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对PMS体系降解的效能优化
1
作者 赵瑞 高紫璇 +6 位作者 王芙蓉 李华 张沙沙 张洁 白晓龙 赵卫星 王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氧化降解水相中的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通过有机污染物MB的氧化降解实验,探讨了CTAB与EDTA-2Na对获得BT/Co复合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CTAB与EDTA-2Na作为添加剂,对所得BT/Co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与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但催化剂表面Co^(2+)相对含量呈现出明显变化。结论当EDTA-2Na为添加剂时,所得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提高,活化PMS生成了较多的活性氧化物种,加速了MB的降解,10 min内MB的降解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 表面co^(2+)含量 催化性能
下载PDF
高分散Ru/Si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_(2)加氢中的应用
2
作者 颜琳琳 魏宇学 +2 位作者 张成华 相宏伟 李永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R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和2.0%)的催化剂(分别为0.5%Ru/Si_(3)N_(4)、1.0%Ru/Si_(3)N_(4)和2.0%Ru/Si_(3)N_(4)),并以商品氮化硅(Si_(3)N_(4)-C)为载体制备了2.0%Ru/Si_(3)N_(4)-C催化剂作为对照组。表征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测试了其在300℃、0.1 MPa下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Si_(3)N_(4)-C相比,Si_(3)N_(4)的比表面积较高(502 m^(2)/g),Si_(3)N_(4)作为载体显著提高了金属分散度,降低了金属粒径,催化剂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0.5%Ru/Si_(3)N_(4)的金属粒径较小,展现出强的H_(2)吸附能力,H难以解吸,抑制了中间物种CO加氢生成CH_(4)。随着Ru负载量增加,金属粒径增大,催化剂的CH_(4)选择性更好。Ru/Si_(3)N_(4)系列催化剂中,2.0%Ru/Si_(3)N_(4)的CH_(4)选择性较高(98.8%)。空速为10000 m L/(g·h)时,0.5%Ru/Si_(3)N_(4)的CO选择性为88.2%。与2.0%Ru/Si_(3)N_(4)相比,2.0%Ru/Si_(3)N_(4)-C的金属粒径更大,活性位点较少,活性更低。2.0%Ru/Si_(3)N_(4)和2.0%Ru/Si_(3)N_(4)-C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3.1%和9.2%。Si_(3)N_(4)有效提高了金属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通过调控Ru负载量控制催化剂金属粒径,可实现对产物CO或CH_(4)选择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u/Si_(3)N_(4)催化剂 CH_(4)选择性 co选择性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后CO异常变化研究
3
作者 史延飞 辛存林 +1 位作者 梁浩东 刘海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2-702,723,共12页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_(S)...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_(S)7.4地震前后AIRS反演的CO数据,通过滑动均值法、差值法对玛多地震前后不同尺度的CO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CO地球化学信息是可靠的。时间上,玛多M_(S)7.4地震前两个月CO浓度开始波动,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恢复平静;空间上,震中位置的CO浓度在近地面变化尤其明显,震中及附近区域的CO浓度从3月开始逐渐升高,由离散分布逐渐向震中和发震断裂带聚拢靠近,到4月底达到最大异常18.60×10-9,异常高值中心的连线与发震断层江错断裂走向、地表破裂分布一致。排除背景值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推断CO浓度异常变化是地震引起的,主要归因于地下气体释放和岩石挤压碰撞产气,气体逸散后在大气圈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玛多 M_(S)7.4地震 AIRS传感器 co柱浓度 co体积混合比
下载PDF
^(60)Co-γ射线对不同无花果品种一年生枝条的辐射效应分析
4
作者 巴哈依丁·吾甫尔 阿布来克·尼牙孜 +3 位作者 胡西旦·买买提 吕小龙 王浩淼 马会勤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1,共9页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对不同无花果品种一年生枝条死亡率、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诱变剂量,为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技术提高无花果遗传多样性、创造新种质、培育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对不同无花果品种一年生枝条死亡率、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诱变剂量,为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技术提高无花果遗传多样性、创造新种质、培育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无花果品种布兰瑞克和中华紫果一年生休眠枝为试材,采用^(60)Co-γ射线为辐照源,设置不同剂量0、30、45、60、75 Gy的辐射处理,分析辐照引起枝叶死亡率、酶活性等变化。【结果】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2个无花果品种扦插苗成活率呈下降趋势,株高、茎粗、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分枝数指标呈下降趋势,叶片长宽比差异不显著。