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晶粒尺寸对界面含Cr-O-C防黏层Cu/Ni复合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杨光 胡正晨 +1 位作者 惠越 陈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9-1610,共12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符合细晶强化规律,晶粒塑性变形主要受晶体内部的位错滑移控制,最大应力增加9.52%;当晶粒尺寸小于12 nm时,由于晶界所占比例的增加,拉伸过程的塑性变形更多受晶界变形控制,屈服强度下降。Cr-O-C界面弱化了Cu/Ni复合体的强度,随着界面上Cr、O和C原子数量的增加,Cu/Ni复合体的抗拉强度随之降低,最大应力下降56.40%,Cu/Ni复合体内部的位错数量也随之降低,转移到Ni表面的Cu原子数量随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晶粒尺寸 cu/Ni复合体 Cr-o-C防黏层 拉伸性能
下载PDF
理论指导构建Cu-O-Ti-O_(v)活性位点及其高效电催化还原硝酸根研究
2
作者 聂翼飞 颜红萍 +4 位作者 鹿苏微 张宏伟 齐婷婷 梁诗景 江莉龙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面向国家绿色低碳战略目标,变革化石资源合成氨技术路线变得尤为迫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绿氨”将成为合成氨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工业废水中的硝酸根(NO_(3)-)电催化还原为氨(NO_(3)RR),既可有效回收氨,又能消除硝酸根污染影响.然... 面向国家绿色低碳战略目标,变革化石资源合成氨技术路线变得尤为迫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绿氨”将成为合成氨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工业废水中的硝酸根(NO_(3)-)电催化还原为氨(NO_(3)RR),既可有效回收氨,又能消除硝酸根污染影响.然而,NO_(3)RR涉及缓慢的八电子转移过程,含有多种反应中间体,其反应机理复杂不明.此外,水系电解液中存在的析氢竞争反应也为高效NO_(3)RR催化剂的开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突破高效催化剂的发展瓶颈,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在低成本的催化剂上设计了高效的NO_(3)RR催化活性位点,并利用简单的制备策略合成了目标催化剂.同时,结合原位表征技术,阐明了NO_(3)RR的反应路径及催化机理.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Cu/TiO_(2)催化剂上的Cu-O-Ti-O_(v)结构具有较好的NO_(3)-还原活性,该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反应中间体NOx-的吸附和活化,还能有效抑制竞争析氢反应,从而降低NO_(3)RR的反应能垒.在该结构上,NO_(3)RR的反应路径为:NO_(3)^(*)→NO_(2)^(*)→HONO^(*)→NO^(*)→*NOH→*N→^(*)NH→*NH2→*NH_(3)→NH_(3).基于理论计算结果,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尿素水解法制备了系列富含Cu-O-Ti-O_(v)结构的Cu/TiO_(2)催化剂.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等结果发现,相比于采用浸渍法制备的系列Cu/TiO_(2)催化剂,采用尿素水解法制备的Cu/TiO_(2)(CT-U)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多的Cu-O-Ti-O_(v)位点,说明尿素水解法可提高Cu颗粒在TiO_(2)载体表面的分散度,增强Cu颗粒与TiO_(2)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Cu/TiO_(2)催化剂表面的Cu-O-Ti-O_(v)位点含量.将以上制备出的催化剂应用于催化NO_(3)RR中,结果表明,在-1.0 V vs.RHE还原电位下,CT-U催化剂上氨产率可达3046.5μg h^(-1) mgcat^(-1),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结果.循环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Cu/TiO_(2)催化剂上构建Cu-O-Ti-O_(v)位点还能显著抑制电催化反应过程中Cu物种从Cu/TiO_(2)催化剂上溶出,从而显著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设计制备了不含氧空位的Cu/TiO_(2),TiO_(2)-x,Cu,Cu_(2)O以及CuO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NO_(3)RR.结果发现,上述催化剂上的氨产率皆明显低于CT-U催化剂,说明Cu,Ti以及O_(v)构成的Cu-O-Ti-O_(v)结构具有较好的催化协同作用,从而显著提升了NO_(3)RR反应活性.最后,通过原位Raman及原位XPS表征检测反应中间体,验证了由DFT模拟出的NO_(3)RR反应路径.综上,通过在Cu/TiO_(2)催化剂上理论指导构建Cu-O-Ti-O_(v)活性位点,实现了NO_(3)RR性能的有效提升.Cu-O-Ti-O_(v)结构中的多位点协同作用不仅促进了NO_(x)-的吸附和活化,而且抑制了电催化过程中Cu物种从催化剂上的溶出,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稳定的NO_(3)RR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硝酸盐还原 合成氨 cu-o-Ti-o_(v)位点 协同催化 cu/Tio_(2)催化剂
下载PDF
