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胡忠利 杨艳丽 +1 位作者 张平平 潘少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0-1725,共6页
目的:探讨髓系抗原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 目的:探讨髓系抗原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检测119例初诊ALL患者骨髓BCR-ABL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学检查检测ALL的抗原表达水平。对照分析单纯BCR-ABL^(+)患者中CD13^(+)和CD13-以及CD33^(+)和CD33-患者在初次诱导缓解率(initial-induction remission rate, CR1)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 OS)的区别。结果:在BCR-ABL^(+)的ALL患者中,初诊时CD13^(+)患者较CD13-患者具有较低的首次诱导缓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CD33^(+)患者较CD33-患者首次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CD13^(+)组及CD33^(+)的OS显著低于CD13-组及CD33-组(P<0.05)。结论:BCR-ABL^(+)ALL患者中CD13^(+)及CD33^(+)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 cd13 CD33 总生存率
下载PDF
CD13^+CD133^+和CD13_-CD133_-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金世龙 黄中荣 +8 位作者 陈华 余天雾 曹洪 龙运全 周健 李鹤 苟毅 李远 廖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1-664,共4页
目的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CD13+CD133+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 目的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CD13+CD133+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干细胞 抗原 cd13 抗原 cd133
下载PDF
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分选及CSCs特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金世龙 黄中荣 +7 位作者 陈华 余天雾 曹洪 龙运全 周健 李鹤 苟毅 廖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658-1662,共5页
目的探讨CD13、CD133双荧光标志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分选人肝癌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方法及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特征。方法 CD13、CD133双标志,采用FACS从人肝癌HuH7细胞系分选出... 目的探讨CD13、CD133双荧光标志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分选人肝癌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方法及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特征。方法 CD13、CD133双标志,采用FACS从人肝癌HuH7细胞系分选出CD13+CD133+HCC、CD13+CD133-HCC、CD13-CD133+HCC、CD13-CD133-HCC等4种细胞亚群;通过CD13+CD133+HCC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形成肿瘤球和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及对5-FU、吡柔比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是否具有CSCs生物学特征。结果人肝癌HuH7细胞系CD13+CD133+HCC细胞占23.8%,3.1%分选为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CD13+CD133+HCC细胞增殖明显快于其他3个细胞亚群;在裸鼠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就可以成瘤,而1.0×105个CD13-CD133-HCC只有2只成瘤(2/5),干细胞培养CD13+CD133+HCC细胞8~15 d形成肿瘤球;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个亚群较易于杀灭。结论 CD13、CD133双标志FACS从HuH7分选的CD13+CD133+HCC细胞具有CSCs特征,可能成为HCC治疗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癌干细胞 cd13 cd133
原文传递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太华 刘德芳 +2 位作者 王骏 汪晓军 罗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1)用6孔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制作细胞爬片,然后与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mg/L)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共培养... 目的探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1)用6孔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制作细胞爬片,然后与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mg/L)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共培养,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91和CD13的表达情况,并采用MediaCybernetics公司的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测量积分光密度(IOD)值。(2)6孔培养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与巨噬细胞共培养1d后,收集培养孔中的培养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均能抑制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变化也有不同,苦参碱更明显。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抑制作用,苦参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槐定碱 巨噬细胞 CD91 cd13 肿瘤坏死因子Α 银屑病
原文传递
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对A549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宝山 姬利延 +4 位作者 王荟霞 陈森 张煜 梁莉 马力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778-1782,共5页
