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牙手术前后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分析
1
作者 蒋冰坤 宁慧影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种植牙手术前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单颗牙缺损126例,均拟行种植牙手术,术前采用CBCT测量缺损区域骨密度、骨皮质厚度,术后即刻采用CBCT测量牙槽... 目的探讨种植牙手术前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单颗牙缺损126例,均拟行种植牙手术,术前采用CBCT测量缺损区域骨密度、骨皮质厚度,术后即刻采用CBCT测量牙槽骨宽度,术后即刻、术后12周采用Ostell ISQ测量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根据术后12周ISQ值分为稳定组(ISQ值≥70)102例与不稳定组(ISQ值<70)24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CBCT参数,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BCT参数与ISQ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CT参数对种植体稳定性预测价值。结果稳定组与不稳定组缺损区域位置、种植体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及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低于稳定组(P<0.05)。下颌前牙缺损患者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下颌后牙缺损患者>上颌前牙缺损患者>上颌后牙缺损患者(P<0.05);种植体直径4.8、4.1 mm患者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高于种植体直径3.3 mm患者(P<0.05)。下颌后牙缺损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下颌后牙缺损患者>下颌前牙缺损患者>上颌后牙缺损患者>上颌前牙缺损患者(P<0.05);种植体直径4.8、4.1 mm患者缺损区域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高于种植体直径3.3 mm患者(P<0.05)。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与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呈正相关(P<0.01),术后即刻牙槽骨宽度与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预测术后12周种植体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95%CI:0.624,0.788)、0.759(95%CI:0.674,0.830),敏感度分别为53.92%、74.51%,特异度分别为87.75%、70.83%。结论CBCT测量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与种植体早期稳定性密切相关,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良好,术后即刻牙槽骨宽度与种植体早期稳定性无明显相关性,无法有效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缺损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种植体 单牙 稳定性 骨密度 骨皮质厚度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下载PDF
关于长骨纤维性皮质骨缺损和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分析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淑坤 王清 +2 位作者 向桂书 吕惠熙 陈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31-834,共4页
目的:为阐明纤维性皮质骨缺损(FCD)或骨干骺端皮质缺损(MFD)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发生、发展的衍变过程。方法:通过46例的临床追踪观察和相关文献复习,结合X线片及病理切片10余例从不同阶段,多角度多视野观察。结果:FCD或MFD以4~20岁... 目的:为阐明纤维性皮质骨缺损(FCD)或骨干骺端皮质缺损(MFD)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发生、发展的衍变过程。方法:通过46例的临床追踪观察和相关文献复习,结合X线片及病理切片10余例从不同阶段,多角度多视野观察。结果:FCD或MFD以4~20岁的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以阵发性疼痛,伴短暂的功能障碍就诊者23例占50%。早期X线片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骨皮质缺损模糊病灶。随着病程延长,灶周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可出现硬化缘,但无骨膜反应,可以单骨单发,亦可单骨多发或多骨多发。治疗及时合理,或自身抵抗力强时,病灶可停留于局限化的静止状态、或缩小、消退、骨化或钙化成“骨岛”。若治疗不当,或自身抵抗力低,或再损伤,疼痛可反复发作致病灶扩大。呈活跃性持续生长、可出现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本组中有16例占34.8%,此称NOF即非骨化性纤维瘤(属真性肿瘤)。若只行病灶区刮除植骨术未行灭活,则极易复发、扩散、甚至恶性变。结论:(1)NOF的早期病损就是FCD,其同义语又称MFD。它们同属于骨内起源于纤维性病损的一类病变,只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2)发病与创伤紧密相关,本组有85.9%的病例有确切创伤史。(3)各种影像学所见实质上是骨骼损伤后由纤维修复到成骨受阻的转化过程停留在某一临床阶段时的特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皮质骨缺损 干骺端皮缺 非骨化性纤维瘤 衍变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与CT诊断 被引量:16
3
作者 宋英儒 黄仲奎 +1 位作者 龙莉玲 云丽琼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08-811,共4页
目的 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FCD)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的有X线和 /或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 ,2 1例均有X线资料 ,其中 6例有CT资料。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结果  ... 目的 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FCD)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的有X线和 /或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 ,2 1例均有X线资料 ,其中 6例有CT资料。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结果  2 1例共 2 8个病灶 ,其中股骨远端 18个 ,胫骨近端 5个 ,股骨近端 2个 ,腓骨近端 2个 ,尺骨 1个 ;单发 16例 ,多发 5例 ;长骨干骺部 2 5个 ,骨骺边缘 3个。X线表现 :大小为 0 .5~ 3.2cm ,平均1.2 5cm。圆形 7个 ,椭圆形 15个 ,长径均与长骨一致 ,不规则 6个 ;边界清晰 2 4个 ,模糊 4个 ;2 2个可见硬化边 ,边厚约 1mm ,6个未见硬化边。病灶内为均匀的低密度 ,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 7个病灶CT表现 :位于骨皮质内 ,轻度向外膨胀 1个 ,3个皮质凹陷 ,3个膨入髓腔 ;周围硬化环均完整连续 ;环内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均未见钙化灶 ,2个病灶内可见很细的纵向间隔 ;2个病灶邻近有轻微软组织肿胀 ,5个邻近无软组织肿胀。 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 ,无 1例发现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 ,2个病灶无改变 ,8个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 典型的FCD单凭X线即可诊断 ,否则应结合发病年龄、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随访改变等综合考虑 ,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非常明确 ,对骨皮质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X线表现 CT检查 鉴别诊断 病因
