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与Bcl-2、CXCL13、PAX8表达情况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王洋 刘伟 +2 位作者 韩晓东 马娜 秦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31-1435,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配对盒基因8抗体(PAX8)表达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癌组织与癌旁组...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配对盒基因8抗体(PAX8)表达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Bcl-2、CXCL13、PAX8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3项指标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Bcl-2、CXCL13、PAX8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雌激素受体(ER)阴性、肿瘤最大径≥3 cm、孕激素受体(PR)阴性患者比较,ER阳性、肿瘤最大径<3 cm、PR阳性患者中Bcl-2高表达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患者比较,淋巴结转移、Ⅲ~Ⅳ期患者中CXCL13高表达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PAX8高表达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表达情况与Bcl-2表达情况呈正相关(P<0.05),肿瘤最大径与Bcl-2表达情况呈负相关(P<0.05);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CXCL13、PAX8表达情况呈正相关(P<0.05);分化程度与PAX8表达情况呈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Bcl-2、CXCL13、PAX8表达情况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影响,有望成为评估乳腺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趋化因子配体13 配对盒基因8抗体 临床病理
下载PDF
cyclin D2、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
2
作者 胡晓婧 姚灼新 +1 位作者 姜义荣 姚淑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入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DLBCL患者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入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DLBCL患者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分别设定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未行任何治疗。选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cyclin D2、Bcl-2蛋白表达情况,对cyclin D2、Bcl-2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病理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75%(27/80)、62.50%(50/80),对照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00%(1/20)、10.00%(2/20);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2蛋白表达、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Ann Arbor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类型、肿瘤部位、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DLBCL中cyclin D2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1.000,P<0.05)。结论cyclin D2、Bcl-2在DLBCL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及发展,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辅助评价生物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周期蛋白D2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大鼠Bcl-2和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嫚 王梦嵽 +2 位作者 梅元武 黎刚 方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开始电针(electroacupuncture)治疗对其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于动物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给予电针治...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开始电针(electroacupuncture)治疗对其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于动物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给予电针治疗,于治疗14d后取脑,采用RT-PCR检测梗死侧Bcl-2mRNA、BDNF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均检测到BDNF mRNA和Bcl-2mRNA阳性表达,在电针12h亚组可以检测到BDNF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电针24h组可以检测到Bcl-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12h^24h时间窗给予电针治疗能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梗死侧BD-NF mRNA和Bcl-2mRNA的表达达到峰值,从而发挥其脑保护及康复治疗的最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梗死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21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管冰心 潘毅 +6 位作者 房爱菊 梁艳 霍颖颖 孙保存 王华庆 付凯 孟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讨国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表型分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FISH技术对219例DLBCL的免疫表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进行检测,根据Hans法进行分型;并收集国内7家相... 目的:探讨国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表型分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FISH技术对219例DLBCL的免疫表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进行检测,根据Hans法进行分型;并收集国内7家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研究结果:219例DLBCL中,非GCB型(165例,75.3%)显著高于GCB型(54例,24.7%)(P<0.001)。BCL-2基因异常共49例(25.8%),其中t(14;18)5例(2.6%)均为GCB型;BCL-2基因扩增44例(23.2%),GCB型4例(8.5%),非GCB型40例(28.0%),有显著性差异(P=0.013)。BCL-6基因重排共42例(22.1%),GCB型7例(14.9%),非GCB型35例(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BCL-2基因扩增和BCL-6基因重排呈显著负相关(r=-0.180,P=0.013) 8组综合分析:1 259例中非GCB型(879例,69.8%)明显高于GCB型(380例,30.2%)(P<0.001);免疫表型中CD10和MUMl阳性率组间差异较小(P=0.047和P=0.048),而BCL-6及BCL-2阳性率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我国DLBCL患者在主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独特性,对此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BCL-2基因 BCL-6基因
下载PDF
survivin、bcl-2及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吕方芳 陆洪芬 +4 位作者 印季良 施达仁 范月珍 李进 洪小南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件41例,分析IPI各因素及疗效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20例可获取病理组织标本的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survivin、bcl-2及ki-67蛋白表达的测定,并对其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疗效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合并放疗或使用美罗华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差别;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评分与疗效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组化分析显示ki-67乘积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5),复发组的平均ki-67指数及bcl-2乘积较未复发组高(前者P<0.05,后者P=0.069),bcl-2乘积高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survivin核阳性患者较核阴性患者生存期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疗效及ki-67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指数高为复发危险因素,bcl-一2乘积高为预后危险因素,survivin核阳性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基因 survivin 基因 BCL-2 基因.ki-67