目的:检测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PARP-1、Bcl-2、Bcl2-xL和Caspase... 目的:检测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PARP-1、Bcl-2、Bcl2-xL和Caspase蛋白水平;酶活性底物法检测CD13活性;Hoechst33342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侧群细胞。结果:乌苯美司单药对A549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乌苯美司(100μg/mL)联合顺铂作用A549细胞24、48、72 h后,乌苯美司可显著增强8、16μmol/L顺铂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P<0.05),并呈时间依赖性,72h时,8、16μmol/L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62.06±7.60)%vs.(27.92±5.84)%和(19.22±1.57)%vs.(0.67±0.42)%(P<0.05);但对64μmol/L顺铂的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影响(P>0.05)。16μmol/L顺铂联合组细胞凋亡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乌苯美司对P53、PARP-1、Bcl-2、Bcl2-xL及Capsize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抑制A549细胞CD13活性和降低A549侧群细胞比例(P<0.05)。结论: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体外条件下显著提高低剂量顺铂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成为CD13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的增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 乌苯美司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侧群细胞
下载PDF
CD33和CD13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丹丹 夏海龙 +3 位作者 孙小梅 刘志强 张舒颖 刘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初诊的121例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CD33和CD1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21例初诊MM患者中,CD33^(+)...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初诊的121例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CD33和CD1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21例初诊MM患者中,CD33^(+)组有30例(24.8%),CD13^(+)组有12例(9.9%)。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CD33^(-)组比较,CD33^(+)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显著缩短(PFS 17.5 vs 23个月,P=0.000;OS 18.5 vs 25个月,P=0.000);与CD13^(-)组比较,CD13^(+)组MM患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也显著缩短(PFS 21 vs 22个月,P=0.012;OS 25 vs 26个月,P=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CD33和CD13均是MM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CD33:P=0.000;CD13:P=0.003)。结论:CD33和CD13均是MM患者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CD33 cd13 预后
原文传递
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13/APN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太华 刘德芳 +1 位作者 陈璐 胡宗海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882-883,共2页
目的:观察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13/APN的表达情况。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13的表达,并与健康人对比。结果: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13表达明显升高,治疗后外周血CD13的表达显著下降,CD1... 目的:观察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13/APN的表达情况。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银屑病进展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13的表达,并与健康人对比。结果: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13表达明显升高,治疗后外周血CD13的表达显著下降,CD13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t=6.4616,P<0.01)。结论:外周血CD1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外周血 cd13 表达
下载PDF
抑制c-myc基因表达对HL-60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33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龙 王湘辉 陈洁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940-1942,共3页
目的:利用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载体(Ad-AS-c-myc)抑制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33变化,了解抑制HL-60细胞c-myc表达,对细胞分化及分化抗原的影响。方法:重组Ad-AS-c-myc病毒按感染强度(MOI)为100的转染剂量... 目的:利用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载体(Ad-AS-c-myc)抑制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33变化,了解抑制HL-60细胞c-myc表达,对细胞分化及分化抗原的影响。方法:重组Ad-AS-c-myc病毒按感染强度(MOI)为100的转染剂量,转染HL-60细胞。RT-PCR检测c-myc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CD33阳性细胞率。同时对转染细胞行Wright's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d-AS-c-myc转染HL-60细胞后,c-myc基因表达降低,CD13阳性细胞率升高,CD33阳性细胞率降低。结论:抑制c-myc基因表达,使HL-60细胞CD13表达增强,CD33表达降低。细胞形态向成熟粒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 cd13 CD33 C-MYC基因 分化
下载PDF
