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崔致远交游看其旅唐之生存状态
1
作者 马舒辰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 崔致远与各阶层士人的交游方式体现出了一定区别。其与高位者的来往,大多出于干谒的需求,交游行为官方性质较强。与平级、寒士的交游,尤其后者,由于其异国身份与寒门子弟在当时仕途境遇的相似性,更能产生较为真挚的情感。崔致远在与这些士人交游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其对自身异国士人身份的清醒认知、对儒家价值体系的向往与遵循,以及努力融入士人风俗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晚唐 交游 生存状态 《桂苑笔耕集》
下载PDF
试论崔致远汉诗中的中国人物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允镇 刘志峰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35-40,共6页
崔致远是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最著名的汉诗人。在汉诗创作中他经常引用中国人物或典故,在有限的文字诗歌当中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特定的感情。引用的人物和典故,一方面丰富了崔致远汉诗的内容,一方面也体现了崔致远作为一名新罗诗... 崔致远是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最著名的汉诗人。在汉诗创作中他经常引用中国人物或典故,在有限的文字诗歌当中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特定的感情。引用的人物和典故,一方面丰富了崔致远汉诗的内容,一方面也体现了崔致远作为一名新罗诗人驾驭汉字创作汉诗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汉诗 中国典故 中国人物
下载PDF
接受的先声:陶渊明形象在韩国的登陆 被引量:6
3
作者 崔雄权 《东疆学刊》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关键词 崔致远 昭明文选 新罗 留学生
下载PDF
朝鲜人崔溥《漂海录》的语言学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汪如东 《东疆学刊》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漂海录》是500多年前朝鲜人崔溥撰写的长篇中国见闻录。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其价值。日记中记录了大量口语色彩浓厚的对话,为研究当时的口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地名中的儿化、外来语的读音等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 崔溥 《漂海录》 语言学价值
下载PDF
崔致远诗歌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5
作者 袁棠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52-59,142,共9页
崔致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人名、地名、景物、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通过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了... 崔致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人名、地名、景物、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通过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了解其在唐时期的行迹及其心中的中国情愫。其诗歌创作受唐末诗人罗隐、顾云、张乔等影响,且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如用典手法。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增强了其诗歌艺术表现力。其"知和而和"的诗学观、反对"以文害辞"的诗学批评方法等吸收了中国儒学思想,使其诗学观具有了中国诗学思想因子。其诗歌中含有大量的中国元素,既是中朝文学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诗学思想域外影响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诗歌 中国元素
下载PDF
崔致远汉诗中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丹妮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1-34,共4页
崔致远在韩国文坛被誉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结合崔致远西行入唐和东归祖国的生涯轨迹,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分析其汉文诗代表作,可以探寻出其中所蕴含的种种生命意识,发掘其中内在的哲学意蕴... 崔致远在韩国文坛被誉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结合崔致远西行入唐和东归祖国的生涯轨迹,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分析其汉文诗代表作,可以探寻出其中所蕴含的种种生命意识,发掘其中内在的哲学意蕴和超越性的精神品质,对后人诗性的智慧与生命的省思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汉诗 生命意识
下载PDF
金属活字印刷发明于韩国吗?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吉星 魏志刚 《中国印刷》 1999年第1期55-59,共5页
出土实物证据证明,金属活字印刷于11~12世纪之交首先在中国发展。然而近年来,韩国某些学者提出金属活字印刷发明于韩国,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学术评论,指出韩国学者提出支持其观点的两项物证年代难以断定,又不具备活字形体特征,不能视为... 出土实物证据证明,金属活字印刷于11~12世纪之交首先在中国发展。然而近年来,韩国某些学者提出金属活字印刷发明于韩国,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学术评论,指出韩国学者提出支持其观点的两项物证年代难以断定,又不具备活字形体特征,不能视为早期金属活字。他们引证的两条韩国史料不但自相矛盾,还相互矛盾,又与史实相违。史料提示的铸字时间,都在中国宋、金有了金属活字印刷之后一百多年。可靠实物资料证明,朝鲜半岛金属活字印刷始于14世纪末高丽朝末季,大规模铸字印书起于15世纪初(1403)李朝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 发明 印刷史
下载PDF
赵秀三与范成大田家诗之比较
8
作者 褚大庆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9-65,共7页
