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化学助剂强化CO_(2)埋存实验设计
1
作者 王文东 王程伟 +3 位作者 任慈 孙庆豪 苏玉亮 李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_(2)矿化埋存溶液配比。经CO_(2)矿化埋存后,低渗透岩心孔隙度平均降低7.07%,孔隙度变化率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渗透率平均降低16.01%。因此,96%乙醇+3 g KOH能够加速CO_(2)在储层中的CO_(2)沉淀过程,缩短CO_(2)在储层中的矿化埋存时间。该研究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较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实现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乙醇+KOH+co_(2) co_(2) 矿化 创新性实验
下载PDF
钠基蒙脱石狭缝中CH_(4)-CO_(2)竞争吸附与CO_(2)埋存
2
作者 龚凤鸣 侯大力 +5 位作者 强贤宇 向雪妮 黄思婧 韩鑫 余洋阳 顾康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0-478,共9页
页岩主要由有机质干酪根和无机质黏土矿物等组成,其中干酪根和黏土矿物对CH_(4)的吸附作用是页岩吸附气的主要来源。为了研究无机质黏土矿物中CH_(4)吸附行为、CH_(4)-CO_(2)竞争吸附行为和CO_(2)埋存规律,利用钠基蒙脱石来表征页岩中... 页岩主要由有机质干酪根和无机质黏土矿物等组成,其中干酪根和黏土矿物对CH_(4)的吸附作用是页岩吸附气的主要来源。为了研究无机质黏土矿物中CH_(4)吸附行为、CH_(4)-CO_(2)竞争吸附行为和CO_(2)埋存规律,利用钠基蒙脱石来表征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利用Lammps软件开展不同压力、温度和孔径下的流体吸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大,各孔径下CH_(4)超额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并在11~12 MPa间达到峰值;随着温度升高,各孔径下CH_(4)超额吸附量逐渐减少;随着孔径的增大,CH_(4)超额吸附量逐渐减少。小孔径下,CH_(4)在钠基蒙脱石中主要以吸附态赋存,随着孔径的增大,CH_(4)在钠基蒙脱石中处于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的状态,并且钠基蒙脱石对CH_(4)的作用类型为物理吸附。CO_(2)的驱替效率随CO_(2)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CO_(2)埋存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孔径的增大而降低。CO_(2)与CH_(4)竞争吸附比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随孔径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基蒙脱石 狭缝 巨正则蒙特卡洛法 竞争吸附 co_(2)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CO_(2)埋存机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
3
作者 阮洪江 张乔良 +4 位作者 刘峰 鲁瑞彬 陈珍妮 张捷方 吴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为了弄清高温高压多孔介质中CO_(2)的埋存机理,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对多孔介质中CO_(2)埋存机理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表明,CO_(2)溶解埋存主要受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CO_(2)溶于地层水后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矿化反应,... 为了弄清高温高压多孔介质中CO_(2)的埋存机理,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对多孔介质中CO_(2)埋存机理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表明,CO_(2)溶解埋存主要受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CO_(2)溶于地层水后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矿化反应,反应前后岩石矿物质量分数发生显著变化;气水交替驱可有效地延缓CO_(2)的突破,提高CO_(2)埋存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co_(2) 室内实验 物理模拟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肖 冯金 +3 位作者 王鹏鲲 王作豪 陈祖伟 李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8-894,共7页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高温高压、含H2S、边底水活跃、非均质性强等特征,若能将CO_(2)注入到高含硫碳酸盐岩有水气藏中,可以达到CO_(2)埋存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双重目的;但常规实验和经典理论难以揭示其复杂机理。为...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高温高压、含H2S、边底水活跃、非均质性强等特征,若能将CO_(2)注入到高含硫碳酸盐岩有水气藏中,可以达到CO_(2)埋存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双重目的;但常规实验和经典理论难以揭示其复杂机理。为此,文中分析了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co_(2) 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相态 水-岩反应
下载PDF
基于物质的量平衡的气藏CO_(2)埋存潜力评估方法
5
作者 汤勇 刘梦云 +4 位作者 秦佳正 汪勇 袁权 李相宏 何佑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枯竭气藏是进行CO_(2)埋存的有利场所之一,进行气藏CO_(2)埋存潜力评估至关重要。基于气藏生产和CO_(2)埋存采注过程中物质的量平衡原理,考虑气体偏差系数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依据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气藏CO_(2)埋存潜力评估模型,分... 枯竭气藏是进行CO_(2)埋存的有利场所之一,进行气藏CO_(2)埋存潜力评估至关重要。基于气藏生产和CO_(2)埋存采注过程中物质的量平衡原理,考虑气体偏差系数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依据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气藏CO_(2)埋存潜力评估模型,分析了采出程度和气体偏差系数对气藏CO_(2)埋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和气体偏差系数越大,越有利于CO_(2)埋存。结合川中A区块L1井的实际参数进行了CO_(2)埋存潜力评估,考虑气体偏差系数随储层温度和压力变化预测的CO_(2)埋存量比传统物质平衡法计算的埋存量高27%。该方法对CO_(2)埋存潜力评价研究及埋存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气藏 co_(2) 物质的量平衡 气体偏差系数 co_(2)潜力评估
