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球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P15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守发 鞠玉琳 贾洪林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7,共3页
通过 PCR扩增出小球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P1 5基因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克隆质粒载体 p U C1 9的 Bam H 酶切位点上 ,并对其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该基因长度为 4 79bp,编码的表面蛋白由 1 4 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再... 通过 PCR扩增出小球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P1 5基因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克隆质粒载体 p U C1 9的 Bam H 酶切位点上 ,并对其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该基因长度为 4 79bp,编码的表面蛋白由 1 4 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再将 P1 5蛋白基因片段分别在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 ,经 SDS- PAGE分析和 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表明 ,小球隐孢子虫 P1 5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内获得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5 0 0 0 0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 ,重组痘病毒表达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1 80 0 0~ 2 2 0 0 0 ,与直接从自然感染牛小球隐孢子虫分离的 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隐孢子虫 P15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序列分析
下载PDF
Vaccination with pcDNA3-15/60 Naked DNA Encoding the Surface Protein of Sporozoites in Cryptosporidium parvum
2
作者 HEHong-xuan ZHANGXi-chen YINJi-gang LIJian-hua YANGJ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The CP15/60 gene encoding the CP15/60 surface protein of sporozoites in Cryptosporidiumparvum was obtained by PCR so as to research the nucleic vaccine against C.parvum. Theeukaryotic expressing vector pcDNA3-15/60 wa... The CP15/60 gene encoding the CP15/60 surface protein of sporozoites in Cryptosporidiumparvum was obtained by PCR so as to research the nucleic vaccine against C.parvum. Theeukaryotic expressing vector pcDNA3-15/60 was constructed by inserting CP15/60 gene intopcDNA3 (+) in XhoⅠand EcoRⅠ. A vaccination protocol was the adult pregnant goatsinoculated intranasally with the pcDNA3-15/60 plasmid and their offspring were infectedwith C.parvum oocy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cDNA3-15/60 plasmid can induce theimmune response of goats and the vaccinated goats can transfer the immunity to offspringconferring protection against C.parvum infection. These suggested that the recombinantplasmid could be a DNA vaccine candid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疫苗 鼻腔免疫 基因疫苗 重组 表面蛋白 接种 表面蛋白 子孢子
下载PDF
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i>Cryptosporidium parvum</i>oocysts in human and cattle fecal samples
3
作者 Vera Codices Olga Matos Carlos Novo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4期7-16,共10页
With the discovery that the coccidian parasite Cryptosporidium sp. can cause severe symptoms in humans, many diagnostic techniques were quickly implemented such as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immunofluorescence and PCR... With the discovery that the coccidian parasite Cryptosporidium sp. can cause severe symptoms in humans, many diagnostic techniques were quickly implemented such as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immunofluorescence and PCR. Currently, there is no effective drug treatment and none of the current diagnostic methods is 100% accurate. In this study, a BALB/C mouse was subcutaneously immunized with Cryptosporidium parvum oocysts extract. The spleen was removed and the splenocytes were fused with SP2/0 myeloma cells in order to obtain hybridoma cells secreting antibodies specific to C. parvum antigens. Human and cattle fecal samples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microscopy [Ziehl-Neelsen staining (ZN) and Lugol] and PCR for the presence of C. parvum and Giardia duodenalis, were analyz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using the developed hybridomas supernatan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elected hybridomas supernatants identify C. parvum oocysts in fecal samples in correlation with C. parvum oocysts identified using ZN/PCR. No false positive results were obtained and the two best supernatants gave 20% -30% of false negative results. No cross reaction with G. duodenalis was observed.