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江下游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健康评价
1
作者 肖许沐 马卓荦 +1 位作者 蒋任飞 王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 河流健康评价 西北江下游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底栖动物高光谱数据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董建江 田野 +2 位作者 张建兴 栾振东 杜增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15-3022,共8页
旨在实现对海洋牧场水下底栖动物的原位识别,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识别分类检测,对目标生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深入挖掘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可靠性。利用研发的水下高光谱成像分析仪,在不同的水下环境中通过获取五种海洋牧场常见经... 旨在实现对海洋牧场水下底栖动物的原位识别,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识别分类检测,对目标生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深入挖掘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可靠性。利用研发的水下高光谱成像分析仪,在不同的水下环境中通过获取五种海洋牧场常见经济动物(虾夷扇贝、栉孔扇贝、脉红螺、皱纹盘鲍、仿刺参)的高光谱数据,归一化处理后运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RF)、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随机森林(PCA-RF)、基于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RFE-RF)三种随机森林算法对五种底栖动物进行分类识别以及对比分析。通过RF的变量重要性排序,筛选出排名较高,对模型贡献度高的波段所对应的反射谱强度数据,再将排名靠前的特征波段数据输入分类器中,通过优化参数,得到分类准确度。将数据的分类结果输出混淆矩阵,可以看到五种样品的识别情况。脉红螺样品识别精度最低,为64%;仿刺参与栉孔扇贝的识别精度最高,达到了100%;虾夷扇贝与皱纹盘鲍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与96%。三种方法最终得到的分类精度分别为:RF 90.13%;PCA-RF 95.20%;RFE-RF 98.74%,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分类效果,体现了随机森林算法运用在水下高光谱数据分类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高光谱成像 分类 原位识别 底栖动物 特征选择
下载PDF
底栖生物影响下的潮滩微地貌演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怡 张荷悦 +2 位作者 孙涛 曹浩冰 周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4-2033,共10页
潮滩是海岸带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分布的底栖生物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底栖微藻、泥沙与水动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潮滩微地貌形态,明晰底栖生物对潮滩微地貌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以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为研究区,通... 潮滩是海岸带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分布的底栖生物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底栖微藻、泥沙与水动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潮滩微地貌形态,明晰底栖生物对潮滩微地貌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以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潮滩微地貌动力模型,探究底栖生物对微地貌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底栖生物对微地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栖微藻生长与泥沙扩散、水流再分配过程交互作用驱动下,潮滩上可形成底栖微藻覆盖的高丘与积水洼地交替分布的规则性微地貌斑图;(2)微地貌斑图的形成提高了潮滩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泥沙淤积高度;(3)底栖微藻与泥沙、水流的交互作用使得潮滩微地貌系统对侵蚀扰动呈现非线性响应行为,系统存在临界点,且在一定侵蚀率范围内存在双稳态;(4)黄河口泥螺入侵使得微地貌系统抵抗侵蚀扰动能力减小,且系统稳定性随泥螺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微地貌 底栖微藻 底栖动物 水沙过程 自组织
下载PDF
灌河口海域水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鑫 李昌文 +5 位作者 徐加涛 李士虎 宋可心 唐佳伟 马晓娜 冯志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29-41,共13页
于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灌河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别对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生物样本采集,并对水生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差异进行研究。游泳动物部分共发现42种,隶属于6... 于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灌河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别对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生物样本采集,并对水生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差异进行研究。游泳动物部分共发现42种,隶属于6门,10纲,17目,鱼类为主要优势类群。游泳动物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94,0.73和2.00。浮游动物共发现5个门类,12个类群,35个物种,其中节肢动物门桡足类最多,占比48.57%。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0.90~2.01之间。根据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灌河口海域目前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底栖动物共发现56种,7个门类,其中环节动物为主要类群,物种数占比53.57%。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57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4.72 g/m^(2)。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06~2.53,平均值为1.75,参照水质生物评价标准判定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并与历史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灌河口海域底栖动物逐渐小型化,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减少,优势种数量下降,且结构趋向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灌河口海域 游泳动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红树林植被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光程 余丹 +1 位作者 叶勇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分布 恢复
下载PDF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恢复 被引量:50
6
作者 叶勇 翁劲 +1 位作者 卢昌义 陈光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43-1250,共8页