下载PDF
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朝霞 李莉 +1 位作者 李风艳 张三元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癌SKVO3细胞株构建裸鼠卵巢癌移植瘤,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外源性导入重组基因质粒Period2。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olt法检测移植瘤中Period2表达...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癌SKVO3细胞株构建裸鼠卵巢癌移植瘤,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外源性导入重组基因质粒Period2。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olt法检测移植瘤中Period2表达,治疗期间测量移植瘤体积。治疗后2周处死裸鼠,称取瘤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结果:外源性导入Period2基因在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成功稳定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eriod2基因过表达组的肿瘤生长速度减慢,肿瘤体积和重量降低,抑瘤率升高,凋亡基因Bax表达明显升高,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riod2可能通过下调肿瘤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卵巢癌的生长转移,发挥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生物钟基因Period2 基因转染 B细胞淋巴瘤-2基因 Bcl-2相关X蛋白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Bcl-2、P53、Cyclin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晓涛 张继新 +5 位作者 高颖 沈冰 曲从玲 张程燕 昌红 李保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Bc l-2、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高通量的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 l-2、P53、Cyc lin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Bc l-2和P53主要表达于弥漫性大... 目的探讨Bc l-2、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高通量的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 l-2、P53、Cyc lin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Bc l-2和P53主要表达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而CyclinD1只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结论由Bc l-2和P53协同表达途径以及CyclinD1异常表达途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基因 BCL-2 基因 P53 细胞周期蛋白D1
下载PDF
不同时间点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大鼠Bcl-2 mRNA转录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嫚 宋艳玲 +3 位作者 王梦嵽 梅元武 黎刚 方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电针治疗对其Bcl-2 mRNA转录水平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根据术后干预时间点再分为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共...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电针治疗对其Bcl-2 mRNA转录水平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根据术后干预时间点再分为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共5个亚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各亚组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电针治疗,其它3组各亚组均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捆扎,不给予电针治疗。各组大鼠均于治疗14 d后取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脑梗死侧Bcl-2 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梗死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组各亚组Bcl-2 mRNA转录水平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它3组相同时间点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各亚组间Bcl-2 mRNA转录水平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2 h亚组Bcl-2 mRNA转录水平较高,24 h亚组caspase-3表达水平较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12 h~24 h内给予电针治疗,能促进脑梗死大鼠Bcl-2 mRNA转录并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梗死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 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
下载PDF
难治性抑郁症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Bcl-2 mRNA表达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武 胡莺燕 +11 位作者 李则挚 苑成梅 易正辉 陈俊 吴志国 黄佳 曹岚 禹顺英 刘晓华 彭代辉 江开达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6-661,共6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外周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 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其在抗抑郁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纳入TRD 23例、非TRD 26例与正常对照51名,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外周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 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其在抗抑郁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纳入TRD 23例、非TRD 26例与正常对照51名,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法检测治疗前后抑郁症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抑郁症组Bcl-2基因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1.845±1.234)vs.(3.422±2.204)](P<0.01);TRD组Bcl-2基因表达低于非TRD组及正常对照组[(1.361±0.731)vs.(2.273±1.431)vs.(3.422±2.204)](F=11.468,P<0.01);TRD组和非TRD组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HAMD量表平均减分率分别为62.23%和82.97%;TRD组经抗抑郁治疗后,Bcl-2基因表达(1.797±1.035)显著上升(P<0.01),而非TRD组治疗后(2.623±1.785)基因表达上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cl-2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难治性抑郁症的Bcl-2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经抗抑郁治疗后Bcl-2表达水平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亚型DLBCL患者bcl-2表达对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红 姚福生 +1 位作者 梁虹 赵海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对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6例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60例、免疫化疗组36例(利妥昔单抗+化疗),再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型...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对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6例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60例、免疫化疗组36例(利妥昔单抗+化疗),再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型)与非生发中心型(N-GCB型)、bcl-2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亚组,分析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免疫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77.78%)高于化疗组(6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化疗组GCB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N-GCB患者长,也比化疗组GCB和N-GCB患者长(均P<0.05);免疫化疗组N-GCB、化疗组GCB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化疗组N-GCB患者长(均P<0.05)。免疫化疗组bcl-2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bcl-2阳性患者长,也比化疗组bcl-2阳性与阴性患者长(均P<0.05);化疗组中bcl-2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bcl-2阳性患者长(P<0.05),也比免疫化疗组bcl-2阳性患者长(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尤其提高N-GCB患者、bcl-2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利妥昔单抗 预后
