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ing BiVO_(4)photoanode performance by insertion of an epitaxial BiFeO_(3)ferroelectric layer
1
作者 Haejin Jang Yejoon Kim +6 位作者 Hojoong Choi Jiwoong Yang Yoonsung Jung Sungkyun Choi Donghyeon Lee Ho Won Jang Sanghan Lee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71-78,I0003,共9页
BiVO_(4)(BVO)is a promising material as the photoanode for use in photo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However,the high charge recombination and slow charge transfer of the BVO have been obstacles to achieving satisfacto... BiVO_(4)(BVO)is a promising material as the photoanode for use in photo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However,the high charge recombination and slow charge transfer of the BVO have been obstacles to achieving satisfactory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To address this,various modifications have been attempted,including the use of ferroelectric materials.Ferroelectric materials can form a permanent polarization within the layer,enhancing the separation and transport of photo-excited electron-hole pairs.In this study,we propose a novel approach by depositing an epitaxial BiFeO_(3)(BFO)thin film underneath the BVO thin film(BVO/BFO)to harness the ferroelectric property of BFO.The self-polarization of the inserted BFO thin film simultaneously functions as a buffer layer to enhance charge transport and a hole-blocking layer to reduce charge recombination.As a result,the BVO/BFO photoanodes showed more than 3.5 times higher photocurrent density(0.65 mA cm^(-2))at 1.23 V_(RHE)under the illumination compared to the bare BVO photoanodes(0.18 m A cm^(-2)),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pplied bias photon-to-current conversion efficiencies(ABPE)and the result of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analysis.These resul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elf-polarization exhibited by the inserted BFO thin film,which promoted the charg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BVO photoan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ELECTROCHEMICAL PHOTOANODE BiVO_(4)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bifeo_(3)
下载PDF
Defect engineering on BiFeO_(3) through Na and V codoping for aqueous Na-ion capacitors
2
作者 Wenyun Wang Chao Yang +4 位作者 Shangjing Yu Daotong Han Wentao Qi Rui Ling Guangqiang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53-463,I0011,共12页