朝鲜王朝的赵秀三与中国宋代的范成大是田家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二者的田家诗都富有农民风味,诗情与画意相结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等特征。所不同的是,赵秀三诗中的田家是他心中的田家,是... 朝鲜王朝的赵秀三与中国宋代的范成大是田家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二者的田家诗都富有农民风味,诗情与画意相结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等特征。所不同的是,赵秀三诗中的田家是他心中的田家,是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中的生活场景,故其诗具有"字其方言,韵其民谣"的"朝鲜风"特色;而范成大诗中的田家是他眼中的田家,是他审美趣味的象征,是他心灵的暂住之所,故而重修饰,尚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秀三 范成大 田家诗 比较
下载PDF
论崔志远的道教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倪文波 《东疆学刊》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崔致远的道教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活时代、作品创作及回国后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崔致远 道教 斋词 丹学
下载PDF
冕宁县带状雹云特征的初步探讨
10
作者 卿清涛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1年第Z1期68-76,共9页
本文以凉山州沪沽雷达站的回波资料为基础,分析带状雹云出现的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及生命史过程,并用一次典型个例加以详细说明。
关键词 天气学 雷达气象 带状雹云 雷达回波
下载PDF
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
11
作者 安桂颍 马金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67-74,142,共9页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文风多变,其留世作品在朝韩文学界及哲学界的影响悠远深长,尤其《桂苑笔耕集》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崔致远是新罗人,因此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景物形象都属于异国形象,其中蕴含着他作为新罗人独特...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文风多变,其留世作品在朝韩文学界及哲学界的影响悠远深长,尤其《桂苑笔耕集》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崔致远是新罗人,因此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景物形象都属于异国形象,其中蕴含着他作为新罗人独特的认识、感受和社会理想。在扬州任职期间,崔致远笔下描绘出的颇具特点的扬州形象为这一时期形象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形象对后世学者来说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还原古代扬州当时的面貌,并通过梳理新罗诗人崔致远笔下异国(扬州)的特征,深入体会崔致远在中国为官时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韩两国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桂苑笔耕集》 扬州形象
下载PDF
《崔溥〈漂海录〉评注》指瑕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士华 曾昭聪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12-115,129,共5页
朝鲜时代崔溥所著《漂海录》是一部重要的燕行录著作,学术价值很高。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是研究《漂海录》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在注释、句读、校勘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此书启示我们:对域外汉籍的研究、整理需要学界专业人士的... 朝鲜时代崔溥所著《漂海录》是一部重要的燕行录著作,学术价值很高。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是研究《漂海录》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在注释、句读、校勘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此书启示我们:对域外汉籍的研究、整理需要学界专业人士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海录》 燕行录 文献整理
下载PDF
崔曙海的中国体验与小说创作
13
作者 金刚 崔一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9-74,139,共7页
为了摆脱生活的苦难而背井离乡移居到中国的崔曙海,在中国确认了底层人民贫困与苦难的普遍性,从而对剥削与压迫的阶级属性有了较同一时期的朝鲜文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中国体验,崔曙海练就了在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我、他者与... 为了摆脱生活的苦难而背井离乡移居到中国的崔曙海,在中国确认了底层人民贫困与苦难的普遍性,从而对剥削与压迫的阶级属性有了较同一时期的朝鲜文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中国体验,崔曙海练就了在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我、他者与他者之间定位自己,寻找真正自我价值的方法。中国体验拓宽了崔曙海对朝鲜现代文学的视域及想象力,也增强了其艺术性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曙海 中国体验 民族意识 阶级意识 抗日意识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解读崔锡鼎《九数略》中的九阶方阵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国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63,共12页
