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al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orests on sandy land in Honghuaerji, China 被引量:20
1
作者 ZHU Jiao-jun KANG Hong-zhang +2 位作者 TAN Hui XU Mei-ling WANG J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3-259,共7页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tis var. mongolica, forest at Honghuaerji of China (the original of the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 on sandy land) was studied in 2004. The total mean values o...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tis var. mongolica, forest at Honghuaerji of China (the original of the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 on sandy land) was studied in 2004. The total mean values of regeneration indexes were higher in mature stands (more than 80% individual stems were older than 50 years), the maximum of regeneration index reached 29 seedlings, m^ 2, with lowest values in the younger stand, e.g., in 32-year old and 43-year old stands. The stand ag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which was the best in the older stands in this investigation (e.g. about 80-year old). The regeneration index seemed not to be closely in relation to canopy openness although Mongolian pine is a photophilic tree species. In each type of gaps, natural regeneration was very well. Regeneration indexes were satisfactory at the south and east edges in the circle gaps; and at the east edge of the narrow-square gap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ngolian pine, seedlings could endure shading understory, but it would not enter the canopy layer without gap or large disturbance, e.g., fire, wind/snow damage or clear cutting etc.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potentially references to the management and afforestation of 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Researches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on regenera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between natural Mongolian pine,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Mongolian pine Sandy l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Canopy openness forest gap Regeneration index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orest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on sandy land,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ZHU Jiao-jun TAN Hui +1 位作者 KANG Hong-zhang XU Mei-li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7-184,共8页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degrad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the foliar concentrations of N, P, K and 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field grown P. sylvestris v...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degrad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the foliar concentrations of N, P, K and 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field grown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trees from two provenances (natural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tural tree needles had lower N, P and C concentrations, and higher K concentrations than those of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For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ratios of N: P, P. K and N: K increased with tree age before 45 years old; but they were not clear for the natural tree needles. Compared with the conclusions reported on Pinus spp., we found that the foliar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optimal range for both natural and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N or P might not be the absolute limit factors in plant nutrient for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on sandy land. However, foliar K concentrations in both natural and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on Pinus spp. (〉4.80 g kg-1).The N: P ratio of natural needles was in the adequate ranges, but N: P ratio of plantation needles was out of the adequate rang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better balanced nutrition status in the natural forest than in the plantations. If only considering the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f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it might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gradation phenomenon of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was not induced by nutrition deficiency of absolute nutrients of N and P, but might be induced by other mineral nutrients or by the effectiveness of N and P nutrients. The unbalanced nutrition status and relatively quick decomposition of needles in the plantations migh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ation phenomenon forest ecosystem on sandy land N: P ratio natural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Mongolian pine
下载PDF
