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乙酸钴为Co源、水作溶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BDC M OFs);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乙炔和氩气氛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C催化剂。结合XRD、氮吸附、SEM、TEM、XPS、TGA和Rama...以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乙酸钴为Co源、水作溶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BDC M OFs);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乙炔和氩气氛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C催化剂。结合XRD、氮吸附、SEM、TEM、XPS、TGA和Raman光谱等手段对Co@C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炭化气氛对炭层结构的石墨化程度有较大影响,而对金属Co核的物相结构和粒径影响较小;乙炔气氛有助于形成多孔的石墨炭壳,从而促进烃链的生长,Co@C-C_2H_2催化剂上的C_(5+)烃产物选择性高达82. 66%,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物相由单相金属Co转变为金属Co与Co_2C的混合相,且无失活现象发生,表明Co_2C具有较高的费托反应催化活性。展开更多
SF_6气体由于其优异的电气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然而,由于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极高,国内外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SF_6替代气体做了广泛研究,但由于它们都各有缺陷,故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文中以C_5F_(10)O/CO_2混合气体作为主...SF_6气体由于其优异的电气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然而,由于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极高,国内外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SF_6替代气体做了广泛研究,但由于它们都各有缺陷,故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文中以C_5F_(10)O/CO_2混合气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SF_6气体作为对照,研究了混合气体中C_5F_(10)O分压力分别为20 k Pa和40 k Pa、总压力为0.1~0.5 MPa时的工频耐压和雷电冲击(lightning impulse,LI)性能,并分析了其作为SF_6替代气体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0.2 MPa的混合气体中混入20 k Pa和40 k Pa的C_5F_(10)O,可分别使混合气体的工频放电电压达到相同气压下SF_6气体的61.89%和81.99%。C_5F_(10)O分压力40 k Pa、总压力0.5 MPa的混合气体正、负极性雷电冲击放电电压分别是0.3 MPa时SF_6气体的88.9%和89.9%。因此,通过增加C_5F_(10)O的含量或提高混合气体的总压力,均可有效提高混合气体的绝缘性能,其中,前者更为有效。展开更多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广泛应用的SF6气体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寻找一种绝缘性能优良的环保型替代气体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C3F7CN及其混合气体凭借出色的绝缘性能和环保特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其放电分解机理的研究较少...目前在电力行业中广泛应用的SF6气体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寻找一种绝缘性能优良的环保型替代气体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C3F7CN及其混合气体凭借出色的绝缘性能和环保特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其放电分解机理的研究较少。首先,基于ReaxFF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层面模拟研究了C3F7CN/CO2混合气体的分解机理。基于构建的C3F7CN/CO2混合气体模型,研究了温度对C3F7CN分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其可能的分解路径、产物类型及分布等。计算结果表明,C3F7CN在局部过热或放电等故障条件下分解容易产生CF3·、C3F7·、C·、CF3CFCN·、CF2·和F·等各类自由基,上述自由基复合将产生CF4、C2F6、C3F8、CF3CN、CO等产物。其次,利用气体绝缘试验平台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GC-MS),试验分析了其多次击穿后的分解产物。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气体多次击穿后的主要分解产物是CF4、C2F6、CF3CN。这些产物分子均具有比较好的绝缘能力,保障了C3F7CN/CO2混合气体的绝缘性能不被破环。相关结论为进一步探究C3F7CN/CO2混合气体的绝缘特性及协同效应等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展开更多
碳化钴(Co2C)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ischer-Tropsch to Olefin, FTO)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等表征与方法,对碱金属在CoMn催化FTO...碳化钴(Co2C)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ischer-Tropsch to Olefin, FTO)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等表征与方法,对碱金属在CoMn催化FTO中形成碳化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钠(Na)、钾(K)元素的影响下,CoMn催化剂在活性评测中,低碳非饱和烃与低碳饱和烃的比例高达17.4与9.4,且仅有较低的甲烷(CH4)产生,而锂(Li)对CoMn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较弱。通过XRD表征,发现Na、K对CoMn催化剂形成Co2C有很好的促进效果。XAFS揭示了CoMn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催化反应后形成碳化钴的配位结构,为研究CoMn催化剂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理论。展开更多
