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SA-seq的大豆棕色荚皮L2基因定位
1
作者 樊超 毕影东 +5 位作者 李炜 梁文卫 刘淼 刘建新 杨光 邸树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栽培大豆中龙优203(黄色荚皮)和野生大豆FF1235(黑色荚皮)为亲本构建F 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 2群体棕色豆荚和黄色豆荚单株构建混池进行BSA-seq定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交换单株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棕色荚皮性状为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棕色荚皮L2基因关联区域位于3号染色体0~0.75 Mb的区段。进一步开发InDel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获得具有多态性的InDel引物7对。最终将棕色荚皮位点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Indel-L2-3~Indel-L2-6,物理距离为344 kb。定位区间内共有候选基因32个,其中Glyma.03G005700基因注释为异丙基苹果酸聚合酶,与已发现的黑色荚皮基因L1(Glyma.19G120400)高度同源,其功能为将4-羟基丙酮酸转化为红果酸和番石榴酸,可能是调控大豆棕色荚皮形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皮颜色 基因定位 bsa-seq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定位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
2
作者 娄丽娜 羊杏平 +7 位作者 朱凌丽 姚协丰 徐建 张曼 刘广 侯茜 刘金秋 徐锦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1-1718,共8页
为明确课题组从地方收集的黄瓜黄绿叶色突变体中黄绿叶色突变基因,本研究利用绿叶(野生型)与黄绿叶色(突变体)黄瓜材料为亲本,配制正反杂交一代及二代分离群体,在分析黄绿叶色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BSA-seq技术对双亲及F 2代叶... 为明确课题组从地方收集的黄瓜黄绿叶色突变体中黄绿叶色突变基因,本研究利用绿叶(野生型)与黄绿叶色(突变体)黄瓜材料为亲本,配制正反杂交一代及二代分离群体,在分析黄绿叶色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BSA-seq技术对双亲及F 2代叶色极端混池进行测序,筛选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性状的关联标记及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绿叶色对黄绿叶色为完全显性,黄绿叶色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突变性状关联分析(SNP-index检测)得到1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候选区域,位于黄瓜1号染色体上,总长度18484 bp。该候选区域共有118个与黄绿叶色突变相关的SNP位点;候选区域共注释到3个基因,其中CsaV3_1G032820基因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最可能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瓜黄绿叶色突变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黄绿叶色突变体 bsa-seq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BSA-seq法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3
作者 陈丽 孙建昌 王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1,48,共8页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11群体的稻瘟病抗性呈连续性分布,且大部分材料表现为中抗,偏向于抗病亲本京宁11。筛选出19个抗性株系和17个感性株系材料,构建了抗感池。经过测序、变异检测和关联分析,共得到2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主要分布在5号和7号染色体上,区间总长度为1.45 Mb,共筛选出94个差异基因,其中,移码突变基因1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82个,移码和非同义突变基因9个。最终预测,基因LOC_Os05g10630、LOC_Os05g10650和LOC_Os07g08960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bsa-seq 基因定位
下载PDF
BSA-Seq结合RNA-Seq技术挖掘大豆叶片提前黄化衰老基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世宽 洪慧龙 +3 位作者 付佳祺 谷勇哲 孙如建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9,共16页
大豆产量与其生殖生长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延缓其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其生理功能,有利于增加植物的粒重。叶片黄化是植物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于在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对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突变体ly和野生... 大豆产量与其生殖生长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延缓其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其生理功能,有利于增加植物的粒重。叶片黄化是植物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于在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对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突变体ly和野生型ofc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BSA-Seq在19号染色体得到一个2.23Mb的初定位区间,经开发标记图位克隆后将区间缩短至1.75 Mb,区间内有219个基因,再结合RNA-Seq分析,得到了区间内12个候选基因,其中有4个SNP变异基因和8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衰老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突变体 bsa-seq RNA-SEQ 图位克隆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定位花生种皮颜色基因
5
作者 王恩琪 殷祥贞 +7 位作者 甄萍萍 姜骁 潘丽娟 陈娜 许静 赵旭红 梁成伟 迟晓元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花生种皮颜色是花生重要性状,同时种皮颜色和黄酮类化合物例如花青素的含量有着密切关联。定位与种皮颜色相关的基因对培育和开发新品种,提高花生营养成分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紫色种皮花生‘T371’和粉色种皮花生‘T34’为亲本进行杂... 花生种皮颜色是花生重要性状,同时种皮颜色和黄酮类化合物例如花青素的含量有着密切关联。定位与种皮颜色相关的基因对培育和开发新品种,提高花生营养成分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紫色种皮花生‘T371’和粉色种皮花生‘T34’为亲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_2分离群体。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亲本和分离群体中获得了312.96 G高质量的Clean Reads数据,采用BSA-seq方法定位到1个SNPs和InDels关联区域交集,区间长度为7.61 Mb,位于12号染色体上,区间内有675个基因,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14个,移码突变基因3个。根据基因注释结果推测arahy.AFLD8J、arahy.26781N、arahy.YQ76T0、arahy.1KM4NQ、arahy.X3FWT9可能是调控种皮颜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挖掘花生种皮颜色遗传相关基因和开发新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bsa-seq 种皮颜色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BSA-seq的一个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基因定位