次石墨-纳米Cu_(2)O/Cu制备及对UO_(2)^(2+)去除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正伟 张宏丽 +5 位作者 刘迪 唐浩铭 王可 林森 吕瑞 孙仕勇 《非金属矿》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如何高效、快速清除放射性核素是当前核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放射性核素铀(VI)为对象,以次石墨(ShC)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得对UO_(2)^(2+)具有高效协同去除效能的ShC-Cu_(2)O/Cu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 如何高效、快速清除放射性核素是当前核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放射性核素铀(VI)为对象,以次石墨(ShC)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得对UO_(2)^(2+)具有高效协同去除效能的ShC-Cu_(2)O/Cu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检测(BET)等对比了ShC及ShC-Cu_(2)O/Cu的微观形貌与结构,并系统探究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UO_(2)^(2+)吸附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行为及吸附前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hC-Cu_(2)O/Cu对UO_(2)^(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40 min内对UO_(2)^(2+)的去除率可达91%,最大吸附量达35.44 mg/g,其高效的吸附能力归因于Cu_(2)O/Cu与UO_(2)^(2+)氧化还原作用及次石墨吸附作用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石墨 纳米cu_(2)o/cu Uo_(2)^(2+) 核素清除剂
下载PDF
基于Cr-O-C钝化层改变多晶Cu表面能和表层位错的脱模力与脱模精度
4
作者 田振岐 杨光 +1 位作者 陈菊 李波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子均可以大幅降低多晶Cu的表面能;随着原子数量的增加,多晶Cu的表面能呈下降趋势;Cr-O-C钝化层增加了多晶Cu表层的位错密度;新增加的位错以Shockley位错为主;在一定沉积原子数量内,位错密度有极值。在多晶Cu表面电沉积不同密度的Cr、O和C原子,通过接触角测试验证了Cr-O-C钝化层降低多晶Cu表面能的结论。电沉积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结果显示,随着沉积原子数的增加,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均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离散Cr-O-C界面辅助精密电铸脱模提供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C界面 多晶cu 表面能 位错 脱模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Fe和Cu分子筛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
5
作者 司庆宇 樊星 +2 位作者 张玮航 苗静文 刘若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26-4834,共9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Fe-Beta和Cu-SSZ-13催化剂并采用不同混合方式制备了复合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的性能.以实现NO_(x)和N_(2)O同时高效去除、拓宽活性温度窗口为目标,优选出了上Fe下Cu分层填充、Fe-Bet...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Fe-Beta和Cu-SSZ-13催化剂并采用不同混合方式制备了复合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的性能.以实现NO_(x)和N_(2)O同时高效去除、拓宽活性温度窗口为目标,优选出了上Fe下Cu分层填充、Fe-Beta和Cu-SSZ-13质量比为4:1的Fe_(0.4)Cu_(0.1)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进气组成对NO_(x)、N_(2)O和NH_(3)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N_(2)吸脱附、XRD、NH_(3)-TPD、UV-Vis DRS和H_(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SSZ-13和Fe-Beta分别具有更优的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性能.采用Fe_(0.4)Cu_(0.1)催化剂、[NH_(3)]/[NO_(x)]为1时考察的温度范围内NH_(3)仅还原NO_(x),而N_(2)O通过分解去除,450℃时NO_(x)和N_(2)O转化率分别为93.4%和100%.高温(>350℃)下NH_(3)被O_(2)氧化导致NO_(x)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温(≥350℃)下N_(2)O分解形成的氧物种可使NO_(x)在进气中无O_(2)条件下实现高效还原.进气中含2%H_(2)O对高温(450℃)下Fe_(0.4)Cu_(0.1)表面NO_(x)的还原和NH_(3)的氧化无显著影响,但对N_(2)O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可逆抑制作用.Cu-SSZ-13表面存在大量孤立的Cu^(2+)离子,可为NH_(3)-SCR反应提供充足的活性中心.Fe-Beta表面同时存在能够催化NO氧化的孤立Fe^(3+)离子和催化N_(2)O分解的Fe_(x)O_(y)物种.采用上Fe下Cu分层填充的混合方式时Fe-Beta表面NO氧化过程会消耗N_(2)O分解形成的氧物种,从而有利于低温(≤450℃)下N_(2)O的转化.但由于N_(2)O分解的温度范围内NO_(x)转化率本身较高,NO氧化对于脱硝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还原 N_(2)o分解 Fe-Beta cu-SSZ-13 复合催化剂
下载PDF
A dendritic Cu/Cu_(2)O structure with high curvature enables rapid and efficient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_(2) in an H-cell
6