下载PDF
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树章 蒋涛 任先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54-457,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表达的影响,探讨NT-3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表达的影响,探讨NT-3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和NT-3治疗组(C组),每组35只。B、C组用改良Allen′s法以30g·cm致伤大鼠T8脊髓制作损伤模型,C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4h、8h、12h、24h、3d、7d注入NT-320μl(含NT-3200ng),B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A组打开椎板后蛛网膜下腔置管,不损伤脊髓,不给药。术后24h、3d、7d、14d对大鼠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于术后4h、8h、12h、24h、3d、7d、14d处死动物(n=5),取T8节段脊髓,甲苯胺蓝(Nis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Nissl染色C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较B组出血少、残存神经元多,A组正常。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ax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1),但C组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cl-2阳性细胞AOD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结论:NT-3可能通过抑制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这可能是NT-3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素-3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 大鼠
原文传递
Bcl-2和Bax在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耳蜗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彬雅 任基浩 +3 位作者 卢永德 潘晓李 郭运凯 殷团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目的观察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耳蜗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方法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e,diabetes,NOD)雌鼠分为糖尿病4周组(D4组)、糖尿病12周组(D12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吖啶橙-碘化丙啶(AO-PI)荧光染色和DNA缺口末... 目的观察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耳蜗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方法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e,diabetes,NOD)雌鼠分为糖尿病4周组(D4组)、糖尿病12周组(D12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吖啶橙-碘化丙啶(AO-PI)荧光染色和DNA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检测耳蜗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和Bax在糖尿病耳蜗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OD小鼠耳蜗可见大量凋亡细胞,D12组比D4组明显增多(P<0.05);两组底回毛细胞较顶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D4组耳蜗中Bax在细胞浆内呈阳性表达,Bcl-2在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呈阳性表达;D12组Bax在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呈阳性表达,而Bcl-2在细胞浆内呈阳性表达;与C组比较,D4组Bax与Bcl-2表达显著增高(P<0.05),D12组Bax表达显著增高(P<0.05),但Bcl-2表达下调(P<0.05);D4组Bax表达较D12组显著降低(P<0.05),但Bcl-2表达较D12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耳蜗存在明显细胞凋亡,其损伤机制与Bax表达增高及Bcl-2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耳蜗 凋亡 BCL-2基因 BAX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HIF-1α、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曹洪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631-633,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22例,其中局部溃疡型22例,浸润溃疡型26例,局部浸润型29例,弥漫浸润型24例,多发癌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22例,其中局部溃疡型22例,浸润溃疡型26例,局部浸润型29例,弥漫浸润型24例,多发癌21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病灶组织中HIF-1α、Bax和Bcl-2表达量。结果随着浸润程度增加,HIF-1α阳性率显著增加(F=9.312,P=0.001),Bax阳性率显著降低(F=12.115,P=0.003),Bcl-2阳性率显著增加(F=9.354,P=0.006)。结论病灶组织中HIF-1α、Bax和Bcl-2表达量具有预测胃癌浸润程度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B细胞淋巴瘤基因-2相关X蛋白 B细胞淋巴瘤基因-2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2/IgH基因重排与GCB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会勇 陈愉 +2 位作者 张三泉 朱梅刚 赵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MUM1)的表达,进行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子分类.结果:经常规法扩增bcl-2/IgH,有6/60例DLBCLbcl-2/IgH阳性;在6例阳性样本中,采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经克隆及测序证实5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331191基因的片段.60例DLBCLCD20表达全部阳性;CD10,Bcl-6,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46.7%,61.7%;GCB32(53.3%)例,non-GCB28(46.7%)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均属GCB分子亚型,且与CD10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0.012),而与Bcl-6及MUM1表达无相关性.结论:使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可提高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的准确性.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协助确定部分GCB分子亚型的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基因重排
下载PDF