6
作者 杜灿灿 曾生元 +10 位作者 景德道 胡庆峰 李闯 钱华飞 林添资 余波 孙立亭 周义文 杨军 韩华新 龚红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60,共8页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色突变往往制约水稻具有充足的源,研究叶色突变体对选育高光效品种以及进一步解析叶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以育种中间材料苗期叶片黄化转绿突变体gry为对象,对其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色突变往往制约水稻具有充足的源,研究叶色突变体对选育高光效品种以及进一步解析叶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以育种中间材料苗期叶片黄化转绿突变体gry为对象,对其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并对其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结果显示,该突变体3叶期前植株呈淡黄色至白色,4叶期变绿,除成熟期株高显著高于野生型以外,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通过遗传分析确定该突变体的黄化转绿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gry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_(2)群体构建混池,通过BSA-seq的ΔSNP-index和ED 2种算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gry基因被定位在22.23~26.77 Mb区间内。在该区间内开发KASP标记对62个F_(2)黄化转绿单株进行验证与连锁分析,验证gry基因在21.18~25.30 Mb区间内。基于定位区间,结合基因注释数据库与水稻基因变异数据库推测候选基因为LOC_Os03g40020,测序表明该基因在第1768位发生单碱基T缺失,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大量改变而产生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 bsa-seq ΔSNP-index算法 ED算法
下载PDF
基于BSA-seq发掘水稻抽穗期相关QTLs及候选基因
7
作者 魏荣华 尹明 +1 位作者 王文生 崔彦茹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4,共13页
抽穗期作为水稻重要的性状之一,不仅与水稻生育时期密切相关,还与水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密切相关,决定了水稻品种的种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因此,定位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在水稻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HQ20和金23B及其杂交构建的F4群... 抽穗期作为水稻重要的性状之一,不仅与水稻生育时期密切相关,还与水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密切相关,决定了水稻品种的种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因此,定位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在水稻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HQ20和金23B及其杂交构建的F4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群体中水稻抽穗期划分3个等级:抽穗期早、抽穗期适中、大青棵(不抽穗),并构建早、中、青3个混池,采用BSA-seq(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方法挖掘水稻抽穗期基因。结果表明,BSA-seq结果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率在94%以上,4×基因组覆盖率在80%以上;基于此,在置信度为0.95时,经SNP-index算法获得位于4条染色体(6、7、8和9号)的17个SNPs与Indels一致的关联区间,进一步分析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发现61个基因存在非同义突变。GO与KEGG富集分析表明,与水稻抽穗期密切相关的途径有UDP-糖基转移酶活性、细胞周期G2/M期转变的正向调控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结合3K水稻数据库中的单倍型分析与已公布的表达量数据,挖掘出3个抽穗期关键候选基因:LOC_Os07g22720、LOC_Os07g23740、LOC_Os08g07200。以上结果为开展水稻抽穗期性状遗传改良以及遗传基础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bsa-seq 候选基因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for early-maturity traits by combining BSA-seq and QTL mapping i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1
8
作者 Liang Ma Tingli Hu +7 位作者 Meng Kang Xiaokang Fu Pengyun Chen Fei Wei Hongliang Jian Xiaoyan Lü Meng Zhang Yonglin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472-3486,共15页
Cotton breed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maturing varie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es and allevi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grains and cotton in the cultivated fields in China.In the pr... Cotton breed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maturing varie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es and allevi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grains and cotton in the cultivated fields in China.In the present study,we aimed to identify upland cott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and candidate genes related to early-maturity traits,including whole growth period(WGP),flowering timing(FT),node of the first fruiting branch(NFFB),height of the node of the first fruiting branch(HNFFB),and plant height(PH).An