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化煤与褐煤转化生物甲烷的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张双斌 赵树峰 +1 位作者 郭红玉 简阔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为查明风化煤与褐煤生物甲烷生成量差别的内在原因,分别选取风化煤和褐煤,以富集驯化的菌液为菌种来源,通过生物产气模拟,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16srRNA测试、扫描电镜测试来分析风化煤与褐煤生物产气量差异性的内在机制。结果表... 为查明风化煤与褐煤生物甲烷生成量差别的内在原因,分别选取风化煤和褐煤,以富集驯化的菌液为菌种来源,通过生物产气模拟,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16srRNA测试、扫描电镜测试来分析风化煤与褐煤生物产气量差异性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褐煤的生物产气潜力(7.63 mL/g)大于风化煤(3.24 mL/g);褐煤相比于风化煤,在产气过程中各类基团脱落明显,芳香类物质更多的被转化为小分子量的其它物质,同时酚碳或醚碳(C—O)氧化更加明显,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小分子有机酸类物质;褐煤相较于风化煤在生物产气过程中表面侵蚀较严重,出现了较多的孔裂隙,使得有机质能够从这些孔隙中析出,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利用产气;褐煤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低于风化煤,但主要功能菌群占比较大,细菌中Macellibacteroides属和Lysinibacillus属占比达68.05%,古菌中Methanosarcina属和Methanobacterium属占比达89.99%,远大于风化煤,对煤中有机质的降解利用起到积极作用,能为后续产甲烷菌提供原料,因此褐煤更有利于被微生物利用产生物甲烷;风化煤的甲烷代谢类型为甲基类营养性区别于褐煤的氢营养型;在褐煤中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利用乙酸作为碳源、葡萄糖和糖原能够被有效降解为丙酮酸,氧化(还原性)强,并产生供生化反应所需的ATP。研究结果为风化煤与褐煤产气差异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为今后风化煤与褐煤生物甲烷化利用提供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风化煤 褐煤 物化特征 菌群变化
下载PDF
弱碱性吸收剂碳捕集及CO_(2)富液生物再生性能
2
作者 赵敏楠 张佳音 +6 位作者 张新妙 徐恒 栾金义 陆丁香 赵鹏宇 陈湘泽 武振康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8,共9页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收剂(pH=10)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收性能;其次,在厌氧瓶内利用生物甲烷化过程对CO_(2)富液开展5个周期的循环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填料塔气体流量≤1.0 L/min时,随液体流量增加,所有试验组CO_(2)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能稳定在80%以上,该填料塔液体流量宜≤0.9 L/min;不同气体流量(0.4~1.2 L/min)下填料塔体积总传质系数基本稳定在17~19 mol/(h·kPa·m^(3));CO_(2)吸收导致吸收液中NaHCO_(3)增加、Na_(2)CO_(3)减少,二者变量比值在1.2~1.9。气体流量为0.6 L/min、液体流量为0.7 L/min时,在维持80%以上CO_(2)去除率的前提下,该弱碱性吸收剂可循环使用6次,此时活性组分CO_(3)^(2-)利用率达89.5%,形成的CO_(2)富液中总无机碳量为0.127 mol/L,pH为8.82,能为生物甲烷化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CO_(2)富液循环生物再生试验表明,每次再生后的吸收剂CO_(2)吸收量基本稳定在69.6~78.6 mmol/L,且再生期间CH 4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生试验后,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耐碱性门水平细菌得到一定富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再生前后古菌属中占比均接近99%,但再生试验期间弱碱性环境导致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了19.5%,unclassified_f_Methanobacteriaceae增加了18.7%。初步证实了碳捕集耦合生物甲烷化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 吸收剂 CO_(2)富液 生物再生 生物甲烷化
下载PDF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than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 with CO_(2) as Carbon Source
3
作者 Qifen Li Yuanbo Hou +2 位作者 Yongwen Yang Liting Zhang Xiaoxiao Yan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EI 2023年第8期3333-3350,共18页