中华紫果品种的SOD、POD、CAT等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45、60 Gy剂量时达到峰值,MDA含量呈现一直上升趋势,H_(2)O_(2)含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布兰瑞克品种的SOD、POD、CAT酶活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均呈现先降后增趋势。MDA、H_(2)O_(2)含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结论】辐射导致无花果扦插苗幼苗生长缓慢、株高矮化、茎粗变细、叶片变小、分枝减少。中华紫果的半致死辐射剂量为56 Gy,布兰瑞克为70 Gy,布兰瑞克对辐射的耐受性高于中华紫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γ射线 无花果 辐射效应 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晶格匹配Pt-Co-ZnO三元界面催化剂设计及其催化CO_(2)加氢性能
5
作者 万雅琴 张煜华 +1 位作者 李金林 王立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针对精准构建多组分固体催化剂纳米多元界面的难题,鉴于六方晶型氧化亚钴(hcp-CoO)与氧化锌(ZnO)具有超高的晶格匹配度(大于99.8%),采用晶格匹配策略定向构建Pt-Co-ZnO三元界面,设计合成了三元催化剂Pt-ZnO@CoO,并利用扫描电镜(SEM)、... 针对精准构建多组分固体催化剂纳米多元界面的难题,鉴于六方晶型氧化亚钴(hcp-CoO)与氧化锌(ZnO)具有超高的晶格匹配度(大于99.8%),采用晶格匹配策略定向构建Pt-Co-ZnO三元界面,设计合成了三元催化剂Pt-ZnO@CoO,并利用扫描电镜(SEM)、扫描透射电镜(S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等方法对其形貌、元素分布、物相结构、元素含量、还原能力和吸附能力进行了表征,进而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CO_(2)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的Pt-ZnO@CoO催化剂上,Co、Pt均高度分散于ZnO表面;催化剂经过还原处理,CoO和Pt前体被还原为纳米颗粒,从而形成Pt-Co-ZnO三元界面;Pt-ZnO@CoO催化剂对CO_(2)加氢反应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其具有高密度的界面位点、较强的还原能力和较强的CO_(2)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界面 Pt-co催化剂 co_(2)加氢 晶格匹配
下载PDF
Co/MOF-808(Zr)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有机磷化合物的降解性能
6
作者 黄艳凤 焦克楠 +2 位作者 王晓荣 潘杰 万冬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为了解决普通单金属MOFs材料几乎不能直接将双(4-硝基苯)磷酸酯(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对氨基苯酚(4-AP)的问题,通过油浴法制备出MOF-808(Zr)后,采用后修饰法将草酸钴负载于MOF-808(Zr)上,制备出Co/MOF-808(Zr)复合材料,并对所制材... 为了解决普通单金属MOFs材料几乎不能直接将双(4-硝基苯)磷酸酯(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对氨基苯酚(4-AP)的问题,通过油浴法制备出MOF-808(Zr)后,采用后修饰法将草酸钴负载于MOF-808(Zr)上,制备出Co/MOF-808(Zr)复合材料,并对所制材料进行XRD和TEM表征。结果表明:MOF-808(Zr)具有高晶体结构稳定性,Co/MOF-808(Zr)的粒径在250 nm左右且分布均匀;Co/MOF-808(Zr)通过级联反应成功将有机磷神经毒剂模拟物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4-AP,而非一般的毒性较高的降解产物对硝基苯酚(4-NP)。其最佳级联降解反应条件为:温度45℃,Co/MOF-808(Zr)剂量为2 mg/mL,底物BNPP为0.6 mmol/L,硼氢化钠0.06 mmol/L。实践得出,Co/MOF-808(Zr)在将有机磷化合物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4-AP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F-808(Zr) 级联反应 水解BNPP 氢化4-NP 有机磷化合物 降解
下载PDF
H_(2)O_(2)刻蚀MoS_(2)纳米片增强CO_(2)催化加氢性能
7
作者 周维 赵世熙 +3 位作者 谢欣雨 陆诗建 倪中海 杨菲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面S空位的构建。为开发高效构建S空位工艺,以MoS_(2)纳米片为基础,利用H_(2)O_(2)刻蚀法在其表面引入S空位,对比了H_(2)O_(2)刻蚀前后CO_(2)在常压和高压下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H_(2)O_(2)刻蚀能显著提升S空位含量,且不会改变MoS_(2)的晶相结构,也未影响S空位的化学性质,从而明显提升CO_(2)催化加氢的转化率,但不影响产物分布。在常压条件下,S空位主要催化CO_(2)解离加氢为CO,选择性达96%以上;而在高压(5 MPa)低温(180℃)条件下能以较高的选择性(79%)催化CO_(2)加氢为甲醇,升高反应温度会提升CO_(2)转化率,但甲醇的选择性会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甲烷的生成。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构造S空位的制备工艺,为MoS_(2)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纳米片 H_(2)O_(2)刻蚀 S空位 co_(2)加氢 甲醇 co
下载PDF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CO/CO_(2)/H_(2)S浓度同步在线测量研究
8
作者 张学军 陈勤根 +3 位作者 杨展 邓琴 贺拴玲 彭志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16,共5页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riott池,在室温低压下,开展不同CO/CO_(2)浓度配比下三种气体吸收率同步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吸收率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相对误差在6.82%以内,测量结果可靠性较高;然后对不同浓度CO/CO_(2)(0~2000μL·L^(-1))、H_(2)S(0~20μL·L^(-1))进行动态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对三种组分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浓度 co_(2)浓度 H_(2)S浓度 同步测量