崔锡鼎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朝鲜王朝的文臣,熟知《易经》与中国数学,所著《九数略》是富于哲学思想的数学书籍。该书附录"河洛变数"继承宋朝杨辉《缉古摘奇算法》"纵横图"的传统,但是另有创见。文章尝试解读其中... 崔锡鼎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朝鲜王朝的文臣,熟知《易经》与中国数学,所著《九数略》是富于哲学思想的数学书籍。该书附录"河洛变数"继承宋朝杨辉《缉古摘奇算法》"纵横图"的传统,但是另有创见。文章尝试解读其中诸个九阶方阵的数学意义,以及可能的构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锡鼎 《九数略》 拉丁方阵 欧拉方阵 纵横图 幻方 洛书 韩国数学
下载PDF
论新罗崔致远“四山碑铭”的写作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楼正豪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7-63,88,共8页
"四山碑铭"是由新罗末期著名学者崔致远撰写的四篇碑铭,在韩国流传甚广,其中三篇于清末传入中国,被编入《唐文拾遗》中。本文向国内学界详细介绍"四山碑铭"的保存现状与基本概况,并对"四山碑铭"文本的修... "四山碑铭"是由新罗末期著名学者崔致远撰写的四篇碑铭,在韩国流传甚广,其中三篇于清末传入中国,被编入《唐文拾遗》中。本文向国内学界详细介绍"四山碑铭"的保存现状与基本概况,并对"四山碑铭"文本的修辞手法进行严密剖析,揭示崔致远碑文写作的局限性。最后从新罗末期的社会背景,推测崔致远如此写作之意图在于迎合新罗的文风,并向国王展示才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四山碑铭” 修辞 局限性
下载PDF
崔锡鼎对空间无限的论证
16
作者 胡树铎 《韩国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81-94,205,共15页
在中国历史上,宇宙空间是有限还是无限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18世纪初时,朝鲜学者崔锡鼎对此做出了更有价值的探索。崔锡鼎受亚里士多德有限空间观激发,以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且无限存在为公理,将描述气物理属性的空间和时间对等,... 在中国历史上,宇宙空间是有限还是无限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18世纪初时,朝鲜学者崔锡鼎对此做出了更有价值的探索。崔锡鼎受亚里士多德有限空间观激发,以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且无限存在为公理,将描述气物理属性的空间和时间对等,并以气在时间上无限久远类推出气在空间上无限扩展,从而论证出宇宙空间无限,还引证出多重世界的存在。同时这一过程也显示了亚里士多德宇宙论在不同文明中的某些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锡鼎 《宇宙图说》 空间无限 多重世界
下载PDF
身份、言语、启示——试论崔承喜的舞蹈实体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朴永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7,共8页
在朝鲜民族舞蹈变迁史上,"新舞蹈"时期是承古代、启当代的重要历史阶段。崔承喜是朝鲜民族"新舞蹈"的开拓者,也是东方"新舞蹈"的推行、推动者。她在朝鲜民族舞蹈的文化转型、发展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 在朝鲜民族舞蹈变迁史上,"新舞蹈"时期是承古代、启当代的重要历史阶段。崔承喜是朝鲜民族"新舞蹈"的开拓者,也是东方"新舞蹈"的推行、推动者。她在朝鲜民族舞蹈的文化转型、发展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也在推动东方舞蹈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以已有的资料为依据,以场景理论为支撑,从"身份、言语、启示"三个层面切入,聚焦视点,重点讨论崔承喜的身份、身体以及她的舞蹈行为、行为逻辑、行为观念和对发展朝鲜民族舞蹈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承喜 身份 言语 启示
原文传递
长江古义人:无神时代文化救赎之路的探索者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志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4-131,共8页
大江健三郎的"奇异的二人配"三部曲主人公长江古义人是一个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思想者",他始终在痛苦地进行"我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也是一个世纪性的文化难题。长江古义人形... 大江健三郎的"奇异的二人配"三部曲主人公长江古义人是一个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思想者",他始终在痛苦地进行"我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也是一个世纪性的文化难题。长江古义人形象明显地具有作家本人的印记,这个形象在与作家大江健三郎之间形成的互文性动态联系中,客观上提出了一个在无神时代如何实现文化救赎的普世性命题。长江古义人正是在痛苦的"我思"中,为当代人绘出了一幅寻求文化救赎的"路线图":灵魂救赎主体的自我性、精神救赎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灵魂救赎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奇异的二人配”三部曲 长江古义人 无神时代 文化救赎
原文传递
明代日本、朝鲜的中国认知——以策彦周良、崔溥为中心的考察
19
作者 滕宇鹏 刘恒武 《当代韩国》 2016年第3期34-48,共15页
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着两条"丝绸之路",其一是从西安出发向西到达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二是从宁波等港口出发抵达东洋和南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之为"瓷器之路")。浙江省的宁波等地... 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着两条"丝绸之路",其一是从西安出发向西到达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二是从宁波等港口出发抵达东洋和南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之为"瓷器之路")。浙江省的宁波等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策彦和崔溥就在浙江登岸,他们到访中国之后的观感构成了日朝两国人中国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其一,"域外来客"——海路入明的日朝人士对于中国的初始印象;其二,"赴京朝拜"——日朝来华人士眼中的运河沿线及社会状况;其三,"四海一家"——入明日使和朝鲜文士对中华身份认知与族际交流困惑。通过分析比较海路入明时间相当的日本使者策彦周良、朝鲜漂民崔溥来重新审视域外人的中国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彦周良 崔溥 中国认知 日本使臣 朝鲜漂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