下载PDF
骨良性纤维病变的影像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高振华 孟悛非 +2 位作者 陈应明 邓德茂 黄兆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提高对骨内良性纤维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对96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CD和NOF均好发于... 目的提高对骨内良性纤维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对96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CD和NOF均好发于膝周骨,病理均为无成骨的纤维组织,X线和CT上表现为局限于皮质内和皮质内偏心性膨胀累及髓腔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上主要为等T1、等T2异常信号。OF和FD病理表现交叉重叠,但OF中成骨细胞镶边现象明显多于FD。OF常见于颅面骨髓腔和胫骨前侧皮质下,表现为单骨内边界清楚的膨胀性不均匀钙质样密度。FD表现为单骨局灶性、弥漫性或多骨囊状膨胀性磨玻璃样改变,MRI上主要为等T1信号,等高混杂T2信号,局灶性FD边缘清楚伴有硬化边,弥漫性FD边界不清。结论FCD和NOF因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组织学表现而可将影像学上病变局限于骨皮质者视为FCD,膨胀侵及髓腔者视为NOF。OF和FD的影像学鉴别点在于病变部位、边界和累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非骨化性纤维瘤 骨化性纤维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影像学
下载PDF
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疗效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辉 许亚军 +2 位作者 陈政 韦旭明 殷渠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9-113,共5页
目的评价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35例,其中采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15例设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植骨或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设为对照组。比... 目的评价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35例,其中采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15例设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植骨或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并发症、患肢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试验组的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愈合分级、临近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愈合较快,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但也有适应证等方面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骨缺损 植骨 包裹植骨 游离皮质骨块
下载PDF
皮质骨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浩 李青南 +1 位作者 吕维加 金大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6期2374-2375,I001,共3页
目的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在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成1、2、3、4、6、10、12周组及对照组,共8组,每组3只,右侧为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侧。制作非脱钙骨切... 目的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在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成1、2、3、4、6、10、12周组及对照组,共8组,每组3只,右侧为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内产生显著变化,其主要表现在骨修复组织周围的皮质骨各表面(内外骨膜、哈佛氏系统内表面)出现骨溶解过程,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释放,参与周围成骨过程。该变化伴随骨缺损修复过程减慢而停止。结论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伴随再生骨组织皮质骨内产生骨溶解过程,该过程及其释放物质可参与骨缺损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皮质骨 哈佛氏系统 骨缺损 组织学
下载PDF
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周锐 苏楠 +3 位作者 李灿 陈思宇 谢杨丽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模型,在组织学水平观察皮质损伤后愈合情况,同时提取损伤后3、7、14、21 d 4个时相点... 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模型,在组织学水平观察皮质损伤后愈合情况,同时提取损伤后3、7、14、21 d 4个时相点损伤部位新生骨痂组织RNA,采用定量PCR检测FGFRs及骨形成标记分子核结合因子al(Cbfa1)、骨钙素(OC)、骨桥蛋白(OP)等mRNA的动态表达谱。结果骨皮质损伤后第7天,小鼠骨髓腔有新生骨组织出现,到第21天,皮质骨缺损处出现新的板层骨结构。Cbfa1、OP的mRNA表达水平在骨皮质损伤后早期即迅速升高,OC则在修复阶段中后期表达升高。FGFR1、2在损伤后迅速升高,于第3天达到峰值(2.09±0.25,1.82±0.15,P<0.01),然后逐渐回落;FGFR3于损伤后7 d达到峰值(3.61±0.52,P<0.01).14 d稍有回落,在第21天时则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伴随着骨皮质损伤后成骨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表达升高,FGFR1、2、3的mRNA表达水平在皮质损伤后早期即显著升高,并持续高表达到愈合晚期阶段。提示FGFRs参与调节骨皮质损伤后的骨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 骨皮质损伤 骨再生
原文传递
不同长度骨缺损模型中皮质骨内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浩 李青南 +1 位作者 吕维加 金大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60-462,共3页
