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Blumea balsamifera(L.)DC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Based on HPLC-ESI-HRM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1
作者 Dong LI Ling LI +5 位作者 Yujie HU JiangXiong MA Wenlong ZHANG Chanyuan ZHOU Dongsheng FAN Xiaojian GO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Objectives]To expose the plausible mechanism of Blumea balsamifera(L.)DC.against Alzheimer s disease vi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HPLC-ESI-HRMS technology.[Methods]To begin with,HPLC-ESI-HRMS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Objectives]To expose the plausible mechanism of Blumea balsamifera(L.)DC.against Alzheimer s disease vi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HPLC-ESI-HRMS technology.[Methods]To begin with,HPLC-ESI-HRMS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components of B.balsamifera.Secondly,the potential targets of th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predicted based on chemical similarity and online databases.Thirdly,by way of topological analysis of a component-disease target interaction network,the primary candidate targets and potential activ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Lastly,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tive component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Results]According to the final results,HPLC-ESI-HRMS identified 70 components.Out of these,20 components were potentially biologically active,and most of them were sesquiterpenoids.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docking results,the primary active components were appropriately coordinated with the core targets,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pharmacodynamic activity.Thus,the sesquiterpenes present in B.balsamifera are considered potential active ingredients having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 effects for treating Alzheimer s disease.[Conclusions]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balsamif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ESI-HRMS Alzheimer's disease blumea balsamifera(l.)dc. Network pharmacology Molecular docking
下载PDF
艾纳香油通过NF-κB非经典信号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缓解LPS所致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2
作者 何贤芳 王万林 +3 位作者 王鸿颖 刘瑞秀 易琼 王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素E_(2)(PGE_(2))及白三烯B_(4)(LTB_(4))产生的影响,qRT-PCR检测BBO对LPS诱导巨噬细胞COX-2、5-LOX、FLAP和RelB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BO对NF-κB非经典通路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2(TRAF2)、NF-κB诱导激酶(NIK)、p100和RelB浓度的影响。【结果】在1mg·mL^(-1)的BBO药物浓度下减弱了豚鼠回肠的收缩张力(P<0.001),对SRS-A的生成抑制率达到65.34%;与LPS模型组相比,BBO在40-80μg·mL^(-1)浓度下降低AA代谢通路中PGE_(2)(P<0.05)和LTB_(4)(P<0.05)的浓度,降低COX-2(P<0.05)、5-LOX(P<0.05)和FLAP(P<0.05)的表达;此外,40-80μg·mL^(-1)浓度下BBO还降低LPS导致的NF-κB非经典通路中TRAF3(P<0.05)、TRAF2(P<0.05)和NIK(P<0.05)的浓度,进一步抑制p100蛋白的磷酸化(P<0.05),同时抑制转录因子RelB的表达(P<0.05)和RelB蛋白的水平(P<0.05),而BBO自身不引起这些基因与蛋白的变化。【结论】BBO可能通过抑制NF-κB非经典信号中调节蛋白TRAF3和TRAF2,转录因子RelB的浓度,造成NIK蛋白的诱导激酶作用受到抑制,进一步抑制了p100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转录因子RelB的结合,从而影响到下游AA通路中重要限速酶COX-2、5-LOX和FLAP的表达与炎症介质PGE_(2)和LTB_(4)的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油 脂多糖 NF-κB非经典通路 花生四烯酸代谢 抗炎作用
下载PDF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Components in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 by QAMS
3
作者 Yanni MAO Lin YANG +3 位作者 Xiaoyao XIE Jinyan JIA Qing WU Cun WU 《Medicinal Plant》 CAS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Objectives]To regulate the quality of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 through simultaneously quantifying menthol,camphor,1,8-cineole,linalool,borneol and caryophyllene oxide by QAM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 [Objectives]To regulate the quality of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 through simultaneously quantifying menthol,camphor,1,8-cineole,linalool,borneol and caryophyllene oxide by QAM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Methods]The method was performed using an Agilent DB-WAX(30 m×0.32 mm,0.25μm)polyethylene glycol chromatographic column;with nitrogen employed as a carrier gas.The constant pressure was 4.73 psi;and the injection temperature was 240℃,with a shunt ratio:of 10:1;The hydrogen flame ion detector with a detector temperature of 240℃;the injection volume was 0.3μL.To verify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QAMS,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naphthalene).