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外白刺引种至同质园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研究
1
作者 王剑博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杨彪生 师亚婷 何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探究环境和遗传变异在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中的相对作用,了解白刺生态适应性,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引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种源野外与同质园白刺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 为探究环境和遗传变异在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中的相对作用,了解白刺生态适应性,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引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种源野外与同质园白刺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相对稳定,且无论在野外还是同质园内,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关系。野外白刺叶片生长受氮和磷共同限制,而同质园白刺只受氮限制,且野外白刺碳、氮、磷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同质园中消失,同质园中白刺叶片表型可塑性指数均低于野外。RDA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野外白刺叶片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而降水是影响同质园白刺叶片功能性状的决定性环境因子。总之,白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叶片性状存在着适应性分化,遗传因素决定其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环境变化会改变其组织密度和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方式,同质园环境对于白刺叶片性状的可塑性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叶片 种源 同质园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contributes to rapid trait shifts among newly colonized subterranean habitats
2
作者 Nathan E.Swanson Andrew G.Gluesenkamp +1 位作者 Alexandra E.Donny Suzanne E.McGaugh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808-820,共13页
Recent colonization of extreme environments provides unique opportunities to study the early steps of adap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rapid convergent evolution.However,phenotypic shifts during recent colonization ma... Recent colonization of extreme environments provides unique opportunities to study the early steps of adap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rapid convergent evolution.However,phenotypic shifts during recent colonization may also be due to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rearing environment.Here,we analyzed a suite of morp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in paired surface,subterranean,and facultatively subterranean Mexican tetras(Astyanax mexicanus)from recent introductions in two separate watersheds outside of their native range.We found a variety of phenotypic and behavioral shifts between subterranean and surface populations that a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relatively ancient populations in Mexico.Despite this rapid morphological divergence,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se trait differences were due to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rearing environments.While most trait assays in common-garden,lab-raised fish indicated that phenotypic shifts in wild fish were the result of plasticity,we also found evidence of genetic control in several traits present in subterranean populations.Interestingly,wall-following behavior,an important subterranean foraging behavior,was greater in lab-born subterranean fish than in lab-born surface fish,suggesting rapid divergence of this trait between subterranean and surface populations.Thus,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early steps of subterranean evolution,identifies potential rapid behavioral evolution,and suggests that plasticity in traits involving exploratory behavior may facilitate subterranean colo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ticity Adaptation SUBTERRANEAN CAVEFISH Evolution common garden
下载PDF
Abdominal Grey Color Variation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a Lizard
3
作者 Zian WEI Jiasheng LI +2 位作者 Tao WANG Minglu YANG Yuanting JI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Color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is thought to be either due to genetic variation or phenotype plasticity.In this study,we found that an agamid lizard,Phrynocephalus theobaldi,inhabiting elevations greater than any o... Color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is thought to be either due to genetic variation or phenotype plasticity.In this study,we found that an agamid lizard,Phrynocephalus theobaldi,inhabiting elevations greater than any other reptile,displayed a significantly darker spotted marking on the central ventral abdomen in higher populations than in lower populations.The grey spotted area only occurred in elevations>4200 m,and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elevation.The ratio of the size of the dark colored area to the