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接受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谢朝龙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95-200,206,共7页
以北魏时期汉语典籍《洛阳伽蓝记》的英译为例,以翻译接受为视角,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4种典籍英译策略--明示语境以增强交际顺应和表达效果,追求审美以强化译文情感感召力,引入主体以强化译文叙事现场感,聚焦个性以讲好人物故事,... 以北魏时期汉语典籍《洛阳伽蓝记》的英译为例,以翻译接受为视角,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4种典籍英译策略--明示语境以增强交际顺应和表达效果,追求审美以强化译文情感感召力,引入主体以强化译文叙事现场感,聚焦个性以讲好人物故事,以期对未来的典籍翻译实践有所启示和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接受 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 《洛阳伽蓝记》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佛经的来源及其翻译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德山 金敏求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6期34-38,共5页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是和佛经的传入、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始于汉代 ,南北朝时达到高峰 ,并一直持续到唐宋而不衰。在长达 1 0 0 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入并翻译出了煌煌 5 0 0 0多卷的佛经 ,对古老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是和佛经的传入、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始于汉代 ,南北朝时达到高峰 ,并一直持续到唐宋而不衰。在长达 1 0 0 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入并翻译出了煌煌 5 0 0 0多卷的佛经 ,对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所论即为此一历史过程中的某些片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经 译场 翻译
下载PDF
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 被引量:8
3
作者 孟昭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译经 文白
下载PDF
汉译佛典之“论议经”及其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小荣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8期1-7,30,共8页
作为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之一的"论议经",其文体性质具有双重性:一曰动态性,既用于实际的论辩活动,又结合于具体的伎艺表演;二曰静态性,即形成了内容各异的经典文本。"论议经"东传中土之后,其影响之主要表现有三:一者... 作为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之一的"论议经",其文体性质具有双重性:一曰动态性,既用于实际的论辩活动,又结合于具体的伎艺表演;二曰静态性,即形成了内容各异的经典文本。"论议经"东传中土之后,其影响之主要表现有三:一者深化了世人对"论"体的认识,二者促进了三教"论议"程式的定型,三者加速了论议伎艺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论议经 文体表现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译论对佛教典籍的失察和误读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0,共8页
用典型实例揭示当今中国翻译界在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对中国佛教典籍的失察和误读问题(如真伪莫辨、引征不确、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等等),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这种现象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的危害,呼吁中国翻译理论工作... 用典型实例揭示当今中国翻译界在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对中国佛教典籍的失察和误读问题(如真伪莫辨、引征不确、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等等),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这种现象对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的危害,呼吁中国翻译理论工作者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建构中国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译论 佛教典籍 失察 误读
下载PDF
从佛经汉译看中国典籍英译的概念体系建构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3-19,共7页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汉译 概念体系 典籍英译
下载PDF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古典文艺美学的不解之缘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占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6-9,41,共5页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和"化境"说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旨在证明中国传统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有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佛经 信达雅 神似 化境 古典文艺美学
下载PDF