青海地区乳腺癌患者B淋巴细胞瘤-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勇莉 王晓武 +4 位作者 王玉花 韩静琦 管钰琳 徐婷 李耀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151-4155,共5页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乳腺癌(BC)患者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乳腺癌(BC)患者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术中采集患者BC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收集患者临床生物学指标,包括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状态、分子分型。采用列联系数χ2检验分析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65例患者中,AA、CA、CC基因型分别为6、30、29例。由于AA基因型例数少,无法独立分析,故将AA基因型和CC基因型合并分析。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分子分型均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青海地区BC患者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分子分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青海 B淋巴细胞瘤-2基因C(-938)A 临床生物学指标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婉玲 杨翠 +3 位作者 高攀科 陈小双 梁勇会 李敬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128-1132,1136,共6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B-NHL患者(B-NHL组)和50例淋巴组...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B-NHL患者(B-NHL组)和5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取B-NHL组患者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患者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比较2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情况;收集B-NHL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分析Bcl-2、CD10和cyclin D1水平与B-NH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B-NHL患者随访1 a,统计患者病死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B-NHL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1%(61/78)、38.46%(30/78)、87.18%(68/78),对照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00%(18/50)、100.00%(50/50)、0.00%(0/50);B-NHL组患者Bcl-2、cyclin D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2.971、92.992,P<0.01),CD1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9.231,P<0.01)。B-NHL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与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患者的病理类型与CD10、cyclin D1阳性表达相关(P<0.05),与Bcl-2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组患者病死20例(25.64%),生存58例(74.36%);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与B-NHL患者病死相关(P<0.05),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与B-NHL患者病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阳性表达、cyclin D1阳性表达及CD10阴性表达是影响B-NHL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Bcl-2、CD10及cyclin D1在B-NHL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可能参与了B-NHL的发生、发展;CD10、cyclin D1检测可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B-NHL,且可作为评估B-NH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 CD10 细胞周期蛋白D1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ErbB4和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浩伟 刘金丽 +2 位作者 李莉 杨懿 后军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和B细胞淋巴瘤\白细胞病基因-2(Bc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58例口腔鳞癌中的ErbB4和Bcl-2的表达。结果:ErbB4在正常口腔黏膜组...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和B细胞淋巴瘤\白细胞病基因-2(Bc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58例口腔鳞癌中的ErbB4和Bcl-2的表达。结果:ErbB4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口腔鳞癌中表达较强,阳性率为58.6%,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Bcl-2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口腔鳞癌中ErbB4的表达与Bcl-2呈正相关(P<0.05)。结论:ErbB4和Bcl-2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和判断口腔鳞癌恶性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B细胞淋巴瘤\白细胞病基因-2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蛋白表达及其与基因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永胜 薛永权 +1 位作者 杨海燕 张俊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bcl-2基因易位和扩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中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IgH/bcl-2双色双融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基因的易位和扩...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bcl-2基因易位和扩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中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IgH/bcl-2双色双融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基因的易位和扩增。结果 59例DLBCL中bcl-2蛋白的表达率为67.8%(40/59),bcl-2基因易位和扩增的发生率分别为1.7%(1/59)和22.0%(13/59),bcl-2基因异常(易位或扩增)的总检出率为23.7%(14/59),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之间无相关性(P=1.000)。结论 bcl-2基因可能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bcl-2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2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抑凋亡基因Bcl-2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莹 彭芝兰 +1 位作者 姚先莹 王和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2-95,103,共5页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60例子宫内膜癌Bcl-2蛋白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Bcl-2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呈周期性变化,其表达由增生早期... 为探讨抑凋亡基因Bcl-2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60例子宫内膜癌Bcl-2蛋白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Bcl-2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呈周期性变化,其表达由增生早期开始逐渐增强,到增生晚期表达最强,进入分泌期则减弱乃至消失。子宫内膜癌中Bcl-2表达水平远远低于增生期内膜Bcl-2表达水平,且表达于预后较好的腺棘癌、乳头状腺癌、单纯腺癌组织,而浆液性腺癌和鳞癌组织中则无表达;分化程度低、期别晚者,Bcl-2表达弱(P<0.01);在5例伴有内膜增生过长的内膜癌中,增生过长内膜的表达明显强于癌组织和增生期内膜的表达。由此推测Bcl-2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内膜癌中Bcl-2表达明显减弱,其作用仍待深入研究。Bcl-2的高表达可提示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下载PDF
PCNA、BCL-2和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不同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爱华 胡昌军 黄晓欣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A、BCL- 2和 P5 3mt蛋白在砷中毒患者的不同病变皮肤中均有表达 ,且无论是阳性细胞密度还是阳性率均呈现出癌变组 (A组 ) >癌前组 (B组 ) >一般病变组 (C组 )的趋势 ;癌变组 3项指标协同阳性率为 83.33% ,明显高于癌前组的 5 4.5 4%和一般病变组的 2 3.0 8% ;任何两指标间均有高度相关性(P<0 .0 1)。结论  PCNA、BCL- 2和 P5 3mt的协同高表达是砷性皮肤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皮肤角化过度患者有相当比例的表达 ,提示其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 ;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 ,PCNA、BCL - 2和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型砷中毒 增殖细胞核抗原 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2抗凋亡蛋白 P53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