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氮掺杂活性炭的制备和CO_(2)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黄玉 方梦祥 +3 位作者 余鹏 吕通 岑建孟 夏芝香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以量化分析多因素耦合作用对活性炭产率和不同温度下(25℃,50℃和75℃)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并且在此实验设计基础上利用线性拟合方法预测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单因素依次为掺氮比(尿素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温度、碱碳比(KOH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的耦合作用影响最显著,碱碳比是影响活性炭CO_(2)吸附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但随吸附温度升高其他因素影响显著性增强;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可以进行相互预测,且相邻温度下CO_(2)吸附量之间的预测效果更好;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650℃、活化时间1.25 h、碱碳比2.5、掺氮比0.3,相应的活性炭产率可达59.316%,在25℃,50℃和75℃下CO_(2)吸附量分别为3.474 mmol/g,2.355 mmol/g,1.358 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优化 活性炭 产率 co_(2)吸附性能
下载PDF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吸附CO_(2)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明扬 王延铭 +1 位作者 杨启山 于戈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0-273,279,共5页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总结了提高CO_(2)捕获能力的方法,同时分析了Ln-MOFs材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Ln-MOFs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 稀土 co_(2)吸附 配体 捕获
原文传递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氧化镁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
3
作者 田甜 张学奇 +3 位作者 王玉清 于戈文 丁健 赫文秀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_(3)),用于CO_(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_(3)吸附剂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_(3)样品上CO_(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_(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_(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容量达0.02 mmol/g,200℃吸附60 min,370℃脱附15 min条件下,该吸附剂稳定循环使用5次后,CO_(2)吸附容量仍保持不变。结合N 2物理吸附、热重、FT-IR、XRD、SEM-EDX等表征手段,阐明MgO/POL-PPH_(3)吸附剂上吸附CO_(2)的构效关系。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采用浸渍煅烧法不同煅烧温度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上CO_(2)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不同煅烧时间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包括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行为以化学吸附为主。高比表面积及多级孔道结构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及CO_(2)传输与扩散,进而增大MgO/POL-PPH_(3)吸附剂的CO_(2)吸附容量。MgO在载体上高度分散也有利于增强与CO_(2)的接触,以加快CO_(2)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 MgO吸附 co_(2)捕集 co_(2)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熔盐改性氧化镁吸附剂制备及固定床低浓度CO_(2)吸附捕集
4
作者 邱宇烜 李平 +1 位作者 邵历强 苗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7,共9页
针对吸附法捕集烟道气CO_(2)成本和能耗较高问题,研究采用六水氯化镁和碳酸氢钠通过沉淀法制备碱式碳酸镁并煅烧制得氧化镁粉体,再通过硝酸钠和碳酸钠浸渍改性并成型为(Na NO_(3))_(0.1)-Mg O和(Na NO_(3))_(0.1)(Na_(2)CO_(3))_(0.05)-... 针对吸附法捕集烟道气CO_(2)成本和能耗较高问题,研究采用六水氯化镁和碳酸氢钠通过沉淀法制备碱式碳酸镁并煅烧制得氧化镁粉体,再通过硝酸钠和碳酸钠浸渍改性并成型为(Na NO_(3))_(0.1)-Mg O和(Na NO_(3))_(0.1)(Na_(2)CO_(3))_(0.05)-Mg O颗粒状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两种吸附剂颗粒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热重实验评估了CO_(2)吸附/解吸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进行了硝酸钠/碳酸钠改性氧化镁吸附剂颗粒填充床低浓度CO_(2)气体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分析了氧化镁表面负载的硝酸盐和碳酸盐对低浓度CO_(2)条件下捕集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在300℃左右,硝酸钠能够在氧化镁表面形成熔盐层,显著强化了CO_(2)吸附性能;硝酸钠熔盐层内存在CO_(2)扩散阻力,需要一定的CO_(2)分压作为通过熔盐层所需的传质推动力,进而降低了低浓度CO_(2)吸附量;碳酸钠的添加可降低CO_(2)通过熔盐层所需的传质推动力,提高低浓度CO_(2)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氧化镁吸附 固定床 co_(2)捕集 熔盐改性氧化镁吸附