Sodium with low cost and high abundance is considered as a substitute element of lithium for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which need the appropriate host materials to accommodate the relatively large Na^(+) ions.Comp... Sodium with low cost and high abundance is considered as a substitute element of lithium for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which need the appropriate host materials to accommodate the relatively large Na^(+) ions.Compared to Li^(+) storage,Na^(+) storage makes higher demands on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perovskite bismuth ferrite(BiFeO_(3)).We propose a novel strategy of defect engineering on BiFeO_(3) through Na and V codoping for high-efficiency Na^(+) storage,to reveal the roles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V ions played in the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s of Na-ion capacitors.The formation of the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Na and V codoped BiFeO_(3)(denoted as NV-BFO),is promoted by Na doping and suppressed by V doping,which can be demonstrated by XPS and EPR spectra.By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the oxygen vacancies and V ions in NV-BFO are confirmed to substantially lower the Na^(+)migration energy barriers through the space and electric field effects,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Na^(+) transport in the crystals.Electrochemical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NV-BFO//NV-BFO capacitors indicates the dominant capacitive-controlled capacity,which depends on fast Na^(+) deintercalation-intercalation process in the NV-BFO electrode.The NV-BFO//NV-BFO capacitors open up a new avenue for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Na-ion capac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Na^(+) storage V doping Oxygen vacancy CAPACITOR
下载PDF
Gd^(3+)掺杂调控BiFeO_(3)-BaTiO_(3)高温无铅压电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3
作者 唐蓝馨 王芳 +6 位作者 周治 李双池 左鑫 李凌峰 杨柳 谭启 陈渝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3,共11页
用于监测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技术装备高温部件振动状态的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需要一种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而电子元器件的无铅化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种Gd/Mn共掺杂的BF-BT((0.67BiF... 用于监测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技术装备高温部件振动状态的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需要一种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而电子元器件的无铅化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种Gd/Mn共掺杂的BF-BT((0.67BiFeO_(3)-0.33Ba_(1-x)Gd_(x)TiO_(3))+0.5%(质量分数)MnO_(2),x=0~0.02)高温无铅压电陶瓷,并研究Gd^(3+)掺杂浓度(x)对BF-BT陶瓷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压电性能、介电弛豫行为及交流阻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单一钙钛矿结构,三方相(R)和四方相(T)共存,且T相含量随x增加而增加;适量的Gd^(3+)(x<0.02)固溶进入钙钛矿点阵之中能够促进BF-BT陶瓷晶粒的生长。掺杂Gd^(3+)的样品表现出增强的弛豫相变行为,相变温度(T_m)随x的增加而减小,而介电弛豫程度(ΔT_(relax))随x的增加而增大。采用R-CPE等效电路模型对BF-BT陶瓷的高温复阻抗谱(Cole-Cole图)进行拟合分析,发现样品在高温下的交流阻抗主要来自晶界的贡献。并且随着Gd^(3+)掺杂浓度的提高,样品的介电弛豫激活能不断增大,证实Gd^(3+)取代Ba^(2+)减少了晶格中氧空位浓度的施主掺杂效应。综合来看,x=0.01的样品具有最优的电学性能:T_(C)=425℃,d_(33)=126 pC/N,k_(p)=25.9%,tanδ=0.059,有望作为一种合适的高温压电材料被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BaTiO_(3) 高温无铅压电陶瓷 离子掺杂 介电弛豫 交流阻抗
下载PDF
MgO基外延BiFeO_(3)薄膜的结构和铁电光伏性能
