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P营养盐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袁美玲 王朝晖 李友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0-435,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的N、P浓度,研究N、P双因子限制(N:5~500μg·L^-1,P:0.74—74μg·L^-1,N:P=15)及单因子限制(N:500μg·L^-1,P:0.74~74μg·L^-1和P:74μg·L^-1,N:5~500μg·L...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的N、P浓度,研究N、P双因子限制(N:5~500μg·L^-1,P:0.74—74μg·L^-1,N:P=15)及单因子限制(N:500μg·L^-1,P:0.74~74μg·L^-1和P:74μg·L^-1,N:5~500μg·L^-1)对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N、P浓度(N:500μg·L^-1,P:74μg·L^-1)条件下海洋卡盾藻具有相对较高的比生长率(0.788/d),稳定期持续时间较长,最大细胞密度可达8850cells/ml。N、P限制能明显抑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而N限制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影响更大,N限制组的比生长率和稳定期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P限制组和N、P双因子限制组。结果说明海洋卡盾藻生长对N变化更为敏感,但随着海洋污染的加剧,海水中N含量持续上升,卡盾藻可迅速爆发性增长并引发赤潮,这也许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卡盾藻赤潮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N P 生长
下载PDF
山东乳山近海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宋秀凯 袁廷柱 +4 位作者 孙玉增 石雅君 靳洋 白艳艳 张利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5-430,共6页
于2008年8月10—28日,在山东乳山近海赤潮发生海域采用直接采水计数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4次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此次赤潮主要由海洋卡盾藻引起,面积约100km2,平均密度1.46×106cells/L,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1.32%。从8月19日开... 于2008年8月10—28日,在山东乳山近海赤潮发生海域采用直接采水计数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4次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此次赤潮主要由海洋卡盾藻引起,面积约100km2,平均密度1.46×106cells/L,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1.32%。从8月19日开始,海洋卡盾藻赤潮开始消退,同时中肋骨条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密度增高,到8月28日本次赤潮完全消失。研究发现,该海域富营养化、低盐度的理化环境和低光照、低气压的气象条件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海洋卡盾藻丰度与甲藻丰度、pH、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无机氮和叶绿素a等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546、0.706、0.645、0.649和0.568,而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0.707,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赤潮 成因 群落 相关关系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organic and inorganic nutrients on the growth of Chattonella marina (Raphidophyceae)from the Daya Bay,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0
3
作者 WANG Zhaohui YUAN Meiling +1 位作者 LIANG Yu LU Sollgh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24-131,共8页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nutrients on Chattonella marina growth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Daya Bay,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ain of C. marina preferred high temp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nutrients on Chattonella marina growth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Daya Bay,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ain of C. marina preferred high temperatures, with an optimal temperature of 25℃, and 18℃ was the minimum for its survival. Higher cell number and growth rate were obtained in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500 μg/L, 74μg/L) than under nutrient limitation. Nitrogen influenced the growth most, as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maximum cell density were lower in nitrogen- limited cultures than noted under phosphorus limitation or under limitation from both. C. marina was capable of using many kinds of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including L-serine (L-Ser), glycine (Gly), alanine (Ala), L-threonine (L-Thr), glutamic acid (Glu) and urea, but could not utilize uric acid. Various forms of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 such as glucose-6-phosphate (G6P), sodium glycerophosphate (GY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cyti- dine monophosphate (CMP),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GMP), uridine monophosphate (UMP), 4-nitrophenylphosphate (NPP) and triethyl phosphate (TEP) supported the growth as well. Algal cells had the ability to sustain growth under nitrogenand/or phosphorus-free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under phosphorus depleted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le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high loading of nitroge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requent C. marina blooms in the past decade, and its capability for utilization of diverse forms of organic nutrients and growth in low nutrient conditions make this species a likely recurrent dominant in the Daya Bay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visible as more frequent blo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tonella marina GROWTH inorganic and organic nutrients SALINITY TEMPERATURE