下载PDF
地质埋存下CO_(2)在盖层中吸附扩散行为的微观机理研究
5
作者 李雪 刘利 +2 位作者 赫文豪 张润青 王晓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中二氧化碳(CO_(2))地质埋存的关键问题,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对CO_(2)在SiO_(2)纳米狭缝中的吸附扩散行为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研究表明:在SiO_(2)纳米狭缝中,C... 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中二氧化碳(CO_(2))地质埋存的关键问题,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对CO_(2)在SiO_(2)纳米狭缝中的吸附扩散行为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研究表明:在SiO_(2)纳米狭缝中,CO_(2)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强,且亲水性的SiO_(2)纳米狭缝比亲油性SiO_(2)纳米狭缝的CO_(2)吸附量大;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加,CO_(2)吸附和扩散能力也逐渐增强。此外,根据吸附能、吸附高度和电荷转移量等参数分析了CO_(2)在不同润湿性SiO_(2)表面吸附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为理解不同岩石物性的SiO_(2)狭缝表面与CO_(2)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见解,这对于解释CO_(2)分子在盖层中的吸附机理以及在地层中的长期封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扩散 温度压强 润湿性 微观机理
下载PDF
氨基改性介孔分子筛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琳瑄 魏建文 朱红祥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13-15,共3页
人为CO_(2)排放量持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的情况仍为当今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氨基改性介孔分子筛因具有CO_(2)吸附量高、吸附速率快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用胺对一系列常见的介孔分子筛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 人为CO_(2)排放量持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的情况仍为当今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氨基改性介孔分子筛因具有CO_(2)吸附量高、吸附速率快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用胺对一系列常见的介孔分子筛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的CO_(2)吸附性能。还分别讨论了物理浸渍、化学嫁接和双功能化对分子筛改性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后对氨基改性介孔分子筛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 介孔分子筛 co_(2)吸附
下载PDF
碱金属修饰的萘炔/萘二炔对CO_(2)选择性吸附分离的理论计算
7
作者 赵杰 刘森 +2 位作者 殷齐康 鲁效庆 王兆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2,共8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不同碱金属(alkali metal,AM,包括Li、Na、K)修饰提升萘炔(naphyne,NY)和萘二炔(naphdiyne,NDY)的CO_(2)吸附分离性能。通过结合能和结构的电子性质分析发现,AM修饰的NY和NDY具有...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不同碱金属(alkali metal,AM,包括Li、Na、K)修饰提升萘炔(naphyne,NY)和萘二炔(naphdiyne,NDY)的CO_(2)吸附分离性能。通过结合能和结构的电子性质分析发现,AM修饰的NY和NDY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298 K、100 k Pa的条件下,Li修饰的萘二炔(Li-NDY)表现出高达11.37 mmol·g^(-1)的CO_(2)吸附量和430.85的CO_(2)选择性(优于N_(2))。同时,利用气体吸附密度分布揭示了不同AM修饰的NY/NDY(AM-NY、AM-NDY)具有高吸附量的原因,以及二者作用效果差异的本质。最后,从吸附热、库仑和范德瓦耳斯相互作用等角度详细说明了AM引入的改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碳材料 co_(2)吸附分离 密度泛函理论 巨正则蒙特卡洛
下载PDF
封闭空间煤心固碳过程CO_(2)吸附-运移特征
8
作者 司小昆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煤储层注CO_(2)过程中,CO_(2)的扩散和吸附进展缓慢,不同注气压力下吸附-运移时效特征对设计煤层封存CO_(2)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双能X射线CT扫描,并计算分析了煤储层在围压下注气前后煤心密度变化和CO_(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煤... 煤储层注CO_(2)过程中,CO_(2)的扩散和吸附进展缓慢,不同注气压力下吸附-运移时效特征对设计煤层封存CO_(2)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双能X射线CT扫描,并计算分析了煤储层在围压下注气前后煤心密度变化和CO_(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心的不同区域,气体以不同的速度运移,扩散和吸附进展缓慢;煤心中平均CO_(2)浓度随时间和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而增加,CO_(2)浓度从注气端向出口段沿煤心轴向几乎单调下降;煤心中CO_(2)浓度分布不均匀,煤心密度较高区域CO_(2)浓度越低(矿物质影响),煤基质密度较小处CO_(2)浓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煤储层 co_(2)封存 co_(2)运移 注气压力 围压 CT扫描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许汐龙 方嘉 +3 位作者 衣程程 王柯鉴 王佳欣 韩志强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由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O_(2)是对温室效应影响最大的气体。