Reducing CO_(2) to produce methane through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of CO_(2) resource utilization.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low methanogenesis rate and weak CO_(2) conversion ra... Reducing CO_(2) to produce methane through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of CO_(2) resource utilization.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low methanogenesis rate and weak CO_(2) conversion rate in the reduction process,theflowfield environment of the cathode chamber is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upper gas cir-culation rate and the lower liquid circulation rate of the cathode chamb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the reactor startup and operation and produc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 CO_(2) consumption and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could be increased by changing the upper gas recirculation rate alone,but the increase effect was not obvious,but the by-product hydrogen produc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Changing the lower liquid circulation rate alon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biofilm,and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biofilm at the later stage of the experiment,with the peak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d by 16%;The methanogenic rate decreased from the peak value of 0.561 to 0.3 mmol/d,and the CO_(2) consumptio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which indicated that CO_(2) was converted into other organic substances instead of methane.The data after coupling the upper gas circulation rate with the lower liquid circulation ra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only changing the lower liquid circulation rate,but changing the upper gas circulation rate can alleviate the decline of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biofilm properties,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current density,but also increases the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by 0.05 mmol/d in the stable period.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scenario offlowfield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of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 methan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thanation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 gas circulation rate liquid circulation rate methane production
下载PDF
锯末与低阶煤共降解对生物甲烷增效实验研究
4
作者 武俐 李啸林 +2 位作者 曹斌 赵同谦 刘兴勇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7,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锯末与煤的质量比对产甲烷周期以及生物气组成的影响,确定了锯末与煤增产甲烷的最佳质量比。结果表明:驯化后的菌源主要由细菌(相对丰度为91.67%)和古菌(相对丰度为8.3...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锯末与煤的质量比对产甲烷周期以及生物气组成的影响,确定了锯末与煤增产甲烷的最佳质量比。结果表明:驯化后的菌源主要由细菌(相对丰度为91.67%)和古菌(相对丰度为8.33%)组成;锯末与煤的质量比对产甲烷周期有影响,当锯末与煤的质量比分别为0∶1,0.5∶1,1∶1,1.5∶1时,产甲烷第一阶段为快速阶段(0 d~7 d),第二阶段为慢速阶段(7 d~28 d),而当锯末与煤的质量比为2∶1时,产甲烷的第一阶段是慢速阶段(0 d~14 d),第二阶段是快速阶段(14 d~28 d);在微生物降解煤产气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锯末可提高甲烷产量,但锯末过量会抑制甲烷产量,在锯末与煤的质量比分别为0.5∶1,1∶1,1.5∶1的条件下,扣除空白组(不含锯末和煤的混合物)甲烷产量(378.15μmol/g)后,锯末与煤共降解的甲烷产量分别为303.35μmol/g,385.21μmol/g,303.94μmol/g,比煤单独降解的甲烷产量(268.83μmol/L)分别增加了12.84%,43.29%和13.05%,而当锯末与煤的质量比为2∶1时,扣除空白组甲烷产量后,锯末与煤共降解的甲烷产量为95.19μmol/g,比煤单独降解的甲烷产量减少了64.59%。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不同锯末和煤质量比对煤的降解程度影响不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添加一定量的锯末后,会增加样品中碳碳双键含量,降低芳烃和羧基含量。一定量的锯末可提升微生物对煤的利用效率,增加生物甲烷产量,该方法可为增产生物甲烷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增效 锯末 低阶煤 微生物降解
下载PDF
废弃油脂促进褐煤转化生物甲烷效果与机理
5
作者 郭红玉 宋博 +3 位作者 邓泽 夏大平 徐强 陈林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2440,共10页
