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plate mo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1
作者 Yanxing Li Xiwu Luan +4 位作者 Yuanzhong Lu Jinghua Zhang Hong Liu Sanming Luo Feng Li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The global plate motion rates Ω are not uniform in time and space. The rotation rates were larger than 0. 545°/Ma for Cocos, Philippine Sea, Pacific, Nazca, Australia, India and Arabia plates, but smaller than 0... The global plate motion rates Ω are not uniform in time and space. The rotation rates were larger than 0. 545°/Ma for Cocos, Philippine Sea, Pacific, Nazca, Australia, India and Arabia plates, but smaller than 0. 315°/Ma. for other plates. Compared to 1997. 0, the Ω values of the three oceanic plates in 2000. 0 increased by,respectively,2.4% ,2. 1% and 41.7%, and the northward movement rates of the the India plate and western part of the Australia plate increased by 3.38 mm/a on the avera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was dependent on earthquake magnitude. Earthquakes of 5.0 ≤ Mw 〈 7.0 were located mainly in plate-margin zones and intra-plate crustal deformation zones joini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urasia plate. Earthquakes of Mw≥7.0 concentrated basically in the circum-Pacific and South Asia zones, but hardly in midocean-ridge seismic zones. Earthquakes of Mw ≥ 8.0 were located only in the margin zones of the India, Aus- tralia,Pacific and Nazca plates orthogonal to the direction of plate motio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eighteen years, 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enhanced obviously after 1994, especially after 2001. The Ω value of a plat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were located in the front-margin zones of plates having the largest Ω values. Energy relea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comes mainly from kinetic energy of the plates. Global seismicity enhancement was caused mainly by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three oceanic plates. Larger enhancement of 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lagged behind the movement acceleration of the three oceanic plates by four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motion ACCELERATION global seismicity ENHANCEMENT gps
原文传递
Active Motion of Tectonic Blocks in East Asia: Evidence from GPS Measurement 被引量:1
2
作者 JIN Shuanggen and ZHU Wenyao Shanghai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0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63,共5页
The relative Euler vectors of the Pacific, Philippine, Amurian, Okhotsk, N.Honshu and South China plates or blocks are deduced from earthquake slip vectors, transform faultazimuths and spreading rates, which are consi... The relative Euler vectors of the Pacific, Philippine, Amurian, Okhotsk, N.Honshu and South China plates or blocks are deduced from earthquake slip vectors, transform faultazimuths and spreading rat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new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2000 velocity field, the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China andthe GPS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GEONET network in Japan. Based on the two groups of Euler vectors,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ve motions and deformations of the tectonic blocks inEast Asia reveal the present-day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plate motion ITRF Euler vector East Asia
下载PDF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 被引量:90
3