文摘以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乙酸钴为Co源、水作溶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BDC M OFs);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乙炔和氩气氛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C催化剂。结合XRD、氮吸附、SEM、TEM、XPS、TGA和Raman光谱等手段对Co@C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炭化气氛对炭层结构的石墨化程度有较大影响,而对金属Co核的物相结构和粒径影响较小;乙炔气氛有助于形成多孔的石墨炭壳,从而促进烃链的生长,Co@C-C_2H_2催化剂上的C_(5+)烃产物选择性高达82. 66%,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物相由单相金属Co转变为金属Co与Co_2C的混合相,且无失活现象发生,表明Co_2C具有较高的费托反应催化活性。
文摘SF_6气体由于其优异的电气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然而,由于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极高,国内外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SF_6替代气体做了广泛研究,但由于它们都各有缺陷,故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文中以C_5F_(10)O/CO_2混合气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SF_6气体作为对照,研究了混合气体中C_5F_(10)O分压力分别为20 k Pa和40 k Pa、总压力为0.1~0.5 MPa时的工频耐压和雷电冲击(lightning impulse,LI)性能,并分析了其作为SF_6替代气体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0.2 MPa的混合气体中混入20 k Pa和40 k Pa的C_5F_(10)O,可分别使混合气体的工频放电电压达到相同气压下SF_6气体的61.89%和81.99%。C_5F_(10)O分压力40 k Pa、总压力0.5 MPa的混合气体正、负极性雷电冲击放电电压分别是0.3 MPa时SF_6气体的88.9%和89.9%。因此,通过增加C_5F_(10)O的含量或提高混合气体的总压力,均可有效提高混合气体的绝缘性能,其中,前者更为有效。
文摘目前在电力行业中广泛应用的SF6气体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寻找一种绝缘性能优良的环保型替代气体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C3F7CN及其混合气体凭借出色的绝缘性能和环保特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其放电分解机理的研究较少。首先,基于ReaxFF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层面模拟研究了C3F7CN/CO2混合气体的分解机理。基于构建的C3F7CN/CO2混合气体模型,研究了温度对C3F7CN分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其可能的分解路径、产物类型及分布等。计算结果表明,C3F7CN在局部过热或放电等故障条件下分解容易产生CF3·、C3F7·、C·、CF3CFCN·、CF2·和F·等各类自由基,上述自由基复合将产生CF4、C2F6、C3F8、CF3CN、CO等产物。其次,利用气体绝缘试验平台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GC-MS),试验分析了其多次击穿后的分解产物。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气体多次击穿后的主要分解产物是CF4、C2F6、CF3CN。这些产物分子均具有比较好的绝缘能力,保障了C3F7CN/CO2混合气体的绝缘性能不被破环。相关结论为进一步探究C3F7CN/CO2混合气体的绝缘特性及协同效应等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文摘碳化钴(Co2C)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ischer-Tropsch to Olefin, FTO)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等表征与方法,对碱金属在CoMn催化FTO中形成碳化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钠(Na)、钾(K)元素的影响下,CoMn催化剂在活性评测中,低碳非饱和烃与低碳饱和烃的比例高达17.4与9.4,且仅有较低的甲烷(CH4)产生,而锂(Li)对CoMn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较弱。通过XRD表征,发现Na、K对CoMn催化剂形成Co2C有很好的促进效果。XAFS揭示了CoMn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催化反应后形成碳化钴的配位结构,为研究CoMn催化剂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理论。
文摘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v-a)CO2/C(a-v)O2]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连续性纳入78例SAP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后P(v-a)CO2/C(a-v)O2是否上升分为两组,研究组(上升组,n=32例)和对照组(下降组,n=46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病程中器官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预后及氧代谢指标,并评估氧代谢指标对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病情危重度、CT评分、胰腺坏死范围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病程中研究组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PN发生更早、ICU及住院天数更长、病死率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P(v-a)CO2/C(a-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治疗后P(v-a)CO2/C(a-v)O2(mm Hg/mL:2.51±1.37 vs.1.91±1.29,P=0.031)以及治疗前后P(v-a)CO2和乳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为P(v-a)CO2(P=0.017)及血乳酸(P=0.021),治疗后为P(v-a)CO2(P=0.009)、P(v-a)CO2/C(a-v)O2(P=0.019)及血乳酸(P=0.023).ROC曲线提示,治疗前P(v-a)CO2对SAP死亡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62,最佳诊断界值为7.69 mm Hg;治疗后P(v-a)CO2/C(a-v)O2对SAP死亡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40,最佳诊断界值为2.05 mm Hg/mL.结论P(v-a)CO2/C(a-v)O2在早期SAP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