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an immunofluorescence commercial kit, it suggests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esent in two of the hybridomas supernatants as a detection tool of C. parvum. With a reliability of 80.8% and 73.1% versus ZN and PCR methods for IFI, compared with a reliability of 76.9% and 92.3% versus ZN and PCR for commercial DIF kit, the supernatant 4.1D5 seems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subject to further study its usefulness for C. parvum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OMAS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mmunofluorescence DETECTION
下载PDF
Presence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Giardia lamblia in water samples from Southeast Asia: towards an integrated water detection system 被引量:1
4
作者 Thulasi Kumar Mohamad Azlan Abd Majid +15 位作者 Subashini Onichandran Narong Jaturas Hemah Andiappan Cristina C.Salibay Hazel A.L.Tabo Norbel Tabo Julieta Z.Dungca Jitbanjong Tangpong Sucheep Phiriyasamith Boonyaorn Yuttayong Raxsina Polseela Binh Nhu Do Nongyao Sawangjaroen Tian-Chye Tan Yvonne A.L.Lim Veeranoot Nissapator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Background:Access to clean and safe drinking water that is free from pathogenic protozoan parasites,especially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Giardia lamblia that caus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 in humans,is still an issue... Background:Access to clean and safe drinking water that is free from pathogenic protozoan parasites,especially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Giardia lamblia that caus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 in humans,is still an issue in Southeast Asia(SEA).This study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detect the aforementioned protozoan parasites in water samples from countries in SEA,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assays.Methods:A total of 221 water samples of 10 l each were collected between April and October 2013 from Malaysia(53),Thailand(120),the Philippines(33),and Vietnam(15).A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The water samples were proc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methods 1622/1623.1,microscopically observed and subsequently screened using qPCR assays.Results:Cryptosporidium oocysts were detected in 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e Philippines(1/10),with a concentration of 0.06±0.19 oocyst/L,and un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ailand(25/93),Malaysia(17/44),and the Philippines(11/23),with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13±0.18 to 0.57±1.41 oocyst/L.Giardia cysts were found in 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e Philippines(1/10),with a concentration of 0.02±0.06 cyst/L,and in un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ailand(20/93),Vietnam(5/10),Malaysia(22/44),and the Philippines(16/23),with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12±0.3 to 8.90±19.65 cyst/L.The pathogens C.parvum and G.lamblia were detected using using qPCR assays by targeting the 138-bp fragment and the small subunit gene,respectively.C.parvum was detected in un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e Philippines(1/23)and Malaysia(2/44),whilst,G.lamblia detected was detected in 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e Philippines(1/10)and in untrea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ailand(21/93),Malaysia(12/44),and the Philippines(17/23).Nitrate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have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oo)cyst(0.993).Conclusion:The presence of(oo)cysts in the water samples means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risk for zoonotic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the studied countries.Detection using qPCR is feasible for quantifying both pathogenic C.parvum and G.lamblia in large water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ptosporidium parvum Giardia lamblia PHYSICOCHEMICAL MICROSCOP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outheast Asia