4
作者 霍幸民 张宪贵 +7 位作者 刘立芳 侯志青 赵彬 王云明 魏东蕊 董磊 曾浩宇 宋建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7-383,共7页
目的深入研究BiFeO_(3)(BFO)薄膜的结晶结构、生长取向及测试温度对其介电和铁电光伏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偏轴磁控溅射法,分别以单晶(001)MgO基片和外延La_(0.5)Sr_(0.5)CoO_(3)(LSCO)薄膜作为衬底与底电极,构架Pt/BFO/LSCO/MgO异质结... 目的深入研究BiFeO_(3)(BFO)薄膜的结晶结构、生长取向及测试温度对其介电和铁电光伏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偏轴磁控溅射法,分别以单晶(001)MgO基片和外延La_(0.5)Sr_(0.5)CoO_(3)(LSCO)薄膜作为衬底与底电极,构架Pt/BFO/LSCO/MgO异质结构的铁电电容器。采用XRD衍射仪表征LSCO和BFO薄膜的结构与生长取向,探究Pt/BFO/LSCO/MgO异质结构电容器的介电和铁电光伏性能,重点研究测试温度对其性能的综合影响。结果X射线衍射(XRD)和Phi扫描结果表明,MgO基BFO与LSCO薄膜均为结晶良好的钙钛矿结构,且满足(001)取向的外延生长。不同电压和频率下的介电测试表明,BFO铁电薄膜具有较强的铁电性,正负矫顽电压分别为3.36、-1.12V,但存在明显的介电色散现象,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100kHz时,介电损耗最小,为0.016;在8MHz时,增加到了0.212。这主要由于不同频率下各种类型电荷的弛豫竞争机制所致。光伏性能测试表明,在室温(20℃)、光强250mW/cm^(2)紫光垂直照射下,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JSC)分别为0.32V和0.21mA/cm^(2)。进一步提高测试温度(分别为40、60、80、100℃)发现,BFO铁电薄膜VOC呈先缓慢、后快速减小,而JSC呈先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临界温度80℃处展现了更快的光伏响应速度,VOC和JSC分别为0.30V和0.96mA/cm^(2)。能带分析表明,底电极LSCO与上电极Pt间大的功函数差(~1eV)使得BFO薄膜中存在较强的内建电场,这有利于分离光生载流子,从而极大提高了BFO薄膜的铁电光伏效应。结论BFO是一种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环保光伏候选材料,提供了一种提高BFO铁电光伏器件性能的切实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延薄膜 bifeo_(3) 磁控溅射 铁电光伏
下载PDF
LiF掺杂对BiFeO_(3)-BaTiO_(3)陶瓷结构、铁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何秀将 王昕阳 +2 位作者 何新华 王歆 卢振亚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0.7BiFeO_(3)-0.3BaTiO_(3)+0.35%(摩尔分数,下同)MnO_(2)+x%LiF(BF-BT-MN-x LF)压电陶瓷。采用XRD,SEM,铁电测试系统和精密阻抗分析仪测试陶瓷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铁电、压电性能。结果表明:LiF掺杂加强晶格畸变...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0.7BiFeO_(3)-0.3BaTiO_(3)+0.35%(摩尔分数,下同)MnO_(2)+x%LiF(BF-BT-MN-x LF)压电陶瓷。采用XRD,SEM,铁电测试系统和精密阻抗分析仪测试陶瓷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铁电、压电性能。结果表明:LiF掺杂加强晶格畸变,促进烧结和晶粒生长,改善压电性能的温度稳定性。Li^(+)和F-不等价取代A/B位产生的复合缺陷偶极子,转向速度滞后于外加电场的变化,导致电滞回线呈现夹持现象。同时,对BF-BT-MN-x LF陶瓷的退极化行为以及居里温度变化的研究表明,LiF掺杂显著提高陶瓷的居里温度T c和退极化温度T_(d),T_(c)和T_(d)分别由500℃和410℃(x=0)升高到550℃和505℃(x=0.50)。当LiF掺杂量为0.50%时,在860~1020℃温度范围内烧结的陶瓷始终保持较高的压电系数,d_(33)=176~202 pC/N。x=0.50的陶瓷样品在960℃烧结表现出最佳的压电性能:d_(33)=202 pC/N,k_(p)=34%,T_(c)≈550℃,T_(d1)≈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BaTiO_(3) 无铅 LiF掺杂 压电性能 铁电性能
下载PDF
层状结构第二相增强BiFeO_(3)-BaTiO_(3)陶瓷电阻率研究
6
作者 康文烁 郭晓杰 +3 位作者 邹凯 赵祥永 周志勇 梁瑞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0-1426,共7页
BiFeO_(3)-BaTiO_(3)(BF-BT)陶瓷兼具高居里温度和优异的压电性能,在高温压电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F-BT陶瓷在高温环境下电阻率较低,易造成器件高温性能恶化甚至失效。因此,改善BF-BT陶瓷电阻性能是应用推广必须... BiFeO_(3)-BaTiO_(3)(BF-BT)陶瓷兼具高居里温度和优异的压电性能,在高温压电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F-BT陶瓷在高温环境下电阻率较低,易造成器件高温性能恶化甚至失效。因此,改善BF-BT陶瓷电阻性能是应用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种铁酸盐,其电阻率很难通过掺杂改性等常规方法进行改善。本研究在BF-BT陶瓷体系中发现一种电阻率异常升高的现象,并证实这与样品中的第二相Bi_(25)FeO_(40)有关。显微结构分析表明,该第二相具有一种特殊的层状周期性结构,其中每三排原子构成一个周期,而缺陷大多集中在其中一层原子当中。本研究采用传统固相法成功地制备出纯相的Bi_(25)FeO_(40),将其作为外添加剂加入到0.70BF-0.30BT组分中,使基体组分在300℃的电阻率从1.03 MΩ·cm提高到4.33 MΩ·cm。此外,COMSOL仿真模拟的结果证实,通过引入该第二相可以将0.67BF-0.33BT组分电阻率提高一个数量级。根据能量过滤效应,这种特殊的结构具有高能垒,可以阻碍载流子迁移,从而提高BF-BT陶瓷电阻率。本工作为改善BF-BT陶瓷电阻率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载流子迁移 bifeo_(3)-BaTiO_(3)陶瓷 仿真模拟