目的 :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lmm和 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分成l、2、3、4、6周组 ,每组再分成lmm及 10mm 2组 ,每组 3只 ,右侧分别为 1、10mm骨缺损侧 ,左侧为对... 目的 :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lmm和 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分成l、2、3、4、6周组 ,每组再分成lmm及 10mm 2组 ,每组 3只 ,右侧分别为 1、10mm骨缺损侧 ,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 ,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 ,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 ,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 ,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 ,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 4周后 ,在lmm骨缺损模型中 ,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 ,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 ;而 10mm模型中 ,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 :伴随骨修复过程 ,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 ,在骨愈合再生期 ,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 ;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 ,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因此 ,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修复 皮质骨 哈佛氏系统 不同长度骨
下载PDF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重建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伟 闵珊 毛勇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在建立山羊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重建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6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制作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动物模型,8只行植骨、骨板、钢板固定作为实验组,另8只行植骨、钢板固定... 目的在建立山羊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重建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6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制作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动物模型,8只行植骨、骨板、钢板固定作为实验组,另8只行植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组。3周、9周后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标本的抗扭转、抗压缩刚度数据。随后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对照组3只动物内固定术后失效,骨折端移位。实验组动物均愈合良好。病理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3周纤维愈合,9周时基本达到骨性愈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0周、术后3周标本的抗扭转、抗压缩刚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能够为骨皮质缺损区提供可靠的初始固定稳定性,预防钢板内固定术失效,给骨缺损愈合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缺损 压力侧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诊断(附27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昭俭 孟祥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FCD)的X线诊断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 31处经临床、X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CD的临床及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有正侧位X线照片 ,14例有切线位X线照片 ,6例曾做放大摄影检查。结果 :发病部位 :... 目的 :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FCD)的X线诊断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 31处经临床、X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CD的临床及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有正侧位X线照片 ,14例有切线位X线照片 ,6例曾做放大摄影检查。结果 :发病部位 :股骨远侧干骺端 2 5例 2 9处 ,胫骨近侧干骺端 2例 2处 ,共 31处缺损 ;双侧发病者 2例 ,单侧发病者 2 5例 ,单侧发病者右侧 (18/ 2 3)多于左侧 (7/ 2 5 )。X线表现 :囊状骨皮质缺损 15例 17处 ,骨皮质表层不规则凹陷 12例14处 ,无膨胀性改变者 ;病变区内见云絮状密度增高 7例 ,砂粒状和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影 4例 ,纵向骨性间隔 2例 ,大小不等蜂窝状 2例 ;2 1例 (2 3处 )病灶边缘清晰、周围有薄层硬化缘 ,6例 (8处 )无或仅有部分较淡的硬化缘。结论 :FCD是由于局部骨膜化骨障碍而引起的骨皮质生长缺陷 ,最好发于生长期儿童 (尤以 6~ 10岁多见 )的长骨干骺端 ,尤其是股骨远端。X线能明确FCD的发病部位、大小、侵及范围 ,并能反映其病理结构特点 ,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干骺端 X线诊断 儿童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瑛 王忠 +2 位作者 付兵 彭竹琴 黄凌波 《西部医学》 2011年第8期1572-1573,1575,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经随访观察1~4年(26例)、临床病理证实(6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诊断。结果 32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6例,...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经随访观察1~4年(26例)、临床病理证实(6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诊断。结果 32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6例,股骨骨干下段3例,股骨近侧干骺端3例,胫骨近侧干骺端8例,胫骨骨干上段2例;右侧17例,左侧15例;且病灶大多位于病骨后侧份,内侧份皮质区;病灶大多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病灶大小约0.5~2.6cm,多呈稍长T1稍长T2、稍短T2信号,并周围见低信号线样改变,11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中度。14例经随访观察,其中7例病灶无改变,5例病灶稍有缩小,2例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纤维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并能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邹平洲 曾炳芳 张先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用异体皮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用异体皮质骨移植;实验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重组人VEGF局部注射;拮抗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VEGF多克隆抗体腹腔注射。于术后1、3、5、8和16周行X线片、病理切片、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成骨检测,评估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有大量血管生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血管数量逐渐增加,于第8周达高峰;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结果与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吻合。周围软组织血管密度计数及骨形成速率,除第8、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和拮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优于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能加速移植的异体骨血管化和爬行替代,促进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缺损异体皮质骨移植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并内侧皮质缺损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康两期 丁真奇 +6 位作者 翟文亮 赵卫东 刘晖 郭林新 练克俭 路迪生 郭延杰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7期455-457,共3页