下载PDF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established cultures of Chattonella marina(Raphidophyceae)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Bacillariophyceae)
4
作者 Jian Wang Zhaohui Wang Jiangang Zh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28-135,共8页
Cultivable bacteria coexisting in the cultures of two microalgal species, Chattonella marina(Raphidophyceae)and Skeletonema costatum(diatom, Bacillariophyceae), which have been main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for several... Cultivable bacteria coexisting in the cultures of two microalgal species, Chattonella marina(Raphidophyceae)and Skeletonema costatum(diatom, Bacillariophyceae), which have been main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for several year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Forty-eight and thirty-four cultivabl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C. marina and S. costatum cultures,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twelve unique bacterial phylotypes were isolated. These bacterial phylotypes belonged to Alphaproteobacteria, Gamm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 and Actinobacteria. Alphaproteobacteria predominated in phycospheres of both microalgae, and Rhodobacteraceae was the most common family. Bacterial phylotypes were more diversified in cultures of S.costatum than in those of C. marina.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remarkably after the late stationary phase of C. marina, which might account for the decline in algal cells. One phylotype of S. costatum-associated bacteria had inhibitory effects on Chaetoceros curvisetus(Bacillariophyceae). However, most bacterial phylotypes from cultures of C. marina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the growth of C. curvisetu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C. marina might have some ecological roles in its competition with dia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cosphere marine bacteria chattonella MARINA SKELETONEMA COSTATUM CHAETOCEROS curvisetus algal growth
下载PDF
北部湾卡盾藻(Chattonella spp.)种类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轶肖 何喜林 +2 位作者 张腾 刘仁沿 赵志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2018年9月在北部湾海域分离得到3株卡盾藻,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和ITS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卡盾藻北部湾株符合海洋卡盾藻形态学典型特征:藻体黄褐色,细胞呈纺锤形,无黏液泡,尾... 2018年9月在北部湾海域分离得到3株卡盾藻,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和ITS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卡盾藻北部湾株符合海洋卡盾藻形态学典型特征:藻体黄褐色,细胞呈纺锤形,无黏液泡,尾部具尖端,细胞平均长(57.8±9.1)μm。系统发育树上北部湾卡盾藻分别以96%(LSU rDNA)和99%(ITS)的自展支持率与不同来源的海洋卡盾藻、古老卡盾藻、卵圆卡盾藻、小型卡盾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通过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北部湾3株卡盾藻与不同来源的海洋卡盾藻、古老卡盾藻、卵圆卡盾藻、小型卡盾藻亲缘关系较近,LSU和ITS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0016和0.0000~0.0235;而与盐生卡盾藻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距离分别为0.0415~0.0490和0.0733~0.0750。因此,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可以确定北部湾3株卡盾藻为海洋卡盾藻/海洋卡盾藻的变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卡盾藻藻华藻种库的构建和卡盾藻北部湾株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盾藻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藻华 北部湾
原文传递
氯氰菊酯对海洋卡盾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6
作者 岳文洁 王朝晖 +2 位作者 王桥军 梁文君 李维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51-257,共7页