CD13表达及其与FLT3-ITD、NPM1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琛 李东 +12 位作者 张凡 乔纯 环亚红 宋艳智 董平 夏素琴 王琼 李翠萍 张苏江 李建勇 卢应连 廖海英 隋雪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7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CD13表达及其与FLT3-ITD、NPM1突变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分析FLT3-ITD、NPM1突变的关系及其与CD1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2例AML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探讨7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CD13表达及其与FLT3-ITD、NPM1突变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分析FLT3-ITD、NPM1突变的关系及其与CD1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2例AML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AML患者CD13表达,PCR及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NPM1突变。结果:72例AML患者中68例CD13表达阳性(68/72,94.44%),经诱导化疗,44例获得完全缓解(44/68,64.71%)。CD13^+与CD13-患者相比,χ~2=2.118,P=0.148,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CD13^+的AML患者中,FLT3-ITD^+/NPM1^+双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0、P=0.000),而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FLT3-ITD^-/NPM1^+与FLT3-ITD^-/NP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0,P=0.000;χ~2=8.880,P=0.000)。FLT3-ITD^+/NPM1^-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24个月,较FLT3-ITD^-/NPM1^+与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更短。FLT3-ITD^-/NPM1^+患者的平均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高于FLT3-ITD^+/NPM1^-患者(P=0.030;P=0.000;P=0.040),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高于FLT3-ITD^-/NPM1^-患者(P=0.020;P=0.00),完全缓解为85.71%,明显高于FLT3-ITD^+/NPM1^+和FLT3-ITD^+/NPM1^-患者(χ2=8.40,P=0.000;χ2=13.45,P=0.000),中位生存期为41个月(95%CI=34.4~47.6个月),较FLT3-ITD^+/NPM1^+和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长,提示NPM1突变患者预后良好。结论:68例CD13^+患者中,FLT3-ITD^+/NPM1^+双突变患者具有高白细胞数和低CR率;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短;FLT3-ITD^-/NPM1^+患者诱导缓解率高,FLT3-ITD^+/NPM1^-较低。对于AML患者,提示可以同时分析CD13表达及FLT3-ITD和NPM1突变的情况,为AML的相关治疗提供一个更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 FLT3-ITD突变 NPM1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原文传递
以金属蛋白酶APN/CD13为靶点的抗癌药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涛 徐文方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9期660-663,共4页
关键词 cd13 靶点 金属蛋白酶 抗癌药物 APN 肿瘤细胞 生理病理 化学生物学 氨肽酶N 多肽链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中CD13与CD34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哲 史惠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CD13与CD34标记宫颈癌微血管的意义。方法:60例宫颈癌组织中,FIGOⅠ期32例,Ⅱ期28例;鳞癌45例,腺癌15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19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和CD34标记的宫颈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Ⅱ期、有盆腔淋巴... 目的:探讨CD13与CD34标记宫颈癌微血管的意义。方法:60例宫颈癌组织中,FIGOⅠ期32例,Ⅱ期28例;鳞癌45例,腺癌15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19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和CD34标记的宫颈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Ⅱ期、有盆腔淋巴转移及病理类型为腺癌的宫颈癌组织中CD13标记的MVD高于Ⅰ期、无转移病理类型为及鳞癌者(t=5.673,11.541和3.041,P<0.05),而CD34标记的MVD与宫颈癌的分期、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均无关(t=1.791,1.108和1.304,P>0.05)。结论:CD13标记的MVD可能更有助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微血管密度 cd13 CD34
下载PDF
APN/CD13对乌苯美司增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习军 林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25-1128,共4页
本研究探讨细胞表面APN/CD13在乌苯美司(bestatin)增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四氮唑蓝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及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显示... 本研究探讨细胞表面APN/CD13在乌苯美司(bestatin)增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四氮唑蓝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及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显示:APN/CD13中和抗体WM-15能够完全阻断乌苯美司对ATRA诱导分化作用的增强效应。WM-15能够部分阻断乌苯美司抑制NB4细胞P38 MAPK磷酸化的作用。100μg/ml乌苯美司呈时间依赖性抑制APL细胞株NB4细胞及MR2细胞的P38MAPK磷酸化水平,100μg/ml乌苯美司对CD13表达低下的K562细胞的P38 MAPK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100μg/ml乌苯美司不能恢复MR2细胞及难治复发患者原代APL细胞对ATRA的敏感性。结论:氨肽酶N/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可能通过细胞表面APN/CD13分子的介导抑制NB4细胞P38 MAPK的磷酸化,从而增强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N/cd13 乌苯美司 全反式维甲酸 MAPK信号途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NB4细胞