degree of skin luminance/reflectance was used to test whether the lizard has a larger and darker spotted area at higher elevations.This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ion rather than substrate color.The lizard did not display sexual difference in this phenotype.Tem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rightness of central abdomen,but temperature-related plasticity of this trait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e magnitud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er(>4200 m)and lower populations(<4200 m).Common garde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genetic inheritance,rather than phenotype plasticity,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is variation.Our research addressed the darkness of a body region that is rarely analyzed because it is shielded from direct insolation.The idea that ventral color could be related to thermoregulation is shown to be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bdomen color variation common garden experiments ELEVATION REPTILE temperature
原文传递
同期生长在种源地与异地同质园刨花楠叶性状分析
4
作者 李雨亭 钟全林 +6 位作者 李宝银 廖鹏辉 程栋梁 邹宇星 徐朝斌 余华 裴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956-5966,共11页
为辨别环境变化与遗传因素对植物叶片主要功能性状的影响,以同期生长在4种源地母树林下及异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表型及养分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刨花楠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等叶片表型性状... 为辨别环境变化与遗传因素对植物叶片主要功能性状的影响,以同期生长在4种源地母树林下及异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表型及养分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刨花楠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等叶片表型性状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叶片碳(C)含量受遗传因素调控,环境对其影响较小;叶片氮、磷(N、P)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2)不同种源刨花楠比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叶形指数等性状变异系数较大(8.85%—37.03%),其中江西遂川种源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而湖南茶陵种源则相对较小,各种源都倾向于通过调节比叶面积、叶厚、叶片氮磷含量等性状以适应生境变化;(3)种源地与同质园刨花楠的比叶面积虽均与叶厚呈显著负相关,但同质园刨花楠比叶面积与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含量无明显相关,而种源地刨花楠比叶面积则与叶形指数无明显相关,与叶片氮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种源苗木叶性状指标在种源地与同质园间存在不同的协调与权衡,体现了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适应策略。其中湖南茶陵种源在两种生境下都具有更保守的资源获取策略,而江西安福种源对环境变化则更为敏感,资源获取策略更为灵活。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不同种源刨花楠苗木叶性状对遗传与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可为选择不同种源的适宜造林地环境、开展刨花楠人工林高效经营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同质园 种源 繁育环境 刨花楠
下载PDF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树种枝和叶3种金属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特征
5
作者 孟媛超 何樟儒 +7 位作者 巩艳红 李靖 李济宏 洪宗文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3-880,905,共9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不同树种枝叶器官金属元素含量和重吸收特征。【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目的】探究亚热带不同树种枝叶器官金属元素含量和重吸收特征。【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oona ciliata)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7个亚热带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植物成熟和凋落枝、叶样品,测定各树种成熟和凋落枝、叶的Zn、Mn和Cr含量,并计算元素重吸收效率。【结果】(1)樟树、天竺桂成熟和凋落枝、叶的Zn、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大叶樟成熟和凋落叶Cr含量整体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红椿成熟叶片Cr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香椿和桤木凋落枝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同质园树种叶片3种元素含量整体均高于枝条。(2)不同树种Zn、Mn和Cr元素重吸收效率整体表现为负吸收,而红椿和桤木的枝、叶3种金属元素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落叶树种枝、叶金属元素重吸收效率总体高于常绿树种。(3)Zn、Mn在成熟和凋落枝、叶中有较强的协同关系,并且Cr与Zn、Mn分别在凋落枝和叶中均表现为协同关系。【结论】植物地上部器官枝和叶的金属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特征受树种影响显著,相较于其他树种,樟树和天竺桂通过将重金属元素排出体外表现出更好的抗逆性,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树种的金属元素平衡规律和环境适应策略,并且从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角度出发,樟树和天竺桂更适于成都平原大面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含量 重吸收 亚热带阔叶树种 生活型 同质园实验
下载PDF
基于同质园栽培的21种淫羊藿属植物花部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易雪倩 何花 +2 位作者 曾罗 舒为杰 杨晓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5-1426,共12页
以采自中国多地并同质园栽培于吉首大学种质资源圃的21种淫羊藿为研究材料,通过观测这些物种的花梗长、花直径、内萼片长宽、蜜距长、雌雄蕊长、花药长、花柱长、胚珠数、花粉大小及花粉量等16个花部特征数量性状和花序类型、有无蜜距... 以采自中国多地并同质园栽培于吉首大学种质资源圃的21种淫羊藿为研究材料,通过观测这些物种的花梗长、花直径、内萼片长宽、蜜距长、雌雄蕊长、花药长、花柱长、胚珠数、花粉大小及花粉量等16个花部特征数量性状和花序类型、有无蜜距、花瓣颜色、内萼片颜色、内萼片与花瓣相对长度及花粉颜色6个质量性状,并对其分类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1种淫羊藿内轮萼片花瓣状,4枚花瓣除无距淫羊藿外均特化成蜜距,但花部形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于花直径、内萼片长宽、蜜距长、雌蕊长、胚珠数、花粉量、花粉直径等特征。(2)主成分分析显示花直径、内萼片长、花药长、胚珠数和花粉直径等性状信息负荷量较大,在该属分类中起主要作用。(3)根据花部特征聚类分析,物种间区分良好,21物种可分为4支:第1支花小,花瓣短于内轮萼片,囊状距或兜状距;第2支花较大,花瓣远长于内轮萼片,长距状;第3支花小,花瓣没有特化形成蜜距;第4支花较小,花丝伸长明显,可达10 mm,花蜜距呈钻状。(4)依据所观察到的花部形态特征编写了淫羊藿属21种植物花部特征分种检索表。研究认为,基于同质园栽培下的淫羊藿属物种的花部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可以为该属分类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属 同质园 花部特征 聚类分析 分类学意义
