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1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感时忧国
下载PDF
人生:“文学是人学”命题不可或缺的维度和要涵——以“人生主义”的两岸演绎为证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双一 吴思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8,共11页
新时期以来,"文学是人学"命题广获接受,文学表现人性及其与现实社会、时代政治无关的纯艺术观点盛行。然而梳理相关理论概念的建构论争史,可知此类观点与长期形成的文坛基本共识——文学通过人生描写以表现人性——颇有距离... 新时期以来,"文学是人学"命题广获接受,文学表现人性及其与现实社会、时代政治无关的纯艺术观点盛行。然而梳理相关理论概念的建构论争史,可知此类观点与长期形成的文坛基本共识——文学通过人生描写以表现人性——颇有距离。周作人基于人类进化观点建立了融合兽性和神性的人性观,以"人间本位主义"、记录研究"人生诸问题"等表述,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并将传统的"人生主义"视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木本水源"。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将周氏"人的文学"理念传衍到台湾,提倡从新旧过渡时期的道德演变中展现复杂人性,主张以捕捉描写"人间的冲突悲苦"作为衡文准则,明确反对以审美形式、艺术性等作为评价标准。梁实秋的人性论具有两个版本:在台湾影响正面的"人生三境界"说与周作人相似,将人性定位于兽性与神性之间;早年与左翼作家争论而抛出抽象人性论,则暴露了梁实秋畏惧工农运动的阶级立场和悖离时代语境的思想弱点。相似一幕也曾在台湾文坛重演。上述过程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宝库,其启示包括:"文学是人学"仅强调"人性"是不够的,须将"人生"描写作为其最主要的内涵和不可或缺的维度,如此才能趋近文学的本质规律,也切近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人性 周作人 梁实秋 夏志清
下载PDF
普实克和夏志清的鲁迅研究及其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杏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普实克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迥异的学术思路和研究范式:普实克同 情中国革命,以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肯定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品格,褒赞鲁迅的历史功绩;而夏志清 受新批评派的影响,重视对作品自身价值的鉴别与评价,加上冷战背... 普实克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迥异的学术思路和研究范式:普实克同 情中国革命,以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肯定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品格,褒赞鲁迅的历史功绩;而夏志清 受新批评派的影响,重视对作品自身价值的鉴别与评价,加上冷战背景和历史偏见,他的鲁迅研究实 践了去历史化和矮化鲁迅的诉求。两人的这种学术分歧经过1961-1963年的“普夏之争”得到了更 为鲜明的呈现。本文结合普夏结缘鲁迅的历史背景,追踪他们学术实践的理论资源,辨析“普夏之争” 中各自的鲁迅观和鲁迅研究的特点或局限,最后反思普夏两人的文学史写作与政治偏见、作者意图、 历史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实克 夏志清 鲁迅研究 社会历史 新批评 作者意图
下载PDF
影响与反叛——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写略论
4
作者 徐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6-73,共8页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王德威 陈平原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夏志清的《儒林外史》研究
5
作者 曹文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9-53,共5页
美国华裔汉学家夏志清认为《儒林外史》是从儒家思想出发而创作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出色地运用了喜剧性的讽刺方式;但有的讽刺与上下文相矛盾,有的讽刺带有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以为《儒林外史》有一个结构;它没有像很多中国传统小... 美国华裔汉学家夏志清认为《儒林外史》是从儒家思想出发而创作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出色地运用了喜剧性的讽刺方式;但有的讽刺与上下文相矛盾,有的讽刺带有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以为《儒林外史》有一个结构;它没有像很多中国传统小说那样采用说书人的话语模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它的语言风格在传统小说中独树一帜。夏志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既有洞见,也有不见和偏见,需要我们根基于中国文学传统对之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讽刺 结构
下载PDF
论夏志清中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
6
作者 何随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专攻西洋文学的夏志清转向中国文学批评后,逐渐从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中国文学到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自身的语境,并在此语境中展开对中国文学比较全面的批评。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起点,结合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以... 专攻西洋文学的夏志清转向中国文学批评后,逐渐从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中国文学到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自身的语境,并在此语境中展开对中国文学比较全面的批评。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起点,结合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论述,追踪夏志清从认为中国文学不够伟大到深刻体会中国文学感时忧国文学传统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揭示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探索。夏志清中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显示了一位侨居海外多年的文学批评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味和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文学批评观 道德批评观 感时忧国
下载PDF
怀旧录:故人签名本
7
作者 马泰来 《天禄论丛》 2015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本文通过签名本,回忆与六位中国学者的交往.由于作者在香港成长及受教育,和中国学者的首次接触及期望,与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同人有异.