Response of understory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tree regeneration to thinning in Pinus tabuliformis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Haijiao Yang Chao Pan +3 位作者 Yun Wu Shiqi Qing Zhibin Wang Dihai Wa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Background:Chinese pine(Pinus tabuliformis Carr.)is one of the major afforestation speci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forest ecosystems and preserving soil and water.However,most Chinese pine ... Background:Chinese pine(Pinus tabuliformis Carr.)is one of the major afforestation speci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forest ecosystems and preserving soil and water.However,most Chinese pine plantations are experiencing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s and difficulty in natural regeneration.Thin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a variety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plantations.To date,however,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systematically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inning on understory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ese pine in plantations.Methods: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search,and selected 22 publications covering a total of 83 treatments related to thinning effects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 and 15 publications covering a total of 43 treatments related to thinning effect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ese pine,in tree plantations of northern China.The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were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with meta-analysis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effects.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tands,thinning increased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shrubs and herbs by an average of 25.3%and 26.5%,respectively.While the varying thinning intensities al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only moderate thinning(30%–50%)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ng seedlings and saplings of Chinese pine(60.2%).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 was greatest after 14 years of thinning with an increase of 36.3%,whereas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ng Chinese pine seedlings and saplings reached a maximum after≥11 years of thinning with an increase of 76.5%,compared to that of the unthinned stands.Thinning in the half-mature plantations had the greatest effects on the understory shrub richness(44.1%)and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ng Chinese pine seedlings and saplings(86.5%).Both single and multiple thinning we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 and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ng Chinese pine seedlings and saplings,an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inning were greater in areas with a humidity index(HI)<30 than in areas with an HI≥30.In general,age group,planting density and recovery time were promin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whereas the slope,HI and recovery time were the dominant controls of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ng Chinese pine seedlings and saplings,indicating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hinning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understory plants and the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pine in plantations.Conclusion:Thinning appears to be a feasible manageme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understory plant diversity and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pine in plantations.We postulate that moderate thinning in half-mature forest stands with an HI<30 can help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s and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Chinese pine,thereby maintaining a more resilient stand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ne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ine plantation forest thinning META-ANALYSIS natural regeneration Understory plants
下载PDF
干扰强度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张智婷 刘松涛 +6 位作者 唐宏亮 赵海超 刘晨 蒋鹏程 姚大军 毕君 张丽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8-93,110,共7页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灌木层优势种由北京丁香演替为土庄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由东亚唐松草向龙芽草演替,且优势种优势度降低,物种的均衡性增强。随着油松林群落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扰油松林群落中灌木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和无干扰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但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重度干扰与无干扰相似度较低,共同物种较少,轻度干扰使油松林灌木物种数量和科数、草本物种数、属数增加。人类活动是林下植被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 干扰强度 油松林 灌木层 草本层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武秀娟 奥小平 +1 位作者 姚丽敏 田建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5个指数分析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级评价。【结果】油松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4~0.66,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阳坡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0,属弱度混交,其他立地林分混交程度介于中度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大小比数均值为0.35~0.50,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或近中庸状态;林分平均林层指数为0.29~0.41,且阴坡林层指数高于阳坡,林层结构总体较为简单,但阴坡林层结构较阳坡丰富;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7~0.52,林分内光照条件总体均达到了基本充足及以上,但半阴坡和阳坡半数以上油松光照条件受限;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0.313 5~0.543 5,评价等级分属2、3级,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283 6和0.253 3,均属2级。【结论】灵空山油松天然林林分结构整体状况较差或一般,需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结构调整需求更为迫切,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可作为优化调整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熵权法