下载PDF
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Co-Cr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波 刘艺 夏书标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热处理不仅可以消除激光增材制造材过程中的热应力,还可以调控材料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选区激光熔化Co-Cr合金微观组织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打印态下合金组织为γ奥氏体,基体中存在大量层... 热处理不仅可以消除激光增材制造材过程中的热应力,还可以调控材料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选区激光熔化Co-Cr合金微观组织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打印态下合金组织为γ奥氏体,基体中存在大量层错和亚晶界组织,以及少量四方σ-CoCr沉淀相;在1150℃下保温1 h,发生γ-ε转变,ε马氏体含量为10.4%(V/V),同时沉淀相由四方σ相转变为六方Co_(3)W(Mo)_(2)Si相;再经过800℃处理2 h后,马氏体含量进一步增加至15.5%(V/V),同时沉淀相数量增加且尺寸增大。热处理后的沉淀相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材料的硬度从31 HRC提高至38 HRC,屈服强度从848 MPa提高至1119 MPa。本研究可以为研究激光选区熔化Co基合金组织与性能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co-Cr合金 热处理 沉淀相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氩气和氪气磁控溅射对Zr-Co-RE薄膜微观结构和吸氢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超 马占吉 +3 位作者 何延春 杨拉毛草 王虎 李得天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了获得吸气性能较好的Zr-Co-RE(RE为La和Ce稀土元素)吸气剂薄膜,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氩气和氪气气氛中,通过改变沉积气压研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Zr-Co-RE薄膜。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溅射气压下溅射气氛对... 为了获得吸气性能较好的Zr-Co-RE(RE为La和Ce稀土元素)吸气剂薄膜,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氩气和氪气气氛中,通过改变沉积气压研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Zr-Co-RE薄膜。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溅射气压下溅射气氛对薄膜结构的影响;采用动态定压法分别测试了在氩气和在氪气中沉积的薄膜的吸氢性能,分析了溅射气氛和薄膜结构对吸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气压下,用氩气溅射沉积的薄膜较致密,用氪气溅射沉积的薄膜表面分布有较多的团簇结构和裂纹结构,薄膜呈明显的柱状结构,且柱状组织间分布着大量的界面和间隙,为气体扩散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随着氩气和氪气气压增大,薄膜含有更多的裂纹和间隙结构,连续性柱状结构生长更明显,裂纹更深更宽,比表面积更大,有利于提高薄膜的吸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co-RE薄膜 直流磁控溅射 氪气 溅射气压 微观结构 吸氢性能
下载PDF
^(60)Co-γ辐射对2种锦带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张洁 宋佳宝 史宝胜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了探究辐射诱变对“白花锦带花”和“锦带花”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剂量(0~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白花锦带花”与“锦带花”休眠期种子,观测辐射对锦带花生长的影响,测定其生长量及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 为了探究辐射诱变对“白花锦带花”和“锦带花”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剂量(0~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白花锦带花”与“锦带花”休眠期种子,观测辐射对锦带花生长的影响,测定其生长量及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指标、光合作用参数、SOD、POD、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辐射剂量的增大,苗高、叶长、叶宽、节间距、叶绿素荧光、光合作用参数、SOD活性、POD活性出现了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0 Gy时到达了峰值。同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MDA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在(2 Gy/min)剂量率的辐射条件下“白花锦带花”种子较适宜的诱变剂量为50 Gy,而“锦带花”以50~100 Gy最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锦带花 锦带花 ^(60)co-γ射线 辐射育种
下载PDF
低变质煤CO来源及防控技术研究
12