下载PDF
海上CO_(2)埋存井井筒温度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马维臻 管志川 +3 位作者 李成 许玉强 韩超 万飞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5,共7页
准确预测CO_(2)埋存过程中井筒温度压力场以及CO_(2)的物性参数变化对安全埋存至关重要。为此,建立了埋存井井筒温度、压力与CO_(2)物性参数的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实例井井筒温度压力分布以及CO_(2)物性参数随井深的变化规律,并对... 准确预测CO_(2)埋存过程中井筒温度压力场以及CO_(2)的物性参数变化对安全埋存至关重要。为此,建立了埋存井井筒温度、压力与CO_(2)物性参数的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实例井井筒温度压力分布以及CO_(2)物性参数随井深的变化规律,并对注入参数对于井筒温度压力分布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筒内CO_(2)流体的流速、努塞尔特数和对流换热系数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密度、黏度、摩阻系数、导热系数和普朗特数随井深增加而减小,定压比热容在温度压力综合作用下有一定波动;注入温度对井筒压力和井底温度压力影响很小;注入速率增大会使相同井深处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调节注入速率可以在对压力影响较小的同时有效调节井筒温度分布;注入压力的变化对压力梯度几乎无影响,在压力较大时对温度梯度影响较大,通过调节注入压力可以有效调节井筒压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海上CO_(2)埋存井井筒完整性的准确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co_(2) 井筒 温度压力场 物性参数 耦合计算
下载PDF
页岩油井缝网改造后CO_(2)吞吐与埋存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7
作者 赵续荣 陈志明 +3 位作者 李得轩 李格轩 廖新维 强海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150,共11页
为了明确裂缝性页岩储层注CO_(2)吞吐后的埋存效果,探究注CO_(2)吞吐实现CO_(2)有效埋存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含复杂缝网的页岩油井CO_(2)吞吐与埋存数值模型,对比不同生产与裂缝参数下的吞吐与埋存特征,并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C... 为了明确裂缝性页岩储层注CO_(2)吞吐后的埋存效果,探究注CO_(2)吞吐实现CO_(2)有效埋存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含复杂缝网的页岩油井CO_(2)吞吐与埋存数值模型,对比不同生产与裂缝参数下的吞吐与埋存特征,并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CO_(2)吞吐与埋存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CO_(2)吞吐不仅可以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而且可以实现部分CO_(2)的有效埋存,埋存系数可达0.40;注CO_(2)吞吐开发页岩油藏时,吞吐和埋存效果随着吞吐轮次、注入速度、闷井时间和周期注入量等生产参数的增大而增强,其中吞吐轮次对吞吐效果影响最大,可使累计产油量增加22.12%,注入速度对埋存效果影响最大,可使埋存系数达到0.40;CO_(2)吞吐时间越晚,累计产油量越少,但埋存系数越大,累计产油量每年减少3.47%,埋存系数每年增加39.48%;页岩储层裂缝条数、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实现更多的CO_(2)埋藏,累计产油量最大可增加85.18%,埋存系数最大可增加20.90%。研究成果对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现场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co_(2) 复杂缝网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CO_(2)埋存中的状态方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王建猛 陈杰 +5 位作者 吉礼东 刘荣和 张骞 黄东杰 颜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在废弃油气藏中进行CO_(2)埋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直接排放量,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改进常规的气液相平衡理论,应用热力学状态方程研究CO_(2)-烃-地层水体系,对揭示CO_(2)地下埋存的溶解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 在废弃油气藏中进行CO_(2)埋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直接排放量,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改进常规的气液相平衡理论,应用热力学状态方程研究CO_(2)-烃-地层水体系,对揭示CO_(2)地下埋存的溶解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了热力学状态方程对CO_(2)-烃-地层水体系相平衡计算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其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包括:应进一步研究适用于非理想体系的状态方程和混合规则,准确预测该体系热力学性质变化规律;拓展研究体系的地层水离子差异,使之与真实CO_(2)埋存条件相符合;将CO_(2)中相态变化的物理过程与地层水中矿物溶解析出的化学过程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o_(2)-烃-地层水体系 状态方程 热力学性质 相平衡
下载PDF
致密气藏CO_(2)压裂与地质埋存研究进展
9