下载PDF
辽西油松人工纯林不同间伐抚育方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兴 《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4-28,66,共6页
以位于辽西地区的北票市47 a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近自然经营及传统经营(株数间伐强度10%左右)间伐5 a后的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增长量及分级株数比例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株数间伐强度下,近自然经营中以目标树... 以位于辽西地区的北票市47 a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近自然经营及传统经营(株数间伐强度10%左右)间伐5 a后的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增长量及分级株数比例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株数间伐强度下,近自然经营中以目标树为导向的采伐Ⅱ、Ⅲ级木的间伐方式对保留木胸径、树高生长的整体促进效果要明显优于国内传统的采伐Ⅳ、Ⅴ级木的间伐方式,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林分胸径结构分布的相对稳定性,间伐后保留木按胸径分级株数比例分布曲线整体偏向右移。传统经营及近自然经营间伐抚育方式对间伐后保留木的树高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后者的整体促进效果要稍优于前者。然而,以上两种间伐方式对间伐后保留木的冠幅生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效果。近自然经营间伐抚育要想收到明显的抚育效果,建议株数间伐强度应至少在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纯林 间伐抚育 近自然经营
下载PDF
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对林下植被组成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7
作者 朱明英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1-32,64,共3页
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三道川林场4种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共出现植物32科64属7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和草... 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三道川林场4种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共出现植物32科64属7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呈现增大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减小趋势。综合来看,为改善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可适当降低林分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天然次生林 植被组成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土壤氮浓度对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其内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闫鑫泽 段嵩岚 +5 位作者 郑蓉蓉 刘立宝 岳国强 张芸香 刘晓娥 郭晋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0,309,共8页
为了解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天然林新生枝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浓度改变的响应及其林龄差异,揭示不同龄级油松新生枝叶N、P元素内稳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关帝山林区孝文山林场Ⅴ~Ⅶ龄级油松天然次生林为... 为了解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天然林新生枝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浓度改变的响应及其林龄差异,揭示不同龄级油松新生枝叶N、P元素内稳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关帝山林区孝文山林场Ⅴ~Ⅶ龄级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的方法,设置对照(N 0,0)、低氮(N 1,5 g/m 2)、中氮(N 2,10 g/m 2)和高氮(N 3,15 g/m 2)4个施氮水平,形成不同土壤N浓度梯度,分析不同N浓度新生枝和叶C、N、P计量指标和内稳态指数。油松枝叶C、N、P含量随土壤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N和C/P减小;油松枝叶C含量、C/N和C/P随龄级增加而增加,N、P含量随龄级增加而减少;根据针叶N/P,该地区油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新生枝和叶N、P含量及N/P与土壤指标的关系均能很好被内稳态模型模拟(p<0.1),其中新生枝P含量对土壤供氮水平变化敏感,而其他指标较稳定,新生叶的内稳态高于新生枝。该地区油松通过调节枝叶氮磷吸收与利用策略保持新生枝叶内稳态以适应土壤氮浓度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浓度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态 新生枝和叶 油松天然林 关帝山林区
下载PDF
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武秀娟 《山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3,10,共4页
对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及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并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油松林下灌木植物有23种,草本植物有28种,不同坡向的优势灌草物种明显不同。林下灌草植物总体多样性... 对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及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并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油松林下灌木植物有23种,草本植物有28种,不同坡向的优势灌草物种明显不同。林下灌草植物总体多样性在阴坡最好,在半阳坡最差。各坡向林下物种多样性等级均达到了较好及以上水平,但阳坡灌木物种和半阳坡林下总体物种多样性阈值均接近较好水平的下限,需适当进行人为干预,促进其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油松林 物种多样性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不同坡向 等级评价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孙书存 高贤明 +1 位作者 包维楷 王中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调查了岷江上游20 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17个(20 m × 20 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500~3 500 hm-2时达最大... 调查了岷江上游20 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17个(20 m × 20 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500~3 500 hm-2时达最大,随后下降;胸径生长在2 200~2 800 hm-2时达到最大,随后下降.油松单位面积生物量由低及高,在3 500~4 000 hm-2达到最大,随后稍有下降;而个体平均生物量约在2 500 hm-2时最大.随着油松盖度的上升,灌木层盖度开始下降,林下散射光增加,导致草本层盖度上升,中等密度时(2 500~3 500 hm-2)油松林乔灌草层次盖度配置较为合理;物种丰富度与油松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无一定规律.因此,如果不以追求生物量最大化为单一目标,中等密度(2 500 ~3 500 hm-2)的油松林具有较好的群落结构配置、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要求. 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密度效应 物种多样性 可持续林业
下载PDF
辽河源不同龄组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空间分配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赵金龙 王泺鑫 +4 位作者 韩海荣 康峰峰 宋小帅 于晓文 赵伟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026-7037,共12页