《洛阳伽蓝记》外译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朝龙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8-71,共4页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是建构"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洛阳伽蓝记》作为重要的史地文学文献,其外译中需要深度处理的信息有很多。以《洛阳伽蓝记》"庄帝叙事"中的某些关键节点作为...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是建构"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洛阳伽蓝记》作为重要的史地文学文献,其外译中需要深度处理的信息有很多。以《洛阳伽蓝记》"庄帝叙事"中的某些关键节点作为样例,考察王伊同和詹纳两个英译本中这种深度翻译处理的实况,同时阐释这种处理之于典籍国际化传播的文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典籍外译 深度翻译 中国故事 文化效果
下载PDF
作为汉学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朝龙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1-16,共6页
典籍翻译中往往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注解,这种深度翻译处理致使典籍翻译在体量上和质量上成了一种汉学阐释。《洛阳伽蓝记》的英译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以该典籍的两个重要海外全译本为例,从文化话语、文献引征与语义参考、人物... 典籍翻译中往往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注解,这种深度翻译处理致使典籍翻译在体量上和质量上成了一种汉学阐释。《洛阳伽蓝记》的英译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以该典籍的两个重要海外全译本为例,从文化话语、文献引征与语义参考、人物形象刻画和避讳话语行为等方面具体探讨作为汉学阐释的这种典籍翻译实践,以期对典籍翻译及其理论探索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典籍翻译 汉学阐释 深度翻译 翻译实践
下载PDF
汉译佛经的源语言、语言性质与汉语分期
10
作者 杨德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2-48,共7页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现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现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下载PDF
关于汉译佛经语言性质的几个问题
11
作者 杨德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3-31,36,共10页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下载PDF
关于汉译佛经语言性质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杨德春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17年第4期71-80,86,共11页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下载PDF
《维摩诘经》三译本“所”字用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氏玉璧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年第3期57-61,共5页
佛典同经异译不只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语言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译者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对比方法考察《维摩诘经》三种译本中"所"字的用法。借此了解"所"字在不同阶段的佛经中的运用,也由此了解佛教语言所体现的汉语... 佛典同经异译不只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语言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译者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对比方法考察《维摩诘经》三种译本中"所"字的用法。借此了解"所"字在不同阶段的佛经中的运用,也由此了解佛教语言所体现的汉语言发展趋势,为语言研究者提供可比照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同经异译 “所”字结构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抒情中的人道主义--马华佛教散文中汉译、汉传佛典的再呈现
14
作者 刘雅琳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4,共10页
马华佛教散文普遍存在着引用汉译佛典的现象。一般来说佛教散文的引用就是为了说理,即是加强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论述或加强个人的观点。然而不仅是知识的移植,其实作者有时也通过引用汉译佛典来抒情,有些着重于运用佛经抒发他们对时间的... 马华佛教散文普遍存在着引用汉译佛典的现象。一般来说佛教散文的引用就是为了说理,即是加强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论述或加强个人的观点。然而不仅是知识的移植,其实作者有时也通过引用汉译佛典来抒情,有些着重于运用佛经抒发他们对时间的消亡以及人世现象的不同感受与看法。本论文先梳理人道主义与佛教的时空观,再分析与阐述作者群引用汉译佛典的方式与其所达致的效果,并通过作者对引文的择取及运用方式阐明马华佛教散文所展现的时空观,以探究背后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佛教散文 汉译 汉传佛典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原文至上”观在佛经翻译中的演变及其对典籍外译的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天骥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7-82,共6页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对外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政府已多次尝试对我国典籍进行大规模译介,以期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然而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却差强人意。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对外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政府已多次尝试对我国典籍进行大规模译介,以期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然而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却差强人意。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佛经译者的翻译观从初期以"原文至上"为严格准绳,到后来以追求译本的文饰藻蔚为主导,直至繁盛期的"文质调和",最终使译文在接受度上取得较大成功。这种从"原文至上"到"文质调和"的演变能为当前典籍外译带来相关启示,给组织者在译者的选择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外译 佛经翻译 “原文至上” 演变
