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hno-medicinal study of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traditional Chinese/Mongolian medicine) extracts f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nasosinusitis
1
作者 XIAO Bin ZHANG Na +2 位作者 ZHAO Na HAN Xiao-yan DU Guan-hua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1-701,共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 vivo anti-inflammatory and allergic rhinitis(AR)alleviating effect as well as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AOK)extracts to verify its ethno-medicinal cl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 vivo anti-inflammatory and allergic rhinitis(AR)alleviating effect as well as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AOK)extracts to verify its ethno-medicinal claims.METHODS Crude extracts(methanol/95%-ethanol/ethyl acetate)of AOK root/stem/leaf and fractions(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n-butanol/aqueous)of AOK root extractwere prepared.Xylene-induced ear swelling model in mouse and ovalbumin(OVA)-induced AR model in guinea pig were established.Ear swelling degrees of mice were measured.The numbers of rubbing movement and sneezes of guinea pigs were counted to evaluate the symptoms of AR.The serum levels of histamine,INF-γ,IL-2/4/10,and VCAM-1 were measured by ELISA assay.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nasal mucosa were investigated by light microscope after H&E staining.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OK extracts were also tested.LC-MS/M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nstituents of active extract and molecular docking was conducted to predict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RESULTS In ear-swelling model,extract(100.00 mg·kg^-1)from the ethyl acetate layer of 95%ethanol(100.00 mg·kg^-1)showed better swelling inhibition in mice than positive control(dexamethasone,191.91 mg·kg^-1).In AR model,extract from the ethyl acetate layer of 95%ethanol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the AR symp⁃toms in guinea pigs,decreased the serum levels of histamine,INF-γ,IL-2/4/10,and VCAM-1,and reduced the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 in nasal mucosa.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AOK stem showed the highest inhibi⁃tion(MIC=1.25 g·L^-1),for Escherichia coli,n-butanol layer of 95%ethanol extract of AOK root showed the highest inhibi⁃tion(MIC=15.00 g·L^-1),for Candida glabrata,95%-ethanol extract of AOK stem showed the best inhibition(MIC=0.064 g·L^-1),while ethyl acetate and n-butanol layers showed similar inhibition on MRSA(MIC=7.50 g·L-1).LC-MS/MS characteriza⁃tion showed that dicaffeoylquinic acids account for more than 30%of ethyl acetate layer of AOK extract.Dicaffeoylquinic acids bind with histamine-1 receptor with high affinities and interesting modes.CONCLUSION Extracts from AOK had interesting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mice,alleviating effect against OVA-induced AR in guinea pigs,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in vitro,which support the ethno-medicinal use of it.The main constituents in ethyl acetate layer of AOK root extract are dicaffeoylquinic acids and could bind with histamine-1 receptor well.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study of AO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ANTI-INFLAMMATORY allergic rhinitis ANTIMICROBIAL DOCKING
下载PDF
HPLC analysis of 16 compounds from Artemisia ordosica
2
作者 Xiurong Kang Qinghu Wang +3 位作者 Suriguga Ao Moxiyele Wenlin Bao Chaoliang Zha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3年第2期337-342,共6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HPLC)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16 compounds from Artemisia ordosica.Methods: HPLC was used to analyze 16 quality indicators of A. o...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HPLC)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16 compounds from Artemisia ordosica.Methods: HPLC was used to analyze 16 quality indicators of A. ordosica. The HPLC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Agilent Eclipse Plus C18column(250 mm × 4.6 mm, 5 μm) with acetonitrile(A)-water(B) as mobile phase, gradient elution: 0–10 min, 75%-65% B;10–30 min, 65%-35% B;and finally 30–40 min, 35%-15%B.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40 °C, the injection volume was 10 μL, and monitored by absorbance at 285 nm for compounds 1–10, 12 and 225 nm for compounds 11, 13–16.Results: Under the selected experimental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compounds 1–16 showed good linearity(r > 0.9993) in a wide concentration range. Their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9.50%, 95.38%,97.75%, 96.00%, 98.20%, 97.50%, 95.50%, 99.33%, 96.75%, 96.50%, 98.50%, 97.83%, 99.20%, 95.33%, 97.33%and 96.30%, respectively, and the RSD were 1.99%, 1.81%, 1.63%, 1.98%, 1.67%, 1.92%, 1.74%, 1.67%,1.90%, 1.72%, 1.88%, 1.83%, 1.79%, 1.76%, 1.81% and 1.96%, respectively.