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对CO_(2)的减排与控制,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碳的捕集至关重要。金属有机骨... 由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O_(2)是对温室效应影响最大的气体。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对CO_(2)的减排与控制,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碳的捕集至关重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CO_(2)的捕集。本文阐述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合成方法以及改性方法的优缺点,探讨该材料吸附CO_(2)的机制,并对比在单组分和多组分条件下的吸附效果,提出使用醋酸盐或者氯化氢辅助加热优化传统水热法,以及使用不同氨基种类和氨基负载优化改性方法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最后展望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剂的前景,为进一步开展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技术 金属有机骨架 改性 水热法 氨基功能化
下载PDF
CO_(2)吸附捕集技术研究综述
10
作者 方嘉 许汐龙 +5 位作者 衣程程 王柯鉴 田维 左子农 韩伟强 韩志强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9-69,106,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广泛关注,CO_(2)的减排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CO_(2)捕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CO_(2)减排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多个领域和行业中实现了应用,其中吸附法的应用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广泛关注,CO_(2)的减排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CO_(2)捕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CO_(2)减排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多个领域和行业中实现了应用,其中吸附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对CO_(2)吸附捕集技术的吸附原理、应用领域、应用条件、应用方法以及具备的优势和挑战进行综述,分析不同行业CO_(2)排放的原理、排放的温度、压力以及气体组分,并对比不同行业热门吸附剂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CO_(2)吸附捕集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捕集技术 应用领域 应用条件 应用方法
下载PDF
DETA功能化多孔颗粒吸附CO_(2)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明君 亓冠圣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7-20,4,共5页
为实现绿色、高效碳捕集,本研究利用生产废渣合成多孔颗粒,并通过二乙烯三胺(DETA)功能化以提高其CO_(2)吸附性能。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新型吸附剂进行表征,利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测试了其CO_(2)吸附特性。结果... 为实现绿色、高效碳捕集,本研究利用生产废渣合成多孔颗粒,并通过二乙烯三胺(DETA)功能化以提高其CO_(2)吸附性能。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新型吸附剂进行表征,利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测试了其CO_(2)吸附特性。结果表明,DETA的持续负载未破坏颗粒的多级孔结构;多孔颗粒的最佳DETA负载量为25%,CO_(2)吸附能力较功能化前显著提高,常温常压下CO_(2)吸附量可达87.25 mg/g。红外测试证实了氨基甲酸酯的生成,吸附动力学显示了化学吸附的主导地位,吸附剂对CO_(2)具备良好的吸附选择性。本研究有助于促进生产废料的综合利用以及推动碳捕集工艺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颗粒 胺功能化 co_(2)吸附
下载PDF
一锅法制备MgO/蓝藻基碳介孔复合材料及CO_(2)吸附性能研究
12
作者 夏煜涛 韩林松 +5 位作者 史梦婷 张汉雨 廖永旭 丁波 齐佳慧 金效齐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一锅法,以KOH活化后的蓝藻粉为碳源,以六水硝酸镁为镁源,通过简单研磨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MgO/C复合材料,并探究了镁源和碳源的投料比对介孔MgO/C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法、N_(2)等温吸脱附曲线法、扫描电镜法、红... 采用一锅法,以KOH活化后的蓝藻粉为碳源,以六水硝酸镁为镁源,通过简单研磨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MgO/C复合材料,并探究了镁源和碳源的投料比对介孔MgO/C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法、N_(2)等温吸脱附曲线法、扫描电镜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现代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gO/C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随着MgO负载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CO_(2)等温吸附性能研究表明,氧化镁与碳复合后对CO_(2)吸附能力有明显的改善,样品的孔结构对CO_(2)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粉 介孔MgO/C复合材料 co_(2)吸附