关键词 陈毓罴 沈从文 夏志清 魏子云 胡道静 吴晓铃
下载PDF
多元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普实克与夏志清
8
作者 周寻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167,共11页
源起西欧的人文主义历史复杂、意涵丰富、面向多元。通过追溯人文主义的起源、梳理其内涵与外延的历时性沿革,可以包容性地理解西方思想史中人文主义的概念。以人文主义为思想脉络和话语框架对普实克和夏志清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 源起西欧的人文主义历史复杂、意涵丰富、面向多元。通过追溯人文主义的起源、梳理其内涵与外延的历时性沿革,可以包容性地理解西方思想史中人文主义的概念。以人文主义为思想脉络和话语框架对普实克和夏志清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理原则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反思与批判,既能够获取对两位学者学术差异的语境化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人文主义的多元意涵。在多元人文主义的视域下,夏志清和普实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同属于人文主义的传统。在二者各自学术资源、文学史观、治学方法、文化关怀和政治倾向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夏志清和普实克的学术研究分别呈现了人文主义自由的一元与激进的一元。由此重审普实克与夏志清对中国文学世界性的不同呈现,或可为当下学界探索呈现中国文学世界性的路径与方法提供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普实克 夏志清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文学批评”与“文学科学”——夏志清与普实克的“文学史”辩论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国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60,共13页
1961年3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以英语写成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前此,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古代文学,因此,夏志清这部深具前瞻性的著作出版后很受学界欢迎。1962年,著名汉学期刊T’o... 1961年3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以英语写成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前此,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古代文学,因此,夏志清这部深具前瞻性的著作出版后很受学界欢迎。1962年,著名汉学期刊T’oung Pao刊出普实克长篇书评,对夏著做了非常苛刻的批评。夏志清为文反驳,在同一刊物发表响应。由于意识形态的分野,再加上一些个人意气,两人的争论非常激烈。双方互相指控对方充满"政治偏见",而力陈己方才是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守护者。然而,这次辩论的真正学术意义却不在此,而在于双方对"文学史书写"的态度和取向:夏志清以"文学批评"作为首要任务,而普实克则认为"文学科学"才是研究"文学史"的正道。事实上二人的理论各有渊源:普实克深受布拉格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夏志清论述背后则是"新批评"和利瓦伊斯"伟大的传统"观念。二人的辩论,牵涉文学定位和研究方法的思考;其不同的意见,对今天的文学研究或者文学史书写活动,实有其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普实克 文学史 文学批评 文学科学
原文传递
“现代”是内生的还是外来的?——重返普实克与夏志清、王德威的对话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雅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69,共11页
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曾三次到访中国。他在20世纪30年代与鲁迅等人的交往十分著名,但他在50年代两次以官方身份访问中国并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历却被人遗忘。新一代研究者对于普实克的理解通常来自两组对照关系:一是... 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曾三次到访中国。他在20世纪30年代与鲁迅等人的交往十分著名,但他在50年代两次以官方身份访问中国并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历却被人遗忘。新一代研究者对于普实克的理解通常来自两组对照关系:一是普实克与夏志清的论争,二是王德威将普实克与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一同划入所谓的“抒情传统”谱系。普实克在这两组对照关系中都被塑造为僵化且过时的人物。回到相关著述会发现,普实克与夏志清、王德威之间真正的分歧,在于对中国现代转型的动力来源和革命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普实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找到的现代性,不是在西方的“冲击”之下作为“回应”的现代,而是一种根植于中国自身土壤的独立的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实克 夏志清 王德威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普实克的茅盾研究
11
作者 徐从辉 廉诗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普实克是欧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著名的汉学家,也是茅盾研究的先行者,其茅盾研究颇有洞见。他对茅盾作品"史诗"与"抒情"辩证的概括,具有"文学史家"的眼光,其茅盾研究具有系统性;相比较,夏志清的... 普实克是欧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著名的汉学家,也是茅盾研究的先行者,其茅盾研究颇有洞见。他对茅盾作品"史诗"与"抒情"辩证的概括,具有"文学史家"的眼光,其茅盾研究具有系统性;相比较,夏志清的茅盾研究是一种卓越的发现与鉴赏,是一种"批评家"的评点。普实克的茅盾研究同时带有时代的印记,如二元式思维、对新文化激进主义的认同等偏颇。其文艺思想来源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欧洲的左翼化思潮,以及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普实克及其承继者的研究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要一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实克 茅盾研究 文学史 普夏之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