油松是中国暖温带区域主要的森林植被,精确计算油松天然林生物量及准确表征空间分布特征对其在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进行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空间分配在一个年龄序... 油松是中国暖温带区域主要的森林植被,精确计算油松天然林生物量及准确表征空间分布特征对其在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进行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空间分配在一个年龄序列上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准确估算河北省平泉县辽河源自然保护区4个龄组油松天然次生林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并揭示生物量在空间的分配特征。在每种林分内,林下植被层(灌木和草本)和凋落物层生物量通过样地调查和全挖取样的方法计算。基于胸径(DBH)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则用于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结果表明:(1)林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成熟林(397.793 t/hm2)>近熟林(242.188 t/hm2)>中龄林(203.801 t/hm2)>幼龄林(132.894 t/hm2);(2)乔木层生物量成熟林(373.128 t/hm2)>近熟林(224.991 t/hm2)>中龄林(187.750 t/hm2)>幼龄林(119.169 t/hm2)。地上部分各组分生物量大小关系略有差异,幼龄林和近熟林为:干>根>枝>叶>干皮>球果,而中龄林和成熟林则是干>根>枝>干皮>叶>球果。干生物量对于各龄组乔木层生物量来说是最大的贡献者,所占比例表现为:中龄林(66.25%)>近熟林(64.38%)>成熟林(62.09%)>幼龄林(38.41%),而贡献较小的球果则是成熟林(1.02%)>幼龄林(0.88%)>近熟林(0.72%)>中龄林(0.53%)。根系总生物量在18.315 t/hm2(中龄林)—44.849 t/hm2(成熟林)之间,其组分生物量大小整体上表现为:根桩>粗根>大根>细根>小细根;(3)灌木层生物量成熟林(0.861 t/hm2)>近熟林(0.790 t/hm2)>中龄林(0.559 t/hm2)>幼龄林(0.401 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为根>茎>叶;(4)草本层生物量幼龄林(3.058 t/hm2)>近熟林(2.017 t/hm2)>中龄林(1.220 t/hm2)>成熟林(1.181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大于地上部分;(5)凋落物层生物量成熟林(22.623 t/hm2)>近熟林(14.390 t/hm2)>中龄林(14.272 t/hm2)>幼龄林(10.265 t/hm2),各层生物量大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全分解层。(6)在各层次生物量的比较中,4个龄组均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其中,幼龄林乔木层生物量占89.67%、中龄林占92.13%、近熟林占92.90%,成熟林占9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天然次生林 生物量 龄组 空间分配
下载PDF
辽西油松纯林林分改造效益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浩 步兆东 +2 位作者 田福军 王占龙 范志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共4页
针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油松纯林的松毛虫危害严重、水土保持功能差、生态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 ,自 1982年起 ,在辽西地区通过采用带状皆伐后栽植阔叶树方法对油松纯林进行了更新改造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油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近 2 0年... 针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油松纯林的松毛虫危害严重、水土保持功能差、生态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 ,自 1982年起 ,在辽西地区通过采用带状皆伐后栽植阔叶树方法对油松纯林进行了更新改造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油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近 2 0年后 ,林分的小气候逐渐向良性转变 ,相对湿度提高 2 0 %~ 5 7%,气温降低 0 4~ 1 9℃ ,松毛虫虫口密度降低了 2~ 2 0头 株 ;同时水土保持功能增加 ,油松树高增加 16 8%,胸径增长 2 2 94%;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每公顷利润平均增加了 2 1倍 .因此 ,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是根治松毛虫危害 ,提高林分生态功能 ,增加林分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应进行大面积推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改造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辽西地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被引量:83
13
作者 刘迎春 王秋凤 +6 位作者 于贵瑞 朱先进 展小云 郭群 杨浩 李胜功 胡中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77-4286,共10页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样方28个,测定森林乔木、灌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碳储量;钻取并分析土样516份,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文献数据和农田碳储量数据,建立0—86年生油松林和0—56年生刺槐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林龄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及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19、27、36、86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0.76、143.43、167.30、271.23—332.26Mg/hm2;8、17、39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0.37、94.08、140.77 Mg/hm2。受间伐干扰、45、52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6.42、168.56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油松林,其植被碳储量明显下降,而土壤碳储量保持稳定甚至升高。受乱砍滥伐干扰的71年生油松林和56年生刺槐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8.87、76.99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森林,其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种植油松林之后的86a时间内,其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211.61—272.64 Mg/hm2;而种植刺槐林、在39a时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81.1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下载PDF
土壤干旱对油松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建伟 梁宗锁 +1 位作者 韩蕊莲 王培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8-92,96,共6页
 在适宜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0%)、中度干旱(田间持水量的55%)和严重干旱(田间持水量的40%)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油松叶水势、叶含水量、...  在适宜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0%)、中度干旱(田间持水量的55%)和严重干旱(田间持水量的40%)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油松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油松枝条的快速生长和干物质迅速积累时期主要集中在4~5月;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水分利用率(WUE)则表现为中度干旱最高,严重干旱最低;在适宜水分条件下油松的日、旬、月耗水量明显高于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下,油松耗水高峰期均为5~8月,最高旬耗水量均在7月上旬,最高耗水日均在7月5日,但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其耗水日进程存在差异;在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S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严重干旱条件下,SOD活性高峰期维持时间较短;3种处理下的K+含量在胁迫后期均高于胁迫初期,表明K+含量与油松抗旱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旱 油松 生长 水分利用率 苗木生长 黄土高原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冀北辽河源地区不同林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赵伟红 康峰峰 +5 位作者 韩海荣 赵金龙 高晶 于晓文 宋小帅 立天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为探讨不同林龄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规律,以辽河源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林分的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和土壤全P含量逐渐增... 为探讨不同林龄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规律,以辽河源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林分的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和土壤全P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全K含量先降后增,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含量先增后降。林龄对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而对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显著。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土壤理化各指标间关系密切,除土壤全P与土壤其它理化性质间均无显著相关外,其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正负均有,相关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源 油松天然次生林 林龄 土层深度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封育天然油松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2 位作者 王得祥 康博文 陈书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5-591,共7页