作者 严雨荷 潘启 张瀚文 《山东化工》 2023年第23期163-165,共3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储备的枯竭,致密气藏逐渐成了一种新的能源资源。然而,致密气藏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开采效率,同时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基于CO_(2)压裂技术的致密气藏地质埋...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储备的枯竭,致密气藏逐渐成了一种新的能源资源。然而,致密气藏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开采效率,同时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基于CO_(2)压裂技术的致密气藏地质埋存研究,介绍CO_(2)压裂原理、CO_(2)地质埋存机理、CO_(2)压裂与致密气藏、影响CO_(2)压裂规律的因素等,旨在为进一步开展CO_(2)压裂和地质埋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co_(2)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_(2)驱埋实验
10
作者 陈小东 王进 +3 位作者 宋鹏 刘建 杨卫国 张宝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收率最低,CO_(2)突破是影响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交替注入可以抑制气窜;油藏中CO_(2)埋存位置以大孔隙为主,气水交替驱比纯气驱更有利于小孔隙中CO_(2)埋存,埋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连续CO_(2)驱、CO_(2)与水交替驱、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及水驱后CO_(2)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超低渗油藏 co_(2)驱 气水交替驱 采收率 co_(2) 岩心实验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复杂断块致密油藏CO_(2)驱油和埋存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欢 季秉玉 +1 位作者 赵淑霞 何应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122,151,共9页
金南复杂断块致密油藏,经过多年的衰竭和注水开发,目前面临注水部位产油井含水率高,衰竭部位地层能量严重亏空,单井采油速度低,区块整体采出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开发问题,本文以金南复杂断块致密油藏为目标,进行了注CO_(2)驱油和埋存... 金南复杂断块致密油藏,经过多年的衰竭和注水开发,目前面临注水部位产油井含水率高,衰竭部位地层能量严重亏空,单井采油速度低,区块整体采出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开发问题,本文以金南复杂断块致密油藏为目标,进行了注CO_(2)驱油和埋存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地质建模技术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油藏开发历史进行了拟合,并对剩余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开发方式优选、井网完善分析和注气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压裂投产的断块致密油藏,CO_(2)水气交替(WAG)驱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完善的井网是注气开发的保障,注入压力、段塞比、关井气油比、生产流压等参数是WAG驱的关键参数;WAG驱不仅能提高复杂断块致密油藏的原油采收率,还能实现CO_(2)的有效埋存,从而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油 co_(2)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下载PDF
CO_(2)埋存条件下SO_(4)^(2-)对油井水泥石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辛阳 吴广军 +3 位作者 步玉环 郭胜来 张锐 王成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78,共7页
为探究CO_(2)埋存条件下SO_(4)^(2-)对油井水泥石腐蚀的影响,利用水泥柱表观及断面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成像(SEM-BSE)、扫描电子显微镜-mapping图(SEM-mapping)等手段,分析SO_(4)^(2-)存在时水泥石表观特... 为探究CO_(2)埋存条件下SO_(4)^(2-)对油井水泥石腐蚀的影响,利用水泥柱表观及断面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成像(SEM-BSE)、扫描电子显微镜-mapping图(SEM-mapping)等手段,分析SO_(4)^(2-)存在时水泥石表观特征、腐蚀速率、矿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揭示SO_(4)^(2-)对CO_(2)腐蚀油井水泥石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SO_(4)^(2-)与CO_(2)腐蚀水泥石的机制类似,腐蚀过程中水泥石由外向内都出现淋滤脱钙层、碳化致密层、氢氧化钙溶解层和未腐蚀层等4个层位,不同之处在于CO_(2)-SO_(4)^(2-)腐蚀时淋滤脱钙溶出的Ca^(2+)在水泥石表面与SO_(4)^(2-)反应生成石膏;石膏起类似“保护层”的作用,降低了溶液中H^(+)和HCO_(3)^(-)等腐蚀性离子的侵入速率,使得水泥石的腐蚀深度和腐蚀速率较单独CO_(2)腐蚀情况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硫酸根离子 油井水泥石 腐蚀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_(2)驱动态埋存潜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冉 吕成远 +2 位作者 周凯 伦增珉 周冰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CO_(2)驱油与埋存具有经济效应和环保作用,计算CO_(2)埋存潜力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和安全封存意义重大。已有的潜力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潜力进行粗略估算,不能考虑油田的生产实际。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_(2... CO_(2)驱油与埋存具有经济效应和环保作用,计算CO_(2)埋存潜力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和安全封存意义重大。已有的潜力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潜力进行粗略估算,不能考虑油田的生产实际。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_(2)驱动态埋存潜力计算方法,方法基于组分闪蒸运算,考虑了油田的生产实际和CO_(2)驱的埋存机理,可以计算溶解CO_(2)、束缚CO_(2)、自由CO_(2)和总的CO_(2)埋存潜力。研究表明:随着埋存时间的增加,会有自由CO_(2)转变成束缚CO_(2)和溶解CO_(2);经历过水驱开发的油藏,地层水含量高,不能忽略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_(2)驱动态埋存潜力计算方法可以计算不同种类油藏不同开发方式的动态埋存潜力,方法简单实用且符合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 动态潜力 束缚co_(2) 溶解co_(2) 自由co_(2) co_(2)潜力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驱油和埋存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三山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24期34-36,共3页