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HPLC analysis, it was concluded that p-hydroxycinnamic acid(1),O-hydroxycinnamic acid(2), coniferyl alcohol(5), 5,4’-dihydroxy-7,3’-dimethoxyflavanone(8), 5,4’-dihy droxy-7-methoxyflavanone(9), 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12), dehydrofalcarindiol(13), arteordoyn A(14), dehydrofalcarinol(15) and capillarin(16) are best suited for the role of quality indicators of A. ordosica grown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lity indicators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原文传递
热平衡技术与气孔计法测定沙生植物蒸腾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志山 张小由 +3 位作者 谭会娟 何明珠 郑敬刚 李新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6,共7页
应用热平衡技术和气孔计对沙漠人工植被区的油蒿与柠条的蒸腾速率进行了观测,然后以叶面积作为纯量尺度转换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油蒿的蒸腾速率明显高于柠条,受近地面的微气象条件的影响,两种植物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步调高度一致... 应用热平衡技术和气孔计对沙漠人工植被区的油蒿与柠条的蒸腾速率进行了观测,然后以叶面积作为纯量尺度转换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油蒿的蒸腾速率明显高于柠条,受近地面的微气象条件的影响,两种植物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步调高度一致.土壤干旱不但使蒸腾速率峰值提前,而且造成植物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水分滞后于吸水约2 h.气孔计法测定的蒸腾速率利用多项式拟合后的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多项式积分求得日蒸腾量;然后同热平衡法测定的日蒸腾量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异(P>0.05).从而说明,以叶面积作为纯量,对植物蒸腾从叶片水平到单株水平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平衡技术 气孔计法 蒸腾 油蒿 柠条 尺度转换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对毛乌素沙地油蒿幼苗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肖春旺 周广胜 赵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36-2140,共5页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施水量水平来观察油蒿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对全球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了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 ,枝叶形态和细根分布。随着施水量的增加 ,幼苗生物量、株高...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施水量水平来观察油蒿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对全球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了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 ,枝叶形态和细根分布。随着施水量的增加 ,幼苗生物量、株高、总枝数和长度、总叶片数、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细根长逐渐增大 ,而生物量根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水量 毛乌素沙地 油蒿幼苗 生长 形态 水分条件
下载PDF
两种蒿属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盹明 唐进年 +1 位作者 徐先英 金红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对沙漠绿洲边缘流动沙丘上分布的沙蒿和油蒿光合速率进行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沙蒿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在9:00为19.096μmol.m-2.s-1,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5:00为14.646μmol.m-2.s-1;油...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对沙漠绿洲边缘流动沙丘上分布的沙蒿和油蒿光合速率进行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沙蒿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在9:00为19.096μmol.m-2.s-1,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5:00为14.646μmol.m-2.s-1;油蒿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00为23.03μmol.m-2.s-1。沙蒿Pn平均高峰值在6月份为11.9848μmol.m-2.s-1,油蒿Pn高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11.394μmol.m-2.s-1。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沙蒿和油蒿的平均WUE分别为0.8367和0.4405。相关分析表明,沙蒿Pn与其影响因子I、Cs、Gs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i、Rs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呈不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油蒿Pn与I、RH、Gs、Cs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呈不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并得出了沙蒿与油蒿I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沙蒿 光合速率 日变化 季节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蒿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唐海萍 史培军 李自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建立了沙坡头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无灌溉条件下 ,两种固沙植物油蒿 (Artemisiaordosica Krasch.)和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据此分析比较在 5种不同配置格局下 ,在不同的降水...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建立了沙坡头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无灌溉条件下 ,两种固沙植物油蒿 (Artemisiaordosica Krasch.)和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据此分析比较在 5种不同配置格局下 ,在不同的降水量年份 ,这两种植物的水分利用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不论在生长季总降水量为 80 .6 3 mm的 1991年还是在降水量大一倍的 1993年 ,单播下油蒿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均大于混播下的适宜度 ,且在 7月份均有一个水分极其匮乏期 ;单播下柠条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均小于混播下的适宜度 ;单播的 3种格局中 ,以 2 m× 2 m的株距和行距 (即样地 1,3)为最佳 ,混播的两种格局以 1m× 1m的株距和行距 ,且按 2行油蒿× 2行柠条 ,中间空一行的方式配置 (即样地 5 )为最佳。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柠条 水分生态位适宜度 配置格局 沙坡沙 防护林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不同生长期的枝条水势和叶片气体交换特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1 位作者 党宏忠 李卫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7-22,共6页