目的 采用同种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6具新鲜股骨标本,在内侧造成皮质缺损后,测定正常股骨组(对照组),钢板固定组(实验组1),钢板加骨板固定组(实验组2),钢板加骨板加内侧骨块复位组(实验组3)的垂直压... 目的 采用同种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6具新鲜股骨标本,在内侧造成皮质缺损后,测定正常股骨组(对照组),钢板固定组(实验组1),钢板加骨板固定组(实验组2),钢板加骨板加内侧骨块复位组(实验组3)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及抗扭转能力,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相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 本实验三项指标间,对照组和实验组3间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实验组1、2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压力侧骨缺损单纯用钢板内固定效果最差,而用异体骨板加钢板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单纯钢板固定,骨块复位加骨板、钢板固定优于单纯骨板及钢板固定。结论 应用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可较好的恢复股骨干内侧皮质的完整性,增加钢板内固定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内侧皮质缺损重建 生物力学 钢板固定
下载PDF
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富贵 宿玉成 +7 位作者 邱立新 赖红昌 宋应亮 宫苹 王慧明 廖贵清 满毅 季平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4期229-236,共8页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 分类 种植修复 手术方案 骨增量手术 上颌窦底提升术 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 骨量 骨形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兔外周血MS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皮质骨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继英 付维力 余家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比较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与骨髓(bone marrow,BM)来源MSC复合脱钙皮质骨基质(demineralized cortical bone matrix,DCBM)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方法:获取分离培养的第三代兔PB-MS... 目的:比较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与骨髓(bone marrow,BM)来源MSC复合脱钙皮质骨基质(demineralized cortical bone matrix,DCBM)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方法:获取分离培养的第三代兔PB-MSC和BM-MSC,以2×107/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DCBM上。20只成年新西兰兔,构建股骨远端滑车关节面中心部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I组:PB-MSC/DCBM复合物;II组:BM-MSC/DCBM复合物;III组:单纯DCBM支架组;IV组:空白缺损组。分别于术后24周、48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评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其在体内修复软骨的效果。结果:移植后24周PB-MSC/DCBM组:修复区由半透明组织填充,局部有小的浅的凹陷,表面光整,稍低于周围正常软骨,与周围组织连接连续。BM-MSC/DCBM组的大体观察类似I组。单纯DCBM组:表面光整,与周围组织连续性不如I、II组。空白缺损组:仍有一大的缺损。48周PB-MSC/DCBM组和BM-MSC/DCBM组,缺损区基本不可见,充填好,表面光滑,基本和周围正常组织无界限,与周围软骨连续性好,软骨细胞外基质表达较多。组织学评分显示:在24周和48周两个时间点,PB-MSC/DCBM组和BM-MSC/DCBM组比较组间无差异,均显著高于单纯DCBM组和空白缺损组。结论:PB-MSC具备与BM-MSC相似的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脱钙皮质骨 软骨缺损 组织工程软骨
原文传递
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志远 邓乡怡 +3 位作者 王伟 陈羿丞 陈基施展 陆骅 《骨科》 CAS 2019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明确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6根力学测试专用股骨建立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C2.3型)模型,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纯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同定,观察组为外侧解...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明确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6根力学测试专用股骨建立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C2.3型)模型,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纯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同定,观察组为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和内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固定,每组8根人工骨,其中5根依次进行扭转负荷测试、轴向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检测扭转刚度、轴向刚度、股骨远端内侧压缩位移和内侧骨折端的微动;剩余3根进行极限负荷测试,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最大载荷。结果①扭转及垂直负荷测试中,观察组的扭转及轴向刚度分别为(4.28±0.43) Nm/deg、(1 850.14±99.88) N/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6±0.09) Nm/deg、(884.02±68.15) N/mm;②轴向循环负荷测试中,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同定失败的情况,但对照组骨折端内侧间隙缩小(1.54±0.24) mm,明显大于观察组的(0.15±0.08) mm;③对照组内侧骨折块的微动位移为(3.25±0.21) mm,也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17±0.05) mm;④轴向极限负荷测试中,观察组发生骨折间隙明显缩窄或内固定失败时的极限载荷为(18 118.33±133.33) 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 334.33±34.39) N。