early-maturing variety,CCRI50,and a latematuring variety,Guoxinmian 11,were crossed to obtain biparental populations.These populations were used to map QTLs for the early-maturity traits for two years(2020 and 2021).With BSA-seq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tion 2020,the candidate regions related to early maturity were found to be located on chromosome D03.We then developed 22 polymorphic insertions or deletions(InDel)markers to further narrow down the candidate regions,resulting in the detection of five and four QTLs in the 2020 and 2021 populations,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QTL mapping,two candidate regions(InDel_G286-InDel_G144 and InDel_G24-InDel_G43)were detected.In these regions,three genes(GH_D03G0451,GH_D03G0649,and GH_D03G1180)have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in their exons and one gene(GH_D03G0450)has SNP variations in the upstream sequence between CCRI50 and Guoxinmian 11.These four genes also showed dominant expression in the floral organ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GH_D03G0451,GH_D03G0649 and GH_D03G1180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CRI50 than in Guoxinmian 11 during the bud differentiation stages,while GH_D03G0450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Further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GH_D03G0451 indicated that the GH_D03G0451-silenced plants showed a delay in the flowering tim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are the candidate genes for cotton early maturity,and they may be used for breeding early-maturity cotton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genomics early-maturity traits bsa-seq QTL mapping molecular breeding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挖掘番茄耐裂果候选基因
9
作者 冯汝龙 王彦刚 +4 位作者 常晨晨 景涛 冯锡鸿 申太荣 董建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20-124,127,共6页
[目的]明确番茄耐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方法]以耐裂果番茄14FP5和易裂果番茄14FP26为试材,将二者杂交得到F 1代,F 1自交得到F 2,分别构建2个极端性状的DNA混合池,采用BSA-seq方法进行定位。[结果]利用BSA-seq对F 2群体的2个极端混... [目的]明确番茄耐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方法]以耐裂果番茄14FP5和易裂果番茄14FP26为试材,将二者杂交得到F 1代,F 1自交得到F 2,分别构建2个极端性状的DNA混合池,采用BSA-seq方法进行定位。[结果]利用BSA-seq对F 2群体的2个极端混池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将番茄耐裂基因定位在5号染色体上,位于34140000~38120000 pb,区间大小为3.98 Mb,候选区间内共注释到38个基因,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4个。[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番茄耐裂基因的精细定位提供数据支撑,为番茄耐裂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耐裂性 bsa-seq 基因定位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基于BSA-seq和RNA-seq挖掘西瓜果皮硬度候选基因
10
作者 张敬敬 田鹏 +9 位作者 于洪春 李冰 高秀瑞 刘伟 吴楠 赵鑫泽 宋雪 刘会茹 潘秀清 武彦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为了挖掘西瓜果皮硬度关键调控基因,选育耐裂高硬度果皮西瓜品种。以西瓜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材料901和低硬度材料BSH为亲本,构建F 2分离群体,采用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接合BSA(BSA-seq)方法进行定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 为了挖掘西瓜果皮硬度关键调控基因,选育耐裂高硬度果皮西瓜品种。以西瓜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材料901和低硬度材料BSH为亲本,构建F 2分离群体,采用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接合BSA(BSA-seq)方法进行定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果皮硬度关键调控基因。BSA-seq结果表明,SNPs和InDels关联区域交集位于10号染色体1620000—3760000 bp区间内共2.14 Mb的区段,包含150个候选基因,其中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和1个移码突变基因。将BSA-seq测序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发现,共有Cla97C10G187120、Cla97C10G187020、Cla97C10G187430、Cla97C10G187510、Cla97C10G187280和Cla97C10G1865406个基因相关联,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Cla97C10G187120基因为西瓜果皮硬度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qRT-PCR)试验结果表明,转录组试验数据可靠,并且候选基因Cla97C10G187120在901中表达较BSH明显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西瓜果皮硬度调控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果皮硬度 基因组测序 转录组测序 候选基因
下载PDF
Multi-environment BSA-seq using large F3 populations is able to achieve reliable QTL mapping with high power and resolution: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in rice
11
作者 Yan Zheng Ei Ei Khine +9 位作者 Khin Mar Thi Ei Ei Nyein Likun Huang Lihui Lin Xiaofang Xie Min Htay Wai Lin Khin Than Oo Myat Myat Moe San San Aye Weiren W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549-557,共9页