选择黄土高原气候交错带的典型地段,将封育年限作为一维资源状态,以物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征特征,对6个封育年限内的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窄,生... 选择黄土高原气候交错带的典型地段,将封育年限作为一维资源状态,以物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征特征,对6个封育年限内的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生态位宽度排序与其重要值排序并非一致;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为普遍,这些结果与群落封育过程中物种对光等生态因子要求不同直接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天然林封育过程中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油松林 封育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近自然林业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天然次生林林窗特征与更新动态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希彪 王瑞娟 +1 位作者 周天林 上官周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03-2108,共6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油松天然次生林林窗的形状、大小结构、分布、形成木特征及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在油松天然次生林中,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面积均呈以小林窗为主的偏态分布.CG平均面积为31.15 m^2,以20~40 m^2林窗的数量...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油松天然次生林林窗的形状、大小结构、分布、形成木特征及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在油松天然次生林中,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面积均呈以小林窗为主的偏态分布.CG平均面积为31.15 m^2,以20~40 m^2林窗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38.24%和30.50%;EG平均面积为58.04 m^2,以30~60 m^2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36.77%和27.79%,且CG的平均面积占EG平均面积的53.67%;林窗形状多呈椭圆形,高度多在14~16 m;林窗形成年龄以10~20年为主,占33.82%.林窗中基折和枯立木分别占形成木总数的47.66%和23.44%.林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人为间伐或盗伐,树木衰老等引起的抗性下降、干旱、病虫害等也是导致树木死亡的原因之一;每个林窗中平均有1.89个形成木,其中以2株形成木的林窗最多.林窗形成木主要是油松,其次为山杨、白桦和辽东栎等.形成木的径级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以10~20 cm和21~30 cm径级最为普遍,分别占总数的25.0%和45.31%,与林窗面积偏态分布吻合;林窗内林木的更新状况好于林下,且油松幼苗不存在断层,而油松林下幼苗在年龄结构上有明显的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特征 更新 黄土丘陵区 油松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单一及混合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汪金松 王晨 +4 位作者 赵秀海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共8页
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单一和混合叶凋落物分解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 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单一和混合叶凋落物分解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凋落袋法对天然林油松针叶、辽东栎阔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以及人工林油松针叶进行原位分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天然林油松针叶、辽东栎阔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人工林油松针叶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7.58、4.89、6.92、8.03年。氮沉降显著促进了人工林油松针叶的分解,抑制天然林辽东栎阔叶的分解;分解前期,N沉降促进天然林油松针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分解,并在分解后期对油松针叶分解产生抑制作用,而对油松-辽东栎混合叶分解无显著影响。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可为油松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人工林 天然林 油松
下载PDF
黄土高原3个不同降水量地点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军 王学春 +2 位作者 邵明安 赵玉娟 李小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1957—2001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洛川、半干旱区延安和半干旱偏旱区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演变规律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逐年生物量模拟值在9~17年生达到最大值(平均值... 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1957—2001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洛川、半干旱区延安和半干旱偏旱区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演变规律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逐年生物量模拟值在9~17年生达到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4.29,3.62和2.73t.hm-2),之后随降水量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1~22年生期间油松林地平均年耗水量高于同期年降水量,导致林地0~10m土层土壤强烈干燥化,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波动性降低,洛川14~20年生、延安9~20年生和榆林6~19年生期间是油松林地土壤强烈干燥化阶段,年均土壤干燥化速度分别为176,111和69mm,此后油松林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0~150mm范围内的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0~10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剧烈,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分别从15,10,6年生开始土壤干层厚度超过3m,在19年生时均已超过10m,20年生以后2~10m土层土壤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干燥化状态;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区域差异显著,林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年限约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林地 水分生产力 土壤干燥化 WINEPIC模型
下载PDF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永红 杨培华 +4 位作者 韩创举 樊军锋 李新会 李安平 杨世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油松 天然群体 种源 种实性状 地理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