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On the Core Values of Shu School
1
作者 Shu Dagang Shen Shengchao Huang Y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68-85,共18页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ere developed over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by Confucian scholars after Zi Si and Mencius, and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 The three great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ere developed over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by Confucian scholars after Zi Si and Mencius, and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 The three great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wisdom and bravery," and the self-cultivation model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by Confucius. Following Confucius, Zi Si vigorously advocated the five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sage."Mencius initiated 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Xun Zi often constructed the colloc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rites and music, and loyalty and trustworthiness."Dong Zhongshu finally develope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worthiness."In a simple, clear, practical and feasible way, 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have wo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and have had an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Being open and inclusive, the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 took advantage of th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and adopted changes from philosophies with positive attitudes. The Bashu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ha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adhering to the Tao(natural order of the Universe) and valuing morality. Shu scholars have creatively buil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and developed a characteristic branch of philosophy above and beyond the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is concept stems from Yan Junp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romoted by Yang Xiong, developed by Zhao Rui of the Tang Dynasty, Zhang Shangying and Su Dongpo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ai Zhid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n further developed by Liu Yuan and Duan Zhengyua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formed the persistent system of core values of the Shu School.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hu School have the functions of"a unity of metaphysics and physics"and"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remedy the lack of Confucianism's ultimate concern for ontology and the lack of Taoism's realistic concern for practic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 school core values five conducts five virtues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下载PDF
译者伦理的“四端”说阐释
2
作者 张小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义”是译者伦理的适切,“礼”是译者伦理的显形,“智”是译者伦理的评判。“仁义礼智”指向的译者伦理是一个互为解释和补充的关联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实施翻译行为的伦理性要求。以“四端”说为阐释框架研究译者伦理问题是一种“返本开新”的思想传承与理念创新,可为译者伦理的思想建构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与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伦理 “四端”说
原文传递
仁义与审慎: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新解
3
作者 洪博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董仲舒的‚原心定罪‛主张直接催生了汉代法治的‚《春秋》决狱‛实践。通常对‚原心定罪‛的解释会援引董仲舒的‚德主刑辅‛‚阳德阴刑‛思想,将阴阳与刑德比附论证。然而,这一解读方式忽略了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在其篇章中与仁义、审慎论述的... 董仲舒的‚原心定罪‛主张直接催生了汉代法治的‚《春秋》决狱‛实践。通常对‚原心定罪‛的解释会援引董仲舒的‚德主刑辅‛‚阳德阴刑‛思想,将阴阳与刑德比附论证。然而,这一解读方式忽略了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在其篇章中与仁义、审慎论述的相关性。从伦理视角看,董仲舒将‚仁‛理解为泛爱与理性思考,推究得到‚慎‛这一态度;将‚义‛理解为内在规范力量,推究得到‚以经正义‛这一方式,因而‚原心定罪‛无需通过阴阳比附论证也可成立。这种对董仲舒德刑思想的解读方式,有助于董仲舒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现代化理解。此外,董仲舒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自主性有更明显的肯定,动机在确定主体道德责任时有更重要的地位,这展现出他有在当代被解读为理由内在主义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原心定罪 仁义 理由内在主义