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by deep sequencing(BSA-seq) is a widely used method for mapping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 due to its simplicity, speed, cost-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However, the ability of BSA-seq ... 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by deep sequencing(BSA-seq) is a widely used method for mapping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 due to its simplicity, speed, cost-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However, the ability of BSA-seq to detect QTL is often limited by in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designs, as evidenced by numerous practical studies. Most BSA-seq studies have utilized small to medium-sized populations, with F2populations being the most common choice. Nevertheless, theoret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sing a large population with an appropriate pool size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power and resolution of QTL detection in BSA-seq, with F_(3)populations offering notable advantages over F2populations.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we tested the power of BSA-seq to identify QTL controlling days from sowing to heading(DTH) in a 7200-plant rice F_(3)population in two environments, with a pool size of approximately 500. Each experiment identified 34 QTL,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reported in most BSA-seq experiments, of which 23 were detected in both experiments, with 17 of these located near41 previously reported QTL and eight cloned genes known to control DTH in ric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TL mapping by BSA-seq in large F_(3)populations and multi-environment experiments can achieve high power, resolution, and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a-seq QTL mapping Large F3 population Multi-environment experiment Cross-validation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对乌拉尔图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倪楠楠 杨小妮 +5 位作者 赵建辉 李子玥 乔柳惠 李广伟 王道文 王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目的】发掘和克隆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为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提供遗传基因资源。【方法】以乌拉尔图小麦为材料,通过接种鉴定筛选具有条锈病抗性的材料,利用正向遗传学和混合分组测序分析法(BSA-seq)在乌拉尔图小麦材料中鉴定新的条锈... 【目的】发掘和克隆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为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提供遗传基因资源。【方法】以乌拉尔图小麦为材料,通过接种鉴定筛选具有条锈病抗性的材料,利用正向遗传学和混合分组测序分析法(BSA-seq)在乌拉尔图小麦材料中鉴定新的条锈病抗病基因位点。【结果】通过接种鉴定筛选到6个具有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乌拉尔图小麦材料,通过构建杂交群体结合BSA-seq技术在其中1个抗病材料TuW1中鉴定出1个新的条锈病抗病基因位点,定位于7AS染色体的0~35.2 Mb区间。【结论】通过正向遗传学结合BSA-seq技术在乌拉尔图小麦中鉴定到1个新的条锈病抗病基因位点,为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图小麦 条锈病 抗病基因 混合分组测序分析法 遗传定位
下载PDF
利用BSA-Seq技术初步鉴定棉花芽黄候选基因
13
作者 王娟 王新 +5 位作者 周小凤 马晓梅 田琴 李保成 余渝 董承光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23年第2期25-29,共5页
芽黄性状可作为棉花育种的标记性状,在棉花杂交选育中可减轻棉花杂交制种和鉴定过程,还可以作为叶绿素等生理代谢研究的理想材料。研究棉花芽黄突变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芽黄突变体115-23与绿叶正常材料JSH1527为亲本,... 芽黄性状可作为棉花育种的标记性状,在棉花杂交选育中可减轻棉花杂交制种和鉴定过程,还可以作为叶绿素等生理代谢研究的理想材料。研究棉花芽黄突变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芽黄突变体115-23与绿叶正常材料JSH1527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鉴定后代芽黄性状,选择30个芽黄单株和30个正常绿叶单株构建混合池,对4个样本(2个亲本池和2个混合池)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采用SNP-index进行关联分析,确定芽黄基因的候选区域,筛选芽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在2个亲本之间共获得840,612个多态性SNP,利用Δ(SNP-index)方法,在95%的置信区间内将候选区域定位到染色体D02区间,包含93个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功能注释与叶绿体合成等相关,可能是调控棉花叶色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芽黄分子机制及芽黄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芽黄 bsa-seq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昕 项超 +5 位作者 刘荣 李冠 李孟伟 李正丽 宗绪晓 杨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6-1015,共10页