为提高褐煤转化生物甲烷的效率,探讨废弃油脂与褐煤混合发酵的产气效果,采用NMR碳谱、三维荧光及宏转录组学分析转化效率变化的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油脂的添加促进褐煤的累计甲烷产量增加了3.89倍,单位甲烷产量达到31.2 mL。... 为提高褐煤转化生物甲烷的效率,探讨废弃油脂与褐煤混合发酵的产气效果,采用NMR碳谱、三维荧光及宏转录组学分析转化效率变化的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油脂的添加促进褐煤的累计甲烷产量增加了3.89倍,单位甲烷产量达到31.2 mL。褐煤中脂肪族碳相对含量降低11.4%,类富里酸酚羟基、酮羰基、羰基等基团含量增加明显。同时微生物菌群高峰期时活性产甲烷古菌例如Methanothrix, Methanoculleus占比增长50%以上。糖苷水解酶、脂肪酰辅酶A脱氢酶等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降解相关的酶丰度增加明显。废弃油脂添加使乙酸及CO_(2)转化甲烷途径分别占比59.2%、40.4%,甲酰甲烷呋喃脱氢酶以及乙酸激酶等功能性酶也得到提升,促进了生物甲烷的转化。褐煤中脂碳率降低表明了在厌氧发酵中微生物菌群更易与褐煤中碳骨架大分子结构中脂甲基碳、芳香甲基碳、亚甲基及甲氧基等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转化甲烷。高峰期厌氧发酵液相中生物可降解有机分子含量增加,其来源于微生物作用在褐煤有机质中致使微生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酚羟基、酮羰基等易于合成甲烷的小分子物质。废弃油脂添加可显著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使其基因功能表达改善,促进甲烷的生成。研究结果为提高褐煤的生物气化率和废弃油脂清洁转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废弃油脂 生物甲烷 碳骨架大分子结构 可溶性有机质 代谢途径
下载PDF
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颖 李珺 +1 位作者 马力通 曹晓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为研究泥炭自有成分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提升甲烷产量,在草本泥炭产甲烷发酵反应系统中分别加入0(CK)、5(T5)、10(T10)、50(T50)和100 mg·L^(-1)(T100)黄腐植酸,分析为期43 d发酵反应过程中的总产气量、日产气量、还原糖... 为研究泥炭自有成分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提升甲烷产量,在草本泥炭产甲烷发酵反应系统中分别加入0(CK)、5(T5)、10(T10)、50(T50)和100 mg·L^(-1)(T100)黄腐植酸,分析为期43 d发酵反应过程中的总产气量、日产气量、还原糖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含量和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K处理的甲烷总产量为16.57 mL·g^(-1),T5、T10、T50、T100处理的总产气量分别为21.23、15.55、15.30、11.45 mL·g^(-1),其中T5处理的甲烷总产量最高,为CK的1.28倍。各发酵组均于第8或第9天达到产气峰值,其中T5处理在第9天达到1.81 mL·g^(-1)的产气量最高峰,是CK处理的1.70倍。且添加黄腐植酸可促进还原糖和VFA降解,同时使发酵系统的pH更适于产甲烷菌生存。综上所述,泥炭自有成分腐植酸中可溶于水的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生物甲烷 黄腐植酸 还原糖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煤微生物甲烷化的石墨烯强化机制
7
作者 周艺璇 苏现波 +3 位作者 赵伟仲 王乾 于世耀 汪露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45-4156,共12页
强化煤制微生物甲烷的研究备受重视,是煤层气的一项有效增产措施。向发酵系统中添加导电材料可以有效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提高甲烷产率,在强化有机物厌氧降解方面潜力巨大。以长焰煤作为底物构建厌氧发酵系统,通过对生物甲烷产气量、... 强化煤制微生物甲烷的研究备受重视,是煤层气的一项有效增产措施。向发酵系统中添加导电材料可以有效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提高甲烷产率,在强化有机物厌氧降解方面潜力巨大。以长焰煤作为底物构建厌氧发酵系统,通过对生物甲烷产气量、中间关键液相产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甲烷代谢路径以及发酵前后残煤表面官能团等的测试和分析,探讨了石墨烯对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在以煤为底物的厌氧发酵系统中添加0.4 g/L的石墨烯有效增强了整个厌氧发酵的进行,不仅提高了甲烷产气量,同时也提前了甲烷的产出高峰期。在发酵初期,水解菌群(Paraclostridium)和产氢产乙酸菌群(Alcaligenes、Sphaerochaeta)的活性增强,前期积累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在产甲烷高峰期,添加石墨烯后Methanoculleus丰度降低而Methanosarcina丰度显著提高,乙酰辅酶A脱羰基酶/合成酶β亚基和γδ亚基作为乙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分别增加了233.54%和3.32%,这使得Methanosarcina丰度明显上升且主要进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细菌群落中能够利用乙酸乙醇类物质的Geobacter和Anaerovorax丰度增高,其中丰度升高较明显的Geobacter可能通过与石墨烯辅助的生物电连接与Methanosarcina进行DIET,这种电子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物甲烷的生成。产气残煤表面的羰基碳(C=O)、羧基碳(COO—)在添加石墨烯后分别下降了42.8%和49.5%,说明石墨烯有效促进了微生物对煤的降解。石墨烯的添加提高了菌群的活性和降解效率,加快了厌氧发酵进程,为产甲烷菌群提供了丰富的底物,提高了甲烷产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石墨烯 厌氧发酵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下载PDF
酸、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甲烷影响
8