原文传递
微小隐孢子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定位及活性检测
5
作者 邹贝贝 王东强 +1 位作者 尹继刚 朱冠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ryptosporidium parvum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CpGAPDH)为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酶动力学特征。设计特异性抗原多肽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亲和纯化法获特异... 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ryptosporidium parvum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CpGAPDH)为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酶动力学特征。设计特异性抗原多肽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亲和纯化法获特异性抗体;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该抗体特异性,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蛋白定位。通过原核表达获得GST重组蛋白(GST-CpGAPDH),基于GAPDH的酶促反应利用辅酶NAD(H)或NADP(H)为电子受体或供体的原理,通过吸光度比色法监测反应中NAD(H)/NADP(H)的增加或减少鉴定其酶活性。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并纯化抗CpGAPDH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可识别条带大小为40 kDa;IFA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分布于子孢子胞浆内,部分呈现颗粒状。利用重组蛋白确定了CpGAPDH的酶活性;在两种辅酶中,CpGAPDH更倾向于使用NAD(H)进行酶活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了CpGAPDH在虫体细胞的定位及酶活性检测,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糖酵解途径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酶活动力学 蛋白定位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RP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6
作者 王丽 李珊 +5 位作者 李璐 张西臣 王晓岑 李新 张楠 宫鹏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93-4804,共12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微小隐孢子虫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与CRISPR/Cas12a系统相结合,通过荧光检测法和侧流层析试纸条读取结果。针对微小隐...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微小隐孢子虫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与CRISPR/Cas12a系统相结合,通过荧光检测法和侧流层析试纸条读取结果。针对微小隐孢子虫的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ribosome RNA,SSU rRNA)基因设计和筛选crRNA和RPA引物,利用两种不同的单链DNA报告分子以荧光数值和侧流层析试纸条呈现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微小隐孢子虫和7个其他病原体评估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通过梯度稀释的重组质粒和微小隐孢子虫基因组评估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可在90 min内完成对样本中微小隐孢子虫的检测,与大肠杆菌、十二指肠贾第虫、华支睾吸虫、弓形虫、肝片吸虫、人五毛滴虫、沙门菌均无交叉反应,可特异性检测出微小隐孢子虫;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个卵囊/mL。利用此方法对70份牛粪便样本和50份人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经荧光检测法和侧流层析试纸条读取结果,微小隐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15.7%(11/70)和6.0%(3/50),与套式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小隐孢子虫RP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检测结果直观,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在微小隐孢子虫的现场检测和风险监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12a 微小隐孢子虫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可视化检测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提取及用于PCR检测 被引量:12
7
作者 沈玉娟 曹建平 +6 位作者 卢潍媛 李小红 刘海鹏 徐馀信 周晓农 汤林华 刘述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采用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用于PCR检测以进行比较。方法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多次冻融加热破壁后,采用螯合树脂(Chelex-100)、酚/氯仿和基因组DNA纯化系统试剂盒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根据微小隐孢子虫基因... 目的采用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用于PCR检测以进行比较。方法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多次冻融加热破壁后,采用螯合树脂(Chelex-100)、酚/氯仿和基因组DNA纯化系统试剂盒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根据微小隐孢子虫基因序列(L16996)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3种方法制备模板进行PCR扩增分析。Chelex-100提取的DNA也用于观察PCR检测的敏感性。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模板用于PCR检测均获得1条446 bp条带,Chelex-100提取的DNA用于PCR检测的敏感性至少达0.5个卵囊。结论3种方法提取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均可用于PCR检测,Chelex-100法是一种高效而快速的微量提取DNA方法,适用于对隐孢子虫DN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卵囊 脱氧核精核酸 分离和提纯 螯合树脂法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中微小隐孢子虫 被引量:35