下载PDF
现代汉语“脱困”义“出头”的来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庆之 《辞书研究》 2020年第5期11-35,125,126,共27页
文章在大范围语料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用在“永无出头之日”“终于熬出头了”这一类语境中“出头”一词的历史。这个汉语固有词语的本义是“人或动物伸出或露出脑袋”。从本义的“出头”到现代汉语一般“脱困”义的... 文章在大范围语料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用在“永无出头之日”“终于熬出头了”这一类语境中“出头”一词的历史。这个汉语固有词语的本义是“人或动物伸出或露出脑袋”。从本义的“出头”到现代汉语一般“脱困”义的“出头”,其间经历了两次与“来源”有关的变化。第一次,因为出现在中古译经中的一则印度佛教寓言中,而这个寓言在唐代被本土僧人化用,“出头”产生了“脱离苦海”“脱离地狱”的佛教特定意义,这是脱困义“出头”的远源。第二次,从宋代到明代,佛教语“出头”分别经历了文言世俗化和白话世俗化,产生出世俗化了的文言的脱困义“出头”和白话的脱困义“出头”;而后者就是现代汉语口语脱困义“出头”的近源。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脱困义“出头”的源流史,就是汉语中成百上千源于翻译佛经和佛教汉语的词语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佛教和佛教文化本土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困义“出头” 来源 印度寓言 翻译佛经 文言 白话 世俗化
下载PDF
论历时句法研究中后汉和魏晋南北朝前期佛经译本的不可靠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贝罗贝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8-83,共6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历史语法学者开始关注后汉和南北朝时期(二世纪中期到三世纪末)的佛经译本。他们认为这些汉语译本主要来自于梵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口语形式。基于对这个时期佛教译本的详尽考察,本文认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历史语法学者开始关注后汉和南北朝时期(二世纪中期到三世纪末)的佛经译本。他们认为这些汉语译本主要来自于梵文,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口语形式。基于对这个时期佛教译本的详尽考察,本文认为这些译本对汉语语法进化研究不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其源语言并不是普遍认为的梵语,而是目前仍然知之甚少的一种普拉克利特语;第二,译文所用的语言并不是彼时的汉语口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句法 语言接触 中古汉语 佛经译本 梵文 普拉克利特语 文言文 古代白话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制度对典籍英译的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生祥 吴燕华 《中国科技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朵奇葩。佛经翻译的这一桂冠得益于佛经翻译科学而合理的译场制度。佛经译场制度组织之严谨、分工之精细、对人才培养之重视值得我们当代人...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朵奇葩。佛经翻译的这一桂冠得益于佛经翻译科学而合理的译场制度。佛经译场制度组织之严谨、分工之精细、对人才培养之重视值得我们当代人研究与借鉴。本文主要从组织、计划和人才培养方面论述了古代佛经译场制度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译场制度 典籍英译 翻译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译释学概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云平 杨秀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口头和笔头翻译、释解中外典籍是我国学术传统的主要表现形态,本文称之为"中国译释学"。魏晋南北朝时,经学转衰、增容,佛学东流,中国经学译释(经)和佛典译释(纬)纵横交织,在译释技术、译释主体和译释效果各层面都踊跃互动,促... 口头和笔头翻译、释解中外典籍是我国学术传统的主要表现形态,本文称之为"中国译释学"。魏晋南北朝时,经学转衰、增容,佛学东流,中国经学译释(经)和佛典译释(纬)纵横交织,在译释技术、译释主体和译释效果各层面都踊跃互动,促成了我国学术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高峰期。译释学由魏吴时的调经制纬,历西晋时经纬初交,东晋十六国时飞梭走线,至南朝臻于锦绣斑斓之象,而在北朝特殊时局下再次归于平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经学 译释者
原文传递
關於佛經漢譯史的幾個關鍵問題
20
作者 楊德春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99-122,共24页
佛用梵文傳過法。佛在世時已經有佛經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天竺高僧所漢譯之佛經必是翻譯自梵文佛經,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經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據,《高僧傳》多處一系列明確所記載之絕大多數西域譯經高僧所依據之... 佛用梵文傳過法。佛在世時已經有佛經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天竺高僧所漢譯之佛經必是翻譯自梵文佛經,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經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據,《高僧傳》多處一系列明確所記載之絕大多數西域譯經高僧所依據之漢譯底本皆為梵文佛經是絕對真實可信的。竺法蘭所譯之《四十二章經》為漢地見存諸經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個由音譯發展而來的意譯辭彙。佛、塔、禪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詞語都是由雙(多)音節詞向單音節詞發展,總的趨勢是向單音節詞回歸。屬於中古漢語的漢譯佛經之典範語言(不包括過渡性的翻譯現象和翻譯試驗)是中古文言書面語而非白話書面語,屬於中古漢語的漢譯佛經之典範語言(不包括過渡性的翻譯現象和翻譯試驗)也不是所謂的佛教混合漢語,所謂的佛教混合漢語只是暫時的過渡性的翻譯現象和翻譯試驗,根本就不是一種語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文 漢譯佛經 中古漢語 文言 白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