作者 王颖 郝思雯 +1 位作者 马力通 王再瑶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4,共6页
泥炭甲烷转化存在甲烷产量低的问题,为促进泥炭生物甲烷转化,探索酸、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先对草本泥炭进行酸、碱预处理,然后进行生物甲烷发酵,解析酸、碱预处理对泥炭甲烷发酵日产气量、总产气量、腐植酸、乙酸、葡萄糖、pH... 泥炭甲烷转化存在甲烷产量低的问题,为促进泥炭生物甲烷转化,探索酸、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先对草本泥炭进行酸、碱预处理,然后进行生物甲烷发酵,解析酸、碱预处理对泥炭甲烷发酵日产气量、总产气量、腐植酸、乙酸、葡萄糖、pH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预处理泥炭组第5天日产气量最高达8.71 mL/g(以泥炭的挥发性固体含量计,下同),比酸预处理泥炭对照组增加193.27%,碱预处理泥炭组第5天日产气量最高达3.67 mL/g,比碱预处理泥炭对照组峰值增加83.5%;酸预处理泥炭组总产气量达41.95 mL/g,比酸预处理泥炭对照组提高90.68%,碱预处理泥炭组总产气量为44.27 mL/g,比碱预处理泥炭对照组提高61.28%;酸、碱预处理均有利于促进泥炭甲烷发酵,其中碱预处理对泥炭产生物甲烷促进效果更显著,能显著提高泥炭生物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预处理 生物甲烷 腐植酸
下载PDF
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细胞工厂的设计与构建研究进展
9
作者 严云峰 闫震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4期368-378,共11页
在整个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产甲烷古菌在生物地球碳循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报道,约三分之二的地球生物甲烷通量来自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乙酸型产甲烷... 在整个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产甲烷古菌在生物地球碳循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报道,约三分之二的地球生物甲烷通量来自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乙酸型产甲烷途径的模式产甲烷古菌,对M.acetivorans代谢途径的解析、改造和应用可为温室气体甲烷的减排与其作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了M.acetivorans的产甲烷代谢途径、遗传改造策略、细胞工厂构建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M.acetivorans与其他进行乙酸型产甲烷代谢的产甲烷古菌在以上三方面的异同,并对进一步设计和构建其作为微生物细胞工厂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 产甲烷代谢 遗传改造 细胞工厂 产甲烷古菌 生物甲烷
下载PDF
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10
作者 朱绪 宋帅龙 +2 位作者 陈义峰 吉晓燕 陆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4,共11页
为了提高沼气的燃烧热值,选择将其中的CO_(2)进行脱除,得到甲烷体积分数大于97%的生物甲烷用于工业原料。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工艺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基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小试规模的高压水洗脱碳装置,系统... 为了提高沼气的燃烧热值,选择将其中的CO_(2)进行脱除,得到甲烷体积分数大于97%的生物甲烷用于工业原料。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工艺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基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小试规模的高压水洗脱碳装置,系统地研究了高压水洗过程气体流速、吸收剂流速、液气比(吸收剂流速/气体流速)、CO_(2)进口体积分数及吸收温度对CO_(2)出口体积分数和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中可以将模拟沼气中的CO_(2)体积分数最低脱除至0.17%,意味升级得到的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可以达到99.83%,优于生物甲烷要求。同时,气体流速降低,液体流速增加,液气比升高,CO_(2)进口体积分数和吸收温度降低均能降低CO_(2)出口体积分数,对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沼气升级 CO_(2)捕集 高压水洗 脱碳
下载PDF
化工新视野下中国生物甲烷跨越式发展策略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畅 陆小华 +2 位作者 杨祝红 朱育丹 冯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6-790,共5页
生物甲烷作为战略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已在德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生物甲烷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有效利用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本文从化学工程前沿理论出发,分析生物甲烷... 生物甲烷作为战略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已在德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生物甲烷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有效利用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本文从化学工程前沿理论出发,分析生物甲烷高效转化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认为基于中国国情的生物甲烷工业,可以在化工界面传递新理论、纳微尺度新材料和系统优化方法介入下,获得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方面的突破,实现生物甲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高效转化 化学工程 纳微界面 系统优化