下载PDF
论孟子“义利之辨”的多重意涵
4
作者 孔繁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义利之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话题,它具有多重意涵。修身维度的“义利之辨”蕴含着人性本善的根本理念,道德情感和个体认同的内在需求是人们不断塑造“理想自我”的原由;行事维度的“义利之辨”强调“经权之别”,意在引导人们正视“义... “义利之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话题,它具有多重意涵。修身维度的“义利之辨”蕴含着人性本善的根本理念,道德情感和个体认同的内在需求是人们不断塑造“理想自我”的原由;行事维度的“义利之辨”强调“经权之别”,意在引导人们正视“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治国维度的“义利之辨”亦为“王霸之辨”,其论说从多方面彰显了“王道”的优越性。从修身至行事,再到治国的层层展开,体现了孟子对“义利之辨”的独特思考,亦为当下道德修养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义利之辨 居仁由义 经权之分 仁政王道
下载PDF
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5
作者 孔德立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19-29,共11页
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孟子阐... 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孟子阐明了“浩然之气”:“气”有义、道为基础;道是仁道,义是行仁之路;“养气”是行仁义之道的方式。基于仁义之正和气之浩然,孟子进一步阐发了集义与仁政学说。孟子的“知言”与“养气”源头在孔子那里,经过孟子的阐释,成为支撑孟子仁义之道思想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知言 养气 集义 仁义之道
下载PDF
《燕食记》中饮食书写的文化寓意
6
作者 王琨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8-72,共5页
《燕食记》通过对几代人生命历程的展现,勾勒了岭南近代百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借助于“食”的媒介,人物与时代的共振,落脚于日常的一饮一食之间。作者以文化守成者的姿态,在对共同民族记忆的复现过程中,重新审视儒家人文理念中的“仁义... 《燕食记》通过对几代人生命历程的展现,勾勒了岭南近代百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借助于“食”的媒介,人物与时代的共振,落脚于日常的一饮一食之间。作者以文化守成者的姿态,在对共同民族记忆的复现过程中,重新审视儒家人文理念中的“仁义”内核,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作者对传统美德的眷恋、对新时代进取精神的拥戴,暗合了岭南海纳百川、务实进取、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食记》 葛亮 仁义书写
下载PDF
感通能力与“可以为善”: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
7
作者 江求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朱子那里,人性实质上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主体以这种感通能力为基础,在遭遇相应的外在情境时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对朱子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作为心理层面的善的意识,可以进一步引发亲亲、仁民、爱物、敬长、尊贤等具体的善的行为。虽然从善的意识到善的行为的转化往往受到主体自身的自私自利的动机的抑制,但这种善的意识本身总是会在主体遭遇孺子入井等情境时,不可遏止地、必然地流露出来。所谓的人性本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性善 仁义礼智 作用是性 知觉为仁 仁道原则
下载PDF
仁政与义学:“敬德保民”与“修己以敬”在孟子敬论中的深化与展开
8
作者 孙勇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6-74,共9页
孟子敬论上承两条线索发展而来:一是政治伦理中的“敬德保民”论,二是规范伦理下的“修己以敬”论。孟子在自己所建构的“仁政”与“义学”中以“恭敬之心”对这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化与展开。“恭敬之心”作为一种潜能潜存于人,这一事实... 孟子敬论上承两条线索发展而来:一是政治伦理中的“敬德保民”论,二是规范伦理下的“修己以敬”论。孟子在自己所建构的“仁政”与“义学”中以“恭敬之心”对这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化与展开。“恭敬之心”作为一种潜能潜存于人,这一事实不仅在“所是”层面说明了“何以为人”,更是在“能是”与“应是”层面指明了“如何成人”,孟子据此论证了“义内”之说并建构了“义学”;在政治领域中,孟子以“三达尊”之论提出臣敬君爵、君敬臣德,将庸俗化了的单向度的“君臣主敬”修正为双向的“君臣相敬”并阐述了政治伦理中的“友道”。此外,孟子提出君臣都应当敬尧舜之道,并据此阐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仁政。通过对政治之敬与道德之敬的深化与展开,孟子将敬论扩展为涵盖了修身行义、君臣相敬、民贵君轻等多个层面的伦理原则,并确立了其“仁政”与“义学”的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敬之心 仁政 义学 敬德保民 修己以敬
下载PDF
论“五常”的现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9
作者 郭玲林 李向前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形式。从“五常”的内涵辨析即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进行辨析;“五常”的价值意蕴即“正人正己”的正直文化与个体仁德的信念感;“大道之行”的理想夙愿与国民...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形式。从“五常”的内涵辨析即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进行辨析;“五常”的价值意蕴即“正人正己”的正直文化与个体仁德的信念感;“大道之行”的理想夙愿与国民诚信的道德感以及“和合共生”的国家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归属感;“五常”的传承路径即以身作则,实现“正人正己”的目标;循道守德,达到“大道之行”的境界以及摒弃偏见;共建“和合共生”的美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价值意蕴 传承路径
下载PDF
忠义仁勇:山西解州关帝庙旅游者文化自觉机制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文永 王明云 吕学良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11,共5页