[Results]In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menthol,camphor,1,8-cineole,linalool,borneol,caryophyllene oxide and naphthalene were well separated by the same chromatography with good linearity in their respective ranges(R≥0.9992).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9.66%,101.03%,98.07%,98.24%,101.39%,and 103.39%with RSD s of 0.69%,1.52%,1.25%,1.94%,1.44%,and 2.74%,respectively.The QAMS is similar to the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Conclusions]This simple,accurate method with high precision,separation and reproducibilit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jinxiang Shushuang Ointment blumea balsamifera(l.)dc. Chemical compon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 Quality control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艾纳香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
4
作者 李磊 柴慧芳 +1 位作者 魏晴 薛娟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艾纳香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艾纳香多糖成分的得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考察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液料比对艾纳香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的四因素三水平响... 本文旨在研究艾纳香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艾纳香多糖成分的得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考察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液料比对艾纳香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的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艾纳香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32min、超声功率64W、液料比32∶1(mL∶g),此条件下艾纳香多糖得率为2.55%。该提取工艺优化结果合理可行,可为艾纳香多糖的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多糖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超声提取
下载PDF
UPLC-Q-TOF-MS^E技术快速定性艾纳香抗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7
5
作者 元超 王鸿发 +1 位作者 胡璇 庞玉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04-1912,共9页
为明确艾纳香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E)技术快速鉴定艾纳香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色谱柱为BEH C_(18)(100 mm×2. 1 mm,1. 7μm),流动相为0. 1%甲酸水(A)-0. 1%甲酸乙腈(B)梯度... 为明确艾纳香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E)技术快速鉴定艾纳香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色谱柱为BEH C_(18)(100 mm×2. 1 mm,1. 7μm),流动相为0. 1%甲酸水(A)-0. 1%甲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 4 mL/min,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分别采用正负离子两种模式进行扫描。结合天然产物词典(DNP,Dictionary of natural products)和文献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乙酸乙酯部位共检测到23种成分,鉴定出22种,石油醚部位检测到25种成分,鉴定出21种。本研究明确了艾纳香有效部位的化学组成,为艾纳香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液质联用 化学成分 定性分析
下载PDF
艾片加工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L-龙脑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影波 庞玉新 +4 位作者 邹纯礼 王凯 胡璇 陈振夏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0期1443-1447,共5页
目的:通过对艾片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艾片加工过程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C-MS对艾片加工中的中产物艾粉、艾油和艾片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GC法对艾片中的L-龙脑进行测定。结果:1)从艾油中共鉴定出L-龙脑、樟... 目的:通过对艾片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艾片加工过程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C-MS对艾片加工中的中产物艾粉、艾油和艾片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GC法对艾片中的L-龙脑进行测定。结果:1)从艾油中共鉴定出L-龙脑、樟脑、蘑菇醇、β-石竹烯、β-蒎烯等48个化学成分;从艾粉中共鉴定出L-龙脑、2'-羟基-4',6'-二甲氧基苯乙酮、1-苯基-1,3,3-三甲基-二氢化茚、罗汉柏烯等11个化学成分;从艾片中鉴定出L-龙脑、樟脑、异龙脑和α-蒎烯4个化学成分;2)13份艾片中的L-龙脑质量浓度为1.73~1.82 mg·m L–1,其相对含量为86.50%~91.00%(变异系数为0.15%)。结论:对比其加工过程发现,在艾片加工过程中,不仅其化学成分组成发生了变化,而且L-龙脑、α-蒎烯等多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了相对变化。此外,对艾片中的L-龙脑测定表明,13份样品中的L-龙脑含量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低于85%的含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片 艾粉 艾油 气质联用 l-龙脑 艾纳香
下载PDF
艾纳香特选种质组培特性及克隆后代L-龙脑含量比较研究
7
作者 谌婉赟 黄梅 +8 位作者 于福来 罗雪婷 杨跃生 黎行飞 陈振夏 黎玉兰 庞玉新 陈晓鹭 刘育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7-946,共10页
目的建立高效的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特选种苗克隆技术体系并获得高质量的候选种质。方法特选了通过初筛的3种L-龙脑不同含量(低、中、高)的种质母株,优化组培培养基配方,再比较母株和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结果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 目的建立高效的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特选种苗克隆技术体系并获得高质量的候选种质。方法特选了通过初筛的3种L-龙脑不同含量(低、中、高)的种质母株,优化组培培养基配方,再比较母株和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结果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GC-MS分析证实,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与母株呈一致趋势。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高效组织培养技术。添加适量的胺鲜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可显著提高再生苗的生根效率。研究还表明,所选艾纳香种质(H)中的高L-龙脑含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且高L-龙脑的特性保留在克隆苗的后代中。为艾纳香无性繁殖选育优良种苗提供了宝贵的优质候选种质,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l-龙脑 组织培养 胺鲜酯