下载PDF
国内外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冉毅 蔡萍 +3 位作者 黄家鹄 王超 汤晓玉 王斌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6,共6页
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可高值化利用沼气,有效减少沼气工程因沼气利用不充分而排空造成的温室效应,具有环保和能源双重效益。文章介绍了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的技术指标,综述了6种沼气提纯方法的技术特点和研究进展,比较了提纯方法的技术参数... 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可高值化利用沼气,有效减少沼气工程因沼气利用不充分而排空造成的温室效应,具有环保和能源双重效益。文章介绍了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的技术指标,综述了6种沼气提纯方法的技术特点和研究进展,比较了提纯方法的技术参数和优劣势,分析了不同提纯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外 沼气 提纯 生物天然气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我国碳减排模式探讨——CCS路线与生物甲烷路线的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畅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0,共4页
碳捕获和封存路线(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和生物甲烷路线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两种重要途径。但CCS路线存在捕集成本高的难题,而生物甲烷路线规模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对比了两种路线减排二氧化碳的... 碳捕获和封存路线(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和生物甲烷路线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两种重要途径。但CCS路线存在捕集成本高的难题,而生物甲烷路线规模小、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对比了两种路线减排二氧化碳的优缺点,发现生物甲烷路线理论捕集能耗仅为CCS路线的一半,且捕集条件温和,更有利于提高吸附剂材料的容量、降低捕集成本,因而生物甲烷路线更具有减排潜力。为了解决CCS和生物甲烷路线目前存在的困境,提出了CCS与生物甲烷耦合、借助CCS加速发展生物甲烷过程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CCS 生物甲烷 热力学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辅助筛选脱硫菌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瑛 孙永明 +4 位作者 郑涛 袁振宏 李颖 孔晓英 李志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08-1814,共7页
将脱硫菌的筛选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探索脱硫菌筛选的新方法,为生物甲烷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将富含硫细菌的环境土样及经过培养基富集培养后的液样分别进行16S rDNA V6区的高通量测序,并分析了物种组成和丰度、Al... 将脱硫菌的筛选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探索脱硫菌筛选的新方法,为生物甲烷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将富含硫细菌的环境土样及经过培养基富集培养后的液样分别进行16S rDNA V6区的高通量测序,并分析了物种组成和丰度、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的平均数据利用率达99.177%,测序量能够充分反映样品在该区域细菌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取自环境的土壤样品物种组成丰富,含有Pseudomonadales(假单胞菌目)、Rhizobiales(根瘤菌目)、Desulfuromonadales(除硫单孢菌目)、Desulfobacterales(脱硫杆菌目)、Acidithiobacillales(酸硫杆状菌目)等脱硫菌目。经过培养基富集后,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主要组成菌为Pseudomonadales(假单胞菌目)和Rhizobiales(根瘤菌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在筛选脱硫菌之前就了解实验样品的菌群结构和组成,为有针对性地设计筛选脱硫菌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生物分离 生物分子工程 高通量测序 脱硫菌 纯化
下载PDF
开发产业沼气 实现生物天然气对天然气的替代——有机废弃物厌氧处理从“环保主导”向“能源-环保双赢”的转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序 郑恒受 +2 位作者 梁近光 朱万斌 崔宗均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2期29-34,56,共7页
论述了我国沼气技术和工程升级换代的必要性和可行路线,沼气资源在中国的多样性,分析了若干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发现全国生物天然气生产潜力超过1 000亿m3/a,将成为我国部分地替代供应日趋紧缺的天然气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产业沼气 技术升级换代 生物天然气
下载PDF