下载PDF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化疗的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艳霞 张斌 +3 位作者 王雅莉 赵晶 胡婷婷 闫慧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年第7期103-104,共2页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在儿童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B-A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80%~85%[1],临床预后比其他急性白血病较好。但在BALL中有一种变异高表达CD13的急性白血病,我们称之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在儿童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B-A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80%~85%[1],临床预后比其他急性白血病较好。但在BALL中有一种变异高表达CD13的急性白血病,我们称之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这种疾病临床预后较差,化疗时副作用大,并发症严重,因此,采取合适的护理对策,不但可减轻患儿的痛苦,还能达到满意的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 cd13 化疗效果 护理对策 变异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CD1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丽娟 吴楠 +1 位作者 尚丽新 高桂卿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8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CD13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13表达情况。结果:CD13在宫颈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1.7%、31.7%、20.0%,C... 目的:探讨CD13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13表达情况。结果:CD13在宫颈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1.7%、31.7%、20.0%,CD1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CIN及正常组织(P均<0.05)。CD1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转移、临床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CD13在宫颈癌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宫颈癌的恶性程度、指导治疗、评价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变 抗原 cd1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D13/APN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施思 廖晓龙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6期504-507,共4页
CD13/APN不仅是髓细胞表面标志,也分布于其它多种体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促血细胞分化发育、参与血管发生、调节免疫应答以及作为细胞表面受体发挥作用等方面。虽然其中很多环节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 CD13/APN不仅是髓细胞表面标志,也分布于其它多种体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促血细胞分化发育、参与血管发生、调节免疫应答以及作为细胞表面受体发挥作用等方面。虽然其中很多环节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但CD13/APN已经显示出应用于科研和临床治疗的良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APN 血细胞 血管发生 免疫应答 生物学功能 cd13 APN 细胞表面标志 细胞表面受体 分化发育
下载PDF
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并鉴定CD13特异性结合肽
16
作者 张勇 吕毅 +8 位作者 张谞丰 于良 刘昌 张妮 王浩华 万真 谢占涛 胡良硕 展翰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7-830,833,共5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可和单核细胞表面CD13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特异性短肽。方法以CD13为靶分子,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筛选,通过亲和富集法筛选表达有特异性结合肽的噬菌体,ELISA鉴定所挑选噬菌体和CD13的亲和力,根据噬菌体基因序列推导出... 目的筛选并鉴定可和单核细胞表面CD13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特异性短肽。方法以CD13为靶分子,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筛选,通过亲和富集法筛选表达有特异性结合肽的噬菌体,ELISA鉴定所挑选噬菌体和CD13的亲和力,根据噬菌体基因序列推导出多肽序列。对筛选到的并经比对分析认为有生物学特性的多肽进行人工合成,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多肽和THP-1细胞的结合情况、位置及WM15对多肽和细胞结合的阻断作用。结果经过四轮筛选,与CD13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并最终接近饱和状态。第4轮筛选后回收率与第1轮相比,富集了30倍。挑取的20个噬菌体单克隆中,经ELISA鉴定有10个和CD13的亲和力较高,有阳性意义。经比对得到2个有生物学功能的多肽序列P9、P7,它们分别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UL38、UL105基因编码的相应氨基酸序列有83%、100%相似性。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多肽P9、P7和THP-1细胞的结合位于细胞膜表面,WM15可以不同程度的阻断多肽和细胞的结合。结论成功筛选出了2条可和CD13特异性结合的短肽P9、P7,而且P9、P7可以和THP-1细胞膜表面的CD13分子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 人巨细胞病毒 噬菌体展示肽库
下载PDF
EpCAM和CD13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其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闫霞 江建新 +3 位作者 黄早早 吴超 刘平 姚弘毅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07-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干细胞标记物EpCAM和CD13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EpCAM和CD13表达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系(LO2细胞)和肝癌细胞系(Huh7,Bel-7404,Hep3B,QSG-7701细胞)中肝癌干细胞标记物Ep... 目的:探讨肝癌干细胞标记物EpCAM和CD13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EpCAM和CD13表达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系(LO2细胞)和肝癌细胞系(Huh7,Bel-7404,Hep3B,QSG-7701细胞)中肝癌干细胞标记物EpCAM和CD13的表达情况,同时建立稳定转染HBx基因的Bel-7404(Bel-7404/HBx)细胞系,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EpCAM和CD13表达情况。结果:EpCAM和CD13在不同的肝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完全不同;转染HBx基因后EpCA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2.04±0.16)和(2.03±0.25)倍;而CD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分别为对照组的(69±8)%和(55±7)%。结论:肝癌干细胞可能存在多个干细胞亚群,在不同的肝癌细胞中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不同,而HBX对不同亚群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干细胞 EPCAM cd13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转染