文化自觉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觉首先要认知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在时代背景下反思性接受自己的文化,最后要在新时代发展自己的文化。山西解州关帝庙是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关公文化代表,对于解州关帝庙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觉首先要认知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在时代背景下反思性接受自己的文化,最后要在新时代发展自己的文化。山西解州关帝庙是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关公文化代表,对于解州关帝庙的文化自觉,旅游者实现忠义仁勇文化自觉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认同:觉他;其次,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反思:觉己;最后,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交流: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义仁勇 关帝庙 旅游者 文化自觉
下载PDF
阴阳和合:《周易》的夫妻仁义传播之道
11
作者 田素美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08-118,223,共12页
《周易》“观物取象”,以“阴阳思想”阐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以人类的家庭成员为喻,阐述了“阴阳相济,生生不息”的生命伦理观,构建以家庭亲密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伦理,成为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和制约人际传播的准则,... 《周易》“观物取象”,以“阴阳思想”阐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以人类的家庭成员为喻,阐述了“阴阳相济,生生不息”的生命伦理观,构建以家庭亲密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伦理,成为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和制约人际传播的准则,并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周易》文本中的家人卦、乾卦、坤卦、咸卦、恒卦,通过乾坤定位、刚柔定性、阴阳相济、心意相通共构了“阴阳和合”和谐夫妻关系的传播历程。在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沟通模式巨变的今天,《周易》丰富的家庭传播思想和夫妻沟通智慧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仁义传播 乾坤定位 阴阳和合
下载PDF
《论语》中“仁”的体用阐释对培养“四有好老师”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湘萍 罗明东 袁愈宗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6期148-156,共9页
本文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要求,对《论语》原文进行精读与梳理,旨在探析孔子对“仁”多层思想内核的理解、内化;探讨孔子通过对话与其14名弟子讨论“仁”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例举正反案例、设置情境等体验式教学... 本文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要求,对《论语》原文进行精读与梳理,旨在探析孔子对“仁”多层思想内核的理解、内化;探讨孔子通过对话与其14名弟子讨论“仁”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例举正反案例、设置情境等体验式教学,让弟子自主认知与揭示“仁”与“不仁”的边界。分类诠释《论语》中以“仁者爱人”为中心内涵的“体”,引导学生体验“仁”的价值与意义的“用”,使“仁爱”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达到体用结合。启发在新时代大学教育过程中,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理解、批判地接受、内化“仁”的思想内核,做到“仁者爱人”,唤醒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自觉与自我成长,并在教学实践中慎思、明辨、博学、笃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体用 四有好老师
下载PDF
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来看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
13
作者 林千枫 孟涛 +1 位作者 王刚 杨志涛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2期10-14,25,共6页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美学 充实之谓美 仁义礼智 体育人 道德之美
下载PDF
先秦儒法“正治”主张比较及其当代价值
14
作者 张会芸 解晓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先秦儒家与法家都有“政者正也”的表述,以“正”界定“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创造性表达,政治化为“正治”。先秦儒家立足于先王之道论“政者正也”,主张回归家国一体格局下“名正言顺”的礼制,并以家为基点涵养君主体正性仁的... 先秦儒家与法家都有“政者正也”的表述,以“正”界定“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创造性表达,政治化为“正治”。先秦儒家立足于先王之道论“政者正也”,主张回归家国一体格局下“名正言顺”的礼制,并以家为基点涵养君主体正性仁的理想“正治”人格,进而以仁爱之“治人”推动礼制之“治法”,达成“天下一家”的治世。先秦法家则在哲学层面与道家接榫,立足自然天道论“政者正也”,强调“名正法备”的制度建设,引申出君主去私就公的理想“正治”人格,力图以公正之“治人”与赏罚必信的法治同频共振,达至“天下公平”的治世。两种不同的“正治”主张是先秦儒家和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以辩证的思维继承儒法通而不同的“正治”主张,对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者正也 仁心 公心
原文传递
杞柳与骈拇——人性的真与善
15
作者 赵金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3-181,208,共10页
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 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对后天制作出来的善。孟子的人性论,将仁义视作人性的内容,同时也摄真于善。孟子的人性论是真善合一的,也是人性的最终实现,也是人性之真的自然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柳 骈拇 自然 制作 仁义
下载PDF
“耿吾既得此中正”——论屈原对《周易》中正思想的接受
16
作者 米国春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9,32,共5页
