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gg技术中影响咬合打开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缪耀强 谢以岳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17-118,共2页
Begg技术中影响咬合打开因素分析广东省口腔医院正畸科缪耀强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谢以岳在深覆畸形的矫治中,咬合的打开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对28例采用Begg矫正技术打开咬合的病例进行分析,寻找影响咬合打开... Begg技术中影响咬合打开因素分析广东省口腔医院正畸科缪耀强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谢以岳在深覆畸形的矫治中,咬合的打开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对28例采用Begg矫正技术打开咬合的病例进行分析,寻找影响咬合打开之有利及不利因素,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学 begg技术 咬后
下载PDF
Begg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第一期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常少海 叶剑涛 +2 位作者 刘东雄 郑美华 余艳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12人,成年组(16~20岁)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18岁)10人,成年组(19~27岁)8人,通过严格的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3.25~3.5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1.25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1°~1. 2°),下颌角的增加(1.34°~1.41°)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1.78~1. 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0.91-0.93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安氏Ⅱ类1分类 错HE X线头影测量 矫治器 咬合关系
下载PDF
应用Begg技术打开深复(牙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大为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3-25,共3页
30例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覆(牙合)覆盖达Ⅲ°,严格按Begg技术进行治疗的病例,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作对比分析。病例按PP-MP角分为低角型,平均角型及高角型组,结果分析如下:提出一个评价上切牙压入的测量项目“上切牙实际压入... 30例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覆(牙合)覆盖达Ⅲ°,严格按Begg技术进行治疗的病例,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作对比分析。病例按PP-MP角分为低角型,平均角型及高角型组,结果分析如下:提出一个评价上切牙压入的测量项目“上切牙实际压入量”。Begg技术不仅有效地压低上下前牙,而且有促进后牙及后牙槽增长。低角型组深覆(牙合)的打开主要机制是压低前牙。临床上,应根据Begg技术矫正原理,对不同骨骼类型的病人,不同的矫治阶段,施以不同的力,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覆颌 begg技术 错颌
下载PDF
Begg技术治疗AngleⅡ类1分类错(附病例报告)
4
作者 王大为 林界伟 严开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4-85,共2页
通过1例严格按Begg技术步骤治疗AngleⅡ类1分类错,详细介绍Begg技术每一步骤的治疗目标,矫治弓丝的设计,治疗过程。还对Begg技术第一步骤中最重要的目标打开深覆中的问题作初步探讨,同时也讨论第三步骤中牙根移动的问题。
关键词 错颌 正畸矫正器 begg技术
下载PDF
Begg技术在伴有牙周病的错矫正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胜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错He矫正 begg技术 牙周病
下载PDF
应用Begg技术以拔4⊥4模式矫治Ⅱ类一分类错
6
作者 王大为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9-160,共2页
<正>使用Begg技术在治疗Ⅱ~1类错(牙合)可获极大成功,尤其是它能令人满意地打开深复(牙合),明显地改善面部侧貌.在经典Begg技术的论著中,基于正常(牙合)的概念是动态的磨耗(牙合),所以多以拔(?)的模式进行矫治Ⅱ类一分类错(牙合)... <正>使用Begg技术在治疗Ⅱ~1类错(牙合)可获极大成功,尤其是它能令人满意地打开深复(牙合),明显地改善面部侧貌.在经典Begg技术的论著中,基于正常(牙合)的概念是动态的磨耗(牙合),所以多以拔(?)的模式进行矫治Ⅱ类一分类错(牙合).临床上、错(牙合)的表现千变万化,如果不用辨证的方法而仅用单一的模式进行矫治,就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不必要的失误.随着对错(牙合)认识的不断深入,矫治技术日益提高,作者发现,对一些Ⅱ类错(牙合)病例,用Begg技术以拔(?)的模式进行矫治,不仅疗程短,效果好,而且在疗程中容易控制牙齿移动,保护支抗牙.国外专家早就注意到用方丝弓技术,拔(?)治疗Ⅱ~1类错(牙合)可获取很好的侧貌,但有关用Begg技术治疗的文献鲜见.本文目的是对用Begg技术,以拔(?)模式进行矫治Ⅱ~1错(牙合)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begg技术
下载PDF
Begg技术在替牙期前牙反矫治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毛永惠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6年第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Begg固定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中的适应症、方法、矫治疗效。方法:采用Begg固定矫治器对20例替牙期牙反畸形的患儿进行矫治。结果:通过临床矫治疗效观察,显示了Begg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反的矫治中,具有疗效明显,矫治时... 目的:探讨Begg固定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中的适应症、方法、矫治疗效。方法:采用Begg固定矫治器对20例替牙期牙反畸形的患儿进行矫治。结果:通过临床矫治疗效观察,显示了Begg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反的矫治中,具有疗效明显,矫治时间短,临床上简单易行,复诊次数少,特别适合替牙期前牙反,戴活动矫治器固位较差的患儿。结论:替牙期前牙反,Begg技术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较活动矫治器更易被患儿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前牙反验 替牙期