下载PDF
改性赤泥吸附剂吸附低浓度CO_(2)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文俊 杨岚 +2 位作者 张艳 方宏萍 刘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98-2805,共8页
以赤泥(RM)为原料,采用酸碱预处理方法制备了介孔赤泥材料(MRM),并以其为载体,利用浸渍法负载MgO以期增加碱性活性位点,通过BET,XRF,XRD,CO_(2)-TPD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MRM的比表面积较RM提高了约28倍,孔结... 以赤泥(RM)为原料,采用酸碱预处理方法制备了介孔赤泥材料(MRM),并以其为载体,利用浸渍法负载MgO以期增加碱性活性位点,通过BET,XRF,XRD,CO_(2)-TPD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MRM的比表面积较RM提高了约28倍,孔结构丰富,物相组成分析表明以赤铁矿为主.负载MgO后,孔结构被堵塞,其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着Mg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对5%MgO/MRM吸附剂通过XRD检测结果未发现MgO,表明Mg在吸附剂中分散性较好.当吸附温度为30℃,酸碱预处理赤泥的CO_(2)吸附容量为1.54mg/g,而5%MgO/MRM的吸附容量为2.26mg/g,说明负载MgO后,碱性活性位点数量明显增加,化学吸附作用增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降低.CO_(2)-TPD测试结果表明,MRM和5%MgO/MRM均以化学吸附为主,主要形成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MGO co_(2)吸附 Mg
下载PDF
微波辐照木质素浸渍生物炭吸附CO_(2)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学杨 徐浩亮 +3 位作者 戴欢涛 游新秀 韦赵龙 曹苓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27-4436,共10页
以木质素钙为前驱体浸渍生物炭并进行微波辐照活化获得浸渍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SEM、FTIR、Raman等对生物炭进行表征,而后考察了生物炭吸附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浸渍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均随浸渍比的降低呈现先上升后... 以木质素钙为前驱体浸渍生物炭并进行微波辐照活化获得浸渍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SEM、FTIR、Raman等对生物炭进行表征,而后考察了生物炭吸附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浸渍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均随浸渍比的降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浸渍比过高会导致木质素钙团聚并堵塞生物炭孔隙,而少量木质素钙浸渍后会调变生物炭孔隙改善微孔结构.浸渍生物炭对CO_(2)的吸附量可达123.11mg/g,相关性分析表明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是影响CO_(2)吸附的主要因素.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吸附过程符合Avrami模型,表明CO_(2)吸附过程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等温线拟合结果显示当木质素钙浸渍量较少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而提高浸渍比后则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适量木质素钙浸渍可以在生物炭表面形成更均匀的微孔吸附点位.循环实验发现,浸渍生物炭经10次连续吸附-脱附后仍保持98.22%~98.98%的吸附能力,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综上,微波辐照木质素钙浸渍生物炭是一种具有潜力的CO_(2)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co_(2)吸附 微波辐照 木质素 浸渍
下载PDF
胺改性分子筛吸附CO_(2)的研究
15
作者 魏炜 陈俊营 +2 位作者 刘凤霞 许晓飞 刘志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28-232,共5页
利用浸渍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胺基功能化材料对13X分子筛进行功能化改进;在PEI中添加Span80或PEG200对13X分子筛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分子筛对CO_(2)的吸附性能。利用XRD和FT-IR证明了PEI和Span80/PEG200的成功附着。Span80和PEG200的... 利用浸渍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胺基功能化材料对13X分子筛进行功能化改进;在PEI中添加Span80或PEG200对13X分子筛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分子筛对CO_(2)的吸附性能。利用XRD和FT-IR证明了PEI和Span80/PEG200的成功附着。Span80和PEG200的加入显著改善了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增加的最大CO_(2)吸附比例分别为21.97%、16.74%。改性后分子筛在70℃时对CO_(2)吸附具有较高水平,为吸附剂在碳捕集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胺改性 浸渍法 13X分子筛 聚乙烯亚胺
原文传递
废弃物衍生多孔炭的制备及对CO_(2)吸附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设计
16
作者 王夫美 侯艺航 +4 位作者 曾亚军 邹一乐 沈伯雄 张芝昆 许连飞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3年第6期79-84,共6页