《周易》以卜筮为表、哲学为里,是一部重要的源头性著作。“中”与“正”是《周易》中有关爻位的一组概念,出现频率极高,使全书具有浓厚的中正思想。儒家孔子曾到访楚地,推动了《周易》与中正思想在楚地的传播。屈原对《周易》中正思想... 《周易》以卜筮为表、哲学为里,是一部重要的源头性著作。“中”与“正”是《周易》中有关爻位的一组概念,出现频率极高,使全书具有浓厚的中正思想。儒家孔子曾到访楚地,推动了《周易》与中正思想在楚地的传播。屈原对《周易》中正思想有所接受,其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符合“中正之道”,其处世原则是“正道直行”,其道德追求是中正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正 屈原 美政 正道直行
下载PDF
莫贵于人:董仲舒天人之学中的人贵思想
17
作者 曾力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6-55,共10页
“天”在董仲舒的学问中处于至高的本体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天人合一”是其学问的根本构建,但“人”才是天的目的,不能只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人”在其哲学体系中显得尤为可贵,人贵能与天合一、贵有仁心、贵有志、贵能长物... “天”在董仲舒的学问中处于至高的本体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天人合一”是其学问的根本构建,但“人”才是天的目的,不能只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人”在其哲学体系中显得尤为可贵,人贵能与天合一、贵有仁心、贵有志、贵能长物、贵于能保天命。仁义是贯穿“天人”的精神根基,天将仁义之精神付诸人,且要通过“人”来推行仁义之精神。理解董仲舒天人思想的要义就要抓住仁义之核心,在体会仁义之中理解人的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心 长物 天命 仁义
下载PDF
孟子“三辩”的义理结构及人文意蕴——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考察
18
作者 刘奎 陈晓霞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3-19,共7页
“人禽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的三重辩证关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现实考察,其理论价值在于:“人禽之辩”构筑了人性根基,“义利之辩”确立了实践准则,“王霸之辩”设定了终极目标。其现实意义... “人禽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的三重辩证关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现实考察,其理论价值在于:“人禽之辩”构筑了人性根基,“义利之辩”确立了实践准则,“王霸之辩”设定了终极目标。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人禽之辩”通过“共情”,彰显了人类可以跨越种族、肤色、国界、意识形态等,建立起彼此间的情感呼应和人性诉求;“义利之辩”则说明个体、群体与他者可以实现“共赢”,达到利益均衡与协调;“王霸之辩”则强调在多元世界的政治冲突中,各国之间应当立足构建和谐稳固的多边关系,将“王道”作为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禽之辩 义利之辩 王霸之辩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荀子“仁义之兵”的阐述路径及其对现实挑战的回应
19
作者 王芸芸 《孙子研究》 2023年第2期38-50,共13页
荀子“仁义之兵”思想的阐述,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荀子秉承孔子的军事思想,力图打造“仁义之兵”,以“禁暴除害”。二是荀子面对父母之国“亡国之形”的现实,欲以构建“仁义之兵”以弥补其军事地理上的不足。但当时盛行“以便从事”的... 荀子“仁义之兵”思想的阐述,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荀子秉承孔子的军事思想,力图打造“仁义之兵”,以“禁暴除害”。二是荀子面对父母之国“亡国之形”的现实,欲以构建“仁义之兵”以弥补其军事地理上的不足。但当时盛行“以便从事”的用兵之道,对荀子的“仁义之兵”构成了现实的挑战。荀子从“本末关系”和“壹民”两个角度入手,对“仁义之兵”在现实层面遭受的挑战进行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仁义之兵 齐鲁文化 军事地理 现实挑战
下载PDF
中国企业关系网络结构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民书 蔡星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51,123,共14页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规范与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家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企业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以"诚&quo...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规范与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家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企业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以"诚""信""义"这一商业伦理观念为基础,在个人与企业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相互作用中,塑造出了中国企业关系网络伸缩自如的特性。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提炼浓缩符合中国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原则作为社会关系网络拓展的核心准则,从而顺利构造出中国与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三维立体模型简图,使中国与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更加明确清晰,进而阐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扩展与收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民营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血缘关系导致其因人而异的特性,二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扩张与收缩的灵活性。因而在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家的私人关系网络都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上,沿着"诚""信""义"的价值标准进行伸缩。二是现代社会使得企业家个人关系网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处于隶属地位,企业家个人关系网已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必须服从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企业伦理观念,完全可以构建出既适合国情又超越国界的中国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企业 社会关系网络 “仁义礼智信” 血亲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