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建明 徐叔云 +2 位作者 梅俏 丁长海 沈玉先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MT)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序贯注射短小棒状杆菌和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在造模不同时间注射不同剂量MT;检测血浆转氨酶、肝脏雨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状... 目的观察褪黑素(MT)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序贯注射短小棒状杆菌和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在造模不同时间注射不同剂量MT;检测血浆转氨酶、肝脏雨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状况。结果造模期间用MT(0.1~10.0mg·kg-1)能显著降低血浆转氨酶和肝脏MDA水平(P<0.05~0.01),使肝脏GSH-px活性部分恢复(P<0.05),并能选择性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但造模后使用MT对免疫性肝损伤无明显影响。结论MT保护免疫性肝损伤作用与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肝损伤 保护 褪黑素 肝功能
下载PDF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尚先 宋静 +6 位作者 刘星霞 康国华 王群 张萍 李伟 张利宁 李守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研究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 (NCPP)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NCPP与短棒状杆菌制剂 (CPP) 14d后测定脾指数。小鼠腹腔注射艾氏腹水癌细胞 ,于注射癌细胞前 1d及注射后次日起 ,连续 (间隔 1d)腹腔注射NCPP与C... 目的 :研究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 (NCPP)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NCPP与短棒状杆菌制剂 (CPP) 14d后测定脾指数。小鼠腹腔注射艾氏腹水癌细胞 ,于注射癌细胞前 1d及注射后次日起 ,连续 (间隔 1d)腹腔注射NCPP与CPP 5次 ,计算小鼠存活率。小鼠腹腔注射NCPP和CPP 10d后测定腹腔巨噬细胞 (Mφ)吞噬率、吞噬指数、过氧化氢 (H2 O2 )和一氧化氮 (NO)水平、脾脏自然杀伤 (NK)细胞杀伤率及T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NCPP组和CPP组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脾指数均大于 2 .0 ;腹腔Mφ吞噬率、吞噬指数、产生过氧化氢 (H2 O2 )和一氧化氮 (NO)水平均有显著性提高 (P <0 .0 1) ;脾脏NK细胞杀伤率均有明显提高 (P <0 .0 5 ) ;脾脏T细胞增殖指数均无明显差异。上述所有实验中 ,NCPP和CPP 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NCPP具有与CPP相同的脾激活及抑瘤作用 ,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激活Mφ及NK细胞吞噬、杀伤功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棒状杆菌 纳米级制剂 抗肿瘤作用 机理 研究
下载PDF
厌氧棒状杆菌与双歧杆菌抗小鼠腹水瘤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风 祝进 +4 位作者 孔宪寿 刘桂荣 叶庆祯 谢广钟 郭盛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3,共3页
厌氧棒状杆菌和双歧杆菌分别制成死菌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两菌对小鼠腹水瘤的抗瘤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菌苗均有显著的抗瘤活性,而厌氧棒状杆菌抗瘤作用更强于双歧杆菌,特别在延长观察期尤为显著。应用两菌苗后,脾指数均有不同... 厌氧棒状杆菌和双歧杆菌分别制成死菌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两菌对小鼠腹水瘤的抗瘤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菌苗均有显著的抗瘤活性,而厌氧棒状杆菌抗瘤作用更强于双歧杆菌,特别在延长观察期尤为显著。应用两菌苗后,脾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苗 厌氧棒状杆菌 双歧杆菌 肿瘤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效应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宋静 张利宁 +3 位作者 王群 李玮 张蘋 高尚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制剂(CPP)分别注射于小鼠腹腔,10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制剂(CPP)分别注射于小鼠腹腔,10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用酶法、化学法检测一氧化氮(NO)、过氧化氢(H2O2)。结果:NCPP组与CPP组TNF-α、IL-1β、IFN-γ、H2O2、N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NCPP和CPP均能刺激巨噬细胞(Mφ)产生高水平的H2O2、NO、IL-1β、IFN-γ、TNF-α,但NCPP在增强IFN-γ的能力上明显高于CPP,而在产生TNF-α上明显低于CPP,提示NCPP的免疫调节作用高于CPP,而致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低于C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棒状杆菌 巨噬细胞 佐剂 免疫 纳米技术
下载PDF