从红树植物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恢复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红树林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此需要着重进行的基础研究思路。在红树植物多样性恢复方面,胎生种类的繁殖体在母树上就已萌发,成熟繁殖体可直接用于海滩造林... 从红树植物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恢复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红树林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此需要着重进行的基础研究思路。在红树植物多样性恢复方面,胎生种类的繁殖体在母树上就已萌发,成熟繁殖体可直接用于海滩造林,大多数种类已用于红树林恢复;而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的萌发脱离母树,成熟繁殖体难以直接在海滩造林,其育苗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较少用于红树林恢复,可以通过非胎生红树植物的种子休眠、生理生态和化感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极大限度地增加红树植物生态恢复的种类。在动物多样性恢复方面,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恢复还是“非定向”的,可通过在具类似底质、盐度和潮位的河口海岸地段不同恢复时间的人工红树林,研究红树林植被不同恢复措施(主要是种植密度和种类选择)对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得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在改造生态系统其它生物组份上不会呈现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底栖动物 生态恢复
下载PDF
红树林区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马丽 蔡立哲 袁东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综述了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底栖动物的污染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中含量测定及一些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中累积分布的研究 .( 2 )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 3)污染物如城... 综述了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底栖动物的污染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中含量测定及一些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中累积分布的研究 .( 2 )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 3)污染物如城市污水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 4)底栖动物在水质和底质污染中的监测应用 .分别综合和评述了红树林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在重金属、城市污水和有机物污染对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提出今后红树林区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的研究 ,应着重生态毒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区 底栖动物 污染生态学 水质 重金属 城市污水 有机物污染
下载PDF
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恢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光程 叶勇 卢昌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4,共5页
选择林龄为4(K4)、7(K7)、19(K19)和43 a(K43)的人工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以及两片光滩(NF1和NF2)作为对照,比较福建九龙江口不同恢复时间的秋茄红树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大于光滩,K4、K7的物种数大... 选择林龄为4(K4)、7(K7)、19(K19)和43 a(K43)的人工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以及两片光滩(NF1和NF2)作为对照,比较福建九龙江口不同恢复时间的秋茄红树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大于光滩,K4、K7的物种数大于K19,K43.在获得的22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弧边招潮(Uca arcuata)、秀丽长方蟹(Metaplaxelegan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为优势种.秋茄幼林内的优势种为秀丽长方蟹,而弧边招潮则是光滩和K19、K43的优势种.腹足类主要分布在K4、K7.K19和K43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但与K4和K7不同,说明恢复时间达到19年后,秋茄红树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发育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秋茄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动物泥螺受锌污染的急性毒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丽娜 陈振楼 +1 位作者 张亚雷 李建华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73-376,共4页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剂量为1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集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剂量为1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集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高而增多,试验组的Zn浓度和泥螺累积的Zn含量符合Cubic三次函数:Zn的增加对泥螺富集Pb、Cr、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g/L、4g/L时出现两个峰值:Zn含量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u的影响是在Zn浓度为0.5g/L、1g/L时泥螺对Cu富集量有所升高.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底栖动物 泥螺 重金属锌 急性毒理试验
下载PDF
水葫芦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区域内外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智 张志勇 +2 位作者 张君倩 张迎颖 严少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49,共8页
于2010年8~10月对滇池白山湾人工控制性种养的约70hm2的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采样分析,探讨了水葫芦种养工程区域内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及远水葫芦区,底栖动物总密度分别为294.5,159,26... 于2010年8~10月对滇池白山湾人工控制性种养的约70hm2的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采样分析,探讨了水葫芦种养工程区域内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及远水葫芦区,底栖动物总密度分别为294.5,159,261ind/m2,其中寡毛类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绝对优势种,分别占各自区域总密度的68.3%,59.6%和86.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体总磷(TP)和底泥非稳定态磷(Labile-P)与霍甫水丝蚓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表明霍甫水丝蚓对水体的富营养状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水葫芦区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P〈0.05),在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分别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4种、10种和6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0,0.57和0.54.种植水葫芦后,在水葫芦区及近水葫芦区,10月份的Margalef、Shannon-Wiener、Simpson和Peilou指数较8月份和9月份有显著性增加(P〈0.05),而远水葫芦区,却未出现类似的结果.一定面积控制性种养水葫芦对大型富营养化湖湾水体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 富营养化 水体修复 群落结构 底栖动物