为了解拟除虫菊酯农药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了氯氰菊酯对重要赤潮藻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的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0μg·L-1)的氯氰菊酯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了解拟除虫菊酯农药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了氯氰菊酯对重要赤潮藻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的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0μg·L-1)的氯氰菊酯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于50μg·L-1则产生较明显的抑制效应,但暴露后期会出现一定的超补偿效应.藻细胞内叶绿素a(Chl.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暴露初期变化较剧烈,24h或48h后趋于平稳.随着培养(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暴露组以上指标均呈现先促进后恢复趋势,而高浓度暴露组则呈现先抑制后恢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培养(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促进后恢复趋势且随氯氰菊酯浓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在实验设计浓度下,氯氰菊酯对SOD活性和MDA含量的最低作用剂量为10μg·L-1,而对其他生长和生化指标的最低抑制浓度为50μg·L-1,SOD和MDA可作为监测环境中氯氰菊酯污染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氰菊酯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 毒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大亚湾春季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朝晖 齐雨藻 +1 位作者 陈菊芳 徐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率出现,最高细胞密度为129cells/mL。大亚湾合适的水...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率出现,最高细胞密度为129cells/mL。大亚湾合适的水温、盐度及丰富的营养盐含量为卡盾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较低的Si∶N及持续的阴雨天气抑制了小型硅藻的生长,使卡盾藻在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孢囊萌发被认为是水体中卡盾藻营养细胞及其赤潮发生的种源,但孢囊需经过4个月以上、11℃以下低温处理后方可成熟和萌发,大亚湾冬季水温,不能满足卡盾藻孢囊休眠成熟的需要。作者推测,2000年春大亚湾高密度卡盾藻营养细胞的种源可能来源于由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成熟孢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卡盾藻 海洋卡盾藻 大亚湾 南海 水华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南海大鹏湾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成因 被引量:47
8
作者 齐雨藻 洪英 +6 位作者 吕颂辉 楚建华 张家平 朱从举 李雅琴 梁松 李锦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2-138,T001,共8页
于1991年3月20—21日在大鹏湾首次发生海洋揭胞藻赤潮。对此分析了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以风速、气压、盐度、温度、磷酸盐、硝酸盐、铵盐、铁离子等8项指标为基础,改变参数组合,对采自1991年3-5月特定... 于1991年3月20—21日在大鹏湾首次发生海洋揭胞藻赤潮。对此分析了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以风速、气压、盐度、温度、磷酸盐、硝酸盐、铵盐、铁离子等8项指标为基础,改变参数组合,对采自1991年3-5月特定站位(S0)的各样方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32和水温为20℃的适宜条件下,铁离子和风速是形成本次赤潮的主要环境要素;大量营养盐尤其是硝酸盐浓度的增加,是本次赤潮形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大鹏湾 海洋 褐胞藻
下载PDF
中国赤潮生物新纪录种——海洋褐胞藻 被引量:9
9
作者 齐雨藻 洪英 +4 位作者 吕颂辉 张家平 朱从举 李雅琴 梁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92-95,共4页
首次报导了我国赤潮生物新纪录种: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Subrahamanyan)Hara et Chihara]。比较了本属3个主要种:海洋褐胞藻(C. maarina),古老褐胞藻(C. antiqua)及盐生褐胞藻(C. Subsalsa)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并讨论了分... 首次报导了我国赤潮生物新纪录种: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Subrahamanyan)Hara et Chihara]。比较了本属3个主要种:海洋褐胞藻(C. maarina),古老褐胞藻(C. antiqua)及盐生褐胞藻(C. Subsalsa)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并讨论了分类学的认同及种类的界定。海洋褐胞藻(C. marina)的形状常有变化,有的种类有尖尾,故要谨慎定种。本文重新确定了该属的汉名—褐胞藻,同时介绍了新近报导的另外4个种:球型褐胞藻(C. globosa),卵型褐胞藻(C. ovata),小褐胞藻(C. minima)和疣突褐胞藻(C. verrucul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褐胞藻 褐胞藻 赤潮 分类
下载PDF
五种赤潮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5
10
作者 向军俭 朱小兵 +3 位作者 吕颂辉 杨红宇 凌钦婕 沈晓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目的:建立分泌抗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卵圆褐胞藻(Chattonellaovat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等5种藻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  目的:建立分泌抗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卵圆褐胞藻(Chattonellaovat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等5种藻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方法: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并通过反相间接血凝、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结果:获得15CA7、23BG2和23BG9等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抗体的亲和力较低,仅与海洋褐胞藻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获得的M18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与以上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高效价的明显交叉反应.结论:获得了3株分泌对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较低亲和力抗体;而M18细胞株分泌的单抗与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明显的高效价的交叉反应,显示此单抗可代替5种海洋藻的抗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褐胞藻 卵圆褐胞藻 赤潮异弯藻 具齿原甲藻 尖刺拟菱形藻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与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朝晖 袁美玲 +1 位作者 骆育敏 赵建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6-344,共9页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 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对海洋卡盾藻(Cm)与中肋骨条藻(Sc)及锥状斯氏藻(St)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利用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体积竞争抑制系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环境容量不受起始细胞密度(100—3600cells/mL)的影响,但随着起始接种密度的增加,达到最大细胞密度和进入稳定生长期的时间均提前。