NCPP对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尚先 曲守方 +4 位作者 王群 康国华 宋静 厉保秋 张利宁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1-68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差异及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活化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 C57/B6小鼠分为痤疮丙酸杆菌(ATCC12930)组、NCPP 组及对照组。于第1d 及第7d 腹腔注射痤疮丙酸...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差异及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活化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 C57/B6小鼠分为痤疮丙酸杆菌(ATCC12930)组、NCPP 组及对照组。于第1d 及第7d 腹腔注射痤疮丙酸杆菌及 NCPP。第10d 处死小鼠,取腹腔液,分离培养巨噬细胞,收集上清液,用于检测 IFN-γ和 TNF-α。小鼠腹腔注射 NCPP 与痤疮丙酸杆菌,14d 后测定脾指数,并做脾病理检查。小鼠腹腔注射艾氏腹水癌细胞,于注射癌细胞前1d 及注射后次日起,连续(间隔1d)腹腔注射 NCPP 与痤疮丙酸杆菌5次,计算小鼠存活率。将猕猴分为对照组及 NCPP 高、中、低3个剂量组,肌肉内注射给药,每周2次,连续90d。剖取肝脏,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NCPP 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 IFN-r 水平明显高于痤疮丙酸杆菌组(p<0.05),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痤疮丙酸杆菌组(p<0.05)。NCPP 组和痤疮丙酸杆菌组均引起小鼠脾脏明显增大,脾指数增高。病理检查两组脾脏均显示脾窦中单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但NCPP 组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而痤疮丙酸杆菌组无明显抑瘤作用。猴肝病理结果显示 NCPP 高、中、低剂量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纤维化现象。结论:NCPP 和痤疮丙酸杆菌均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但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有明显差异。NCPP 活化巨噬细胞未见明显致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PP 纤维化作用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 痤疮丙酸杆菌 步研究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活化巨噬细胞 艾氏腹水癌细胞 腹腔注射 机理 分泌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增生 免疫功能 病理检查 抑瘤作用 TNF-α IFN-γ 多核巨细胞 肝纤维化
下载PDF
短小棒状杆菌体外激活大鼠单核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伟 顾云娣 成令忠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4-419,共6页
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单核细胞、肝枯否细胞以及脾、肺和腹腔巨噬细胞,以小鼠淋巴瘤细胞与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应用[~3H]TdR 参入实验,比较了5种效应细胞对2种靶细胞自然增殖的抑制效应,以及短小棒状杆菌(CP)对效应细胞抗瘤作... 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单核细胞、肝枯否细胞以及脾、肺和腹腔巨噬细胞,以小鼠淋巴瘤细胞与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应用[~3H]TdR 参入实验,比较了5种效应细胞对2种靶细胞自然增殖的抑制效应,以及短小棒状杆菌(CP)对效应细胞抗瘤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1.5种细胞均具有明显的自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2.单核细胞对2种靶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无明显差别,其他4种巨噬细胞分别对2种靶细胞的作用,则有显著性差异;5种细胞相比,单核细胞对淋巴瘤的抑制作用最强,枯否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3.CP 有增强5种效应细胞的抗淋巴瘤作用,分别提高140~408%不等;4.CP 对5种效应细胞的抗肝癌作用,则表现为抑制效果,分别下降48~64%。本研究结果表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选择性的抗肿瘤潜能,故在应用免疫制剂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中,需针对不同的肿瘤选用适宜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单核巨噬细胞 抗肿瘤 大鼠
原文传递
NCPP抗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尚先 厉保秋 +2 位作者 曲守方 康国华 李守悌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采用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研究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Nano-scale Productfrom Corynebacterium parvum)体内抗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作用,初步评价其抗HIV的作用。方法:将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SRS8)... 目的:采用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研究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Nano-scale Productfrom Corynebacterium parvum)体内抗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作用,初步评价其抗HIV的作用。方法:将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SRS8)T淋巴细胞株复苏后,加新鲜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SRS8)T淋巴细胞1×105/0.3 mL。动物腹腔攻毒4 h后,NCPP给药组分高(2.0 mg·次-1·只-1)、中(0.5 mg·次-1·只-1)、低(0.125 mg·次-1·只-1)3个剂量组,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5次;阳性对照组用双汰芝(200 mg·kg-1·d-1)灌胃,连续给药14 d。部分动物14 d后检测血常规,解剖取脾,计算脾指数。其余动物观察存活率。结果:小鼠感染病毒给药14 d时,阳性对照组及NCPP中剂量组体重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好转(P<0.05)。血液学指标变化明显,阳性对照组及NCPP中剂量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NCPP中剂量组脾指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30 d存活率:NCPP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60 d存活率: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p<0.05)。