作者 Lei shao Bochen Hu +3 位作者 Jinhui Hao Junjie Jin Weidong Shi Min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44-153,共10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CO_(2)RR)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the energy crisi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In H-cells,achieving high-current C_(2)products is chall...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CO_(2)RR)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the energy crisi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In H-cells,achieving high-current C_(2)product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inefficient mass transfer of the catalyst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In this study,dendritic Cu/Cu_(2)O with abundant Cu^(0)/Cu^(+)interfaces and numerous dendritic curves was synthesized in a CO_(2)atmosphere,resulting in the high selectivity and current density of the C_(2)products.Dendritic Cu/Cu_(2)O achieved a C_(2)Faradaic efficiency of 69.8%and a C_(2)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129.5 mA cm^(-2)in an H-cel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a dendritic structure with a high curvature generates a strong electric field,leading to a localized CO_(2)concentration.Additionally,DRT analysis showed that a dendritic struc-ture with a high curvature actively adsorbed the surrounding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_(2),enhancing the mass transfer rate and achieving a high current density.During the experiment,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by varying the atomic ratio of Cu^(0)/Cu^(+) on the catalyst surface,which resulted in improved ethylene selectivity.Under the optimal atomic ratio of Cu^(0)/Cu^(+),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was minimized,and the desorption rate of the intermediates was low,favoring C_(2) generation.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Cu^(0)/Cu^(+) interfaces exhibited a lower Gibbs free energy for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enhancing C_(2)H_(4) formation.The Cu/Cu_(2)O catalyst also exhibited a low Cu d-band center,which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stability of *CO on the surface and facilitated C_(2)formation.This observa-tion explained the higher yield of C_(2) products at the Cu^(0)/Cu^(+) interface than that of H_(2) under rapid mass transfer.The results of the net present value model showed that the H-cell holds promising industrial prospects,contingent upon it being a catalyst with both high selectivity and high current density.This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ad-vancing the CO_(2)RR towards high-current C_(2)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ction of Co_(2) High current Dendritic structure cu/cu_(2)o H-cell
下载PDF
Ce、Zr共掺杂提高Cu-ZSM-5催化分解NO性能及抗K中毒能力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瑞彬 张代鑫 +3 位作者 刘丁赫 乔晓磊 金燕 樊保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4-1394,共11页
将NO在Cu-ZSM-5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分解为环保、清洁的N 2和O_(2)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脱硝手段。高温烟气中存在大量的碱金属,但碱金属会使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使催化剂造成不可逆的失活。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MZ5催化剂... 将NO在Cu-ZSM-5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分解为环保、清洁的N 2和O_(2)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脱硝手段。高温烟气中存在大量的碱金属,但碱金属会使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使催化剂造成不可逆的失活。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MZ5催化剂(M=Cu、Ce、Zr、CuCe、CuZr、CuCeZr),采用初湿浸渍法将K离子负载到MZ5催化剂。脱硝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温度550℃下,相比于CuZ5,CuCeZrZ5催化剂的NO转化率由原来的53%提高到58%,KCuCeZrZ5催化剂的NO转化率由53%降到52%;相比于KCuZ5,KCuCeZrZ5催化剂的NO转化率由39%提高到52%。