下载PDF
BiFeO_(3)/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废水中的四环素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娣 杨英 +2 位作者 陈玉 费维繁 李卫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70,共10页
采用炭吸附共沉淀法制备BiFeO_(3),构建BiFeO_(3)/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废水中的四环素,通过设置单因素条件考察了初始pH值、催化剂BiFeO_(3)的投加量、H_(2)O_(2)浓度对废水中四环素降解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 采用炭吸附共沉淀法制备BiFeO_(3),构建BiFeO_(3)/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废水中的四环素,通过设置单因素条件考察了初始pH值、催化剂BiFeO_(3)的投加量、H_(2)O_(2)浓度对废水中四环素降解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四环素降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pH值为4、BiFeO_(3)投加量为1.0 g/L、H_(2)O_(2)浓度为20 mmol/L,在此条件下,四环素的降解率为95.18%。BiFeO_(3)经过4次重复使用,类芬顿体系对废水中四环素的降解率没有显著变化,表示其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该体系中四环素降解作用最重要的活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并提出了BiFeO_(3)活化H_(2)O_(2)降解四环素的机理。本研究为基于H_(2)O_(2)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污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H_(2)O_(2) 类芬顿 四环素 废水
下载PDF
0.7BiFeO_(3)-0.3BaTiO_(3)压电陶瓷的工艺优化及其电学性能
8
作者 史云晶 刘尊奇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基于铁酸铋基陶瓷在压应力作用下产生感应电荷的压电转换特性,通过调控预烧温度、预烧次数和烧结温度3个影响因素,优化陶瓷制备工艺对陶瓷介电损耗和剩余极化强度等的影响,从而改善其压电性能,确定0.7BiFeO_(3)-0.3BaTiO_(3)陶瓷制备工... 基于铁酸铋基陶瓷在压应力作用下产生感应电荷的压电转换特性,通过调控预烧温度、预烧次数和烧结温度3个影响因素,优化陶瓷制备工艺对陶瓷介电损耗和剩余极化强度等的影响,从而改善其压电性能,确定0.7BiFeO_(3)-0.3BaTiO_(3)陶瓷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预烧温度730℃,预烧次数2次,预烧时间5 h,烧结温度984℃,制得陶瓷的压电常数为152 pC/N,比优化前提高了15.4%;剩余极化强度为29.16μC/cm 2,比优化前提升了42.3%;优化后的陶瓷样品为三方-四方(R-T)共存的纯钙钛矿相结构,成瓷性好,晶粒大小分布均匀且晶粒尺寸有所增大,介电损耗较优化前降低了14.3%。陶瓷制备工艺的改进显著优化了陶瓷的高温漏导和极化特性,从而提升了其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3 工艺优化 介电损耗 剩余极化强度 压电常数
下载PDF
Gd_(2)O_(3)掺杂BiFeO_(3)陶瓷的漏电流特性及磁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璇 郭菲菲 +3 位作者 龙伟 惠增哲 何爱国 徐瑰宇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1167,共7页
本文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了Gd_(2)O_(3)掺杂BiFeO_(3)陶瓷,并对陶瓷样品进行了物相、形貌、漏电流特性和磁性能研究。XRD分析结果表明,Gd_(2)O_(3)的加入促进了富铋相(Bi 25 FeO 40)的形成且使晶胞体积减小,同时陶瓷的物相由三方相... 本文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了Gd_(2)O_(3)掺杂BiFeO_(3)陶瓷,并对陶瓷样品进行了物相、形貌、漏电流特性和磁性能研究。XRD分析结果表明,Gd_(2)O_(3)的加入促进了富铋相(Bi 25 FeO 40)的形成且使晶胞体积减小,同时陶瓷的物相由三方相向正交相转变;SEM分析结果表明,Gd_(2)O_(3)掺杂能起到细化陶瓷晶粒的作用;电学性能分析表明,陶瓷样品漏电流较大,但Gd_(2)O_(3)的掺杂可显著降低陶瓷的漏电流;漏电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陶瓷在低电场下的漏电流特性是欧姆传导机制,在高电场下纯BiFeO_(3)陶瓷的漏电流特性为肖特基发射机制,但随着Gd_(2)O_(3)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变为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SCLC)机制;磁性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引入的磁性Gd_(2)O_(3)颗粒均匀分布在陶瓷的晶界处从而显著提高陶瓷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陶瓷 Gd_(2)O_(3)掺杂 液相烧结法 电学性能 漏电流特性 磁性能