为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以及以废制废的环保意识,在双碳背景下,设计了以固体废物为原材料制备多孔炭应用于CO_(2)吸附分离研究的综合实验。首先分别以生活垃圾和玉米芯为原材料制备了热解炭,并利用K2CO3活化得到多孔炭吸附材料... 为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以及以废制废的环保意识,在双碳背景下,设计了以固体废物为原材料制备多孔炭应用于CO_(2)吸附分离研究的综合实验。首先分别以生活垃圾和玉米芯为原材料制备了热解炭,并利用K2CO3活化得到多孔炭吸附材料;然后采用孔结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了综合表征分析,研究了多孔炭吸附分离CO_(2)性能。该实验涉及固体废物基多孔炭材料制备、表征测试和吸附性能探究等多个环节,将基础教学内容与科研热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农业废弃物 多孔炭 co_(2)吸附 综合实验
下载PDF
叶酸衍生碳的制备及其CO_(2)捕获性能研究
17
作者 董昱华 廖可宜 +6 位作者 曾雅纯 苏婷婷 步亚倩 邱婷群 惠伟 肖小雨 易绣光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温室气体CO_(2)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高容量捕获CO_(2)主要用于缓解环境污染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环状碳酸酯,因此,实现CO_(2)高容量捕获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本工作采用来源广泛、廉价易得... 温室气体CO_(2)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高容量捕获CO_(2)主要用于缓解环境污染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环状碳酸酯,因此,实现CO_(2)高容量捕获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本工作采用来源广泛、廉价易得的叶酸作为前驱体,以KOH为活化剂,通过碳化—活化法获得CO_(2)吸附性能优异的叶酸衍生多孔碳。首先,采用BET、SEM、SEM-EDS、XRD、Raman和XPS表征系统研究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物性、纹理和结构特征。随后,通过1 bar 0℃和1bar 25℃的CO_(2)吸附实验评估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CO_(2)吸附性能。最后,详细探究了叶酸衍生多孔碳的物化属性和多孔特性在CO_(2)吸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我国实施“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工业领域实现负碳汇目标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多孔碳 活化剂 氮掺杂 co_(2)吸附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的NO/CO_(2)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磊 胡洁 +3 位作者 李豪 翟颖 张哲 唐富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230,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制备含Co、Mn双金属节点的MOF-74材料,研究了室温下对NO的吸附性能,并通过IAST和穿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双金属Mn_(0.2)Co_(0.8)-MOF-74具有典型的MOF-74晶体结构,对NO的吸附量达到160.3cc/g,比单金...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制备含Co、Mn双金属节点的MOF-74材料,研究了室温下对NO的吸附性能,并通过IAST和穿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双金属Mn_(0.2)Co_(0.8)-MOF-74具有典型的MOF-74晶体结构,对NO的吸附量达到160.3cc/g,比单金属Mn-MOF-74提高了约19.4%。在低吸附分压时,NO/CO_(2)的理想溶液吸附(IAST)理论吸附选择性最大可达到397,经过5次循环吸附-脱附实验后的再生性能优良。模拟烟气的双组分穿透实验中,Mn_(0.2)Co_(0.8)-MOF-74对NO/CO_(2)的吸附分离性能达到35.5,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NO吸附分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NO/co_(2)吸附分离 吸附选择性 穿透实验
原文传递
以高岭土为铝源合成ZSM-5分子筛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鲁景山 方亚平 +3 位作者 迪丽努尔·艾力 苗聪慧 廖正坤 艾沙·努拉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9,共10页
ZSM-5分子筛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其已在催化领域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同时又因为分子筛孔径分布均一,其晶体孔穴内部极性较强,而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水和大气中绝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可再生、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型吸附... ZSM-5分子筛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其已在催化领域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同时又因为分子筛孔径分布均一,其晶体孔穴内部极性较强,而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水和大气中绝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可再生、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型吸附材料。以热活化的高岭土为铝源,通过增加合成凝胶中外部硅源的添加量来调节样品硅铝比,且在没有无机碱(氢氧化钠)的情况下,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在有机模板剂和晶种的共同作用下,高效合成自堆积ZSM-5分子筛,并将其用于CO_(2)吸附。结果表明较优的合成条件为:晶种添加量(w)3%,模板剂TPAOH,n(TPAOH)/n(SiO_(2))=0.3,晶化温度170℃,晶化时间2 h,硅铝比15。在该条件下合成的分子筛对CO_(2)的吸附性能优于商品ZSM-5分子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ZSM-5 合成条件 co_(2)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