采用ICP、SEM、XRD、BET、XPS、H_(2)-TPR和O_(2)-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元素含量、微观形貌、骨架结构、孔隙规律、铜物种种类、化学吸附氧、铜离子还原温度和活性物种中氧气的脱附温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e、Zr的引入不会对催化剂的骨架结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造成损伤;Ce、Zr的引入促进催化剂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和活性成分{Cu—O—Cu}^(2+),并增强催化剂的储氧和氧运输能力。当K^(+)引入后,KCuZ5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明显降低、孔隙结构恶化以及K^(+)与活性成分{Cu—O—Cu}^(2+)结合迁移形成CuO;K^(+)优先与Ce物种结合,进而有效保护ZSM-5的三维交叉孔道结构,减缓Cu^(2+)迁移形成CuO以及促进活性成分{Cu—O—Cu}^(2+)与{Cu—□—Cu}^(2+)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催化分解 cu-ZSM-5 Ce、Zr掺杂 抗K中毒 {cuocu}^(2+)
下载PDF
CuO/蒙脱土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降解丁基黄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颖 马瑞雪 +4 位作者 陈运双 赵思凯 刘文宝 刘文刚 沈岩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8,共8页
采用浸渍—热解法优化制备得到光催化性能优良的CuO/蒙脱土复合材料(CuO/MMT),借助XRD、SEM、TEM、BET、UV-vis及PL光谱等检测手段表征了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形貌结构和光化学性能,考察了单一组分及不同CuO负载量的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丁... 采用浸渍—热解法优化制备得到光催化性能优良的CuO/蒙脱土复合材料(CuO/MMT),借助XRD、SEM、TEM、BET、UV-vis及PL光谱等检测手段表征了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形貌结构和光化学性能,考察了单一组分及不同CuO负载量的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丁基黄药(SBX)的效果,提出了可能的降解反应机理。研究发现,酸活化预处理显著增大了MMT的比表面积,CuO/MMT复合材料中的CuO主要以纳米球状均匀负载于MMT表面,从而提高了所获复合材料对SBX分子的吸附能力;与单一CuO相比,CuO/MMT复合材料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率均显著提高。在可见光照射80min、CuO/MMT复合材料用量0.2g/L的条件下,10%-CuO/MMT复合材料对初始浓度为20mg/L的SBX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达到99.65%,其中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_(2)^(-))在该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研究结果构建了CuO/MMT的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为实现选矿废水中黄药的经济高效处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o/蒙脱土复合材料 黄药废水 光催化 降解机理
下载PDF
Cu_(2)O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9
作者 王佳伟 韦江 +2 位作者 陈威 王日昕 刘秋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89-391,共3页
Cu_(2)O纳米线阵列既保留了纳米线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又具有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在气敏、光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泡沫铜为基体,通过化学法制备Cu(OH)_(2)纳米线阵列为前驱体,并在N_(2)气氛中采用两步加热法制备Cu_(... Cu_(2)O纳米线阵列既保留了纳米线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又具有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在气敏、光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泡沫铜为基体,通过化学法制备Cu(OH)_(2)纳米线阵列为前驱体,并在N_(2)气氛中采用两步加热法制备Cu_(2)O纳米线阵列,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Cu_(2)O纳米线阵列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只需控制、优化Cu基底的曲率半径和弧度,就能制备出Cu_(2)O纳米线阵列,这为制备Cu_(2)O纳米线阵列薄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铜 cu(oH)_(2)纳米线阵列 cu_(2)o纳米线阵列 两步加热法
原文传递
CuO/T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拉曼光谱表征及催化CO氧化反应性质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伟伟 吴美瑶 贾春江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1期240-247,共8页
通过设计包含催化剂制备、仪器表征和性质研究一体的综合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催化化学的认识,使得传统理论催化教学更加立体化。本综合实验包括使用沉积-沉淀法制备CuO/TiO_(2)催化剂,使用拉曼光谱对催化剂结构进行物相分析,以及评价该... 通过设计包含催化剂制备、仪器表征和性质研究一体的综合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催化化学的认识,使得传统理论催化教学更加立体化。本综合实验包括使用沉积-沉淀法制备CuO/TiO_(2)催化剂,使用拉曼光谱对催化剂结构进行物相分析,以及评价该催化剂催化CO氧化反应的性能三方面内容,使学生建立起化学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初步认识,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为今后科研之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Tio_(2)催化剂 拉曼光谱 Co氧化 综合化学实验