下载PDF
类四方BiFeO_(3)薄膜中新型极化拓扑结构研究
10
作者 陈双杰 唐云龙 +1 位作者 朱银莲 马秀良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432,共9页
结合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精密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本文研究了生长在LaAlO_(3)衬底上的单层铁电BiFe_(3)薄膜中应变调控和缺陷诱导的极化涡旋拓扑畴组态。HAADF⁃STEM成像揭示了薄膜中的层状BiO^(+)面缺陷有助于稳定畴壁面为(100)型的... 结合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精密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本文研究了生长在LaAlO_(3)衬底上的单层铁电BiFe_(3)薄膜中应变调控和缺陷诱导的极化涡旋拓扑畴组态。HAADF⁃STEM成像揭示了薄膜中的层状BiO^(+)面缺陷有助于稳定畴壁面为(100)型的类180°畴结构,并在这种新型的180°畴壁和LaAlO_(3)界面相交区域诱导形成了半涡旋和极化涡旋拓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涡旋-涡旋 180°畴壁 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 类四方bifeo_(3)薄膜
下载PDF
ZnO/BiFeO_(3)复合陶瓷的制备和电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南宁 刘璇 +2 位作者 周宏桥 雷心怡 徐瑰宇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5期24-27,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和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ZnO/BiFeO_(3)复合陶瓷,并对陶瓷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学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纳米粉体的退火温度为550℃、复合陶瓷煅烧温度为800℃、纳米ZnO添加量为7.5%时,所制复合陶瓷的... 采用溶胶—凝胶和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ZnO/BiFeO_(3)复合陶瓷,并对陶瓷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学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纳米粉体的退火温度为550℃、复合陶瓷煅烧温度为800℃、纳米ZnO添加量为7.5%时,所制复合陶瓷的晶粒形状和尺寸较为规则,Pr、Ps和Ec分别为0.053μC·cm^(-2)、0.388μC·cm^(-2)和5.58 kV·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纳米ZNO 电学性能
下载PDF
Fe_(3)O_(4)@BiFeO_(3)纳米颗粒膜的结构及多铁性
12
作者 唐平 欧阳辉 +1 位作者 周雷 王军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2023年第5期18-27,共10页
为制备铁磁性和铁电性能兼优的BiFeO_(3)(简写为BFO)基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采用低成本溶胶-凝胶旋涂法将铁磁性Fe_(3)O_(4)(简写为FO)颗粒嵌入铁电性BFO薄膜中,在单晶硅衬底上构建自下而上生长的三层夹心结构的多铁性颗粒膜体系:即BFO(... 为制备铁磁性和铁电性能兼优的BiFeO_(3)(简写为BFO)基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采用低成本溶胶-凝胶旋涂法将铁磁性Fe_(3)O_(4)(简写为FO)颗粒嵌入铁电性BFO薄膜中,在单晶硅衬底上构建自下而上生长的三层夹心结构的多铁性颗粒膜体系:即BFO(缓冲层)/FO@BFO(颗粒膜)/BFO(表面覆盖层),成功制备出BFO表面覆盖层依次增厚的颗粒膜样品,以及用于对照的纯BFO薄膜。对各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磁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除了BFO覆盖层最薄的样品,其它颗粒膜材料均为纯相结构,无杂相产生。BFO覆盖层能有效防止颗粒膜铁电性能的恶化,颗粒膜样品的最大极化强度小于纯BFO薄膜,但其剩余极化强度远大于纯BFO薄膜。此外,颗粒膜的磁学性能相比于纯BFO薄膜有了显著提高,且随着BFO覆盖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铁酸铋 颗粒膜 溶胶凝胶旋涂法 多铁性
下载PDF
BiFeO_3的磁性及磁电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红日 王国强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39-41,共3页
介绍了铁磁电材料BiFeO3中磁性的起源、单相材料中磁电效应的机理,并综述了BiFeO3及其与其他铁电材料的固熔体中的磁电效应.