原文传递
HS-SPME与GC-MS联用分析不同季节艾纳香叶香气成分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远辉 王洪新 +4 位作者 田洪芸 马朝阳 陈涛 邹纯礼 王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66-170,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秋季和冬季艾纳香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9种(91.3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43种(81%);冬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7种(95.8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37种(88.48%)。秋季样品相对...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秋季和冬季艾纳香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9种(91.3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43种(81%);冬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7种(95.8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37种(88.48%)。秋季样品相对含量前5位的依次为(E)-石竹烯(24.88%),L-龙脑(17.86%),(+)-γ-古芸烯(12.27%),花椒素(7.83%),(E)-罗勒烯(3.6%)。冬季样品相对含量前五位的依次为L-龙脑(47.3%),樟脑(13.64%),(E)-石竹烯(7.41%),(+)-γ-古芸烯(3.9%),β-石竹烯环氧化物(2.75%)。两种样品相同的香气成分有31种,因此两样品的主体香气相似,即樟脑香、胡椒香和药香,但两样品中相同组分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此外秋季样品还含有18种独有组分,冬季样品含有16种,因此不同季节生产的艾纳香精油香气不同,各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艾纳香叶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艾纳香叶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远辉 田洪芸 +4 位作者 何思佳 胡乾鹏 王洪新 邹纯礼 王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7-101,105,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水蒸汽蒸馏法(SD)、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方法提取的艾纳香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艾纳香叶挥发性成分中主要是醇类和烯类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占较大比例。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水蒸汽蒸馏法(SD)、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方法提取的艾纳香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艾纳香叶挥发性成分中主要是醇类和烯类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占较大比例。3种方法的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0种(SD)、24种(SDE)和49种(HS-SPME)。水蒸汽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油状挥发物中主要成分相似,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油状挥发物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相似,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油状挥发物中低沸点化合物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汽蒸馏 同时蒸馏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艾纳香叶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黔琼产艾纳香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庞玉新 黄梅 +3 位作者 于福来 陈振夏 王丹 胡璇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目的比较贵州和海南产艾纳香药材的质量差异,为艾纳香药材生产与提取加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C法测定艾纳香中左旋龙脑质量分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质量分数,并运用方差分析对海南和贵州不同居群间艾纳香左旋龙脑与总黄酮质量分... 目的比较贵州和海南产艾纳香药材的质量差异,为艾纳香药材生产与提取加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C法测定艾纳香中左旋龙脑质量分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质量分数,并运用方差分析对海南和贵州不同居群间艾纳香左旋龙脑与总黄酮质量分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居群间艾纳香总黄酮质量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旋龙脑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南和贵州2个产区艾纳香在化学成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南产艾纳香可作为加工艾片的原料;本试验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艾纳香左旋龙脑与总黄酮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不同产地 左旋龙脑 总黄酮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艾纳香油对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晒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小婷 庞玉新 +4 位作者 王丹 杨全 范佐旺 马青松 许罗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研究艾纳香油[Blumea balsamifera(L.)DC.,BBO]对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晒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急性紫外线UVB辐射小鼠皮肤建立晒伤模型,创面外用艾纳香油,HE染色观察晒伤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 目的研究艾纳香油[Blumea balsamifera(L.)DC.,BBO]对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晒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急性紫外线UVB辐射小鼠皮肤建立晒伤模型,创面外用艾纳香油,HE染色观察晒伤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有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表皮中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 G)、白细胞介素6(IL-6)及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肿瘤抑制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纳香油显著减少表皮厚度,使小鼠皮肤中SOD活性、GSH和MDA含有量得到恢复,显著降低8-OHd G、IL-6和NF-κB水平,同时抑制P53、PCNA表达。结论艾纳香油能够缓解UVB引起的皮肤晒伤,其机制与增强抗氧化作用,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调IL-6释放,减少8-OHd G和PCN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油 晒伤 NF-ΚB P53 PCNA