苯甲酸对褐煤生物甲烷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力通 刘云颖 +1 位作者 董利超 王亚雄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探索褐煤主要成分腐植酸降解产物苯甲酸对褐煤生物甲烷化利用的影响,提高褐煤制生物甲烷的得率,以内蒙古平庄褐煤为原料,在褐煤生物甲烷化反应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甲酸,解析发酵过程中pH值、VFA质量浓度、日产气量和总产气量... 为探索褐煤主要成分腐植酸降解产物苯甲酸对褐煤生物甲烷化利用的影响,提高褐煤制生物甲烷的得率,以内蒙古平庄褐煤为原料,在褐煤生物甲烷化反应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甲酸,解析发酵过程中pH值、VFA质量浓度、日产气量和总产气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不添加苯甲酸的褐煤发酵组的总产气量为440.7mL,2 500mg/L苯甲酸加入量的褐煤发酵组的总产气量为845.7mL,暗示腐植酸降解产物苯甲酸对褐煤生物甲烷化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甲烷 苯甲酸 腐植酸 发酵
下载PDF
利用外源氢气纯化升级沼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涂睿 黎军 +2 位作者 王萌 刘畅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87-1593,共7页
沼气发酵过程存在产气速率低和甲烷浓度低两个普遍问题。从甲烷生成的反应机理来看,如果提供充足的氢气,能够把沼气中的CO2成分转化为CH4,既提高了甲烷的产量,又提高了甲烷的浓度。介绍了最近国内外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实验... 沼气发酵过程存在产气速率低和甲烷浓度低两个普遍问题。从甲烷生成的反应机理来看,如果提供充足的氢气,能够把沼气中的CO2成分转化为CH4,既提高了甲烷的产量,又提高了甲烷的浓度。介绍了最近国内外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实验表明,利用外源氢气确实可以纯化升级沼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达到生物甲烷的品质(即CH4浓度高于95%)。分析了这项技术实用化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强化H2气液传质及获取廉价氢源。最后,对这个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个光电催化产氢与厌氧发酵产甲烷耦合的设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提纯 生物甲烷 氢气 厌氧发酵 原位沼气纯化
下载PDF
煤气生物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文辉 戴和武 谢可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6-42,共7页
本文介绍了国外煤气生物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概况,重点介绍了煤气生物甲烷化原理、甲烷化微生物、生物甲烷化反应器动力学研究及生物甲烷化技术经济评价。
关键词 生物甲烷化 煤气 一氧化碳 甲烷化微生物
下载PDF
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今越 刘伟 陈民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6,共4页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其定义、研究范畴、研究方法都有待商榷。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主要对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综合、概括了目前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状况。力求对我国的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状况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图,...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其定义、研究范畴、研究方法都有待商榷。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主要对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综合、概括了目前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状况。力求对我国的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状况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图,以便在这门学科今后的研究中减少盲目性,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思考 定义 研究任务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低劣生物质制备生物甲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欧阳平凯 陈可泉 +3 位作者 贾红华 杨蕴毅 郑涛 韦萍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我国低劣生物质种类丰富、总量巨大,其中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秸秆、禽畜粪便等低劣生物质达到3×109t之多,大量的原料基础为我国生物甲烷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介绍低劣生物质制备生物甲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发展存在的... 我国低劣生物质种类丰富、总量巨大,其中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秸秆、禽畜粪便等低劣生物质达到3×109t之多,大量的原料基础为我国生物甲烷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介绍低劣生物质制备生物甲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重点介绍以生物甲烷为核心的一种可以使生物甲烷更加清洁高效、利用全面的环保型能源产业新模式。最后通过能源产业链延伸对生物甲烷利用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低劣生物质 产业新模式 产业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