结论:NCPP具有明显的抗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作用,并能明显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期,提示具有一定的抗HI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NCPP 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 逆转录病毒鼠白血病病毒 免疫调节剂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短棒状杆菌局部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志文 张红艳 +1 位作者 张凯 高雷山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3期497-498,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短棒状杆菌(CP)局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胸腔内注入复方苦参注射液30 ml+CP 4 ml+0.9%NS 20 ml+2%利多卡因10 ml,对照组注入CP 4 ml+0.9%NS 20 ml+2%利多卡因注10 ml,1次/周×4周后...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短棒状杆菌(CP)局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胸腔内注入复方苦参注射液30 ml+CP 4 ml+0.9%NS 20 ml+2%利多卡因10 ml,对照组注入CP 4 ml+0.9%NS 20 ml+2%利多卡因注10 ml,1次/周×4周后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和PS评分变化。结果胸水控制有效率、PS评分改善率治疗组(88.9%、93.3%)高于对照组(64.4%、62.2%),胸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组(33.3%、4.4%)低于对照组(60.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P局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肺癌 复方苦参注射液 短棒状杆菌
下载PDF
短小棒状杆菌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陈西 章杰 《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5-226,共2页
[目的]评价短小棒状杆菌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应用短小棒状杆菌菌苗胸腔内给药治疗4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结果]有效率76.1%,其中完全缓解率47.8%;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胸痛,预防性用药后可控制。[结论]短小棒状... [目的]评价短小棒状杆菌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应用短小棒状杆菌菌苗胸腔内给药治疗4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结果]有效率76.1%,其中完全缓解率47.8%;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胸痛,预防性用药后可控制。[结论]短小棒状杆菌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控制,充分引流、联合全身化疗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短小棒状杆菌 疗效 副反应
下载PDF
榄香烯及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丹 屈虹 +2 位作者 施广霞 程一櫂 钱振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分析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peritonealexudativemacrophage,PEMφ)在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用血红蛋白释放法、硝酸还原法、MTT法等检测榄香烯及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一氧化氮的产生、杀... 目的 :分析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peritonealexudativemacrophage,PEMφ)在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用血红蛋白释放法、硝酸还原法、MTT法等检测榄香烯及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一氧化氮的产生、杀瘤以及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和粗提淋巴因子刺激的反应等功能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 (5 ,0 .5 μg/ml)的榄香烯和榄香烯复合瘤苗在体外可以增强PEMφ的活性 ,但瘤苗及其HSP70 -肿瘤肽免疫后其PEMφ的上述功能未见变化。结论 :榄香烯复合瘤苗的免疫保护效应并非通过PEMφ而实现。而短小棒状杆菌作为榄香烯复合瘤苗的佐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榄香烯复合瘤苗 短小棒状杆菌 肿瘤
下载PDF
棒状杆菌条件致病菌临床感染及棒状杆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媛媛 岳启安 +1 位作者 楚海荣 钱震雯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7期1357-1359,共3页
棒状杆菌属除白喉棒状杆菌外,其他棒状杆菌一般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寄生在人类口腔、鼻腔、咽喉部、外耳道、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可引起抵抗力低下的宿主发生各类感染。棒状杆菌属中的短小棒状杆菌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激活剂,具有抑制... 棒状杆菌属除白喉棒状杆菌外,其他棒状杆菌一般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寄生在人类口腔、鼻腔、咽喉部、外耳道、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可引起抵抗力低下的宿主发生各类感染。棒状杆菌属中的短小棒状杆菌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激活剂,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在人肿瘤免疫治疗中,作为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被广泛研究和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状杆菌 短小棒状杆菌 条件致病菌 免疫激活剂