作者 王永敬 王坤 +2 位作者 陈洋 师吉林 秦乐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了研究低变质煤CO来源,降低煤层自然发火风险;以大南湖一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实验模拟及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3#煤层CO赋存、开采及割煤中CO产生规律及回风隅角CO来源占比等规律。结果表明:煤在无氧下粉碎,煤分子共... 为了研究低变质煤CO来源,降低煤层自然发火风险;以大南湖一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实验模拟及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3#煤层CO赋存、开采及割煤中CO产生规律及回风隅角CO来源占比等规律。结果表明:煤在无氧下粉碎,煤分子共价键断裂生成的大量官能团、自由基相互作用产生极少量CO;煤在有氧下粉碎,产生大量CO,随煤样比表面积增大,CO体积分数随之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采煤机割煤中产生高温使煤体发生氧化产生CO体积分数为(30~50)×10^(-6);回风隅角CO来源于采空区的CO体积分数占回风隅角CO总体积分数的28%,70%以上的CO来源于生产时期后溜破碎煤体氧化。根据低变质煤CO来源,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架后喷洒CO复合抑制剂、采空区压注冷氮及漏风封堵等综合防控措施,使回风隅角及回风流CO体积分数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煤 自然发火 程序升温 co赋存 复合抑制剂
下载PDF
改进7N喷头阻隔CO扩散有效性的模拟研究
13
作者 梁天水 侯钰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为弥补常规组合式喷头存在的挡烟空隙不足,在普通7N喷头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一种侧喷式7N喷头,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下游截面处CO总质量通量、流场分布以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验证了改进喷头挡烟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 为弥补常规组合式喷头存在的挡烟空隙不足,在普通7N喷头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一种侧喷式7N喷头,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下游截面处CO总质量通量、流场分布以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验证了改进喷头挡烟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进喷头在不同火源功率、流量、粒径下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普通喷头形成的雾幕能够有效降低通道温度,但并不能阻隔CO的扩散。在同样条件下,改进后的雾幕能够有效抑制CO蔓延,降温能力也有所提高,且其作用效果随喷头流量的增大更加显著。在流量为11.42 L/min时,下游CO质量通量及最高温度较改进前分别降低了71.64%、30.05%;即使火源功率增大至5 MW,改进后的雾幕仍能有效限制CO扩散;总体来看,粒径对CO的阻挡影响并不明显,对2 MW火灾的降温效果也在粒径200 m时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喷头 喷头流量 粒径 co 温度
下载PD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inuous and Cyclic Method on CO2-ECBM
14
作者 Theodora Noely Tambaria Yuichi Sugai 《Natural Resources》 2024年第3期69-81,共13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O<sub>2</sub> injection methods on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ly injecting CO<sub>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O<sub>2</sub> injection methods on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ly injecting CO<sub>2</sub> versus injecting CO<sub>2</sub> that had been soaked for two weeks. The objective was to ascertain which approach was more successful in enhancing CO<sub>2</sub>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CO<sub>2</sub>-ECBM).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injecting 3 MPa of CH<sub>4</sub> into dry coal samples, allowing it to adsorb until reaching equilibrium, and then injecting 5 MPa of CO<sub>2</sub> to recover adsorbed CH<sub>4</sub>. The continuous method recovered CH<sub>4</sub> without detectable effluent concentration for 5 hours, but desorption efficiency was only 26% due to fast flow.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cyclic method was only 12%, indicating trapped CH<sub>4</sub>. A comparison of desorption efficiency per unit of time shows the continuous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yclic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e continuous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desorption of CH<sub>4</sub>, and its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briefly soaking CO<sub>2</sub> on coal and then reinjecting it to maximize CH<sub>4</sub> recovery. It is advisable to limit the soaking time to prevent excessive swelling of the coal matrix, which can hinder seam flow and harm long-term gas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co2 Injection Desorp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Convergenc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Cutoff Energies and Ab Initio Studies of Adsorption of CO on W and Pt