下载PDF
艾纳香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观测 被引量:21
12
作者 何元农 丁映 +2 位作者 冼福荣 潘俊锋 邹纯礼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19-23,共5页
首次较详细报道了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 的茎、叶、根、花、种子等器官发生发育和生长动态。根据物候期、生长速率期对艾纳香的一个自然生长周期和人工种植生产周期进行了生育期划分。并报道了收获期单株的植株性状和经济... 首次较详细报道了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 的茎、叶、根、花、种子等器官发生发育和生长动态。根据物候期、生长速率期对艾纳香的一个自然生长周期和人工种植生产周期进行了生育期划分。并报道了收获期单株的植株性状和经济性状测定数据,澄清了一些已出版或非发表文献上有关花期、结实期的错误信息。据此,提出农艺学上的专用技术研究改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发育特性 艾纳香 观测 生长动态 发生发育 生产周期 人工种植 生长周期 生长速率 测定数据 经济性状 植株性状 错误信息 研究改进 物候期 生育期 收获期 结实期 农艺学 器官 种子 单株 花期
下载PDF
艾纳香残渣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闻庆 庞玉新 +3 位作者 胡璇 杨全 张影波 邹婧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713-716,共4页
目的考察艾纳香残渣(艾渣)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确定艾渣抑菌活性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体积分数80%乙醇对艾渣中化合物进行提取得到艾渣总提取物,用适量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提取部位... 目的考察艾纳香残渣(艾渣)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确定艾渣抑菌活性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体积分数80%乙醇对艾渣中化合物进行提取得到艾渣总提取物,用适量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提取部位;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艾渣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圈直径;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艾渣醇提部位及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部位主要为三氯甲烷萃取物,该萃取物对大肠埃希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较显著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说明抑菌活性物质主要为极性较小的化合物。结论艾渣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尤以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渣 提取部位 抑菌活性 琼脂扩散法 二倍稀释法
下载PDF
艾纳香叶废弃物镇痛、抗炎、止血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夏嬿 李祥 陈建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6-1091,共6页
研究艾纳香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留液及叶残渣不同极性部位抗炎、镇痛、止血等药理活性,为其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抗炎实验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将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留液及叶残渣不同极性提取物分成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后,测... 研究艾纳香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留液及叶残渣不同极性部位抗炎、镇痛、止血等药理活性,为其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抗炎实验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将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留液及叶残渣不同极性提取物分成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后,测定足肿胀度、炎症组织蛋白渗出量、PG2E产生量,综合评价抗炎效果;镇痛实验采用热板实验,观察给药后小鼠痛阈值的变化来评价镇痛效果;止血实验采用观察断尾后人工创面止血时间的不同,评价止血效果。结果发现艾纳香叶提取挥发油后的废弃物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尤其以水提部位综合效果最为明显,高剂量(92 mg/kg)时,足肿胀抑制率达64.03%,显著降低炎症组织中蛋白质渗出及PG2E生成,缩短止血时间,并体现出一定的镇痛作用。由此可见艾纳香叶提取挥发油之后的废弃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止血活性,具有综合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叶 废弃物 镇痛 抗炎 止血
下载PDF
艾纳香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价值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嵩 赵永恒 +1 位作者 周毅生 李芳芳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11期953-956,共4页
艾纳香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药物之一,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艾纳香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现有制剂的研究及其应用、临床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艾纳香在资源研究、药效学、制剂开发等方... 艾纳香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药物之一,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艾纳香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现有制剂的研究及其应用、临床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艾纳香在资源研究、药效学、制剂开发等方面的开发价值进行了探讨,为其应用开发提供更好的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化学成分 作用 制剂
下载PDF
艾纳香主要形态指标比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夫来 吴垒 +4 位作者 谢丙质 叶志宏 赵致 王华磊 罗春丽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3-468,共6页
目的:对艾纳香主要形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19个形态指标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形态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艾纳香各形态指标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不同种质间差异较大... 目的:对艾纳香主要形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19个形态指标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形态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艾纳香各形态指标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不同种质间差异较大;各形态指标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多个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子分析将19个形态指标归属于6个主因子。叶形指数、主干粗、二级分支叶片数、一级分枝叶片数、主干叶片数、健壮叶片重、幼嫩叶片重、老叶片重、一级分枝数、株叶片数等10个形态指标是影响单株叶片总重的主要因子。结论:艾纳香各形态指标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各形态指标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叶形指数、主干粗、一级分枝数、各类叶片数、各类叶片重等形态指标是影响单株叶片总重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形态指标 相互关系
