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志升 吴向阳 +6 位作者 吴倩 王冀星 林汉弛 郭军红 王锐 李金花 林千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开发了集成多环境实时风险识别和评估、多空间风险预测、多层级风险预警和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动态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CO_(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案例应用研究表明,所开发的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全空间动态识别CO_(2)驱油封存过程的各种泄漏风险,有效支撑泄漏风险的动态管理,为CO_(2)驱油封存项目提供全面及时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co_(2)泄漏 风险管理 风险预测 风险预警 决策支持
下载PDF
苏北盆地江苏油田CO_(2)驱油技术进展及应用
2
作者 唐建东 王智林 葛政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F0002,共9页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协同等为特点的复杂断块油藏CO_(2)驱油的4种差异化模式,成功开展了花26断块“仿水平井”重力稳定驱等技术先导试验,建成了10×10^(4) t的复杂断块油藏CCUS示范工程。江苏油田累计注入液碳量30.34×10^(4) t,累计增油量9.83×10^(4) t,实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技术研究及试验可为其他复杂断块油藏的CO_(2)驱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co_(2)模式 重力稳定 提高采收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及CO_(2)埋存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3 位作者 陈涛 孙雷 赵锐 苏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数优化和CO_(2)埋存评价3方面对X低渗透油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为26.03 MPa,CO_(2)有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的作用;通过参数优化确定的推荐注采方案与衰竭开采相比,累计增油量为96.21×10^(4)t,主力开发层系X4⁃2、X4⁃3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37百分点、6.02百分点;CO_(2)注入地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在纵向上受重力分异的作用向上运移;评价区块注CO_(2)驱推荐方案预计CO_(2)埋存量为68.08×10^(4)t,其中构造埋存量、束缚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分别为42.20×10^(4)、17.79×10^(4)、6.24×10^(4)和1.85×10^(4)t。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co_(2)与埋存 方案设计 参数优化 埋存评价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帅伟 张蒙 +4 位作者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 注采参数 co_(2)吞吐 co_(2)地质封存 提高采收率 co_(2) 协同优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井布井方式对CO_(2)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李政 吕文峰 +3 位作者 王宏志 李敏 陈天戈 郑自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_(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_(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_(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低渗透 平面非均质性 布井方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6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7
作者 黄鑫淼 林伟 +2 位作者 韩登林 雷征东 赵新礼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都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CO_(2)驱油过程中,当注入速度较小时,CO_(2)膨胀发挥主要作用,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在亲水纳米孔隙中,当注入水的速度较低时,渗吸发挥主要作用,此时小孔隙中的原油驱替速度比大孔隙快,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大孔隙中的原油被快速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分子动力学 致密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CO_(2)驱油矿场试验的思考与认识
8
作者 张玉伟 杨铁军 +2 位作者 王文明 杨正明 刘莉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5期21-27,共7页
榆树林油田主产层平均孔隙度11%,平均空气渗透率0.81~1.06 mD,为特低渗储层,经过近16年CO_(2)驱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规模化应用,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 榆树林油田主产层平均孔隙度11%,平均空气渗透率0.81~1.06 mD,为特低渗储层,经过近16年CO_(2)驱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规模化应用,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开发生产数据,对影响注气开发效果的混相压力、人工压裂和多层开发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定的“提压力、促混相”的开发方针可扩大局部混相区域和提高非混相区域混相能力,改善CO_(2)非混相驱开发效果;通过超前注气,注入量达到0.02~0.03 HCPV之后采油井再射孔投产,可以使1 mD左右特低渗储层不压裂就实现压裂井水驱开发相当的采油强度,优选压裂井、层和参数可实现油井引效、稳产和增产;多层砂岩油田开发,应以射主力层为主,先射渗透率相近且渗透率较低层,射开层数控制在2~3层,有利于减少无效注气,加强分注井管理、不断优化分注参数有利于提高分注效果。研究结果为CO_(2)非混相驱油矿场实践及相关开发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非混相 混相压力 人工压裂 分层注气
下载PDF
考虑水相中CH_(4)与CO_(2)竞争溶解的CO_(2)驱油数值模拟
9
