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区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程慧涛 戴远棠 +8 位作者 阮炘贺 李育森 李丽华 段旭琢 单金红 贾弦泽 徐斌 王庆 赵会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为了解国内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惠州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浙江省湖州市5个地区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我们鉴定了红螯螯虾8个微卫星位点。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地区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8对引物在... 为了解国内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惠州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浙江省湖州市5个地区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我们鉴定了红螯螯虾8个微卫星位点。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地区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8对引物在15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237个等位基因。所有8个微卫星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0,平均为6.05。H_(o)和H_(e)平均值分别为0.490和0.614。每组的等位基因数在6.000(广西南宁GXNN)到6.625(广东佛山GDFS)之间。所有群体中平均H e在0.593(广东惠州GDHZ)到0.646(广东湛江GDZJ)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未显著降低。F_(is)、F_(st)值、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这些红螯螯虾群体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并且各个群体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距离,其中GDZJ和ZJHZ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1077)。推测导致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和人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微卫星位点 遗传分析 遗传结构
下载PDF
淡水经济虾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不同规格肌肉营养组成及表型性状分析
2
作者 孙丽慧 李倩 +3 位作者 姜建湖 陈建明 高令梅 郭建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属于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对环境条件耐受性强,出肉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对4种体重规格红螯螯虾肌肉营养组成和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国标法测定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属于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对环境条件耐受性强,出肉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对4种体重规格红螯螯虾肌肉营养组成和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国标法测定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肉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全长和体长显著增加(20~80g组),雌虾全长和体长显著高于雄虾(60~80g组);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以80~100g组雄虾最大,在60~80 g组中雌虾显著高于雄虾,头胸甲高在规格60 g以上不再有显著变化;腹部肌肉重以80~100 g组雄虾最大,但与60~80 g组雌虾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雌虾出肉率显著高于雄虾(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以80~100 g组雄虾最高,40~60 g组雄虾最低(P<0.05);肌肉灰分含量小规格20~40 g组较高,40~60 g组雌虾最低。红螯螯虾肌肉氨基酸(AA)、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规格变大而逐渐降低;在氨基酸评分(AAS)模式下,各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胱氨酸(Met+Cys);在化学评分(CS)模式下,各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随红螯螯虾规格逐渐增大,各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呈现先升高后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40~60g组最高(P<0.05),EPA含量及EPA+DHA含量在20~40 g组最高,DHA含量在60~80 g组雄虾最高(P<0.05)。综上,相同规格下雌虾腹部指标明显优于雄虾,故雌虾有较高的出肉率,而雄虾第二步足长则明显大于雌虾;40~60 g组雄虾肌肉EAAI最高,40~60 g组肌肉PUFA含量最高,故红螯螯虾在规格40~60 g之间肌肉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不同规格 表型性状 肌肉 营养组成
下载PDF
Molecular aspects of eye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Australian redclaw crayfish,Cherax quadricarinatus
3
作者 Tomer Ventura Michael J.Stewart +3 位作者 Jennifer C.Chandler Bronwyn Rotgans Abigail Elizur Alex W.Hewitt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19年第1期27-36,共10页
The compound eye evolved over 500 million years ago and enables mosaic vision in most arthropod species.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eye has been primarily studied in the fruit fly Droso... The compound eye evolved over 500 million years ago and enables mosaic vision in most arthropod species.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eye has been primarily studied in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However,due to the nature of holometabolous insects halting growth after their terminal metamorphosis into the adult form,they lack the capacity to regenerate.Crustaceans,unlike holometabolous insects,continue to grow during adulthood,achieved through regular shedding of their exoskeleton,in a cyclic process known as molting.This therefore offers crustaceans as a highly suitable model to study ocular regeneration in the adult arthropod eye.We have assessed the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the retinal section of the Cherax quadricarinatus(red-claw crayfish)eye,following ablation and successive post-metamorphic molts.This work then provides a transcriptomic description of the outer,pigmented retinal tissue(the ommatidia and lamina ganglionaris)and the basal,non-pigmented neuroendocrine ocular tissue(the X-organ Sinus Gland complex,hemiellipsoid body and optic nerve).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we identified all the transcripts in the C.quadricarinatus ocular transcriptome that are known to function in compound eye development in D.melanogaster.Differentially and uniquely transcribed genes of the retina are described,suggesting proposed mechanisms that may regulate ocular regeneration in decapod Crustacea.This research exemplifies the application C.quadricarinatus holds as an optimal model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ocular regeneration.Further in-depth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are now required,sampled throughout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to better defin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ular development REGENERATION Compound eye CRUSTACEAN cherax quadricarinatus TRANSCRIPTOME