15
作者 Sathya Hanagud Roussislava Zahariev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ams of 1950s, to understand the adsorption of CO on W surfaces, changed to ab initio studies in 2000s. The goals were to seek improv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Most of the studies were ba...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ams of 1950s, to understand the adsorption of CO on W surfaces, changed to ab initio studies in 2000s. The goals were to seek improv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Most of the studies were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any studies also used programs, such as VASP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and CPMD. The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used plane wave approximations. This needed studies with selection of K points and cutoff energy selection to assure convergence in energy calculation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from 2006 to 2022 indicate that the cutoff energies were selected arbitrarily without any needed convergence studies. By selecting a published 2006 paper, this paper has clearly showed that an arbitrary selection of cutoff energy, such as 460 eV, is not in the range of, cutoff energies that assure convergence of energy calculations, with ab initio methods and have indicated correction procedur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Adsorption Tungsten and Pt surfaces Cutoff Energy Selection convergence of Ab Initio Energy
下载PDF
基于超材料设计实现C/Co复合材料的超宽带吸收
16
作者 王啸坤 过勐超 +5 位作者 梁磊磊 李威 唐东明 张豹山 叶建东 杨燚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热解法合成了C/Co复合材料,在材料质量填充浓度为35%时,观察到其具有优异的介电频散性能。当材料厚度2.5 mm时,该复合材料在11.2 GHz的最小反射率为-23.7 dB,小于-10 dB的带宽为3.8 GHz。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体的吸波... 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热解法合成了C/Co复合材料,在材料质量填充浓度为35%时,观察到其具有优异的介电频散性能。当材料厚度2.5 mm时,该复合材料在11.2 GHz的最小反射率为-23.7 dB,小于-10 dB的带宽为3.8 GHz。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体的吸波性能,利用全介质超材料的设计对吸收体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此方法成功地将小于-10 dB的吸收带宽扩展到15 GHz(7.0~22.0 GHz)。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o化合物 微波吸收 宽带吸收 超材料
下载PDF
Co/SAPO-34催化剂在MTO反应中催化性能和积炭行为
17
作者 李宁 褚睿智 +6 位作者 吴佳欣 孟献梁 吴国光 李晓 李伟松 江晓凤 俞时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针对SAPO-34分子筛在MTO反应中烯烃选择性低和易于酸性积炭失活的问题,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向SAPO-34分子筛孔道内引入金属Co,系统考察了Co的加入量对Co/SAPO-34催化剂在MTO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积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Co可以作为脱氢... 针对SAPO-34分子筛在MTO反应中烯烃选择性低和易于酸性积炭失活的问题,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向SAPO-34分子筛孔道内引入金属Co,系统考察了Co的加入量对Co/SAPO-34催化剂在MTO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积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Co可以作为脱氢反应中心位点,削弱氢离子转移作用,抑制烷烃的生成,进而有效提高反应烯烃选择性;同时Co金属的引入可以精密调控SAPO-34分子筛表面酸中心强度,提高弱酸/强酸比例,进而削弱强酸中心的积炭作用,抑制催化剂的积炭失活。结合NH_(3)-TPD、H_(2)-TPD、氮气物理吸脱附、TG、XPS、GC-MS等表征方法,深入探讨Co/SAPO-34催化剂在MTO反应中的积炭行为,发现多甲基苯类关键积炭前体优先沉积于微孔和强酸位点,并显著促进稠环芳烃的生成,而相对较大的孔体积以及适量的弱酸浓度可以协同促进积炭前体的分解转化,抑制稠环芳烃等硬积炭物种的形成。积炭速率计算表明,具有适量酸性和孔道结构的Co 0.5/SAPO-34的甲醇转化率及低碳烯烃选择性最高,催化寿命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APO-34 浸渍 甲醇制烯烃 积炭 失活 选择性
下载PDF
纳米碳片负载Mott-Schottky型Co/Co_(9)S_(8)异质结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18