下载PDF
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颖 谢慧君 张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1-1509,共9页
研究以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在夏季和冬季对人工湿地系统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人工湿地系统运行前后不同介质氮磷含量变化及不同介质微生物丰度变化进行水质净化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添加河蚌和添加... 研究以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在夏季和冬季对人工湿地系统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人工湿地系统运行前后不同介质氮磷含量变化及不同介质微生物丰度变化进行水质净化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添加河蚌和添加田螺均能增强人工湿地系统NO3-N和TN去除效果,其中添加河蚌使得系统NO3-N和TN平均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升37.19%和24.32%,添加田螺使得系统NO3-N和TN平均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升22.98%和12.46%。冬季添加摇蚊幼虫使得表面流人工湿地NO3-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在37.8%、54.0%和94.8%,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9.51%、15.16%和37.62%,添加河蚌和田螺受底栖动物半冬眠活动和代谢降低影响没有显著水质提升效果。这表明通过添加底栖动物可以增强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效果,选取适合的底栖动物种类组合可能在全年提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通过增强底泥和基质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植物氮吸收和基质氮吸附等促进人工湿地氮去除,通过增强下层基质磷吸附沉淀和植物磷吸收提升水质磷去除。研究结果将为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的应用及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效果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流人工湿地 底栖动物 水质净化 冬季 氮转化微生物
下载PDF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飞军 张岩松 +2 位作者 张晓凌 郭学武 梁振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1-966,共6页
2002年8月25~26日, 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 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 2002年8月25~26日, 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 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 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 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 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 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层动物 种类组成 丰度 昼夜变化
下载PDF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与丰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飞军 张岩松 +3 位作者 张晓凌 郭学武 梁振林 陈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9,共9页
20 0 2年 8月沿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黄海的 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 ,种类丰度的昼... 20 0 2年 8月沿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黄海的 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 ,种类丰度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主要种类有尖额谐猛水蚤 (Euterpina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norvegica)、戴氏猛水蚤 (Danielsseniasp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 (Acartiabifilosa)等。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 ,在细砂底质环境的站位最低 ,在具有粉砂 黏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 2 6 5 5 %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型。BIOENV分析表明 ,水深、底层水温及底质类型是影响海洋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层动物 生物类群 种类 丰度 夏季 黄海
下载PDF
海洋底边界层动物 被引量:2
14
作者 商弘 章飞军 郭学武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9,共7页
底边界层动物是生活在海洋底边界层中的特定生物类群,通常包括超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底边界层动物的生态学意义表现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层系统底栖系统耦合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陆架海的碳垂直通量的重要影响因... 底边界层动物是生活在海洋底边界层中的特定生物类群,通常包括超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底边界层动物的生态学意义表现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层系统底栖系统耦合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陆架海的碳垂直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底边界层动物的采样装置主要包括滑橇式和陷阱式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层动物 生物类群 研究方法 生态学意义
下载PDF
连云港疏浚工程对底栖动物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德昌 唐寅德 +1 位作者 张勇 马宏广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3期33-42,共10页