下载PDF
短小棒状杆菌纯化物对小鼠骨髓瘤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隼 韩效林 王琬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初步探求短小棒状杆菌(CP)纯化物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理。方法短小棒状杆菌纯化物(酶解法)及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入负瘤小鼠。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3H-TdR)测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m... 目的初步探求短小棒状杆菌(CP)纯化物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理。方法短小棒状杆菌纯化物(酶解法)及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入负瘤小鼠。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3H-TdR)测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mRNA表达法检测细胞因子TNF和INF-γ的活性。结果短小棒状杆菌纯化物(酶解法)及CP均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免疫功能显示,CP和酶解法纯化的CP都能刺激机体T淋巴细胞的转化(P<0.05)、CD3+、CD4+、CD8+数值显著增加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P<0.05),且酶解法纯化的CP还能刺激机体CD8+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酶解法纯化短小棒状杆菌不仅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并能显著的激活巨噬细胞系统,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棒状杆菌 抗肿瘤 纯化 CD4^+细胞 CD8^+细胞
下载PDF
短小棒状杆菌与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德华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3-144,187,共3页
本组采用上海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短小棒状杆菌(CP)和顺铂(DDP)治疗恶性胸水34例,分为两组作对比分析评价。CP 组总有效率为94.1%(16/17),其中显效率为64.7%(11/17),有效率29.4%,无效率5.9%(1/17)。DDP 组总有效率82.1%,显效率23.5%(4/17)... 本组采用上海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短小棒状杆菌(CP)和顺铂(DDP)治疗恶性胸水34例,分为两组作对比分析评价。CP 组总有效率为94.1%(16/17),其中显效率为64.7%(11/17),有效率29.4%,无效率5.9%(1/17)。DDP 组总有效率82.1%,显效率23.5%(4/17),有效率为58.8%(10/17),无效率为17.6%(3/17)。CP 组优于DDP 组(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棒状杆菌 顺铂 恶性胸水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对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昌斌 王宝美 郭寿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研究和探讨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巨噬细胞的作用,MMC能否增强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以及与免疫活化剂厌氧棒状杆菌菌苗(CP)的共同作用,本实验将不同剂量MMC,CP,CP+MMC分别注入小鼠腹腔内,收集其中的巨噬细胞,... 为研究和探讨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巨噬细胞的作用,MMC能否增强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以及与免疫活化剂厌氧棒状杆菌菌苗(CP)的共同作用,本实验将不同剂量MMC,CP,CP+MMC分别注入小鼠腹腔内,收集其中的巨噬细胞,并与肺癌细胞(A549)混合培养,运用相差显微镜、光镜及显微分光光度计等方法进行观察和检测。发现MMC对巨噬细胞具有活化作用,受其作用的A549胞浆内空泡及颗粒增多、边界不清。不同实验组巨噬细胞计数提示,各MMC组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减少,CP组明显增加,CP+MMC组增加更为明显。DNA相对含量测定发现对照组及各实验组间巨噬细胞DNA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活化的巨噬细胞与A549作用后,A549 DNA的曲线明显左移,DNA量较少的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MMC对巨噬细胞杀伤肿瘤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
下载PDF
短棒状杆菌化学成分分析及对骨髓瘤的抑瘤效应研究
15
作者 曹芳 许弟群 +1 位作者 洛淑萍 郭立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11-12,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短棒状杆菌(Cp)化学成分及抗骨髓瘤的抑瘤效果。方法用Lowry法测定Cp的蛋白质含量;用蒽酮法测量Cp的多糖含量;用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AQC)柱前衍生荧光法对Cp水解液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短棒状杆菌(Cp)化学成分及抗骨髓瘤的抑瘤效果。方法用Lowry法测定Cp的蛋白质含量;用蒽酮法测量Cp的多糖含量;用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AQC)柱前衍生荧光法对Cp水解液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小鼠腹腔注射骨髓瘤细胞,观察Cp抑制骨髓瘤及延长生存期的效果。结果Cp中蛋白质含量为562.08±18.26μg/mg;多糖含量为174.77±2.63μg/mg;除色氨酸被水解而未被检出外,Cp水解液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对骨髓瘤有明显的抑瘤效果。结论Cp制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成分,且具有很好的抑制骨髓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棒状杆菌 蛋白质 多糖 氨基酸 骨髓瘤
