNA研究的实验技术及可靠性分析。
关键词 古代dna 实验技术 古代样品 可靠性
下载PDF
古人类骨骼DNA降解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周岐 张虎勤 +1 位作者 张金 赵文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2,共3页
古DNA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遗传信息载体,已用于人类起源、进化、族群特征、迁移、古代人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导致了分子考古学的兴起.由于骨骼组织独特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其常常被选作较理想的古DNA研究组织样品.在长期的埋藏和暴露... 古DNA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遗传信息载体,已用于人类起源、进化、族群特征、迁移、古代人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导致了分子考古学的兴起.由于骨骼组织独特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其常常被选作较理想的古DNA研究组织样品.在长期的埋藏和暴露过程中,受外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酶解及微生物侵染等作用,古人类骨骼DNA分子将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通过分析骨骼组织结构及其物理特性,探讨了骨骼组织的保存及影响其分解的环境因素,阐述了骨骼无机相羟基磷灰石与有机胶原质形成的嵌合结构对DNA片段的吸附保护作用.在分析DNA分子的特点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水解反应、氧化反应、酶解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对古DNA分子造成的降解,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古DNA降解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古DNA仍得以幸存的年代范围,提出了有利于古DNA保存的环境条件,从而为古DNA样品保存、研究取样、提取及真实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降解 骨骼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4种古DNA抽提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蔡大伟 王海晶 +3 位作者 韩璐 李胜男 周慧 朱泓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寻找到一种简便、快速、可靠、有效的古DNA抽提方法。方法:选择基于硅粒法和硅离心柱法的四种抽提方法(方法A:Modified Silica ParticlesMethod;方法B:Ceneelean Method;方法C:QIAamp Method;方法D:Modified QIAquick me... 目的:寻找到一种简便、快速、可靠、有效的古DNA抽提方法。方法:选择基于硅粒法和硅离心柱法的四种抽提方法(方法A:Modified Silica ParticlesMethod;方法B:Ceneelean Method;方法C:QIAamp Method;方法D:Modified QIAquick method))分别抽提5个距今约4000年的古绵羊线粒体DNA(mtDNA),并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成功与否,根据扩增成功率判断抽提方法的优劣。结果:4种方法的扩增成功率从20%~100%,基于硅离心柱法的抽提效果(60%,100%)明显的优于基于硅粒法(20%,40%),其中Modified Silica Particles Method的效果最差(20%),Modified QIAquick Method的效果最好(100%)。结论:Modified QIAquick Method方法使用Centrieon超滤管浓缩DNA抽提裂解液,结合硅离心柱进行DNA纯化,能有效去除PCR抑制物,同时得到较好的古DNA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dna抽提 硅粒 硅离心柱
下载PDF
仰韶文化人类遗骸古D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赖旭龙 杨淑娟 +6 位作者 唐先华 施苏华 李润权 杨洪 高强 李涛 盛桂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人类残骸进行古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获得了 16 9bp的线粒体高变控制区Ⅰ的古DNA片段 ,与现代西安人同源性序列有 2个位点的突变 .另外 ,通过在不同实验室进行重复性实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详细地论证了所获得的DNA序列的可靠性 .在所研究的 6个姜寨遗址样品中有 3个样品获得古DNA序列 ,古DNA的提取成功率为 5 0 % ,高于一般的古DNA研究材料的提取率 ,说明姜寨遗址的人类残骸是研究古DNA的理想材料 ,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姜寨遗址及其他同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墓葬及中国古人类分子演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 dna 可靠性分析 人类遗骸
下载PDF
古DNA证据支持曹操的父系遗传类型属于单倍群O2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文少卿 王传超 +6 位作者 敖雪 韦兰海 佟欣竹 王凌翔 王占峰 韩昇 李辉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625,共9页
人类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血缘的最佳材料。得益于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本实验室在东亚范围内大规模的遗传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具有区分力的Y染色体新遗传标记,并构建了约20万份含有Y-STR和Y-SNP信息的遗传数据库,从而可以根据Y-... 人类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血缘的最佳材料。得益于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本实验室在东亚范围内大规模的遗传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具有区分力的Y染色体新遗传标记,并构建了约20万份含有Y-STR和Y-SNP信息的遗传数据库,从而可以根据Y-STR单倍型推断出需要测试的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较少的SNP组成"微检版"(mini-panel)去确定样本的真实遗传类型。本次对元宝坑一号墓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实验,证明曹操及其后人的遗传类型属于O2-M268+,F1462+,PK4-,弥补了之前通过现代人家系推测曹操遗传类型和Y-STR推测Y-SNP的缺陷。这一技术改进将使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工具更加完善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dna Y染色体 SNAPSHOT 父系遗传谱系
下载PDF
一种简便高效的古代动物毛皮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蔡大伟 于慧鑫 +2 位作者 赵欣 韩璐 周慧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9-693,共5页
采用试剂盒QIAamp DNA Mini Kit从距今4000年前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黄牛毛皮中提取出古DNA,并对黄牛线粒体D-loop区部分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提取的古DNA真实可信;且该方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古代动物毛皮DNA的提取.