下载PDF
CD13^+CD7^+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18
作者 刘文生 王随照 周茂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483-485,共3页
目的 :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具有CD13+CD7+免疫表型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 (MRD)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表达CD13+CD7+独特免疫表型白血病 ,以CD13+CD7+免疫表型作为此类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标志 ,利用经特殊优化处理过的多参数... 目的 :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具有CD13+CD7+免疫表型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 (MRD)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表达CD13+CD7+独特免疫表型白血病 ,以CD13+CD7+免疫表型作为此类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标志 ,利用经特殊优化处理过的多参数流式细胞系统动态监测该免疫表型的白血病细胞数量 ,应用SPSS软件的生存分析功能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1) 18例CD13+CD7+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稳定表达 ,而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无CD13+CD7+免疫表型细胞存在 ;(2 )根据MRD水平分为 3组 ,A组 3例MRD水平低于 10 -4 ,中位生存时间 34 5 0个月 ;B组 5例MRD在 10 -3 ~ 10 -4 之间 ,中位生存时间 2 1 2 5个月 ;C组 10例CD13+CD7+白血病细胞大于 10 -3者 ,中位生存时间为 11个月 ;(3) 3组间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A组长于B组 (P =0 0 2 45 ) ,显著长于C组 (P =0 0 10 9) ,B组显著长于C组 (P =0 0 2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cd13抗原 CD7抗原 免疫表型分型 微小残留病 生存时间
下载PDF
CD133-2在急性白血病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19
作者 王述文 姚红霞 饶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CD133-2在急性白血病病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对67例不同病程急性白血病(AL)进行CD133-2的检测。结果 AL组CD133-2的阳性率(52.4%)及表达率(23.9%±2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2%±3... 目的探讨CD133-2在急性白血病病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对67例不同病程急性白血病(AL)进行CD133-2的检测。结果 AL组CD133-2的阳性率(52.4%)及表达率(23.9%±2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2%±3.9%);初治组、完全缓解期(CR)组及复发组CD133-2的阳性率分别为52.4%,0和40.0%,表达率分别为23.9%±21.5%,5.0%±6.0%和28.4%±25.6%,三组间的阳性率及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7,F=5.906,P<0.05)。初治组及复发组的CD133-2阳性率及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R组。初治患者CD34+组的CD133-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组(40.5%vs 7.1%,χ~2=8.636,P<0.05),并且CD133-2-/CD34-组的CR率则明显高于CD133-2+/CD34+组(83.3%vs 33.3%,χ~2=6.078,P<0.05)。结论初治AL患者CD133表达与CD34相关;CD133/CD34共同高表达可能是A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检测AL患者骨髓中CD133-2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复发及监测MRD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3-2 急性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CD13与CD34在宫颈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牛丽佳 赵春艳 +1 位作者 同军 王黎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CD13与CD34在宫颈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D13和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宫颈浸润癌和17例宫颈原位癌组织中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结果宫颈浸润癌Ⅰ期、Ⅱ期和宫颈原位癌中CD13抗体检测... 目的探讨CD13与CD34在宫颈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D13和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宫颈浸润癌和17例宫颈原位癌组织中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结果宫颈浸润癌Ⅰ期、Ⅱ期和宫颈原位癌中CD13抗体检测的IMVD分别为(23.50±2.27)、(28.06±2.71)、(14.12±2.96);CD34抗体检测的IMVD分别为(48.68±2.87)、(49.50±1.85)、(47.41±2.49)。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分期,Ⅰ期、Ⅱ期与0期相比,Ⅱ期与Ⅰ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34标记的IMVD,Ⅰ期、Ⅱ期与0期相比,Ⅱ期与Ⅰ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高低分化程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高低分化程度,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病理改变,鳞癌组与腺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3抗体对检测肿瘤微血管更具有特异性,CD13标记的IMVD可能为宫颈癌患者预后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微血管密度 cd13 CD34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