作者 方瑜 李靖 +4 位作者 孔维超 周雪 徐林 孙冬梅 唐亚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0,共7页
以K_(3)[Co(CN)_(6)]为Co源,硫脲为S源,富含-OH和-NH_(2)的天然亲水性高分子壳聚糖为碳源,通过形成CS-K_(3)[Co(CN)_(6)]水凝胶将Co前驱体和S源均匀分布于C前驱体中。水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金属Co离子与壳聚糖中-NH_2的配位交联以... 以K_(3)[Co(CN)_(6)]为Co源,硫脲为S源,富含-OH和-NH_(2)的天然亲水性高分子壳聚糖为碳源,通过形成CS-K_(3)[Co(CN)_(6)]水凝胶将Co前驱体和S源均匀分布于C前驱体中。水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金属Co离子与壳聚糖中-NH_2的配位交联以及Co离子之间通过-CN的桥接作用。得益于均匀分散的前驱体和后续热解处理初期形成的Co的催化作用,通过简单地调控Co与S的原子比,原位构建出均匀镶嵌有Co/Co_(9)S_(8)异质结的N,S共掺杂富含微孔的碳纳米片(Co/Co_(9)S_(8)@N,S-CNSs)。采用SEM、TEM、BET、XRD、Raman、XPS和电化学工作站等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形貌、组成和结构以及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形成的Mott-Schottky型Co/Co_(9)S_(8)异质界面有效地调控了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特性;二维掺杂多孔碳纳米片的负载使活性位点更加均匀分散,同时提供了高速的电子和传质通道,也避免了活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迁移聚集。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合成的Co/Co_(9)S_(8)@N,S-CNSs复合催化剂具有了更优的催化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催化碱性析氧反应/OER的过电位仅为304 mV,优于商业化的RuO_(2)催化剂。该研究为发展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廉价过渡金属催化剂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o_(9)S_(8) Mott-Schottky N S共掺杂碳纳米片 过渡金属电催化剂
下载PDF
真空紫外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降解罗丹明B
19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朱先胜 陈彩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2+)和PMS投加量分别为15μmol/L、0.5 mmol/L的条件下,VUV/Co^(2+)/PMS体系反应10 min,RhB去除率可达99.1%.VUV/Co^(2+)/PMS体系对RhB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k)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溶液初始pH对反应速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H减小,反应速率也同时减小.投加量为30 mmol/L的HCO_(3)^(−)、Cl^(−)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对照组,RhB去除率由99.1%分别降至66.0%、84.2%,而NO_(3)^(−)和SO_(4)^(2−)抑制作用不显著;印染助剂柠檬酸钠也会显著抑制RhB降解.③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VUV/Co^(2+)/PMS体系中存在的氧化物种包括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④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结果,初步推断RhB分子降解主要通过活性氧(ROS)攻击造成共轭结构破坏和N-位脱乙基等作用.另外,对总有机碳(TOC)进行测试,30 min时RhB矿化度可达到43.8%.研究显示,VUV/Co^(2+)/PMS体系能够有效去除R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 co^(2+) 过硫酸氢钾 罗丹明B 活性氧
下载PDF
面向工业气源中COS水解转化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晋斌 时培祥 +5 位作者 赵彬 武蒙蒙 苗茂谦 吕永康 上官炬 秦志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4-478,488,共6页
综述了COS水解催化剂载体与活性组分对其催化性能的调控作用、水解机理以及工业气氛中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因素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氧化铝基复合载体负载碱金属活性组分所制备的COS水解催化剂能更好的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COS水... 综述了COS水解催化剂载体与活性组分对其催化性能的调控作用、水解机理以及工业气氛中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因素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氧化铝基复合载体负载碱金属活性组分所制备的COS水解催化剂能更好的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COS水解反应具有明显的碱催化特征,工业气氛中的CO_(2)与O_(2)气氛浓度对水解催化剂的抗氧耐酸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单质硫的生成和/或催化剂表面的硫酸盐化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催化剂失活因素分析,定向调控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制备高活性及高抗氧耐酸性能的新型COS水解催化剂与基于工业气源及水解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优选下的水解催化反应工艺参数相结合来延长催化剂的寿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coS) 负载型水解催化剂 三氧化二铝载体 水解机理 失活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