关键词 动物毛皮 dna dna抽提 线粒体D-LOOP
下载PDF
沉积物中古DNA在古生态、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侯卫国 董海良 +2 位作者 蒋宏忱 李高远 杨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6-291,共6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技术的应用逐渐从生物学研究拓展到进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因为DNA容易受到水解、氧化、紫外辐射、酶解等过程的破坏,所以人们认为DNA很容易降解,保存时间不长,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古生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技术的应用逐渐从生物学研究拓展到进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因为DNA容易受到水解、氧化、紫外辐射、酶解等过程的破坏,所以人们认为DNA很容易降解,保存时间不长,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化石或骨骼、冻土、湖泊海洋沉积物等样品中包含已保存数千年甚至长达数百万年以来的古DNA。古DNA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可以诠释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进化和迁移过程及它们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反过来,古DNA在古环境、古气候重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沉积物样品的古DNA往往保存了历史时期的水体和水体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对沉积物中古DNA的研究,可以获得历史时期的水生生物(包括藻类、水生动植物等)的群落演化,和水体周围岸基生活的动植物群落(植物落叶、动物毛发冲带到水体并沉积下来)演替,进而反演水体和水体周围气候环境以及气候变化信息。通过研究古人类和动物化石中保存的DNA,可以探讨人类的迁徙和进化过程,溯源家畜的驯化历史。本文将介绍环境古DNA的保存和可靠性评价,重点探讨古DNA在古生态以及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优势及应用,并展望古DNA在生物进化和环境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dna 古生态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系统发育分析在古DNA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小雷 崔银秋 +1 位作者 吕慧英 周慧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6-701,共6页
介绍了系统发育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构树方法的统计学基础,阐述了各种分析方法在古DNA数据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系统发育分析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以及古DNA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其所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 系统发育分析 dna序列 分子进化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山羊P2RY12-P2RY13单倍型渗入鉴定及其功能分析
20
作者 刘晓懿 蔡钰东 +1 位作者 郑惠玲 姜雨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基因渗入对动物的驯化以及适应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收集了世界范围内共163只现代家山羊、81只古代家山羊以及69只山羊野生近缘种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构建Neighbor-joining树、单倍型网络图以及蛋... 基因渗入对动物的驯化以及适应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收集了世界范围内共163只现代家山羊、81只古代家山羊以及69只山羊野生近缘种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构建Neighbor-joining树、单倍型网络图以及蛋白质结构预测。我们发现家山羊基因组chr1:116312 kb~116397 kb区域内存在来自阿尔卑斯北山羊或伊比利亚北山羊的渗入。这段长达85 kb的渗入单倍型包含2个与乳腺炎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P2RY12和P2RY13,其中P2RY12基因上来自渗入单倍型的变异Pro317Ser导致了蛋白质末端α-螺旋的增长,该渗入单倍型主要存在于欧洲和非洲的现代家山羊群体中,频率分别为52.1%和32.1%。通过对古代样本进行分析,推测该单倍型的渗入最早发生于3000 a前的欧洲地区,可能由于对泌乳性状的选择而导致其频率升高并扩散至非洲地区。该研究为家山羊基因组中P2RY12-P2RY13单倍型的来源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渗入 基因组 古代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