在硅缺乏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仍能保持一定生长,并能在与海洋卡盾藻之间的种间竞争中保持数量优势,但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其种间竞争。初始细胞密度和接种比例对3种赤潮藻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影响明显,总体来说海洋卡盾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海洋卡盾藻细胞密度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时(Cm:Sc=6:1),海洋卡盾藻才能在与中肋骨条藻的竞争中取胜;而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条件下,锥状斯氏藻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对海洋卡盾藻的体积抑制系数(α')是后者(β')的27—100倍。但在所有处理中均没有绝对优胜者,竞争结果都会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种间竞争 起始密度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斌 欧林坚 吕颂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4-267,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丙氨酸。海洋卡顿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最大比生长率可达到0.7 d-1。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以NaNO3为氮源时,藻细胞酶活性(NRAmax)最大,为20.6 fmol/(min.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氮源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玉荣 杨维东 刘洁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研究了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5种典型赤潮藻... 研究了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5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赤潮藻的治理以及除藻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托里桉木粉对5种赤潮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敏感性有所不同.1g/L托里桉木粉24 h对海洋卡盾藻(5.0×106/L)抑制率已达100%,48 h对塔玛亚历山大藻(9.7×106/L)、东海原甲藻(2.8×107/L)、球形棕囊藻(5.0×108/L)和赤潮异弯藻(4.7×107/L)48 h抑制率分别为56.0%、79.2%、52.5%和51.4%.托里桉木粉水-丙酮提取物(相当1 g/L托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异弯藻48 h抑制率分别为54.6%、45.8%、44.8%、72.1%和43.2%.这些结果提示,托里桉木粉可显著抑制赤潮藻的生长,其中存在的抑藻活性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托里桉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东海原甲藻 海洋卡盾藻 球形棕囊藻 赤潮异弯藻
下载PDF
季铵盐插层蒙脱土及其去除海洋卡盾藻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婷 闫新亚 +2 位作者 蔡祥 谭绍早 杨维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99-1403,共5页
利用插层法制备了5种季铵盐改性的蒙脱土,通过FTIR、XRD和DTG等表征表明5种季铵盐已成功插入蒙脱土中;随后以中国典型赤潮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5种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的除藻效果。发现以双溴化十四烷基二甲... 利用插层法制备了5种季铵盐改性的蒙脱土,通过FTIR、XRD和DTG等表征表明5种季铵盐已成功插入蒙脱土中;随后以中国典型赤潮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5种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的除藻效果。发现以双溴化十四烷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改性的蒙脱土在用量为8mg·L-1时,24h内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率最高,可达100%,而未改性蒙脱土在相同条件下除藻率仅为5.64%;除藻效果与除藻剂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官能团相同时,链长数为14的脂肪族季铵盐除藻率最高,24h可达67.03%;在链长数相同时,含吡啶官能团的季铵盐比脂肪族季铵盐除藻率高,24h为33.62%,且随时间延长明显提高。渗溢性评估实验显示,改性蒙脱土经72h浸泡后表观插层率从71.9%降低到69.6%,表明除藻剂在水体中基本不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改性蒙脱土 季铵盐 插层反应 海洋卡盾藻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对卤虫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艳红 江涛 +3 位作者 沈萍萍 王锐 吴霓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0-515,共6页
研究了海洋卡盾藻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密度下对卤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含藻培养液和除藻过滤液均对卤虫有致死作用,且前者毒性大于后者.对数生长初期的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的毒性作用最强,卤虫暴露在3.0×104ce... 研究了海洋卡盾藻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密度下对卤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的含藻培养液和除藻过滤液均对卤虫有致死作用,且前者毒性大于后者.对数生长初期的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的毒性作用最强,卤虫暴露在3.0×104cells/mL藻液48h后,死亡率达到83%;对数生长后期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也具有较强的毒性,48 h卤虫死亡率为73%;衰亡期含藻培养液毒性最弱,48 h卤虫死亡率为33%.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和除藻过滤液(对数生长期,10 d)的浓度对数与卤虫的死亡机率单位呈线性关系,含藻培养液对卤虫24 h半致死浓度(LD50)为1.92×104cells/mL,而除藻过滤液对卤虫的24 h LD50为3.34×104cells/mL.卤虫在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中的暴露时间(48 h内)与死亡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在藻密度为3.75×104cells/mL时,海洋卡盾藻含藻培养液对卤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17.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卤虫 急性毒性试验 死亡率