致密油藏开发一般采取衰竭和注水等方式,而注水开发导致产油井的含水率较高,且衰竭式开发大导致地层能量亏空较大,区块的整体采收率较低。致密油藏由于其低孔低渗的地质条件,“注不进、采不出”问题严重,采用常规的开采方式难以实现高... 致密油藏开发一般采取衰竭和注水等方式,而注水开发导致产油井的含水率较高,且衰竭式开发大导致地层能量亏空较大,区块的整体采收率较低。致密油藏由于其低孔低渗的地质条件,“注不进、采不出”问题严重,采用常规的开采方式难以实现高效开发。对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块了致密油藏CO_(2)驱油和埋存可行性,针对国内学者对CO_(2)驱油和埋存技术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并系统阐述了CO_(2)驱油的几种机理,最后优化了CO_(2)驱开发技术政策及在CO_(2)驱油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在致密油藏中进行CO_(2)驱油和埋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采用WAG驱既能够提升致密油藏原油采收率,还可以实现CO_(2)埋存,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油 co_(2) 可行性
下载PDF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国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9-226,共8页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以新型活化剂为主的低耗能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工艺技术,建立了主干网CO_(2)气相输送、井口超临界注入、采出流体气液分输的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气源条件,应用液相、超临界相、高压密相增压技术和设施,形成了气密封管、连续油管等井下注入工艺及配套防腐防堵技术。驱油实践中研发了锥形水气交替驱、CO_(2)泡沫驱、高气油比CO_(2)驱等采油技术与采出流体处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索,形成了直接回注、分离提纯后回注、混合回注3种产出气循环注入CO_(2)驱技术,并完建10×104m3/d循环注入站,实现了伴生气“零排放”。形成了碳通量、流体组分、碳同位素等监测一体分析的CO_(2)埋存安全监测技术,并确立了以防腐药剂为主、防腐材料为辅的全过程防腐技术路线。目前已建成高效低耗的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集成示范区,累计增油32×104t,CO_(2)埋存量达25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捕集 co_(2)超临界注入 co_(2)驱油 co_(2)循环回注 co_(2)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利军 谭先红 +2 位作者 焦钰嘉 贾昊卫 于海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153,共9页
海上低渗透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注CO_(2)气窜严重,制约了CO_(2)驱油及封存效果。借助室内实验评价了海上低渗透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并与CO_(2)连续气驱、水气交替驱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了各驱油方法的碳封存规律,通过... 海上低渗透油藏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注CO_(2)气窜严重,制约了CO_(2)驱油及封存效果。借助室内实验评价了海上低渗透油藏CO_(2)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并与CO_(2)连续气驱、水气交替驱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了各驱油方法的碳封存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微泡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O_(2)微泡沫驱的流度控制能力高于水气交替驱,可以显著提高波及体积;在渗透率级差为6.35的并联岩心实验中,采用CO_(2)微泡沫驱可以实现分流率反转,封堵高渗区域,提高低渗区域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采收率;提高微泡沫驱气水比可以提高驱油效果,但影响埋存效果,需根据储层及实际需求优化气水比,当气水比为1:1时,微泡沫在水驱的基础上使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的采收率分别提高20.32和24.32个百分点;微泡沫驱具有最优的碳封存能力,碳埋存率高达86.6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O_(2)微泡沫驱能有效控制气窜,降低生产气油比,注微泡沫5年后采收率达到了48%,高于连续气驱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可为海上非均质低渗油田注CO_(2)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透油藏 非均质性 co_(2)驱 co_(2)微泡沫 co_(2)
下载PDF
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效果