由于港口扩建工程,连云港地区每年有数百万立方米的泥土集中排抛于局部海域。废弃土在排抛区内形成淤积并影响着底栖动物的栖息环境。作者于1986年和1988年在连云港海域进行了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得出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概况。结果... 由于港口扩建工程,连云港地区每年有数百万立方米的泥土集中排抛于局部海域。废弃土在排抛区内形成淤积并影响着底栖动物的栖息环境。作者于1986年和1988年在连云港海域进行了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得出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概况。结果表明:疏浚工程影响着底栖动物的生存,但其影响范围是局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巷口 疏浚工程 节肢动物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 被引量:7
16
作者 饶义勇 蔡立哲 +6 位作者 黄聪丽 李想 卓异 郭涛 颜露露 傅素晶 陈昕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82-7189,共8页
在我国,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很少。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在我国,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很少。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桥红树林湿地生物量粒径谱基本为3峰模式。第一峰在-2粒级,主要由线虫构成;第二峰在4—12粒级,主要由寡毛类、多毛类和小个体甲壳类构成;第三峰在13—22粒级,主要由大个体腹足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构成。(2)木榄、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在0—4粒级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波谷,这个波谷介于线虫和寡毛类之间,是大型与小型底栖动物粒级交汇区。(3)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大于-1,截距为16.533—18.150。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境的截距、最小粒级的生物量(BMS)高于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生境,说明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木榄和盐地鼠尾粟生境的高;秋季的截距、BMS较其他季节高,说明秋季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其他季节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粒径谱 红树林湿地 湛江
下载PDF
鲢鳙鱼养殖小型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动态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旭仁 金斌松 +2 位作者 王文娟 王子牧 秦海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75-6883,共9页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季节动态 三河水库
下载PDF
峡江枢纽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毅臣 张洁 +3 位作者 夏美龙 陈兴 胡志坚 计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8期4451-4454,共4页
对峡江水利枢纽施工期间库区7个监测断面的水生生物及水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水体中浮游动物共4大类27种,以轮虫类为优势种,占总数的40.74%;浮游植物8门50种,硅藻以占种数的60.00%和占种数22.00%的绿藻位居生物量的前两位;底栖... 对峡江水利枢纽施工期间库区7个监测断面的水生生物及水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水体中浮游动物共4大类27种,以轮虫类为优势种,占总数的40.74%;浮游植物8门50种,硅藻以占种数的60.00%和占种数22.00%的绿藻位居生物量的前两位;底栖动物在枯水期与丰水期时空分布变化明显,临近坝址段的水体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较大,同时由于水流在调查范围内变化较大,而水流过急以及卵石为主的底质,导致个别调查点未检测出底栖动物;对水质样本采样内梅罗指数计算分析,在将水污染指标按用途分三大类的条件下,监测点基本处于污染水平。其中ST5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等于2.14,呈最高水质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底栖动物 水质分析 内梅罗指数
下载PDF
西南水电站建成后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峰 葛怀凤 +2 位作者 吴赛男 陈昂 陶洁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底栖动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库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水电站建成后的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的数据,采用灰关联方法确定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制约因子,计算分析... 底栖动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库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水电站建成后的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的数据,采用灰关联方法确定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制约因子,计算分析得到总磷与底栖动物关联度最高,关联度0.6828。通过有效控制关键环境因子,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对于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水电 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灰关联
下载PDF
利用不同生物指数评价辽河口底栖生态质量适用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桂营 李宏俊 +2 位作者 孙艺 吴忠鑫 马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8期87-93,104,共8页
利用辽河口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AMBI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BENTIX指数、多因子AMBI指数(Multivariate AMBI,M-AMBI)、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丰富度指... 利用辽河口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AMBI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BENTIX指数、多因子AMBI指数(Multivariate AMBI,M-AMBI)、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丰富度指数(Margalef,D),在3个季节间数值的差异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BI和BENTIX指数在3个季节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由于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的环境因子(总有机碳、温度、盐度)在3个季节间变化较大,影响底栖动物生态分组。AMBI和BENTIX指数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不能有效地区分人为环境压力和自然环境压力且评价的污染程度偏低,因此其评价结果不完全合理;D指数评价结果偏差较大,主要由于该研究使用的评价标准值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M-AMBI和H′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更能有效地反映人为环境压力。对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底栖动物组成以敏感物种为主的辽河口,选择M-AMBI和H′指数更能合理有效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底栖动物 环境评价 生物指数 生态质量 适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