下载PDF
基因转录介导同质园条件下拟南芥不同地理种群的光合能力分化
7
作者 李梦烁 刘莹泽 +1 位作者 鲁焕 强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不同环境条件决定着植物光合能力的多态性,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同种植物不同种群间表现出光合能力分化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揭示同质园条件下欧洲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不同地理种群光合能力的分化以及其基因转录调控机制... 不同环境条件决定着植物光合能力的多态性,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同种植物不同种群间表现出光合能力分化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揭示同质园条件下欧洲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不同地理种群光合能力的分化以及其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在同质园条件下,测定来自欧洲不同气候区的23个拟南芥的地理种群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SPAD值综合比较其光合能力差异。另外,根据测定结果选取光合能力差异的典型种群,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光合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比较研究发现欧洲不同气候区拟南芥的地理种群间的气体交换参数差异较大,其中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范围为2~11μmol·m^(-2)·s^(-1);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异幅度较小,变异幅度几乎不超过10%。聚类分析表明23个拟南芥种群被分为强光合能力和弱光合能力2组,强光合种群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地区,净光合速率平均为7.37μmol·m^(-2)·s^(-1);而弱光合种群则主要分布在东欧和南欧,净光合速率平均为4.46μmol·m^(-2)·s^(-1)。相关性分析发现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及SPAD存在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拟南芥光合能力的分化可能与其所在地区生长季温度与降雨量等环境因素有关。实时定量PCR试验表明,强光合能力的典型种群En-D和Stw-0的PSⅡ和Rubisco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弱光合能力的典型种群Wa-1和Per-1,暗示着PSⅡ和Rubisco相关基因的转录差异可能参与了拟南芥种群光合能力分化的调控。本研究明确了同质园中不同拟南芥地理种群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原产地环境有关,并在长期进化中遗传给了后代。而PSⅡ和Rubisco相关基因转录调控可能参与了拟南芥光合能力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能力 同质园 PSⅡ基因 RUBISCO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幼苗生长与叶片药用成分含量比较
8
作者 张孟楠 顾剑涛 +1 位作者 邓辉洪 宋鹏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各种源间种子横径、纵径和百粒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均开江最大;(2)各种源间苗高、单株叶数、单叶重和单株叶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冠幅显著差异(P=0.02)。其中苗高、单株叶数、单株叶重、冠幅均开江最大,单叶重泸定最大;(3)各种源间叶片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黄酮、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均显著差异(P=0.02,P=0.03,P=0.01)。其中黄酮含量苍溪最高,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均泸定最高;(4)苗高与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萜类内酯与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含量(r=0.928和0.96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的银杏同质园栽培结果表明,由于亲代长期受种源地环境的影响,子代幼苗的生长以及药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药用成分 同质园
下载PDF
2008年初广州常见园林植物冷害情况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林瑞芬 杨东梅 +2 位作者 刘东明 戴建阅 邢福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2-160,共9页
2008年2月底有针对性地对广州市常见园林植物展开冷害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不少常见的园林植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持续低温天气的影响,隶属于60个科,154种,受害等级在I-V之间。其中,受害程度比较严重的植物主要集中在夹竹桃... 2008年2月底有针对性地对广州市常见园林植物展开冷害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不少常见的园林植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持续低温天气的影响,隶属于60个科,154种,受害等级在I-V之间。其中,受害程度比较严重的植物主要集中在夹竹桃科、龙舌兰科、露蔸树科、蝎尾蕉科等几个典型热带分布的科,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容易受害。植物的受害程度还与生境、栽培历史、管理方法等因素有关。针对本次冷害园林植物受害的特点与原因,提出关于广州市园林植物引种栽培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害 常见园林植物 广州市 调查
下载PDF
不同种源三叶崖爬藤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旭 杨志玲 +1 位作者 程小燕 谭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3,共6页
对同质园栽培的来自14个种源的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新稍长和单株块茎数量外,三叶崖爬藤的茎粗、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块茎直径、单株... 对同质园栽培的来自14个种源的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新稍长和单株块茎数量外,三叶崖爬藤的茎粗、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块茎直径、单株块茎鲜质量以及块茎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三叶崖爬藤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7.03%~51.95%之间,其中,块茎直径和单株块茎鲜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51.95%和48.5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种源三叶崖爬藤聚为2类,其中,浙江6个种源聚为一类,该类三叶崖爬藤的茎较纤细,叶片较小,块茎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较高;湖南、湖北、江西和广西种源聚为另一类,该类三叶崖爬藤的茎粗壮,叶片较大,块茎直径和单株块茎鲜质量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叶崖爬藤块茎直径和单株块茎鲜质量与茎粗、新稍长、叶宽和单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块茎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与茎粗、新稍长、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块茎直径和单株块茎鲜质量总体上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三叶崖爬藤表型性状可作为种源划分和优良种源筛选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崖爬藤 同质园栽培 表型多样性 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管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董文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属于89种50科.