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可明显增加固定强度,从而为骨折愈合提供更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皮质缺损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 内固定 扭转稳定性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鹏 郑叶滨 +1 位作者 刘建国 熊福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方法 26例(29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2例(13个病灶)有CT资料,3例(4个病灶)有MR I资料,9例(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4年,2例(2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方法 26例(29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2例(13个病灶)有CT资料,3例(4个病灶)有MR I资料,9例(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4年,2例(2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共29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部14个,胫骨近侧干骺部7个,胫骨骨干4个,股骨近侧干骺部3个,肱骨近侧干骺部1个;单发19例,多发7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13个病灶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9个)或骨皮质内(4个),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局限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7个病灶凹向髓腔并以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或突入髓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9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4个病灶无改变,4个病灶稍有缩小,1个病灶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平片即可诊断,但CT、MR I比平片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骨骼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
18
作者 吴文泽 周文辉 刘佩武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3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者,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重点是确定X线和CT表现以及MRI表现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搜集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25例患者,25例全部摄平片,其中1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25例共30个病灶,其中16个位于股骨下干骺端,5个位于股骨近端,4个位于胫骨近端,3个位于腓骨干骺端,1个位于尺骨下端,1个位于锁骨。单骨单发21例;多发4例中,,单骨双发一例,双骨单发2例,3骨单发病灶1例。X线表现;缺损的大小为0.6~3.6cm,病灶位于干骺端皮质内或自骨皮质膨向髓腔,呈卵圆形、分叶状或“泪滴”状偏心性骨皮质缺损区,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表面可无骨壳,周有骨性硬化边,局部皮质可膨大变薄或毛糙,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部分缺损内有纵行骨性分隔。CT表现12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无膨胀骨质破坏区,外侧骨壳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28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仅两个有轻微肿胀。MRI:5例MRI表现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周边硬化缘更低。30个病灶随访观察,无1例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18个病灶随访复查逐渐被增生骨质填充缩小,8个病灶无变化,4个病灶经复查,病灶完全消失。结论X线、CT和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缺损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
19
作者 付风魁 张晓 +3 位作者 王军 张善华 周海 朱丙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OCD)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及MRI表现,全部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发生在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及腓骨各2例。在X线平片上FOC... 目的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OCD)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及MRI表现,全部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发生在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及腓骨各2例。在X线平片上FOCD病灶表现为三角形或碟形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CT表现为半圆或三角形骨缺损,内含软组织密度,MRI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结论X线、CT和MRI可显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特征,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自体乳突皮质骨重建乳突腔骨质缺损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丛利 孙家强 +2 位作者 侯晓燕 陈建文 孙敬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在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自体乳突区皮质骨回放覆盖乳突切开后骨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成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组),术中均采用切除的自体乳突区皮质骨片回放重建乳突切开后骨缺... 目的探讨在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自体乳突区皮质骨回放覆盖乳突切开后骨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成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组),术中均采用切除的自体乳突区皮质骨片回放重建乳突切开后骨缺损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患者耳后伤口痊愈情况、有无并发症;于术后1月开机时及术后3、6月检测助听听阈,并与同期未行自体乳突皮质骨重建乳突腔骨质缺损的同类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修复组术后无一例出现耳后皮肤凹陷,均没有发生创面感染、急慢性中耳炎及颅内并发症,回放的皮质骨片愈合良好;术后复查所有患者耳蜗植入体无移位,术后1月开机时患者的平均助听听阈较术前提高约70dB(P<0.05),术后1、3、6月平均助听听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效果良好。结论在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用自体乳突区皮质骨重建乳突腔皮质骨缺损能够避免耳后的凹陷,保证乳突的通气,有利于植入体的稳定性,且术后助听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乳突区皮质骨 乳突区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