关键词 磁电效应 bifeo3 磁性 铁电性
下载PDF
钛掺杂BiFeO_(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帅 孙鹏凯 +3 位作者 沈延群 孙军 王丽丽 谭芳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26,共6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Ti)掺杂BiFeO_(3)纳米颗粒(Ti-BiFeO_(3)),研究不同煅烧温度对Ti掺杂BiFeO_(3)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紫外-可见(UV-Vis)光谱技术对颗粒的相结构、形...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Ti)掺杂BiFeO_(3)纳米颗粒(Ti-BiFeO_(3)),研究不同煅烧温度对Ti掺杂BiFeO_(3)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紫外-可见(UV-Vis)光谱技术对颗粒的相结构、形貌、原子比例、光催化性能等进行测试及分析,并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对Ti掺杂BiFeO_(3)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i掺杂BiFeO_(3)样品在不同煅烧温度均出现Bi_(2)Fe_(4)O_(9)相;煅烧温度可对Bi_(2)Fe_(4)O_(9)的含量进行调控,在650℃煅烧样品中含有适量的Bi_(2)Fe_(4)O_(9)相,能有效提高Ti掺杂BiFeO_(3)的光催化活性,且具有较高的降解活性,60 min内降解效率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Ti掺杂bifeo_(3) 纳米粒子 煅烧温度
下载PDF
Fe_(2)O_(3)原料的预处理对0.7BiFeO_(3)-0.3BaTiO_(3)陶瓷绝缘性与电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玮 周昌荣 +3 位作者 黎清宁 李蕊 侯凌浩 孟天笑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6-2133,2159,共9页
BiFeO_(3)基无铅压电陶瓷常因漏电流较大而压电性能欠佳,然而,改善其绝缘性和电性能的方法都较为复杂,限制了其产业化生产与应用。本工作在不针对0.7BiFeO_(3)-0.3BaTiO_(3)陶瓷进行组分掺杂以及气氛烧结的条件下,仅通过简单的原料预处... BiFeO_(3)基无铅压电陶瓷常因漏电流较大而压电性能欠佳,然而,改善其绝缘性和电性能的方法都较为复杂,限制了其产业化生产与应用。本工作在不针对0.7BiFeO_(3)-0.3BaTiO_(3)陶瓷进行组分掺杂以及气氛烧结的条件下,仅通过简单的原料预处理(改变Fe_(2)O_(3)原料的干燥时间)即实现了其高绝缘性与高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0.7BiFeO_(3)-0.3BaTiO_(3)陶瓷的晶粒尺寸和绝缘性随Fe_(2)O_(3)原料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其电性能及温度稳定性也随之增强。当原料干燥时间为192 h时,样品晶粒尺寸最大,绝缘性最好,同时其压电性能(d_(33)=203 pC/N,k_(p)=0.33)和居里温度(T_(c)=460℃)也达到最佳。这为今后BiFeO_(3)基陶瓷压电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7bifeo_(3)-0.3BaTiO_(3) 无铅压电陶瓷 原料预处理 绝缘性 压电性能 居里温度 温度稳定性
下载PDF
多铁性BiFeO_(3)纳米颗粒的吸波性能研究
16
作者 孙永勤 田娜 +1 位作者 游才印 张永泽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6,共7页
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电磁波,不仅影响设备运行,而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高性能的微波吸收材料对于控制电磁污染和保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粒径为23~132 nm的多铁... 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电磁波,不仅影响设备运行,而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高性能的微波吸收材料对于控制电磁污染和保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粒径为23~132 nm的多铁性BiFeO_(3)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晶体结构、形貌、磁性和电磁参数进行了表征,在1~18 GHz范围内研究了BiFeO_(3)纳米颗粒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发现,在13.9~18 GHz范围内,BiFeO_(3)纳米颗粒的反射损耗RL<-10 dB,在15.4 GHz下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值能达到-50.0 dB,在15.6~17.9 GHz间出现2.3 GHz的最大有效吸收带宽EAB_(max)。这些结果表明BiFeO_(3)是一种很好的微波吸收材料。BiFeO_(3)纳米颗粒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可归因于BiFeO_(3)中铁电有序和弱铁磁有序共存的良好电磁匹配。此外,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也有助于BiFeO_(3)纳米颗粒的强反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微波吸收 介电损耗
下载PDF