作者 王小亚 朱文耀 +4 位作者 符养 游新兆 王琪 程宗颐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的ITRF97框架下的速度场综合解 .为了研究中国现时地壳运动在欧亚板块内形变的特征 ,基于一个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 ,给出了 3类网共 2 6 0多个站的形变速度场 .结果表明中国地壳运动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以南北地震带为界 ,西强东弱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强烈的冲挤 ,地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减慢 ,呈现南北向缩短 ,东西向伸展 ,有明显的块体特征 ;喜马拉雅和天山西部分别提供了约 1 5mm a和 9— 1 3mm a的汇聚速率 ;拉萨块体有 (2 0 .2± 1 .2 )mm a的伸长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速率和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 2— 3mm a和 4—6mm a,穿过龙门山断裂带的缩短速率小于 7mm a,这些都支持地壳增厚学说 ;沿阿尔金断裂带到喜马拉雅存在一个NNE弥散带 ,它是形变速度有东和西分量的分界线 ,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力学带。中国东部以走滑为主 ,东北块体是中国最稳定的地区 ,华北块体具有较大走滑性 ,是东部较易变形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监测网 板块运动 地壳形变 中国 全球定位系统 速度场
下载PDF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4-608,共5页
利用GPS和VLBI的组合数据,解算了北美、欧亚、太平洋等12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欧拉矢量,得到了实测的板块运动模型GVM1。与地学模型(NUVEL1A)的比较指出,GVM1大体上与地学模型一致;EURANOAM的极位置与NUVEL1A的相应极比较接近,旋转速率略... 利用GPS和VLBI的组合数据,解算了北美、欧亚、太平洋等12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欧拉矢量,得到了实测的板块运动模型GVM1。与地学模型(NUVEL1A)的比较指出,GVM1大体上与地学模型一致;EURANOAM的极位置与NUVEL1A的相应极比较接近,旋转速率略微偏大;澳大利亚板块在最近几年内是稳定的;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对的极位置与地学模型较为接近,这表明多种技术的组合数据提高了板块运动模型建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模型 gps VLBI 误差椭圆
下载PDF
地球表层运动和变形的GPS描述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立人 郭良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7-21,共5页
利用IERS所公布的分在全球各大构造板块上的 6 5 7个GPS、SLR和VLBI连续观测站在ITRF框架下的速度场资料 ,采用刚体板块运动 +板块整体均匀应变 +板块内局部不均匀应变的变形分析模型 ,研究了全球各主要板块的运动和变形。结果表明板... 利用IERS所公布的分在全球各大构造板块上的 6 5 7个GPS、SLR和VLBI连续观测站在ITRF框架下的速度场资料 ,采用刚体板块运动 +板块整体均匀应变 +板块内局部不均匀应变的变形分析模型 ,研究了全球各主要板块的运动和变形。结果表明板块的整体变形在统计上均不显著。在一级近似上板块间表现出来的整体相对运动显著 ,根据这些运动参数定量研究了板块边界的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性质。认为地球的双重不对称变形可能主要表现为南北、东西两半球所含的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不同所致。板块内的局部不均匀变形明显 ,为板块内部可能应划分成次一级的活动地块提供了佐证。由于观测点分布的密度和均匀性不足 ,本文未能就板内不均匀变形作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场 板块运动 ITRF2000 变形 板块边界带
下载PDF
GPS展示的中国大陆主要相对变形特征及强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薄万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9-606,共8页
根据GPS观测结果,对全球板块运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构造及深大断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以南北带为界,西部多以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东部以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形成这一格局主要是印度板块和北美板块相对... 根据GPS观测结果,对全球板块运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构造及深大断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以南北带为界,西部多以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东部以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形成这一格局主要是印度板块和北美板块相对欧亚大陆板块长期运动的结果.继而通过张、压、剪切等不同的变形特征讨论了板块运动、断层构造与强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关系,结合华北1999-2009年期间多期GPS给出的区域无旋转基准下的水平形变场,从孕震机理上分析了强震孕育的可能性,并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和3.11日本地震可能对华北产生的影响,认为对华北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对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 地壳形变 大地测量 断层 gps 板块运动
下载PDF
分析昆明GPS站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
7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缪元兴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60,共6页
利用国际联测和综合处理 ,得到昆明GPS站地壳形变速率每年以( -4 .3± 0 .5)mm下沉趋势 ,水平分别以 3 7.5mm ,方位 1 47°± 1 .°5运动。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 利用国际联测和综合处理 ,得到昆明GPS站地壳形变速率每年以( -4 .3± 0 .5)mm下沉趋势 ,水平分别以 3 7.5mm ,方位 1 47°± 1 .°5运动。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立最新反映全球板块模型 ,基于最新的ITRF2 0 0 0地球参考架和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估计得到昆明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每年 -0 .0 1mm呈下降趋势 ,水平形变速率为每年 ( 8.1± 0 .2 0 )mm ,方位 1 3 7°± 1 .°5;并进一步分别基于几百万年地质地磁模型NNR -NUVEL1A和ITRF96、ITRF97模型的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得到较一致的结果 ,说明全球板块运动稳定性与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国际地球自转参考架 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欧亚板块 gps