下载PDF
基于Cu_(2)O光阴极的光电催化CO_(2)还原研究
11
作者 占乃大 郑继龙 +6 位作者 陆胤君 程治振 王嘉懿 刘亚 师进文 刘茂昌 敬登伟 《节能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309-314,共6页
光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碳氢燃料是缓解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潜在策略。现阶段,光电极的构建依然是光电催化CO_(2)技术的关键点。由于Cu基催化剂具有低成本、高C2+选择性、高稳定性等适宜CO_(2)还原应用的特性,构建新型Cu基光电极仍是CO... 光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碳氢燃料是缓解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潜在策略。现阶段,光电极的构建依然是光电催化CO_(2)技术的关键点。由于Cu基催化剂具有低成本、高C2+选择性、高稳定性等适宜CO_(2)还原应用的特性,构建新型Cu基光电极仍是CO_(2)还原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本文从P型Cu_(2)O光阴极入手,系统研究了电沉积工况与光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之间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温环境中,施加0.5 mA/cm^(2)恒电流密度可获得结晶度良好的Cu_(2)O光阴极,并实现C2产物的合成。其中,乙醇的选择性可达5.3%。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和制造具有高活性的光电催化CO_(2)还原光电阴极提供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Co_(2) 光电催化 cu cu_(2)o
下载PDF
Pd-Cu催化剂上吸附O强化甲烷活化机理研究
12
作者 张佳栋 牛俊天 +2 位作者 刘海玉 樊保国 金燕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7-995,共9页
甲烷催化燃烧相比较传统燃烧有燃烧温度低,清洁以及高效的优点,在天然气汽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揭示甲烷在不同掺杂比的Pd-Cu团簇上的脱氢机理,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H_(4)^(*)在不同团... 甲烷催化燃烧相比较传统燃烧有燃烧温度低,清洁以及高效的优点,在天然气汽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揭示甲烷在不同掺杂比的Pd-Cu团簇上的脱氢机理,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H_(4)^(*)在不同团簇上的直接脱氢和O辅助脱氢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Pd原子的掺杂提高了Cu(111)表面的吸附能力,在直接脱氢过程中,Pd的掺杂不仅使能垒由2.56 eV降低到2.43 eV,而且使速率控制步骤由CH^(*)+^(*)→C*+H^(*)变为CH_(4)^(*)+^(*)→CH_(3)^(*)+H^(*)。预吸附O能够显著降低甲烷脱氢的能垒,速率控制步骤均为CH_(4)^(*)+O^(*)→CH_(3)^(*)+OH^(*),甲烷在团簇上O辅助脱氢的最高能垒的大小为Cu(111)(1.56 eV)>Pd6Cu(111)(1.44 eV)>Pd_(2)Cu(111)(1.38 eV),Pd的添加对于直接脱氢和O辅助脱氢的性能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活化 Pd-cu催化剂 直接脱氢 o辅助脱氢
下载PDF
H_(2)O吸附对Cu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笑钏 陈彦璋 +1 位作者 孙广哲 吕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03-3810,共8页
H_(2)O吸附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增强是导致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异常放电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H_(2)O吸附对金属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考虑电子−H_(2)O分子碰撞的7种散射类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电子−H_(2)O吸附分子的... H_(2)O吸附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增强是导致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异常放电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H_(2)O吸附对金属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考虑电子−H_(2)O分子碰撞的7种散射类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电子−H_(2)O吸附分子的散射过程,同时考虑功函数变化对电子出射概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H_(2)O吸附Cu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模型,统计二次电子的最终状态,并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和二次电子能谱(secondary electron spectrum,SES)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_(2)O吸附能够降低表面功函数,且产生更多电离电子,导致SEY增大;但当吸附厚度大于100 nm时,SEY不再继续增大,这是由于吸附层较厚时,电子无法进入Cu基底,仅在吸附层内散射。SES的谱峰随着吸附厚度的增加而增强,表明H_(2)O能够促使更多的低能电子出射,这是造成二次电子发射增强的重要因素。该文的模型为研究复杂表面状态的二次电子发射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相关结果能够用于分析解释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放电形成机理,优化设备部件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二次电子能谱 H_(2)o吸附 Monte Carlo模拟 cu表面