下载PDF
Begg技术第三期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的变化
8
作者 蔡斌 朱双林 +2 位作者 卢新华 吴莉萍 谢永健 《广东牙病防治》 1998年第3期5-6,共2页
本文对32例拔除第一双尖牙、采用Begg技术矫正的AngleⅡ类1分类患者,比较分析Begg技术第三期治疗前后其面部硬软组织的变化。结果显示:Begg技术第三期治疗对上齿槽座点和切牙均可产生有效的移动,而对软组织外观... 本文对32例拔除第一双尖牙、采用Begg技术矫正的AngleⅡ类1分类患者,比较分析Begg技术第三期治疗前后其面部硬软组织的变化。结果显示:Begg技术第三期治疗对上齿槽座点和切牙均可产生有效的移动,而对软组织外观影响甚微。提示了面部硬软组织对治疗反应的另一侧面——非同步性。文中探讨了Begg技术在第三期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硬软组织 头影测量 口腔正畸
下载PDF
Begg技术Ⅱ类牵引与后倾支抗弯打开咬合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沈刚 陈荣敬 +1 位作者 刘侃 王萍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6年第3期160-161,共2页
作者选择恒牙初期男女患儿30名,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单纯使用支抗弯曲,第二组单纯使用Ⅱ类牵引,等三组合并使用支抗弯曲及Ⅱ类牵引。测出五个月末三组患者前牙覆(牙合)打开的程度。结果显示:第一组咬合打开的均值(mm)为2.94,第二组为2.... 作者选择恒牙初期男女患儿30名,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单纯使用支抗弯曲,第二组单纯使用Ⅱ类牵引,等三组合并使用支抗弯曲及Ⅱ类牵引。测出五个月末三组患者前牙覆(牙合)打开的程度。结果显示:第一组咬合打开的均值(mm)为2.94,第二组为2.86,第三组为3.97。方差分析表明第一、二组间打开咬合无显著差别;第一、第二组与第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1),说明支抗弯与Ⅱ类牵引独立应用于打开咬合效能相对虽低,但作用是肯定的。而联合使用这两种手段是打开咬合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矫治技术 咬合 固定 矫正器 Ⅱ类牵引
下载PDF
Begg技术原理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打开前牙咬合阶段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国兴 谢芳英 +1 位作者 王芳芳 林新平 《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评价Begg技术原理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上用于打开前牙咬合,改善覆盖的疗效。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治疗前,第2期打开咬合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牙、齿槽、颌间的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前牙覆盖明显减小,其中上切牙显... 目的评价Begg技术原理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上用于打开前牙咬合,改善覆盖的疗效。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治疗前,第2期打开咬合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牙、齿槽、颌间的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前牙覆盖明显减小,其中上切牙显著舌向移动。上中切牙角明显减小,上下中切牙角显著增大。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了3.68 mm,上下磨牙被伸长,而上下切牙被压低,下磨牙出现了明显的近中移动。结论在直丝弓矫治器中应用Begg技术原理可以较快速、有效打开前牙咬合,改善前牙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器 begg技术 倾斜移动 打开咬合 硬组织
下载PDF
方丝弓联合Begg技术应用于错畸形矫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民生 本刊编辑部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12期1327-1327,共1页
在基层医院对错畸形矫治仍以方丝弓和Begg技术为主,这两大技术体系各有优缺点。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将方丝弓与Begg技术联合应用,既保留了方丝弓技术精确调整牙位优点,又体现了Begg技术中见效快、疗程短的长处,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begg技术 方丝弓技术 畸形矫治 联合应用 临床效果 基层医院 临床实践
下载PDF
Begg技术压低切牙时牙槽骨应力分布
12
作者 陶波 李克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研究Begg技术Ⅰ期切牙压低力系统作用下,牙槽骨上的应力分布,为临床正确使用Begg矫治器压低切牙提供力学参考。方法:在运用几何分析的方法研究力系统中几个典型合力分布方向基础上,应用光弹的方法直接显示这些力作用... 目的:研究Begg技术Ⅰ期切牙压低力系统作用下,牙槽骨上的应力分布,为临床正确使用Begg矫治器压低切牙提供力学参考。方法:在运用几何分析的方法研究力系统中几个典型合力分布方向基础上,应用光弹的方法直接显示这些力作用下牙槽骨上的应力分布。结果:随合力方向的改变,光弹模型中牙槽骨的应力分布不断变化。结论:Begg技术Ⅰ期弓丝支抗力和Ⅱ类牵引力的合力决定了牙齿的压低移动,应用光弹分析显示牙槽骨应力分布,可以分析牙齿的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 应力分析 begg技术 切牙 口腔正畸学
下载PDF
Begg技术矫治AngleⅡ~1错头影测量分析
13
作者 王秀印 张本君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579-580,共2页
关键词 错HE 安氏Ⅱ类 begg细丝弓技术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Begg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牙齿移动
14
作者 尹城方 解蔚 《青岛医药卫生》 1997年第10期30-31,共2页