17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2 位作者 陈泊 梁世杰 苏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CO_(2)埋存机理,以X底水砂岩气藏为例,开展了注CO_(2)驱适宜度评价,提出了X气藏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并对比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_(2)驱提采机理和效果,最后对注CO_(2)驱最优方案开展了生产及埋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X气藏适合进行注CO_(2)驱,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最优方案即注采井网为低注高采、关井时机为采出气CO_(2)浓度达10%~20%、转注时机为地层压力7.5 MPa、压力恢复水平为地层压力7.5 MPa、注气速度为3.5×10^(4) m^(3)/d、注入量为0.25 HCPV,最优方案相对于衰竭式开发预计提高气藏采收率13.83%。②超临界CO_(2)驱抑制底水锥进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气态CO_(2)驱。③注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下,该气藏的CO_(2)总埋存量为4.7×10^(6) t,其中超临界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占比分别为86.05%、11.33%和2.62%。结论认为,底水砂岩气藏在发生气井水淹后采用超临界CO_(2)驱可以有效改善储层水侵情况,提高了气藏采收率,该认识为底水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砂岩气藏 气态co_(2) 超临界态co_(2) co_(2)驱 co_(2) 气藏采收率 开发方案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CO_(2)吞吐方案优化及试验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唐维宇 黄子怡 +4 位作者 陈超 丁振华 盛家平 王秀坤 乐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确了基质增能对于CO_(2)吞吐的决定性作用,并对CO_(2)吞吐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间存在裂缝窜扰,导致CO_(2)吞吐注入阶段气窜严重,CO_(2)未充分进入基质置换原油,整体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内容对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意义,可为调整CO_(2)吞吐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co_(2) 新疆油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
19
作者 左名圣 陈浩 +8 位作者 赵杰文 刘希良 孟展 柏明星 杨江 武艺 刘海鹏 齐新雨 程威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页岩油藏的成功开发在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衰竭式开发采收率较低,传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难以有效增产,因此明确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对于探索页岩油的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吉木... 页岩油藏的成功开发在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衰竭式开发采收率较低,传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难以有效增产,因此明确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对于探索页岩油的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注CO_(2)实验并结合流体注入能力和油气组分传质评价实验,揭示了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明确了注CO_(2)吞吐的埋存形式、埋存效率与其生产动态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的注入能力是水的7.77倍、N2的1.18倍;增加注入压力,促进CO_(2)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有效提高CO_(2)的注入能力。②CO_(2)对原油物性的改善能力显著强于N2,在CO_(2)—原油组分传质的协同作用下,注CO_(2)吞吐的采收率比N2高6.84%。③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注CO_(2)吞吐前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而后期主要通过CO_(2)对原油轻质烃类组分置换、萃取进一步实现了采收率的提高,混相压力(MMP)是注CO_(2)吞吐的阈值压力。④注CO_(2)吞吐过程中,埋存率从最初的77.77%持续降低到7.14%,不同形式CO_(2)的埋存比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主要以游离态和溶解态埋存为主。结论认为,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了CO_(2)的埋存,实验结果为研究国内相似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采—埋存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co_(2) 注入能力 CCUS
下载PDF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欣 才博 +4 位作者 李帅 马锋 严增民 童征 张浩宇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5,共9页
回顾了近70年的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历程,指出储层改造技术经历了介入、融入、主导油气藏勘探开发三大技术变革,强调了储层改造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中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创新以电驱压裂泵、可溶桥塞、滑溜水与石英砂、工厂化作业... 回顾了近70年的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历程,指出储层改造技术经历了介入、融入、主导油气藏勘探开发三大技术变革,强调了储层改造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中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创新以电驱压裂泵、可溶桥塞、滑溜水与石英砂、工厂化作业、立体压裂为特征的低成本改造新技术。结合中国能源“3步走”战略技术路线图,剖析“十四五”规划及未来油气与新能源资源发展对储层改造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储层改造技术在保障中国油气资源效益建产中“两提一降”发展方向,展望了储层改造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煤炭地下气化、水合物及含贵、稀有金属地层开发、碳中和埋碳等方面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该研究可为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体积压裂 非常规油气 新能源 低成本 人工油气藏 co_(2) 碳中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