原文传递
四川龙门山断层带的GPS测量与2008年汶川地震
8
作者 杨志根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的观测结果,初步估计了沿四川龙门山断层带西北-东南两侧断层间东南向的聚敛率,并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Ms8.0级特大地震触发产生的沿龙门山断层带的水平向破裂位移的相应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的观测结果,初步估计了沿四川龙门山断层带西北-东南两侧断层间东南向的聚敛率,并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Ms8.0级特大地震触发产生的沿龙门山断层带的水平向破裂位移的相应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如同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引起的地壳破裂滑行位移与板块间的聚敛率的关系一样,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近300km长的龙门山断层破裂位移分布与断层间的聚敛率大小密切相关。根据在龙门山断裂带沿带区域断层间每年几毫米量级的聚敛率结果和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逆冲位移观测结果,可估计得到龙门山断层带断层间聚敛应力的累积时间约为数百年至近千年,这个时间尺度与区域性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层 gps测量 2008年汶川地震
下载PDF
由APRGP97~APRGP99的GPS联测资料确定的亚太地区地壳形变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宗颐 朱文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8-279,共12页
使用伪无基准 (pseudo- nonfiducial)算法、利用 GIPSY软件 ,归算了 APRGP97、APRGP98和 APRGP99的 GPS资料 .对大多数站所得解的站座标的精度 :南北分量是 1~2 mm,东西分量是 2~ 5mm,垂直分量是 5~ 1 0 mm;并初步获得亚太地区 84个... 使用伪无基准 (pseudo- nonfiducial)算法、利用 GIPSY软件 ,归算了 APRGP97、APRGP98和 APRGP99的 GPS资料 .对大多数站所得解的站座标的精度 :南北分量是 1~2 mm,东西分量是 2~ 5mm,垂直分量是 5~ 1 0 mm;并初步获得亚太地区 84个站在ITRF97中的运动速度 ,其水平方向的精度约为 1~ 4mm/a.基于 ITRF97速度场建立一个新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ITRF97VEL ,由此获得这些站相对于该模型的现今形变速度 ,并对这些站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情况作了初步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板块运动 伪无基准算法 亚太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GPS数据处理中的坐标系统一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庆海 陈永祥 +1 位作者 赵亚平 万鑫 《全球定位系统》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针对CGCS2000坐标系的启用,探讨了GPS数据中存在的坐标系统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GPS基线向量坐标框架的统一、基线向量历元的统一、基线向量影响的量级分析和起算坐标的兼容性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及适用条件。
关键词 gps 坐标系 数据处理 板块运动模型
下载PDF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研究中国大陆相对于ITRF97板块模型形变 被引量:19
11
作者 符养 朱文耀 +3 位作者 王小亚 段五杏 吴显兵 焦文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在建立全球ITRF97板块运动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79个GPS基本站的数据 ,建立我国新的地壳运动方向图和块体运动模型 .通过与NNR NUVEL1A地质模型比较认为 ,ITRF97板块运动模型反映了现今十几年跨度的地壳运动 ,在... 在建立全球ITRF97板块运动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79个GPS基本站的数据 ,建立我国新的地壳运动方向图和块体运动模型 .通过与NNR NUVEL1A地质模型比较认为 ,ITRF97板块运动模型反映了现今十几年跨度的地壳运动 ,在研究我国现今几年到十几年时间跨度的地壳形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模型 形变 gps 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中国大陆 ITRF97
下载PDF
亚洲板块运动欧拉参数的确定及其板内形变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板块运动的欧拉参数是表征板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地质模型和独立空间技术实测资料建立的ITRF序列模型都将欧亚板块视为一个整体,由于80%的台站集中在西欧,因此整个欧亚作为一个背景场来研究亚洲区域形变,不能真正反映亚洲板内形变。本... 板块运动的欧拉参数是表征板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地质模型和独立空间技术实测资料建立的ITRF序列模型都将欧亚板块视为一个整体,由于80%的台站集中在西欧,因此整个欧亚作为一个背景场来研究亚洲区域形变,不能真正反映亚洲板内形变。本文利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独立确定亚洲区域板块运动欧拉参数,进而分析亚洲区域现今板内形变,并与地质模型NNR-NUVEL1A和ITRF2000VEL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亚洲区域现今运动特征:中南部形变最大,向北逐渐减小,东西向拉伸,南北向收缩;亚洲东部地区相对于亚洲是一稳定的区域;另外亚洲西伯利亚地区不属于亚洲区域块体,而属于独立的稳定的欧亚构造块体,具有刚性块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板块运动 欧拉参数 板内形变 gps 欧拉矢量
下载PDF
全球构造非对称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完全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得出全球活动构造板块边缘相对运动速度、板块间运动类型、南半球膨胀、北半球压缩以及GPS垂向运动季节性变化振幅和相位随纬度的分布等,由此得出全球构造分布定量特征:全球构造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相互对... 完全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得出全球活动构造板块边缘相对运动速度、板块间运动类型、南半球膨胀、北半球压缩以及GPS垂向运动季节性变化振幅和相位随纬度的分布等,由此得出全球构造分布定量特征:全球构造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相互对称,而构造特征性质相反—即全球构造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板块运动 天体测量学 全球构造