8
作者 马良 陈雅棠 刘约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建立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检测人和动物粪便标本中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方法:从含有C.p.卵囊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DNA用作...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建立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检测人和动物粪便标本中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方法:从含有C.p.卵囊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DNA用作PCR的模板。用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PCR引物,扩增长为452bp的C.p.目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检测。结果:从感染C.p.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DNA抽提物中均扩增出目的片段,而从其他几种寄生虫、肠道微生物或宿主DNA中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本方法的敏感性比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高约100倍。结论:PCR技术检测人和动物粪便中的C.p.,具有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特点,有希望成为隐孢子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聚合酶链反应 粪便 检测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种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诊断引物的确定 被引量:6
9
作者 田宗成 张西臣 +3 位作者 李建华 尹继刚 杨举 何宏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 寻找用于诊断微小隐孢子虫病的特异性引物。 方法 在RAPD分析过程中获得了 1条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C .parvum ) ]种特有 712bp的基因片段 ,将该片段分离、纯化、克隆和测序 ,据此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FF... 目的 寻找用于诊断微小隐孢子虫病的特异性引物。 方法 在RAPD分析过程中获得了 1条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C .parvum ) ]种特有 712bp的基因片段 ,将该片段分离、纯化、克隆和测序 ,据此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FF。用引物FF扩增美国 2株C .parvum和中国 4株C .parvum ,并用该引物与Morgan( 1996 )发表的C .parvum种特异性诊断引物 0 2 1作对照 ,检测镜检C .parvum卵囊阴性的兔粪样 35份和人粪样 5 5份。  结果 引物FF扩增 6株C .parvum均能产生预计 6 0 3bp的片段 ,引物FF和引物 0 2 1粪样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其敏感性是可检出 1个卵囊的DNA。 结论 获得的引物FF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可用于微小隐孢子虫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特异性基因片段 克隆 诊断引物 隐孢子虫病
下载PDF
牛隐孢子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昊 李军 +4 位作者 陶立 陈泽祥 韦志锋 许力干 杨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25-827,836,共4页
目的为寻求一种牛源隐孢子虫的快速检测手段。方法根据牛隐孢子虫COWP基因和ITS-1基因,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用以特异性扩增牛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扩增长度分别为1 033bp和263bp。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试验及扩增片段... 目的为寻求一种牛源隐孢子虫的快速检测手段。方法根据牛隐孢子虫COWP基因和ITS-1基因,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用以特异性扩增牛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扩增长度分别为1 033bp和263bp。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试验及扩增片段的序列测定的验证,建立多重PCR方法。结果应用该方法对采集自广西不同地区的1613份牛粪样进行牛隐孢子虫检测,安氏隐孢子虫阳性粪样为189份,微小隐孢子虫阳性粪样1份,与常规隐孢子虫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安氏隐孢子虫 多重PCR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gp23的克隆和测序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5 位作者 欧阳红生 徐卫东 陈建宝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对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2 3编码区基因gp2 3进行克隆及测序。 方法 提取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基因组DNA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编码CP2 3的基因 ,然后将其克隆到 pMD1 8 T载体中 ,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DNA序列。... 目的 对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2 3编码区基因gp2 3进行克隆及测序。 方法 提取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基因组DNA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编码CP2 3的基因 ,然后将其克隆到 pMD1 8 T载体中 ,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DNA序列。 结果与结论 获得了CP2 3的编码区基因 ,克隆出的 gp2 3基因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长分别为 345bp和 1 1 4aa,有一个开放阅读框 ,与GenBank报道的 gp2 3基因比较 ,同源性分别为 97.3 %与 98 2 % ,在 2 32~ 2 38bp处多了 6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gp23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 隐孢子虫核酸疫苗
下载PDF
应用间接ELISA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3 位作者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段明星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6,共4页