在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中:①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头和25%、14049头和33%、17590头和50%;茶尺蠖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40头和1.6%、13099头和30.8%、7154头和20.3%.②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的总种数和总个体数分别是40种和2620头、33种和1898头、以及29种和1610头;③天敌与害虫种数之比依次为1:0.60、1:0.64和1:0.71,个体数之比依次为1:0.84、1:3.21和1:3.17;茶尺蠖与茶尺蠖绒茧蜂个体数量之比依次为3.4:1、18.8:1和17.0:1.有机茶园中蜘蛛与叶蝉数量相关显著(p<0.05).x^2测验表明,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相互间物种的数量组成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强烈的人为干预显著影响群落组成和主要害虫数量;茶园禁用农药且周围的非茶园生境中植物相丰富,将涵养天敌、减轻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群落组成 田间管理方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矮牵牛Tidal Wave品种遗传转化受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1
12
作者 武术杰 李邱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5,27,共3页
以矮牵牛Tidal Wave品种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质量浓度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培养,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在附加3.0mg/LBA、0.3mg/LNAA的培养基上获得了90%以上芽的再生率。再生芽在附加0.02mg/LNAA、1.0mg/LKT、5... 以矮牵牛Tidal Wave品种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质量浓度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培养,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在附加3.0mg/LBA、0.3mg/LNAA的培养基上获得了90%以上芽的再生率。再生芽在附加0.02mg/LNAA、1.0mg/LKT、5.0mg/LGA3的培养基上发育良好。在3种选择抗生素的筛选中发现,叶片对潮霉素和庆大霉素较为敏感,这2种抗生素质量浓度为5mg/L时,2周内可将外植体全部杀死;而卡那霉素质量浓度达到15mg/L时,芽分化才被完全抑制。因此可确定卡那霉素为理想的选择抗生素,其选择压质量浓度为15mg/L。2种抑菌抗生素中,头孢霉素对叶片再生影响较大;而250mg/L的羧苄青霉素能有效地抑制农杆菌菌株LBA4404的生长,却对矮牵牛叶片的芽分化影响不大,为适宜的抑菌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牵牛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再生体系
下载PDF
上海社区常见园林植物固碳释氧效应及优化配置对策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艳玲 阚丽艳 车生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5-53,共9页
通过对上海社区绿地常见27种园林植物进行夏季光合速率测定,比较分析其固碳释氧效应,同时对植物固碳释氧量与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社区绿地植物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27种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及单株... 通过对上海社区绿地常见27种园林植物进行夏季光合速率测定,比较分析其固碳释氧效应,同时对植物固碳释氧量与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社区绿地植物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27种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及单株植物固碳释氧量各有差异,其中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最大为女贞;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量最大为垂柳;单株植物固碳释氧量最大为香樟。27种供试树种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叶面积指数、胸径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树冠直径、树高没有相关性;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量与树冠直径、胸径、树高、叶面积指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绿地 常见园林植物 夏季 固碳释氧效应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叶碳利用效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全先奎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81-3390,共10页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广阔的分布范围和多样的生长环境,是研究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叶碳利用效率(CUE_L)不仅与树木的碳代谢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能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广阔的分布范围和多样的生长环境,是研究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叶碳利用效率(CUE_L)不仅与树木的碳代谢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能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将来自不同地区(即环境条件)的6个兴安落叶松种源的种子播种培育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内,在其生长30a后采用研究站和种子来源地间干燥度(AI)的差值(ΔAI)来代表环境变化梯度,研究环境变化对CUE_L的影响。结果表明:CUE_L在不同环境变化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随ΔAI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CUE_L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等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较大ΔAI梯度下的CUE_L敏感性更高。CUE_L与种子来源地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种子来源地AI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随种子来源地年平均气温、平均年蒸发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其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变化使兴安落叶松CUE_L产生了适应性变异,表现出树木对原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光合 碳利用效率 遗传适应 帽儿山生态站 同质种植园试验
下载PDF