下载PDF
欧亚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涛 《地学前缘》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206,共15页
笔者建立了基于地震层析成像的热地幔对流模型,并分别计算了有、无地表板块运动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结果表明,欧亚板块运动速度对中国大陆地幔浅部的对流速度场影响较大,而对对流应力场的影... 笔者建立了基于地震层析成像的热地幔对流模型,并分别计算了有、无地表板块运动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结果表明,欧亚板块运动速度对中国大陆地幔浅部的对流速度场影响较大,而对对流应力场的影响较小。在岩石圈底部(约100km深度),对流速度方向差异基本上达到了50%,幅度差异达到了80%以上,而地幔对流应力场的差异在方向上基本上小于10%、幅度上基本上小于20%。因此,如果仅研究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应力场,则可以采用无板块速度约束的热对流模型。但如果要研究地幔浅部的对流状态和格局,则需要考虑板块运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板块运动 gps 应力场 热对流 地震波速
下载PDF
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的测地学机制讨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8,共9页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地壳破裂分别与AUST板块和Burma板块间、INDI板块和Burma板块间的聚敛率密切相关,从板块运动学角度提供了解释整个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壳破裂带上板块间耦合由南向北递减观测结论的佐证;在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的背景下,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主震应当为AUST板块相对于Burma/SE EURA板块以近60 mm/a,方向NE 30°~35°的运动所致,而非INDI板块或印-澳(INDI-AUST)板块运动所致;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并结合其余震的分布,进一步肯定了AUST板块西北边界带的地质位置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地震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gps 板块间聚敛率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下载PDF
亚洲区域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运动学分析
16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9,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造块体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 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板内形变 运动规律
下载PDF
全球板块运动的无整体旋转约束
17
作者 李智 李延兴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96-99,共4页
从数学角度严格推导出全球板块运动的无整体旋转约束条件,并基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速度场,检验并证明了目前已发表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只是近似的无整体旋转约束解.
关键词 无整体旋转约束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板块运动 gps
下载PDF
地球现代板块运动的天文和人卫多普勒测定
18
作者 李正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60-666,共7页
本文根据作者首次得到的全球113架光学天文仪器观测纲要的数千个星组未知数G,计算研究了1962—1982年间地球板块运动的某些方面.同时还根据1973—1983年间人卫多普勒的测量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两种独立的技术其测量结果符合较好,且... 本文根据作者首次得到的全球113架光学天文仪器观测纲要的数千个星组未知数G,计算研究了1962—1982年间地球板块运动的某些方面.同时还根据1973—1983年间人卫多普勒的测量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两种独立的技术其测量结果符合较好,且与地球物理和VLBI的测量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天文观测 多普勒测量
下载PDF
东亚4个IGS站相对运动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19
作者 程宗颐 朱文耀 姜国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8年第19期22-27,共6页
利用上海天文台的GPS资料分析软件SHAGAP,处理了1994年8月至1996年9月上海、台北、日本的USU3和TSKB等4个IGS站的GPS观测资料,测得这4个站在此期间的地壳水平运动状况.并对实测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板块运动 gps资料 地壳形变 水平运动
下载PDF
高精度绝对自行的归算方法研究
20
作者 齐朝祥 于涌 唐正宏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1-1370,共10页
介绍了利用数字化施密特巡天底片数据求解银盘外恒星绝对自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描述了如何检测并消除自行中各种系统差的工作.基于本文的方法,利用COMPASS底片数据库中的部分底片数据进行了实验,对于暗至RF=20.5星等的天体,归算得到的... 介绍了利用数字化施密特巡天底片数据求解银盘外恒星绝对自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描述了如何检测并消除自行中各种系统差的工作.基于本文的方法,利用COMPASS底片数据库中的部分底片数据进行了实验,对于暗至RF=20.5星等的天体,归算得到的绝对自行的零点精度达到了±0.2mas/yr的水平,整体精度好于±5.5mas/yr,基本消除了自行中与星等和颜色相关的系统差.本工作显示了进一步改进现有施密特巡天星表自行的可行性,为如何消除GAIA星表自行的颜色和星等差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本文还给出了一种利用星系与恒星间整体运动特性差异来挑选星系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星表 恒星绝对自行 施密特照相底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