以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um parvum )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为抗原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大肠埃希氏菌CP1... 以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um parvum )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为抗原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大肠埃希氏菌CP15抗原包被量为 1μg/孔 ,用10 0mL/L的兔血清进行封闭 ,以正常大肠埃希氏菌裂解上清液稀释待检血清。试验结果表明 ,应用CP15重组蛋白作为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抗原具有特异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抗体检测 间接ELISA 重组蛋白 隐孢子虫病 人畜共患病 CPl5蛋白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CP15/60-DN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粘膜与系统免疫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2 位作者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为了观察微小隐孢子虫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pc DNA3- 15 /6 0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 ,用重组质粒经鼻粘膜接种 BAL B/c小鼠 ,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仪、EL 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其诱导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 ,并... 为了观察微小隐孢子虫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pc DNA3- 15 /6 0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 ,用重组质粒经鼻粘膜接种 BAL B/c小鼠 ,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仪、EL 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其诱导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 ,并在免疫后经口接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结果为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二免后 SI均大于 2 (P<0 .0 1) ;免疫后 ,CD+ 4 T细胞增加了 (32 .4 2± 2 .19) % (P>0 .5 ) ,CD+ 8T细胞增加了(2 6 .73± 3.33) % (P<0 .5 ) ;小肠粘膜 Ig A分泌型浆细胞数增加了 94 .3± 6 .3;血清中 Ig G和小肠液中 Ig A滴度分别提高了 0 .6 8± 0 .0 6和 0 .77± 0 .0 5 (P<0 .0 1) ;实验组小鼠排出卵囊减少了 2 .2倍 ,排卵时间缩短了4 .5 d(P<0 .5 )。研究表明重组质粒诱导机体产生多种免疫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CP15/60-DNA 滴鼻免疫 小鼠 诱导 系统免疫反应 粘膜免疫 核酸疫苗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8
14
作者 史亚东 董海聚 +3 位作者 王荣军 张龙现 宁长申 菅复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95-1201,共7页
目的为快速检测微小隐孢子虫,建立并优化了以SYBR Green I显色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隐孢子虫的方法。方法根据微小隐孢子虫18SrRNA基因的4条特异LAMP引物,设计2条环引物,建立了微小隐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结果该方法省去95℃热变性... 目的为快速检测微小隐孢子虫,建立并优化了以SYBR Green I显色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隐孢子虫的方法。方法根据微小隐孢子虫18SrRNA基因的4条特异LAMP引物,设计2条环引物,建立了微小隐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结果该方法省去95℃热变性和80℃酶失活过程,其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是63℃和60min,Betaine、MgSO4、dNTP Mixture、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的最佳浓度分别是0.8mol/L、8mmol/L、0.8mmol/L、8U/25μL,内外引物浓度分别为1.2μmol/L、0.2μmol/L,添加环引物后体系反应时间缩短为20min。对贾第虫、肠阿米巴、柔嫩艾美耳球虫、类圆线虫检测为阴性。该方法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结论和常规PCR方法比较,LAMP检测隐孢子虫的灵敏度提高了100倍。该方法的建立为野外和临床隐孢子虫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 PCR
下载PDF
应用巢式PCR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光 周天鸿 +4 位作者 李月琴 余新炳 朱一 马慧璇 荆春霞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109-1111,1118,共4页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方法用昆明种小鼠通过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抽提DNA后,用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的18S核糖体DNA,电泳、割胶回收后测序。结果成...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方法用昆明种小鼠通过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抽提DNA后,用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的18S核糖体DNA,电泳、割胶回收后测序。结果成功建立隐孢子虫的小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纯化后的隐孢子虫卵囊形状均一,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3~6μm左右。经巢式PCR扩增,在840bp左右有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该基因序列与微小隐孢子虫18S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巢式PCR方法扩增18S基因是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敏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巢式PCR 诊断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预防免疫抑制小鼠隐孢子虫感染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晓莉 于新慧 +4 位作者 唐小云 宋宝辉 凌虹 刘亚威 王志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预防免疫抑制小鼠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大剂量预防组和小剂量预防组(8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鼠每天灌胃醋酸地塞米松0.27mg/kg,...