作者 赵文越 桑国强 +2 位作者 肖喆煜 第五鹏祥 胡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为明确CO_(2)和CH_(4)在水相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竞争溶解对油藏CO_(2)驱油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CO_(2)和CH_(4)竞争溶解的CO_(2)驱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修正了不同CO_(2)浓度下CH_(4)的溶解度,并改进了表征CH_(4)溶解能力的平衡常数。模... 为明确CO_(2)和CH_(4)在水相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竞争溶解对油藏CO_(2)驱油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CO_(2)和CH_(4)竞争溶解的CO_(2)驱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修正了不同CO_(2)浓度下CH_(4)的溶解度,并改进了表征CH_(4)溶解能力的平衡常数。模拟结果表明:在CO_(2)和CH_(4)竞争溶解作用下,气体组分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气油比和含水率的波动,进而对油藏生产动态产生影响。在竞争溶解作用下,气相中CH_(4)质量分数增加,进一步证实了CH_(4)与CO_(2)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该模型可以真实反映CO_(2)驱油过程中的气体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溶解 co_(2)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下载PDF
重力辅助CO_(2)驱在姬塬油田H436区的实践
10
作者 杨金峰 李曼平 +2 位作者 吕伟 魏敏章 郑自刚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24-27,40,共5页
针对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边底水发育、递减快、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问题,运用CO_(2)气体重力分异及气顶的膨胀原理,开展重力辅助CO_(2)驱油机理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注采工程方案设计、矿场试验工作。研究表明,要保障重力辅助CO_(2)驱效果... 针对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边底水发育、递减快、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问题,运用CO_(2)气体重力分异及气顶的膨胀原理,开展重力辅助CO_(2)驱油机理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注采工程方案设计、矿场试验工作。研究表明,要保障重力辅助CO_(2)驱效果,要求油藏是具备一定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大、隔夹层不发育的背斜构造的轻质油藏,同时要有稳定的气源;要采用高部位均匀注气,低部位逐级开井,平面上混相驱油,采出端控液生产;注采井井筒需要配套气密封及防腐措施,地面要配套紧急截断装置,防止气窜风险。H436区油藏矿场试验表明,重力辅助CO_(2)驱油能够使濒临废弃的侏罗系低渗透油藏“起死回生”,单井日增油达1.57 t,含水率下降35.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长庆油田探索侏罗系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方向,同时为国家“双碳”目标储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辅助 co_(2) 侏罗系
下载PDF
延长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红强 杜敏 +3 位作者 姚健 王振宇 张金元 刘海伟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CO_(2)驱油在特低渗油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以延长油田H区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根据动静态参数将井组分成2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2类井组CO_(2)驱油的开发方式、注气时机、注气速... CO_(2)驱油在特低渗油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以延长油田H区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根据动静态参数将井组分成2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2类井组CO_(2)驱油的开发方式、注气时机、注气速度、井底流压及气水交替周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气水比1∶1且气水交替的方式在油井含水40%~60%时注气效果最佳。第1类注气井组的最优注气速度为10~15 t/d,井底流压1 MPa,气水交替周期60天;第2类注气井组最优注气速度为5~10 t/d,井底流压2 MPa,气水交替周期30天。该研究结果对H区块低渗油藏现场注CO_(2)驱油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特低渗 数值模拟 注气速度 气水交替
下载PDF
CO_(2)驱油用增稠剂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作者 高亚慧 宫汝祥 +4 位作者 郑玉飞 周秀玲 朱彤宇 薄振宇 柏溢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5期56-64,共9页
CO_(2)驱油技术(CO_(2)-EOR)能够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将部分CO_(2)封存于地质体中,是一项“双赢”的技术。但由于原油与CO_(2)之间黏度相差较大以及油藏的非均质性,CO_(2)驱油过程极易发生气窜,气窜后CO_(2)驱油产量明显降低,在CO_... CO_(2)驱油技术(CO_(2)-EOR)能够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将部分CO_(2)封存于地质体中,是一项“双赢”的技术。但由于原油与CO_(2)之间黏度相差较大以及油藏的非均质性,CO_(2)驱油过程极易发生气窜,气窜后CO_(2)驱油产量明显降低,在CO_(2)中加入增稠剂提高CO_(2)黏度是解决气窜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用于增稠CO_(2)的聚合物,即含氟类、硅氧烷类、碳氢类以及含氧烃类聚合物,对现有聚合物CO_(2)增稠剂的研究效果和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认为,在增稠CO_(2)提高CO_(2)驱油效率的研究和现场应用中,首选碳氢类和含氧烃类聚合物CO_(2)增稠剂,并总结得出有效的聚合物增稠剂应具备亲CO_(2)疏水基团和增稠基团、无规聚合、平均分子量为6000~15000的分子结构。目前尚未有兼具有效、经济和环保的CO_(2)增稠剂产品,因此设计和合成价格更便宜、无氟、无毒、环保、高可溶性的CO_(2)增稠剂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气窜 增稠剂 聚合物 分子结构
下载PDF
考虑封存机理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
13
