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塑造国际化人才——哥伦比亚大学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办学特色
1
作者 许洁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哥伦比亚大学以其塑造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扎根本地、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其本地化和全球化相互辉映的办学特色。无论是“本地化”坚守,还是“全球化”进程,其动力都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 办学特色 本地化 全球化
下载PDF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被引量:1
2
作者 连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冯友兰 道学 哥伦比亚学派 狄百瑞
下载PDF
哥伦比亚教育券政策述评 被引量:17
3
作者 祝怀新 应起翔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81,共6页
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较为良好的发展中国家 ,该国 90年代以来实施的教育券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 ,并保障了贫穷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我国与哥伦比亚同属经济发展瞩目的发展中国家 ,一些地区正在尝试的教育券政策... 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较为良好的发展中国家 ,该国 90年代以来实施的教育券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 ,并保障了贫穷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我国与哥伦比亚同属经济发展瞩目的发展中国家 ,一些地区正在尝试的教育券政策也与哥伦比亚的实践十分相似。本文试图对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的实施背景、模式、特征及运作过程等作一系统分析与研究 ,以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券 哥伦比亚 私立学校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评述
4
作者 郑永田 庞弘燊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2年第4期89-94,共6页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是一本优秀的图书馆学断代史著作。任家乐博士从职业化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重视对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史的研究,正视“满铁”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问题,关注女性在图书馆职业化和图书馆学教育中...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是一本优秀的图书馆学断代史著作。任家乐博士从职业化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重视对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史的研究,正视“满铁”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问题,关注女性在图书馆职业化和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地位和趋势,是国内图书馆学界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不可多得的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专著。《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以丰富的史料和流畅的文字,完美展现了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突出成就和历史功绩,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教育 民国图书馆史 金陵大学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经营学院
下载PDF
美国哥伦比亚学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德成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4,共9页
美国哥伦比亚学区积极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启动"影响力项目"。项目增加了表现差教师的自愿离职率与优秀教师的留任率,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工作绩效。其核心经验有:奖惩力度大,但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美国哥伦比亚学区积极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启动"影响力项目"。项目增加了表现差教师的自愿离职率与优秀教师的留任率,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工作绩效。其核心经验有:奖惩力度大,但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支持薄弱学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考核教师绩效,为深入推动绩效工资制度提供保障。借鉴"影响力项目"的经验,我国在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践中可进行以下探索:增加教育人员费投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在绩效考核中淡化分数,推动综合评价;教师绩效考核由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统筹实施,而不是放在学校内部;适度拉开收入差距,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学区 中小学教师 绩效工资 绩效考核
原文传递
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形成——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与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刚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2-144,148,共4页
以杜威在哥伦比亚学院的活动为考察中心,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独立学院开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这一段历史作简要梳理,并概述其学术思想史的意义。
关键词 麦维尔·杜威 哥伦比亚图书馆管理学校 美国大学图书馆
原文传递
群星闪耀的时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创建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4-110,共7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道奇、巴特勒、赫维里、拉塞尔几位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推动下创建,完成了从慈善机构、教师培训学院到大学水平的专业学院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众多教育学术精英汇聚于此,开创了哥大师院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道奇、巴特勒、赫维里、拉塞尔几位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推动下创建,完成了从慈善机构、教师培训学院到大学水平的专业学院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众多教育学术精英汇聚于此,开创了哥大师院乃至美国教育学科构建及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 专业学院 教育学科
原文传递
哥伦比亚自杀筛选问卷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舟 卞茜 +5 位作者 何俊 舒京平 孔亚萍 杨禄禄 周洁 陈珊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7-1042,共6页
目的探讨初中生使用哥伦比亚自杀筛选问卷(Columbia suicide screen,CS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902名初中生进行CSS和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问卷测试,计算CS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奇偶分半系数及2周后... 目的探讨初中生使用哥伦比亚自杀筛选问卷(Columbia suicide screen,CS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902名初中生进行CSS和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问卷测试,计算CS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奇偶分半系数及2周后重测信度,专家法和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效度,计算CSS与BDI的关联效度,检查CSS与另一种自杀风险筛查的聚合效度。结果CSS筛选出自杀问题者占14.97%(135/902),其中自杀观念者占14.19%(128/902),自杀未遂者占3.66%(33/902)。CSS总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为0.844,奇偶分半系数为0.908o CSS筛选方式重测信度为:自杀观念(ICC=0.897)、自杀未遂(ICC=0.798)、物质使用(ICC=0.882)、自杀问题(ICC=0.881)及自杀问题兼抑郁(ICC=0.829)(P<0.01)o CSS敏感性分析,Cronbach a范围为0.834-0.845 o CSS筛选方式与BDI关联效度为:自杀观念(p=0.238,0.337,0.334,0.599).自杀未遂(p二0.122,0.231,0.310,0.221)、抑郁(p=0.335,0.309,0.196,0.215)、自杀问题(p=0.240,0.328,0.321,0.590)及自杀问题兼抑郁(p=0.212,0.324,0.320.0.474)(P<0.05,P<0.01)。CSS筛选方式与另一种自杀风险筛查聚合效度为:自杀观念(P=O.468)、自杀未遂(p=0.349)、自杀问题(p二0.453)及自杀问题兼抑郁(p=0.469)(P<0.01)o结论CSS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及内容效度;CSS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自杀问题、自杀问题兼抑郁筛选方式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关联效度及聚合效度一般,其对初中生自杀风险只能进行初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自杀筛选问卷 自杀 信度 效度 初中生
原文传递
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衰落”及延续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孝祥 冯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11,共17页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研究未建制化才使得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难以为继。幸而,施拉姆、布莱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部分门生以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理念为路标,拉氏等人的典范思想才得以被不断征用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史 哥伦比亚学派 施拉姆 新闻学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