原文传递
琼产艾纳香叶精油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唐晖慧 金美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2,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琼产艾纳香叶精油,经过GC-MS分析,精油中45种化合物被定性检出,主要是单萜类(48.55%)和倍半萜类(39.91%),相对含量列前五位的组分分别是(-)-龙脑(28.45%)、石竹烯(22.98%)、樟脑(9.56%)、α-荜澄茄烯(8.32%)和β-蒎...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琼产艾纳香叶精油,经过GC-MS分析,精油中45种化合物被定性检出,主要是单萜类(48.55%)和倍半萜类(39.91%),相对含量列前五位的组分分别是(-)-龙脑(28.45%)、石竹烯(22.98%)、樟脑(9.56%)、α-荜澄茄烯(8.32%)和β-蒎烯(4.32%)。经过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β-胡萝卜素漂白试验和硫代巴比妥酸法试验发现精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证实精油对6种受试菌都有抑制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和黄曲霉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MIC:625μg/mL),对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和沙门氏菌也表现出了抑制能力(MIC:2 500μg/mL)。以上结果证实琼产艾纳香叶精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拥有成为食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抗氧化剂及抗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产艾纳香叶 精油 气质联用 抗氧化 抗菌
下载PDF
微波辅助提取艾纳香精油的工艺优化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安 刘印 +2 位作者 张泽望 蒙宇诗 吴德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51-755,共5页
以艾纳香为原料,以艾纳香精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艾纳香精油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进行优化,并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对其抗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精油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以艾纳香为原料,以艾纳香精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艾纳香精油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进行优化,并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对其抗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精油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50 W、提取时间23min、液料比为10(mL∶g),此条件下提取的艾纳香精油得率为3.45%,提取工艺稳定可行。5种受试菌均有抑制活性,对比抑菌圈直径和MIC,抑制顺序为黄曲霉>黑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精油 微波提取 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 抗菌
下载PDF
黎药艾纳香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玉新 元超 +1 位作者 胡璇 黄璐琦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研究黎药艾纳香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波谱学技术对艾纳香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黎药艾纳香中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二羟基香豆素(1)、蚱蜢酮(2)、反... 目的:研究黎药艾纳香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波谱学技术对艾纳香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黎药艾纳香中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二羟基香豆素(1)、蚱蜢酮(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3)、双(4-羟苄基)醚(4)、原儿茶酸(5)、原儿茶醛(6)、3-(hydroxyucetyl)indole(7)、咖啡酸乙酯(8)、sterebin A(9)、eugenyl-O-β-D-glucoside(10)、4-allyl-2,6-dimethoxyphenol glucoside(11)、blumeaene K(12)。抗细菌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4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MIC值为64μg/mL,化合物1、4、5、6、8、11、12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有助于阐明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抗菌 黎药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信息的艾纳香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BbGPP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官玲亮 夏奇峰 +4 位作者 石小兵 蓝惠萍 陈振夏 赵致 庞玉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1-909,共9页
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DC)的叶片中克隆到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BbGPPS)基因。研究结果显示,BbGPPS基因的cDNA全长1 692 bp,包含开放阅读框(OR... 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DC)的叶片中克隆到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BbGPPS)基因。研究结果显示,BbGPPS基因的cDNA全长1 692 bp,包含开放阅读框(ORF)1 083 bp,编码361个氨基酸;亚细胞结构定位于叶绿体,既非膜蛋白也非分泌性蛋白。疏水性分析显示,BbGPPS是亲水性蛋白。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BbGPPS蛋白与其他植物中GPPS蛋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具有异戊烯基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序列被聚为5大类,BbGPPS与其他菊科植物聚类一类,与万寿菊(Tagetes erecta)TeGPPS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甜菊(Stevia rebaudiana)SrGP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 氨基酸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