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预防免疫抑制小鼠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大剂量预防组和小剂量预防组(8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鼠每天灌胃醋酸地塞米松0.27mg/kg,连续8d,诱导小鼠免疫抑制。大剂量预防组灌胃当归补血汤2g/kg,小剂量预防组每鼠灌胃当归补血汤1g/kg,连续8d。第9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灌胃感染1×106个隐孢子虫卵囊。然后每天检查粪便,计数卵囊。于感染后第11天,眼球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ELISA检测血清sIL-2R水平;同时剖杀小鼠取十二指肠和空肠,ELISA检测肠液中sIgA水平,并观察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免疫抑制组相比,大剂量预防组小鼠卵囊排出数(35.0±4.21)明显减少(P<0.01),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并出现再生修复的现象,CD4+T细胞数(47.483±4.082)及CD4+/CD8+比值(2.271±0.378)均增高(P<0.01),肠液中sIgA含量[(320.19±1.94)ng/ml]明显升高(P<0.01),外周血sIL-2R水平[(321.34±6.66)ng/ml]降低(P<0.01)。小剂量预防组各项指标与免疫抑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当归补血汤对免疫抑制小鼠的隐孢子虫感染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免疫抑制 微小隐孢子虫 预防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15/60编码基因核酸疫苗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2 位作者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57-1361,共5页
将编码CP15 / 6 0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0 ,然后经鼻粘膜免疫怀孕成年山羊 ,观察其免疫应答的产生情况及其对后代的保护力。结果为抗CP15 / 6 0抗体存在于免疫山羊的血浆和初乳中。pcDNA3 15 / ... 将编码CP15 / 6 0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0 ,然后经鼻粘膜免疫怀孕成年山羊 ,观察其免疫应答的产生情况及其对后代的保护力。结果为抗CP15 / 6 0抗体存在于免疫山羊的血浆和初乳中。pcDNA3 15 / 6 0经鼻粘膜免疫的怀孕山羊产生的免疫力能传给子代 ,使子代对微小隐孢子虫 (Cryp tosporidiumparvum)感染产生保护。CP15 / 6 0 DNA免疫母羊的后代比非免疫母羊的后代排出卵囊少且排卵时间短。这就表明重组质粒pcDNA3 15 /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子孢子 表面蛋白 CPl5/60编码基因 核酸疫苗 鼻粘膜接种
下载PDF
补骨脂与双氢青蒿素合剂治疗小鼠隐孢子虫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玉凤 秦元华 +4 位作者 郑莉莉 戴晓冬 任一鑫 聂大平 崔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69,共3页
用补骨脂和双氢青蒿素合剂治疗经地塞米松诱导的隐孢子虫病小鼠,剂量为补骨脂3.4g/kg,双氢青蒿素60mg/(kg·d),灌胃,连用7d。结果粪检隐孢子虫卵囊数、全血CD4+、CD3+T细胞比例、血清γ干扰素(IFN-γ)浓度,以及小肠组织匀浆一氧化氮... 用补骨脂和双氢青蒿素合剂治疗经地塞米松诱导的隐孢子虫病小鼠,剂量为补骨脂3.4g/kg,双氢青蒿素60mg/(kg·d),灌胃,连用7d。结果粪检隐孢子虫卵囊数、全血CD4+、CD3+T细胞比例、血清γ干扰素(IFN-γ)浓度,以及小肠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均高于感染对照组(P值均<0.01)。小肠组织病变程度均轻于感染对照组。表明补骨脂和双氢青蒿素合剂可通过调节血清IFN-γ、全血CD4+、CD3+T细胞比例,以及提高肠组织NO浓度,参与宿主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抑杀虫体、治疗小鼠隐孢子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双氢青蒿素 隐孢子虫病 Γ干扰素 T细胞 一氧化氮
下载PDF
抗隐孢子虫子孢子表膜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尹继刚 张西臣 +5 位作者 朱平 张国利 李建华 何宏轩 田宗成 杨举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应用 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抗隐孢子虫子孢子表膜单克隆抗体 (Mc Ab)的杂交瘤细胞 3D6中扩增出抗体VH 和 VL 基因 ,用 linker(Gly4 Ser) 3基因 ,将 VH 和 VL 基因连接成 Sc Fv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 p MD- 18T载体中。经核苷酸序列分析... 应用 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抗隐孢子虫子孢子表膜单克隆抗体 (Mc Ab)的杂交瘤细胞 3D6中扩增出抗体VH 和 VL 基因 ,用 linker(Gly4 Ser) 3基因 ,将 VH 和 VL 基因连接成 Sc Fv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 p MD- 18T载体中。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VH、VL 基因和 linker基因拼接正确 ,基因全长为 72 0 bp。经计算机分析 ,VH 和 VL 基因均为新发现的基因序列 ,符合功能性重排的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特征。VH和 VL 基因分别属于鼠免疫球蛋白重链 (A)和轻链 κ 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分析 隐孢子虫 子孢子 单链抗体 基因克隆 核苷酸序列
下载PDF
安徽省猪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长城 李培英 +2 位作者 武林 陈灵芝 余为一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20,共3页
为了查明安徽省猪隐孢子虫感染与地理分布情况,选取该省10个县、市进行了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研。结果在58头猪的粪样中查到了隐孢子虫卵囊,其感染率为10.05%(58/577)。经鉴定,所获虫体为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该省... 为了查明安徽省猪隐孢子虫感染与地理分布情况,选取该省10个县、市进行了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研。结果在58头猪的粪样中查到了隐孢子虫卵囊,其感染率为10.05%(58/577)。经鉴定,所获虫体为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该省猪的隐孢子虫感染存在年龄和地区性差异,但与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 流行病学 安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