原文传递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袁海延 李阔臣 +5 位作者 刘洪健 杨亮 张瑞雪 侯玉林 周井祥 王秋举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该试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赖氨酸,探究其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该试验选取健康、初始体质量为(0.45±0.32)g的红螯螯虾为试验对象,共900尾,分为5个试验组(A~E),每组设3个重复... 该试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赖氨酸,探究其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该试验选取健康、初始体质量为(0.45±0.32)g的红螯螯虾为试验对象,共900尾,分为5个试验组(A~E),每组设3个重复。配制赖氨酸的不同添加量为1.3%、1.6%、1.9%、2.2%、2.5%的等氮、等能的5种配合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D组(2.2%)达到最大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HEM、ALB、GLB、肝胰腺中AKP、ACP和免疫基因ALF、LZM、CHH、SPI的基因表达水平D组达到最大值,差异显著(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的ALT、AST活性D组达到最小值,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饲料中最适的赖氨酸添加量为1.75%~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红螯螯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成硕 陈永成 +1 位作者 马晶晶 管晓陈 《河北渔业》 2024年第4期35-39,共5页
综述了红螯螯虾白斑综合征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及研究进展,包括在红螯螯虾白斑综合征流行病学、检测技术、病理学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白斑综合征 进展
下载PDF
背景色对红螯螯虾生长、存活、体色及栖息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魏淼 顾志峰 +7 位作者 潘志 石耀华 黄智伟 郑兴 廖秀睿 李娇妮 刘春胜 王爱民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65,共6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5种不同背景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以探究背景色差异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存活、体色及栖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56 d后黑色背景色组红螯螯虾体重增长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最高,... 本研究通过设置5种不同背景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以探究背景色差异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存活、体色及栖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56 d后黑色背景色组红螯螯虾体重增长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最高,分别为32.66 g、1.74%和76.4%,其次为绿色、蓝色和红色背景色组,白色组最差(P<0.05);黑色和红色背景色红螯螯虾饵料系数最小(3.73~3.80);黑色背景色条件下红螯螯虾体色偏蓝,ImageJ分析表明,黑色背景色组虾壳RGB值中R和G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黑色背景色虾壳虾青素含20.23 mg/kg,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69.34~82.15 mg/kg)(P<0.05);黑色背景色条件下红螯螯虾分布于遮蔽物外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背景色能够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存活、体色及行为分布,养殖中采用黑色作为背景色能够显著提高红螯螯虾生长存活,改善虾体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背景色 生长 体色 行为分布
下载PDF
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金玲 陈奕彬 +3 位作者 李色东 刘萍 李健 吕建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80,共6页
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广东和台湾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2个红螯螯虾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个... 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广东和台湾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2个红螯螯虾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个红螯螯虾群体中共检测到83个等位基因,广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619、0.438、0.505,台湾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829、0.492、0.592。广东群体和台湾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5和0.538。红螯螯虾2群体的Shannon指数(H)均大于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969。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广东和台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通过群体间的杂交可有效避免近亲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慧赞 吕敏 +7 位作者 杨彦豪 卢天和 童潼 梁俊杰 杨秋月 张琴 黄峥 王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了解稻田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稻田养殖红螯螯虾大个体(RB)组和小个体(RS)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指示物种、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 为了解稻田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稻田养殖红螯螯虾大个体(RB)组和小个体(RS)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指示物种、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RB组共产生615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RS组共产生602个OTUs,共有OTUs为345个,特有OTUs分别为270个和257个。RB组和RS组的优势菌群相似,门水平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属水平主要为Candidatus Bacilloplasm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等,但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另外,RB组和RS组的指示物种和菌群代谢功能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功能有关,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方法条件下,肠道微生物可作为内在因素影响红螯螯虾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肠道菌群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