下载PDF
AQC柱前衍生荧光检测短小棒状杆菌水解液中氨基酸的研究
16
作者 曹芳 吴隼 +1 位作者 许弟群 郭立君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用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AQC)柱前衍生荧光法检测短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Cp)水解液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除色氨酸被水解而未被检出外,Cp水解液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关键词 AQC 短小棒状杆菌水解液 游离氨基酸 荧光检测器
下载PDF
短棒状菌菌苗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生长转移抑制及抗瘤机理的探讨
17
作者 肖远康 陆燕蓉 +2 位作者 张洁 曹皆仙 黄孝忠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318-321,共4页
作者用短棒状菌菌苗(CP)及CP活化巨噬细胞(Mφ)与癌细胞的混合液分别给C57BL/6小鼠瘤周及皮下注射,观察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05),肺转移率显著降低(P<0.005),小鼠... 作者用短棒状菌菌苗(CP)及CP活化巨噬细胞(Mφ)与癌细胞的混合液分别给C57BL/6小鼠瘤周及皮下注射,观察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05),肺转移率显著降低(P<0.005),小鼠存活期显著延长(P<0.005),肺转移抑制率为90.5%;被动转移CP活化Mφ的实验,也表明其有很强的抑瘤效应。体外用~3H-TdR掺入试验测定活化Mφ对瘤细胞的增殖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棒状菌 肺癌 巨噬细胞
下载PDF
短棒状杆菌有效成分的分离及其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宇宏 高航 +2 位作者 倪维华 霍得胜 台桂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05-406,共2页
目的减轻短棒状杆菌全菌体制剂接种后的局部疼痛等副作用。方法采用超声破碎、蛋白水解及脱脂的方法提取了细胞壁,通过脾激活试验及抑瘤试验,检测纯化的短棒状杆菌细胞壁活性对家兔股四头肌的局部刺激作用及热原反应。结果纯化的短棒状... 目的减轻短棒状杆菌全菌体制剂接种后的局部疼痛等副作用。方法采用超声破碎、蛋白水解及脱脂的方法提取了细胞壁,通过脾激活试验及抑瘤试验,检测纯化的短棒状杆菌细胞壁活性对家兔股四头肌的局部刺激作用及热原反应。结果纯化的短棒状杆菌细胞壁可使小鼠脾激活指数达到4.8,能抑制艾氏腹水瘤的生长,生存率达到80%;家兔股四头肌肌肉注射后未见局部充血坏死;家兔热原试验未见明显发热。结论纯化的短棒状杆菌细胞壁不仅保留了全菌体制剂所具有的活性,而且明显减轻了局部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棒状杆菌 细胞壁 免疫活性 局部刺激 棒状杆菌 有效成分 热原试验 分离 刺激作用 超声破碎
下载PDF
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曲守方 黄杰 +2 位作者 刘春梅 朱法良 高尚先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将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射小鼠腹腔,10 d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体,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将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射小鼠腹腔,10 d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体,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结果:流式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5)。ELISA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分泌的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结论:NCPP对巨噬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NCPP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TNF-α水平比较低,可能是NCPP副作用较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棒状杆菌 纳米技术 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原文传递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制剂联合瘤内缓释化疗对鼠黑色素瘤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春 吴南 +6 位作者 洪海洁 武文亮 何婧 于保法 高尚先 胡宝芳 张利宁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棒状杆菌制剂(NCPP)联合瘤内缓释化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影响。方法给小鼠皮下接种B16肿瘤细胞后建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①生理盐水(NS)对照组:瘤内和腹腔注射NS;②缓释治疗组:瘤内注射含Ara-C缓释液;③NCPP治疗组:腹...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棒状杆菌制剂(NCPP)联合瘤内缓释化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影响。方法给小鼠皮下接种B16肿瘤细胞后建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①生理盐水(NS)对照组:瘤内和腹腔注射NS;②缓释治疗组:瘤内注射含Ara-C缓释液;③NCPP治疗组:腹腔注射NCPP;④联合治疗组:腹腔注射NCPP+瘤内注射含Ara-C缓释液。7 d后重复治疗1次,期间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治疗2周处死小鼠,称瘤重量,光镜下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内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联合治疗组瘤内出现大片坏死区域(P<0.05),联合治疗组的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将NCPP和瘤内缓释化疗技术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瘤内化疗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制剂 联合治疗 小鼠 近交C57B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