原文传递
UiO-66-NH_(2)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醇的催化氧化
14
作者 段章圭 裴毅 +6 位作者 郑姗姗 王召阳 王勇光 王骏杰 胡杨 吕春欣 钟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6,共11页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作氧化剂条件下,以苯甲醇氧化为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系统地考察了溶剂、温度、催化剂各组分用量等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60℃下反应5 h便可将苯甲醇定量转化为苯甲醛,并对其他苄基醇、烯丙基醇和杂芳基醇等底物也展现出良好活性。此外,循环利用3次后,该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_(2)o基催化剂 Uio-66-NH_(2) 复合材料 醇选择性氧化
下载PDF
纳米CeO_(2)掺杂的YBCO超导块材的制备及其性能
15
作者 李国政 王妙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8-284,共7页
本文采用两种熔渗生长工艺(011-IG和211-IG)制备纳米CeO_(2)掺杂的Y-Ba-Cu-O(YBCO)超导块材,同时使用一种坑式籽晶模式来阻止薄膜籽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移动,随后对样品的生长形貌、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掺杂量(质... 本文采用两种熔渗生长工艺(011-IG和211-IG)制备纳米CeO_(2)掺杂的Y-Ba-Cu-O(YBCO)超导块材,同时使用一种坑式籽晶模式来阻止薄膜籽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移动,随后对样品的生长形貌、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掺杂量(质量分数为1%)下,YBCO晶体的正常生长不会受到影响,用两种工艺均能成功制备生长完全的单畴YBCO超导块材,且籽晶的位置没有发生任何移动,证明了新籽晶模式的有效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纳米CeO_(2)掺杂可以有效细化超导块材内Y_(2)BaCuO_(5)(Y-211)微米级粒子的尺寸,且该方法对两种工艺均有效.低温磁性测试结果表明,011-IG法制备的纳米CeO_(2)掺杂的样品在低外场下呈现出比未掺杂样品明显优越的J_(c)性能,说明细化的Y-211粒子可以有效地提高δl型钉扎.此外,相比211-IG法制备的样品,011-IG法制备的样品在磁悬浮力、微观形貌和J_(c)性能等方面表现更优越,因此011-IG法是一种更有潜力的制备工艺.本文结果对进一步提高YBCO超导块材的性能和优化制备工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畴Y-Ba-cu-o 熔渗生长 纳米Ceo_(2)掺杂 超导性能
下载PDF
C_(5)F_(10)O分解气体在Cu修饰NiS_(2)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16
作者 陈学云 金广杰 +1 位作者 许正举 崔豪 《四川电力技术》 2023年第4期17-24,共8页
文中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u修饰单层NiS_(2)(Cu-NiS_(2))对5种C_(5)F_(10)O分解组分的吸附和传感性能,以探索其在C_(5)F_(10)O绝缘装置运行状态评估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各吸附体系的吸附参数研究发现:Cu-NiS_(2)对C_(2)F_(6)O_(3)... 文中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u修饰单层NiS_(2)(Cu-NiS_(2))对5种C_(5)F_(10)O分解组分的吸附和传感性能,以探索其在C_(5)F_(10)O绝缘装置运行状态评估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各吸附体系的吸附参数研究发现:Cu-NiS_(2)对C_(2)F_(6)O_(3)分子表现为化学吸附,吸附能为-1.05 eV,而对C_(3)F_(6)、CF_(2)O、C_(2)F_(6)和CF_(4)分子表现为物理吸附。通过对各吸附体系的电子性能以及气敏恢复特性分析发现:Cu-NiS_(2)对C_(3)F_(6)或CF_(2)O气体的传感性能较好,且在室温下恢复性能较佳,因此具备开发为C_(3)F_(6)或CF_(2)O气体传感器的巨大潜力;相反的,由于Cu-NiS_(2)对C_(2)F_(6)和CF_(4)的传感性能较差,因此无法实现这两种气体的高灵敏检测。此外,尽管Cu-NiS_(2)对C_(2)F_(6)O_(3)的传感性能极佳,但其较长的恢复特性决定了只能实现对该气体的单次检测,无法实现长期稳定使用。依据仿真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新型气敏传感材料,即Cu-NiS_(2),该传感材料对于评估C_(5)F_(10)O绝缘装置的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5)F_(10)o 气体传感器 第一性原理 cu修饰单层NiS_(2)
下载PDF
钙钛矿型LaFe_(1-x)Cu_xO_3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傅希贤 杨秋华 桑丽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286,共4页
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钙钛矿型 La Fe O3及 La Fe1 - x Cux O3化合物 ,测定了其对酸性红 3B等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利用红外、紫外和光声光谱、正电子寿命谱及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了 La Fe O3的光催化性能及掺杂对其活性的影... 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钙钛矿型 La Fe O3及 La Fe1 - x Cux O3化合物 ,测定了其对酸性红 3B等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利用红外、紫外和光声光谱、正电子寿命谱及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了 La Fe O3的光催化性能及掺杂对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杂 Cu2 + 可使 La 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e1-xcuxo3 光催化降解活性 掺杂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镧铁铜复合氧化物 柠檬酸络合法