下载PDF
中国北黄海发生的两次海洋褐胞藻赤潮 被引量:32
16
作者 矫晓阳 郭皓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5,共5页
1993年8月中旬和1995年8月中旬,中国北黄海近岸各发生一次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赤潮。调查结果为海洋褐胞藻的生物量为(1.7~11.7)×10 ̄8个/m ̄3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范围在... 1993年8月中旬和1995年8月中旬,中国北黄海近岸各发生一次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赤潮。调查结果为海洋褐胞藻的生物量为(1.7~11.7)×10 ̄8个/m ̄3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范围在(2.5~15.4)×10 ̄8个/m ̄3。赤潮海区的表层水温25.8℃、,盐度12~17.6.pH8.5~8.6,透明度1.5~1.6m,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陆源淡水入海,可能是这一海区海洋褐胞藻赤潮的主要起因。赤潮发生期间,赤潮海区养殖的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出现大量死亡;人工放流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回捕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海洋褐胞藻 北黄海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的致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利娟 杨维东 +1 位作者 刘洁生 李宏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5,共7页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引起的赤潮近年来在中国频繁爆发,对水产养殖业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海洋卡盾藻产生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游离脂肪酸和活性氧等次生代谢物可能是造成鱼类大范围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综述...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引起的赤潮近年来在中国频繁爆发,对水产养殖业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海洋卡盾藻产生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游离脂肪酸和活性氧等次生代谢物可能是造成鱼类大范围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海洋卡盾藻赤潮的致毒机制与危害方式提供参考,为正确认识和评价卡盾藻赤潮的危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神经毒素 溶血毒素 游离脂肪酸 活性氧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文 江天久 王锐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457-462,共6页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是我国南方沿海主要的鱼毒性赤潮生物,近年来由该藻形成的赤成已造成多起近岸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了弄清该藻毒素的基本成分特征,本文研究了室内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方法... 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是我国南方沿海主要的鱼毒性赤潮生物,近年来由该藻形成的赤成已造成多起近岸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了弄清该藻毒素的基本成分特征,本文研究了室内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方法,观察了溶血毒素对红细胞的溶血过程,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溶血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藻细胞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400W,4℃下处理15min;通过显微镜观察,证实提取的毒素对血红细胞膜具破坏作用;海洋卡盾藻合成的溶血毒素至少含有4种组分,其中1种可能为为脂类,3种为糖脂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鱼毒性赤潮生物毒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溶血毒素 毒素提取物
下载PDF
诱发海洋褐胞藻赤潮的环境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齐雨藻 楚建华 黄奕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0-34,共5页
对1991年3月20~21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首次发生的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 Hara etChihara)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方法为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褐胞藻赤潮主要与水温... 对1991年3月20~21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首次发生的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 Hara etChihara)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方法为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褐胞藻赤潮主要与水温、溶解氧、氮盐、叶绿素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褐胞藻 赤潮 环境因素 成分
下载PDF
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庞勇 李斌 吕颂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146-914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影响。[方法]磷源分别为无机磷(NaH2PO4.2H2O)及有机磷源葡萄糖-6-磷酸(G-6-P)、甘油磷酸钠(G-P)、三磷酸腺苷(ATP)和卵磷脂(LEC)。[结果]海洋卡...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影响。[方法]磷源分别为无机磷(NaH2PO4.2H2O)及有机磷源葡萄糖-6-磷酸(G-6-P)、甘油磷酸钠(G-P)、三磷酸腺苷(ATP)和卵磷脂(LEC)。[结果]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NaH2PO4.2H2O,对G-6-P、G-P、ATP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LEC。以NaH2PO4.2H2O、G-6-P、G-P和ATP为磷源培养的海洋卡盾藻的APA分别从起始的5.86 pmol/(cell.h)下降至第6天的1.25、1.12、1.58和1.72 pmol/(cell.h),而后分别迅速上升至7.35、4.14、3.55和6.25 pmol/(cell.h)。[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海洋卡盾的藻营养生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磷源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