作者 李远铎 丁帅伟 +3 位作者 张蒙 许川 樊纹宇 屈传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18,共8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采参数(注水年限、CO_(2)注入速度、注采比、生产井井底流压下限、注入井井底流压上限、循环次数和气水段塞比)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与CO_(2)封存效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O_(2)封存机理会对CO_(2)驱油以及CO_(2)封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连续注气开发时,CO_(2)束缚封存有利于驱油,但对CO_(2)封存影响不大;CO_(2)溶解封存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有利于CO_(2)封存。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时,CO_(2)封存机理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对CO_(2)封存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揭示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封存机理对驱油与封存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co_(2)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连续注气开发 水气交替注入开发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研究
14
作者 刘佳 孟凡坤 +2 位作者 徐云峰 温成粤 李玉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4,共9页
为实现高含水油藏CO_(2)驱采收率最高、CO_(2)封存量最大的多重目的,考虑CO_(2)注入成本、驱油及封存收益等指标,建立基于经济净现值(NPV)的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目标函数,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运用随机扰动近似梯度算法... 为实现高含水油藏CO_(2)驱采收率最高、CO_(2)封存量最大的多重目的,考虑CO_(2)注入成本、驱油及封存收益等指标,建立基于经济净现值(NPV)的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联合优化目标函数,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运用随机扰动近似梯度算法(SPSA)对优化目标函数进行迭代求解。以胜利油田某高含水油藏为例,根据不同时刻油藏含水率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转注CO_(2)时机,分别开展注水和注CO_(2)方案优化,对比2种注入方式下生产动态及NPV差异,分析注CO_(2)时机对累积产油量及CO_(2)封存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优转注CO_(2)时机;此外,设置不同CO_(2)注入价格、封存补贴方案,分析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为使高含水油藏CO_(2)驱项目盈利,转注时含水率应低于0.97;当CO_(2)注入价格为1.2元/m^(3),封存补贴为0.114元/m3时,高含水油藏转注CO_(2)时机越早,收益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联合优化 co_(2)封存 实时优化 高含水
下载PDF
CO_(2)驱油技术在深层油藏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15
作者 康成成 杨延湖 刘旭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3期52-54,共3页
文章探讨了CO_(2)驱油技术在深层油藏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CO_(2)驱油技术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增产方法,通过注入CO_(2)气体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深层油藏的特殊地质条件对CO_(2)驱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基于此,... 文章探讨了CO_(2)驱油技术在深层油藏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CO_(2)驱油技术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增产方法,通过注入CO_(2)气体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深层油藏的特殊地质条件对CO_(2)驱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基于此,分析了CO_(2)驱油技术在深层油藏中的适用性,研究了注入压力、温度、地层渗透性等因素对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CO_(2)驱油技术在深层油藏中可以显著提高采收率,减少地下储层的残余油。此外,还讨论了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技术 深层 采收率 注入压力 环境影响
下载PDF
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重力超覆的影响规律及表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凤兰 王雨 +3 位作者 黄世军 宋黎光 刘淼淼 王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28,共8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相条件下,由于岩心长度减小,重力超覆的扩展空间受限,但油气混相程度的降低,导致重力超覆程度降低幅度较小;当岩心长度继续减小时,混相程度降低对重力超覆的影响大于岩心长度对重力超覆扩展空间限制的影响,从而使重力超覆程度加剧。数模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减小,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因此,结合油田现场情况,为减缓重力超覆,应适当减小井距,缩短CO_(2)气体运移距离,从而提高CO_(2)驱的波及效率。研究结果对于CO_(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重力超覆 运移距离 井距优化 co_(2)
下载PDF
原油-CO_(2)相互作用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建山 高浩 +2 位作者 鄢长灏 王石头 王亮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CO_(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_(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_(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 CO_(2)的众多驱油机理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受油藏因素影响,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驱的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CO_(2)与原油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的驱油方式,最大限度挖潜CO_(2)驱的潜力。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组分、温度、压力对油滴-CO_(2)相互作用的影响。求取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油滴-CO_(2)间的相互作用,厘清了不同条件下二者的微观相互作用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色散力是主导CO_(2)-烷烃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能,二者相互作用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CO_(2)分子克服烷烃分子间的位阻作用向油滴内部溶解扩散,二是CO_(2)分子对油滴外层分子的萃取吸引作用。随着烷烃分子链长减小、温度降低和压力增加,油滴溶解度参数和CO_(2)配位数增加,油滴外层分子的弯曲度减小,二者的相互作用增强。研究结果认为,在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轻质和中轻质油藏中,应尽可能地实现CO_(2)混相驱和近混相驱,在温度较高、压力较低的中质和重质油藏中,应充分发挥CO_(2)非混相驱的溶解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和补充能量的优势。研究结果能够为室内研究和现场实施CO_(2)驱油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微观作用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色散能 溶解扩散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模拟CO_(2)驱采出液中304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18