下载PDF
Cu-Mn-O制备条件对其催化燃烧甲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卢晗锋 黄海凤 +2 位作者 刘华彦 陈银飞 刘化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8,37,共4页
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了Cu-Mn-O催化剂共沉淀制备方法中沉淀剂、滴加方式和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2CO3为沉淀剂、反滴(金属离子溶液滴加到碱液)、500℃焙烧所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其甲苯完全燃烧(... 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了Cu-Mn-O催化剂共沉淀制备方法中沉淀剂、滴加方式和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2CO3为沉淀剂、反滴(金属离子溶液滴加到碱液)、500℃焙烧所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其甲苯完全燃烧(甲苯转化率98%以上)温度为220℃。多晶粉末衍射(XRD)和比表面积(BET)表征发现,在Cu1.5Mn1.5O4晶相中掺杂少量的CuO晶相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活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BET)越大,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n-o 制备条件 催化燃烧 甲苯 VoCS
下载PDF
添加铈对Cu-Co-O催化剂催化燃烧VOCs性能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悦 刘志英 +3 位作者 李溪 钱红雅 于鹏 徐炎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87-2091,共5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超声-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eO_2掺杂的Cu-Co-O/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性能,通过X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加入... 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超声-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eO_2掺杂的Cu-Co-O/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性能,通过X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而且可以促进Cu-Co-O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向着低温方向发生移动.活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进气浓度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不大.添加Ce后催化剂对甲苯和二甲苯的催化燃烧反应温度均有不同幅度降低,其中对甲苯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VoCS 稀土 cu-Co-o/Al2o3
下载PDF
CO_2对Cu-Ce-O催化剂催化氧化CO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英骏 张继军 +1 位作者 李能 林炳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0,共4页
The efect of CO2 on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on Cu-Ce-O fluorite-type complex oxid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CO2 played an inhibiting role in CO oxidation on the cat-alyst simlar to what happened on CeO2. As... The efect of CO2 on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on Cu-Ce-O fluorite-type complex oxid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CO2 played an inhibiting role in CO oxidation on the cat-alyst simlar to what happened on CeO2. As CO2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eed, the coliversion of CO to CO2 on the catalyst was reduced a little.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atalyst could easily adsorb CO2 in large amounts from the air to fbrm carbonate on its surtace.as well as from the yields a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As a restit,the catalyst could be poisoned by CO2 tentatively.The catalytic activity could be recovered to its imitial value on being heated at 300 ℃ or highertemperature.Cu-Ce-O catalyst showed high activity with CO conversion over 98% after being pretreated to desorb CO2 pre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抑制 氧化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