BSA-seq技术在挖掘农艺性状相关的新基因中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豌豆首个参考基因组问世,将BSA-seq技术结合豌豆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策略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紫花亲本G0004562、白花亲本G0002930以及F2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进... BSA-seq技术在挖掘农艺性状相关的新基因中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豌豆首个参考基因组问世,将BSA-seq技术结合豌豆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策略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紫花亲本G0004562、白花亲本G0002930以及F2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获得31.42Mb定位区间,再通过设计InDel分子标记分析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包含19个基因的0.99 Mb区间内,通过基因注释信息推测出Psat6g060480.1为豌豆花色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验证了BSA-seq技术快速高效定位豌豆花色基因的可行性,为利用该技术挖掘豌豆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bsa-seq INDEL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BSA-seq结合连锁分析发掘大豆荚粒性状QTLs及候选基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亚倩 陈士亮 +2 位作者 褚佳豪 李喜焕 张彩英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42,共14页
豆荚和籽粒是大豆重要的产量形成器官,同时,荚粒性状作为大豆重要外观品质,还直接影响其商品性。鉴于此,基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荚粒性状(荚长、荚宽、荚重、粒长、粒宽和粒重),筛选极... 豆荚和籽粒是大豆重要的产量形成器官,同时,荚粒性状作为大豆重要外观品质,还直接影响其商品性。鉴于此,基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荚粒性状(荚长、荚宽、荚重、粒长、粒宽和粒重),筛选极端家系构建2个混池——大荚大粒池(large pool,LP)和小荚小粒池(small pool,SP);经混合群体分离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寻找控制荚粒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结合前期该群体连锁定位QTLs以及RIL亲本荚粒转录组数据,发掘多环境、多方法、多性状共定位区间以及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构建的LP与SP混池在不同环境下的荚粒性状存在显著差异,BSA-seq结果与Williams82参考基因组的平均比对效率在98%以上,10×基因组覆盖率在94%以上;基于此,在置信度0.95时,经SNP-index、Euclidean distance(ED)和G-statistic算法分别获得27、41和51个关联区域,在置信度0.99时,分别获得5、15和16个关联区域,位于11条染色体(1、3、4、6、7、12、13、15、17、19和20号);经与前期连锁定位QTLs比较发现,在7、19和20号染色体上存在多环境、多方法、多性状共定位遗传位点,且20号染色体SNP标记ss715637629及19号染色体SNP标记ss715635705、ss715635755、ss715635844等在连锁定位与BSA-seq同时被检测到;进一步分析3种BSA-seq算法共关联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发现40个基因存在外显子非同义突变,其中15个基因在RIL群体亲本C813和KN7豆荚和籽粒表达量较高,并有3个基因随豆荚发育进程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为开展大豆荚粒性状分子遗传改良以及遗传基础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bsa-seq 连锁定位 QTLS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基于BSA-seq和RNA-seq挖掘水稻株高相关QTL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元明 林佳怡 +4 位作者 柳雨汐 李丹婷 张宗琼 郑晓明 逄洪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3-184,共12页
株高是影响水稻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株高相关QTL的定位及候选基因的挖掘,有助于深入了解株高分子调控机制,进而为培育理想株型的水稻品种奠定基础。以油占8号及广西野生稻为亲本构建的285个CSSL群体为试验对象,结合NGS与BSA-... 株高是影响水稻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株高相关QTL的定位及候选基因的挖掘,有助于深入了解株高分子调控机制,进而为培育理想株型的水稻品种奠定基础。以油占8号及广西野生稻为亲本构建的285个CSSL群体为试验对象,结合NGS与BSA-seq等方法,利用SNP和InDel两种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对可能与株高相关的基因组区段进行定位。结果显示,Δ(SNP-index)分子标记在Chr.7和Chr.10中分别关联到3.205和1.311 Mb大小的候选基因组区域。Δ(InDel-index)标记关联到的基因组区域大小分别为2.848和1.292 Mb,且全部包含于Δ(SNP-index)关联到的区间内。结合GO、KEGG、Uniprot、eggNOG等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高质量多态性位点筛选以及已有的株高相关转录组数据,最终关联到Chr.7中的5个候选基因,包括功能和机理已知的OsTCP21。RT-qPCR结果显示,OsTCP21在高株和矮株中的表达差异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LOC_Os07g05050和LOC_Os07g02850在高株中表达量较高,LOC_Os07g04220和LOC_Os07g02770在矮株中表达量较高。这5个候选基因在水稻株高性状的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OsTCP21是一个关键调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定位 bsa-seq RNA-SEQ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的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可昕 石瑛 张朝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目的】开发与四倍体马铃薯蛋白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选育高蛋白的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品种竞争力。【方法】以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低蛋白品种‘定薯1号’为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混池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 【目的】开发与四倍体马铃薯蛋白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选育高蛋白的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品种竞争力。【方法】以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低蛋白品种‘定薯1号’为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混池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BSA-seq)对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进行QTL定位,在定位区间开发与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使用分离群体及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验证。