作者 王超 王佳秋 +2 位作者 王艳娟 杜星璇 张博帆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现阶段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普遍使用,采出液中CO_(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得采出系统中金属管道的腐蚀程度逐渐增大。为了掌握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CO_(2)驱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室内配制了模拟CO_(2)驱采出液,测试了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 现阶段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普遍使用,采出液中CO_(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得采出系统中金属管道的腐蚀程度逐渐增大。为了掌握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CO_(2)驱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室内配制了模拟CO_(2)驱采出液,测试了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不同含量CO_(2)、不同腐蚀时间下的金属腐蚀速率,并对不同腐蚀时间下金属表面的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CO_(2)含量和腐蚀时间的不断上升,金属的腐蚀速率上升;随着腐蚀时间的上升,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逐渐增加,发生了局部区域析氢腐蚀过程;腐蚀产物膜主要由Fe_(2)O_(3)、Cr_(2)O_(3)和FeCO_(3)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304不锈钢 腐蚀 采出液 高温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机理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6
19
作者 鞠斌山 杨怡 +3 位作者 杨勇 吕广忠 张传宝 曹伟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7,共15页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地质封存机理、赋存方式、埋存量计算方法以及CO_(2)运移、泄漏风险预测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基于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的中外研究现状,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及其矿场面临的难题,提出了CO_(2)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反应、驱油机理和封存方式、赋存量、封存效率、泄漏与风险防控等亟需深入研究的10个关键问题,为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研究方向及产业化技术储备提供参考。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问题的解决,对服务于“碳减排”和“碳增汇”,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co_(2) co_(2)地质封存 co_(2)埋存量 泄漏风险
下载PDF
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欢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6,共9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等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为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中外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现状入手,通过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等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为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中外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现状入手,通过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CO_(2)驱油与埋存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结合实践将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内容总结为目标优选、相关机理实验研究、方法技术攻关、经济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和现场实践等6方面。CO_(2)驱油与埋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CO_(2)驱油与埋存应用的油藏类型还非常有限,CO_(2)气田分布特征及其与CO_(2)驱油与埋存目标油藏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等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CO_(2)驱油与埋存方案设计有待优化,CO_(2)驱油与埋存经济有效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CO_(2)埋存安全性跟踪评价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应的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探索攻关CO_(2)驱油与埋存适用油藏类型和开发阶段,CO_(2)气田分布规律及其与适合CO_(2)驱油与埋存油藏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研究,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研究持续攻关,CO_(2)驱油与埋存方案优化设计,CO_(2)驱油与埋存经济有效性评价和CO_(2)埋存安全性跟踪监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与埋存 co_(2)混相 提高采收率 碳中和 低渗透 co_(2)安全埋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