临床上用Begg技术矫治错(牙合)畸形,其第一期的关键步骤是打开咬合,使前牙达到切对切关系,这对治疗的进展及成功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实现打开咬合或深覆(牙合)过矫正的生物学机制,国外报道的观点不统一,国内少见。本研究的... 临床上用Begg技术矫治错(牙合)畸形,其第一期的关键步骤是打开咬合,使前牙达到切对切关系,这对治疗的进展及成功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实现打开咬合或深覆(牙合)过矫正的生物学机制,国外报道的观点不统一,国内少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方法,从Begg一期治疗过程中牙齿移动的角度来探讨其打开咬合的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牙齿移动 安氏Ⅱ类 上中切牙 打开咬合 矫治 生物学机制 深覆 牙高 床上用
下载PDF
Begg技术临床应用的哲学启示
15
作者 闫国福 蔡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7期615-616,共2页
通过对Begg细丝技术的发明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论述,结合作者对该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实践中的体会,讨论了Begg细丝技术所蕴藏的深刻哲学内涵。
关键词 牙列不齐 begg细丝技术 辩证法
下载PDF
Begg技术打开咬合的牙、颌、面结构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天民 林久祥 黄金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16,共4页
对30例深覆深覆盖,需要拔除的患者,采用Begg技术治疗并以头颅侧位片评价Begg技术第I期打开咬合前后,牙、颌、面结构的改变。作者首次提出采用牙齿的抗力中心评价正畸牙的整体移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egg技术打开咬... 对30例深覆深覆盖,需要拔除的患者,采用Begg技术治疗并以头颅侧位片评价Begg技术第I期打开咬合前后,牙、颌、面结构的改变。作者首次提出采用牙齿的抗力中心评价正畸牙的整体移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egg技术打开咬合不仅是压低上下切牙,同时对上下磨牙有伸长作用;下切牙压入量大于上切牙,下磨牙伸长量大于上磨牙。本研究还对前后牙齿在水平向的移动方式,基骨及软组织的侧貌改变,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颌面 发育 牙移动 口腔正畸学
原文传递
Begg矫治技术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斌 卢新华 吴莉萍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研究Begg技术矫治过程对患者颜面测貌的影响。方法借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32例采用Begg技术矫治的AngleⅡ类I分类错患者的颜面侧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矫治的第一、二阶段是面部软组织侧貌发生根本性改善的关键,而第三治疗阶... 目的研究Begg技术矫治过程对患者颜面测貌的影响。方法借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32例采用Begg技术矫治的AngleⅡ类I分类错患者的颜面侧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矫治的第一、二阶段是面部软组织侧貌发生根本性改善的关键,而第三治疗阶段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几乎没有。结论Begg技术在改善颜面软组织侧貌更符合临床需求;在矫治第二阶段应强调取得协调的面部软组织侧貌这一目标,并以此建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颜面软组织侧貌 口腔正畸
下载PDF
Begg技术中前牙压入力的大小与牙弓长度和宽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学军 赵志河 +1 位作者 赵美英 樊瑜波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55-57,共3页
本研究共建立12个弓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每个模型有126个节点,40个六面体单元组成,双末端固支约束,最前节点垂直加载50g,观察弓丝宽度(W)和长度(R)分别变化时的位移变化情况。发现前牙压入力值(P)与W成反比关系。与R2成反比... 本研究共建立12个弓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每个模型有126个节点,40个六面体单元组成,双末端固支约束,最前节点垂直加载50g,观察弓丝宽度(W)和长度(R)分别变化时的位移变化情况。发现前牙压入力值(P)与W成反比关系。与R2成反比关系,即而不是单纯的,后者只是弓丝为半圆时的一种特殊情况。由此可见牙弓长度不仅是影响前牙压入力的重要因素,牙弓宽度亦是影响其压力不容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FEM) 打开咬合 begg技术
原文传递
Begg技术拔牙矫治的颅面结构改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甲兴 马享友 林立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4年第4期174-176,共3页
本文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安氏Ⅱ类1分类Begg技术拔牙矫治病例的颅面硬组织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突出的变化是上下前牙突度和上前牙轴倾度的改善,以及颌骨突度的小量减小。表明Begg技术拔牙矫治可将前牙大量内收而使安氏... 本文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安氏Ⅱ类1分类Begg技术拔牙矫治病例的颅面硬组织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突出的变化是上下前牙突度和上前牙轴倾度的改善,以及颌骨突度的小量减小。表明Begg技术拔牙矫治可将前牙大量内收而使安氏Ⅱ类1分类错得到较高标准的矫治。同时发现对开张面型不利的平面和下颌平面角增大改变,以及支抗磨牙前移的现象,提示对严重上颌前突或拥挤的病例存在支抗不足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X线头影测量 颅面结构 拔牙矫治
原文传递
改良Begg矫正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丽萍 张卫国 王建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447-449,共3页
关键词 差动力 改良begg技术 固定矫正技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