对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不同生长期(6月份至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和枝条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油蒿气体交换参数及枝条水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6月份至9月份油蒿的净光合... 对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不同生长期(6月份至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和枝条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油蒿气体交换参数及枝条水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6月份至9月份油蒿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波动幅度不大,其大小与当月的土壤含水量不对应,其中8月份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13.16μmol.m-2.s-1);各月份间油蒿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7.93 mmol.m-2.s-1),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相对应;7月份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但枝条水势日均值最大,其余3个月水分利用效率波动幅度不大,各月间枝条水势日均值差异也不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6月份的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7月份的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谷值都出现在12: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在这4个月中,油蒿枝条水势的日变化与大气水势的日变化一致,均在12:00达到最低;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有着较好的规律性,均为早上最高,然后降低,但总体上变化幅度平缓,表明生长在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的油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枝条水势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边缘2种天然植被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马迎宾 郝玉光 +1 位作者 黄雅茹 徐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0,138,共6页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边缘常见的植物种,从植物群落及个体特征对此2种天然植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白刺群落环境优于油蒿群...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边缘常见的植物种,从植物群落及个体特征对此2种天然植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白刺群落环境优于油蒿群落;白刺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油蒿(P<0.05),两者的基径、高度和冠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白刺的地上生物量与基径、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油蒿的各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油蒿 群落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形态结构
下载PDF
黑沙蒿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立群 陈世璜 郝利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4期95-98,共4页
黑沙蒿 (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型半灌木植被黑沙蒿群落的建群种。其分布范围跨越了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三个自然带。除具有中等饲用价值外 ,耐沙埋、抗风蚀、扎根深... 黑沙蒿 (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型半灌木植被黑沙蒿群落的建群种。其分布范围跨越了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三个自然带。除具有中等饲用价值外 ,耐沙埋、抗风蚀、扎根深、分枝多、结实率高等生态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农牧过渡带成为固定流沙的先锋植物。本文着重研究黑沙蒿的繁殖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功能特征 ,最终揭示其地理分布规律。对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管理黑沙蒿这一宝贵的沙地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生物学特性 地理分布 形态学
下载PDF
黑沙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继 马君义 +3 位作者 姚健 杨永利 黄爱仑 姬小花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对黑沙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黑沙蒿是理想的抗旱、防沙和固沙植物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可作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 ;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利用前景 。
关键词 黑沙蒿 生物学特性 化学成分 综合开发利用 饲料 药用价值
下载PDF
黑沙蒿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钟阳 冯雪松 刘雅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36-38,共3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黑沙蒿中提取分离出6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EIMS、1 HNMR、13 C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6种化合物体外抑制大鼠巨噬细胞生成NO的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分别为:3,5,3′,4′-四羟基-6,7...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黑沙蒿中提取分离出6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EIMS、1 HNMR、13 C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6种化合物体外抑制大鼠巨噬细胞生成NO的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分别为:3,5,3′,4′-四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Ⅰ)、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Ⅱ)、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Ⅲ)、5,7,4′-三羟基二氢黄酮(Ⅳ)、3,5,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Ⅴ)、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Ⅵ);其中,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黑沙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对大鼠巨噬细胞生成NO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黄酮 生物活性 大鼠巨噬细胞