络合剂对Ti掺杂BiFeO_(3)光催化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晶 孟帅 +4 位作者 张瀚洋 李渊哲 辛益洁 杨梁 王丽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8期47-48,共2页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调节实验中络合剂柠檬酸的质量制备系列Ti掺杂BiFeO_(3)颗粒前驱体,高温烧结形成Ti掺杂BiFeO_(3)光催化材料。利用XRD、UV-Vis测试手段,对Ti掺杂BiFeO_(3)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样品晶体结构以及其对光的吸收性能。实验...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调节实验中络合剂柠檬酸的质量制备系列Ti掺杂BiFeO_(3)颗粒前驱体,高温烧结形成Ti掺杂BiFeO_(3)光催化材料。利用XRD、UV-Vis测试手段,对Ti掺杂BiFeO_(3)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样品晶体结构以及其对光的吸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含柠檬酸时制得的样品光吸收效果好,降解效率高。由测试结果得出,络合剂的加入降低了Ti-BiFeO_(3)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掺杂bifeo_(3)材料 络合剂质量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漂浮型BiFeO_(3)/膨胀珍珠岩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进 郭迎春 +1 位作者 刘婵璐 徐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5-913,共9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新颖的、漂浮型的膨胀珍珠岩(EP)负载BiFeO_(3)(BiFeO_(3)/EP)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新颖的、漂浮型的膨胀珍珠岩(EP)负载BiFeO_(3)(BiFeO_(3)/EP)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与分析。SEM和TEM结果清楚地表明BiFeO_(3)纳米粒子已被负载到EP表面。与纯BiFeO_(3)相比,BiFeO_(3)/EP复合材料明显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减小了带隙宽度,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表现出更强的光催化活性。其中,70%BiFeO_(3)/EP复合材料对MB染料废水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其光催化反应一级速率常数是纯BiFeO_(3)的2.2倍。由于质轻中空的特点,制备的BiFeO_(3)/EP颗粒漂浮在液面上,有利于相分离和反应后光催化剂的回收。材料的重复性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在MB光降解过程中是相当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膨胀珍珠岩 光催化 可见光
下载PDF
BiFe_(1-x)Mn_(x)O_(3)纳米粉末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泽 赵尉伶 +3 位作者 匡代洪 侯亮 严超 杨方源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63,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BiFe_(1-x)Mn_(x)O_(3)(x=0.000、0.015、0.020、0.025、0.030)纳米粉末,利用XRD、SEM、BET、XPS、DRS、PL、VSM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Mn的BiFeO_(3)晶粒尺寸和光致发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比...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BiFe_(1-x)Mn_(x)O_(3)(x=0.000、0.015、0.020、0.025、0.030)纳米粉末,利用XRD、SEM、BET、XPS、DRS、PL、VSM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Mn的BiFeO_(3)晶粒尺寸和光致发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增加;磁性增强,便于回收利用;掺入的Mn以Mn 4+的形式均匀存在,氧空位或表面吸附氧增加,Fe^(2+)所占比例减小。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n的掺杂提高了BiFeO_(3)对刚果红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尤其在550℃煅烧下制备的掺杂2%Mn的BiFeO_(3)纳米粉末对刚果红的去除率达到93%,使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下降51%;随着pH的降低,光催化效果不断增强,当pH为4时,光照30 min刚果红就完全被降解;无机阴离子HCO 3-和H 2PO 4-对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最后光催化机理探究实验表明在BiFeO_(3)中起光催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种是H 2O 2和·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掺杂 光催化 刚果红 COD
下载PDF
Ca掺杂对BiFeO_(3)纳米颗粒的灵敏度和工作温度的影响
20
作者 许红祥 许俊华 +1 位作者 韦俊霖 张亚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共7页
BiFeO_(3)是一种在气体传感器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气敏材料.文中采用Ca改性BiFeO_(3)纳米颗粒构建气敏元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Ca掺杂的BiFeO_(3)属于菱形晶体结构(... BiFeO_(3)是一种在气体传感器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气敏材料.文中采用Ca改性BiFeO_(3)纳米颗粒构建气敏元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Ca掺杂的BiFeO_(3)属于菱形晶体结构(R3c空间群),晶粒尺寸均匀、约为100 nm.Ca掺杂使BiFeO_(3)气敏元件的最佳工作温度从244℃降低至205℃.在最佳工作温度下,Bi_(0.95) Ca_(0.05) FeO_(3)对气体体积浓度为100×10^(-4)%的丙酮和乙醇的灵敏度为43.92和53.32,分别提高了1.65和2.70倍.文中采用气体吸附脱附和化学反应解释了Ca掺杂BiFeO_(3)的气敏机理,为优化BiFeO_(3)的气敏参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_(3) 掺杂 纳米颗粒 气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