同质园栽培下的湖南鱼腥草居群叶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爱民 吕敏丽 周春鸣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5,共13页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质园栽培的20个鱼腥草居群叶片1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差异大于居群内差异;(2)居群内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5.63%~9.08%,说明居群内多样性程度较低,其中株洲攸县居群(P16)变异系数最高(9.08%),怀化溆浦居群(P3)变异系数最小(5.63%);(3)15个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3.71%~10.28%,说明各性状的多样性程度也较低,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0.28%),叶宽与叶中部宽之比(W_2/W_4)的变异系数最小(3.71%);(4)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与叶宽、叶中部宽、叶长、叶基至叶宽处的距离、叶柄长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与叶尖夹角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基夹角关系不大;(5)叶片15个性状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3.66%,聚类分析可将20个居群划分为心形、小心形、狭心形和大心形4类,呈现出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6)同质园实验说明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其多样性分析能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同质园实验 叶片 表型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被引量:22
16
作者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4,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生物多样性 群落
下载PDF
新疆不同黄花苜蓿居群花部表型变异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玉祥 李倩 +2 位作者 李陈建 若扎·扎尔汗 张博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324-329,共6页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花部形态特征的遗传变异是影响蜜蜂访花的重要因素,其花部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揭示苜蓿繁殖机理、选育优良种质以提高种子结实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11个野生黄花苜蓿居群为研究材料,在同质园中通过对其...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花部形态特征的遗传变异是影响蜜蜂访花的重要因素,其花部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揭示苜蓿繁殖机理、选育优良种质以提高种子结实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11个野生黄花苜蓿居群为研究材料,在同质园中通过对其花部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性和聚类分析,探究在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花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黄花苜蓿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参考。试验数据表明,黄花苜蓿居群间不同表型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各个指标的变异在1.22%~8.79%之间,各个居群的变异系数范围是2.88%~4.37%,平均变异系数为3.51%。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9.95%,11份黄花苜蓿居群材料表型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小花,前四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5%,反映的是花部的小花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将11个居群分为4类,QT(奇台)居群和FY(富蕴)居群单独聚为一类,JMNT(托普铁热)、ML(木垒)、HBH(哈巴河)聚为一类,其他6个居群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苜蓿 同质园 表型性状 变异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动态差异 被引量:27
18
作者 韩宝瑜 《蛛形学报》 200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2002~2003年,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山林间的有机茶园、植被贫乏的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的茶丛及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蜘蛛6224个体,分属于8科14种;无公害茶园蜘蛛7430个体,分属于8科16种;有机茶园蜘蛛... 2002~2003年,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山林间的有机茶园、植被贫乏的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的茶丛及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蜘蛛6224个体,分属于8科14种;无公害茶园蜘蛛7430个体,分属于8科16种;有机茶园蜘蛛8005个体,分属于12科29种。3类茶园中,3~5月、10~11月蜘蛛的物种数和个体数较多,7月、12月种数和个体数较少。本研究中的普通茶园植被较少,茶园管理稍粗放,滥施化学农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均为最少。无公害茶园周围植被虽较少,但管理精细,一般根据防治指标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多于普通茶园。有机茶园植物相对繁盛,不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最多。茶园环境和管理措施对蜘蛛群落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蜘蛛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Web模式下海南常见园林花卉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林川 林百波 周玉萍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6,共5页
利用B/S开发模式,结合JSP动态网页设计技术,使用My SQL作为系统后台支持数据库,以Tomcat为服务器,实现了海南常见园林花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通过本系统可以实现对花卉信息的浏览查询、在线交流与留言、注册与登录;系统管理员可对... 利用B/S开发模式,结合JSP动态网页设计技术,使用My SQL作为系统后台支持数据库,以Tomcat为服务器,实现了海南常见园林花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通过本系统可以实现对花卉信息的浏览查询、在线交流与留言、注册与登录;系统管理员可对后台数据库中的花卉信息、用户信息以及用户留言进行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海南常见园林花卉信息资源的合理化管理,可为园林景观设计、花卉管理,以及海南常见园林花卉的研究与专业教学及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常见园林花卉 WEB 海南省
下载PDF
钴圃慢照射小麦不同发育阶段植株的诱变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佑良 杨平华 谢玉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7-24,共8页
在钴圃慢照射普通小麦四分体前、配子体阶段、合子幼胚阶段以及整个发育阶段的植株,以钴一60γ射线急性照射干种子作比较,研究照射后M_3代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除照射四分体前植株的诱变效果比照射种子的低外,其他发育阶段照射均高于种... 在钴圃慢照射普通小麦四分体前、配子体阶段、合子幼胚阶段以及整个发育阶段的植株,以钴一60γ射线急性照射干种子作比较,研究照射后M_3代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除照射四分体前植株的诱变效果比照射种子的低外,其他发育阶段照射均高于种子照射.慢照射M_2、M_3代的平均突变频率比照射种子的分别高23%,70%.照射配子体阶段M_3代突变频率中,分离穗行占3/4以上.慢照射辐射损伤小,突变频率高,有益突变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钴圃照射 发育阶段 诱变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