【结果】在2号、4号染色体共定位到3个控制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的主效位点,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18.88~21.59 Mb,区间大小为2.71 Mb;4号染色体8.3~12.84 Mb,区间大小为4.54 Mb;4号染色体65.12~66.39 Mb,区间大小为1.27 Mb。根据定位区域、基因位置及参考基因组信息,使用NR、 Tr EMBL、 KEGG、 GO、 KOG、 swissprot、 PFAM共7个功能数据库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注释到719个候选基因,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玉米素合成代谢通路,该代谢通路可阻止蛋白质降解。在2号染色体18.88~21.59 Mb区间内开发分子标记pChr2-4。用分离群体、四倍体马铃薯品种结合田间表型对pChr2-4的准确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pChr2-4在离群体、四倍体马铃薯品种中的准确性分别为73.17%和81.82%,准确度较高。【结论】通过BSA混池测序,检测到3个与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相关的区间。在2号染色体开发与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紧密连锁的标记pChr2-4,该标记有助于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蛋白含量 bsa-seq SSR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基于BSA-seq方法挖掘大豆再生相关候选基因
18
作者 赵宇晶 张滨烁 +6 位作者 苏安玉 于振海 李佳欢 林洋 张艳婷 武小霞 赵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35-2948,共14页
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大豆品种,为大豆定向育种提供一种新思路。为寻找与大豆再生相关的基因,探索大豆再生规律、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利用再生能力强材料东农50、再生能力弱材料Keburi及其子代RIL群体的200份材料进行大... 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大豆品种,为大豆定向育种提供一种新思路。为寻找与大豆再生相关的基因,探索大豆再生规律、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利用再生能力强材料东农50、再生能力弱材料Keburi及其子代RIL群体的200份材料进行大豆器官发生试验,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再生能力的差异,筛选出极端材料各20份,后通过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技术对大豆再生候选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共获得88.04 G的clean data,平均测序深度为20.03×,定位到2 Mb区间,利用GO等数据库对区间内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纤维素微纤维组织、植物型细胞壁组织或生物发生等20个条目中,其中被显著富集的植物型细胞壁组织或生物发生条目中共有6个基因,对6个基因进行组织表达量分析,在丛生芽伸长期间表达水平较高,说明其在大豆再生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能为影响大豆再生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大豆再生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基因信息与必要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再生 器官发生 bsa-seq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定位绿豆种皮颜色基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琬婷 王茜 +3 位作者 张泽燕 朱慧珺 闫虎斌 张耀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0-800,共11页
种皮颜色是作物重要的驯化性状和形态标记,绿豆种皮颜色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关。挖掘绿豆种皮颜色相关基因有助于开发新品种,提高绿豆种皮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冀绿9号(黑色种皮)和资源330(黄色种皮)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BSA-seq... 种皮颜色是作物重要的驯化性状和形态标记,绿豆种皮颜色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关。挖掘绿豆种皮颜色相关基因有助于开发新品种,提高绿豆种皮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冀绿9号(黑色种皮)和资源330(黄色种皮)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BSA-seq方法进行定位。结果表明,SNPs和InDels关联区域交集位于4号染色体共3.26 Mb的区段,包含324个基因,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共49个,移码突变基因15个。进一步开发KASP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筛选出高质量KASP引物11对。最终将绿豆种皮色位点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KA330~KA421之间,物理距离为16、302、330~18、013、421 bp(1.71 Mb)。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和qRT-PCR表达分析共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其中LOC106758748基因注释为MYB90,其功能为参与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故可能是调控绿豆种皮颜色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种皮颜色 基因定位 bsa-seq
原文传递
基于BSA-seq的拟南芥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泽民 何曦 +2 位作者 张宇涵 周明 洪丽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05-1911,共7页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表型筛选单株,构建两个极端表型的子代混池;将两个子代混池与亲本混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MutMap、QTL-seq和GPS等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均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在2号染色体上获得7 Mb的初步定位区间;使用IGV软件对该区间内的基因组进行可视化,发现该区间内存在25 189 bp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段包含6个基因;通过SnpEff进行突变位点注释,经基因注释信息推测AT2G28610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学试验验证了该候选基因为突变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应用BSA-seq技术定位辐射诱变得到的突变位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辐射诱变 基因定位 bsa-seq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