下载PDF
黑沙蒿数量性状和解剖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强 王育青 +2 位作者 冯骁骋 王坤龙 王铁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3,共5页
通过对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的数量性状和茎叶解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利用黑沙蒿进行区域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黑沙蒿数量性状及茎叶解剖学特征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气... 通过对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的数量性状和茎叶解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利用黑沙蒿进行区域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黑沙蒿数量性状及茎叶解剖学特征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气候因子,而在诸气候因子中,水热综合因子和降水量又起到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数量性状 解剖学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志同 韩立荣 +2 位作者 吴华 冯俊涛 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2-76,82,共6页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朴、地肤、中间锦鸡儿、黄芪、甘草、骆驼蓬、圆叶盐爪爪、雾冰藜、滨藜和大麻12个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70%;蓼子朴、黑沙蒿、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矮葱、乳浆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猪毛菜和角蒿11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大于75%;而碱蓬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效果为55.56%。【结论】黑沙蒿、蓼子朴、中间锦鸡儿和甘草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活性 番茄灰霉病菌 黑沙蒿 活性筛选 植物源杀菌剂
下载PDF
不同油蒿树势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亚琴 骆有庆 +4 位作者 宗世祥 黄华国 王蕾 鲍亭方 曾庆伟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5期67-71,共5页
以宁夏灵武油蒿主要分布区为研究地,野外调查并获取了健康及受钻蛀性害虫危害后油蒿冠层光谱的反射率,并应用一阶微分方法处理光谱反射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健康油蒿受到钻蛀性害虫危害后,具有明显的"红边"蓝移现象,同时,利... 以宁夏灵武油蒿主要分布区为研究地,野外调查并获取了健康及受钻蛀性害虫危害后油蒿冠层光谱的反射率,并应用一阶微分方法处理光谱反射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健康油蒿受到钻蛀性害虫危害后,具有明显的"红边"蓝移现象,同时,利用高光谱数据监测虫害发生是可行的,而且对植株本身不造成任何伤害。该研究为荒漠灌木林是否可利用高光谱数据来进行钻蛀性害虫监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导数光谱 油蒿 虫害 早期监测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毛细根分布特点及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包海龙 贺晓 +2 位作者 赵宏宇 刘建 于海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5-178,共4页
采用根钻法对三块不同密度油蒿群落样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以2mm为粗、细根的划分标准,同时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的容积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群落样地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群落细根分布深度为1m左右,... 采用根钻法对三块不同密度油蒿群落样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以2mm为粗、细根的划分标准,同时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的容积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群落样地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群落细根分布深度为1m左右,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细根根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在0-20cm范围内集中分布,约占总根量的一半左右。群落密度不同,细根根量各异。土壤水分对植物细根根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群落密度对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决定植物细根根量的大小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钻法 油蒿群落 土壤水分 细根分布
原文传递
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沙蒿开花的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乔占国 郝好 +3 位作者 张泽宁 付广军 王生源 张春妮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4期76-79,共4页
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Krasch.)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抑花1号(YH-1)、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和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开花行为进行干扰,分析黑沙蒿头状花序数量变化及抑花率。结果表明:YH-1的抑花效... 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Krasch.)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抑花1号(YH-1)、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和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开花行为进行干扰,分析黑沙蒿头状花序数量变化及抑花率。结果表明:YH-1的抑花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在0.50%浓度时抑花效果最好,抑花率为83.9%;GA3、6-BA的抑花效果随浓度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GA3在0.20%浓度时抑花率为43.5%,6-BA在0.33%浓度时抑花率为28.2%;而低浓度的NAA对其成花具有促进作用。同时,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黑沙蒿发芽、生长等种群特征没有不利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探索抑制黑沙蒿开花行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植物生长调节剂 抑花率 头状花序数量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萍 刘艳军 张晓珂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317,共4页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土壤线虫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