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Study of Benzothiazole and Its Derivatives: Molecular Structur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NBO, MEP and TD-DFT Analyses
1
作者 Konaté Abdoulaye Bédé Affoué Lucie +2 位作者 Ouattara Lamoussa Koné Soleymane Bamba Kafoumb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31-50,共20页
Benzothiazole (BTH)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organic molecules with biologic actions. Because of their many applications, they are produced on a massive scale and used in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Their d... Benzothiazole (BTH)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organic molecules with biologic actions. Because of their many applications, they are produced on a massive scale and used in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Their discharge into water produc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xposing our environment to public health problems. A solution that can contribute to their deterioration is becoming a necessity. For this reas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reactivity of benzothiazole and four of its compounds wa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ertain aspects of their biodegradability.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mpounds studied were conducted in the gas and water phases with the most widely use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 Becke-3-Parameter-Lee-Yang-Parr (B3LYP) with 6-31G+ (d, p) basis. Reactivity study calculated global indices of reactivity revealed that 2-SCH3_BTH is the most reactive. Dipole moment values analysis reveals that 2-NH2_BTH is the most soluble in water, while the lipophilicity shows that 2-NH2_BTH is the most hydrophilic compou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values reflect that reactions are respectively ex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By analyzing an Electrostatic Molecular Potential (EMP) map, researchers can pinpoint reactive sites on a molecule and anticipate its reactivity. This assessment is further enhanced by incorporating global and local reactivity descriptors. Additionally, an exploration of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e’s charg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a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lecular interactions unveils hyperconjugative interactions arising from charge delocalization, as elucidated through natural bond orbital (NBO)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THIAZOLE REACTIVITY dft/B3LYP Stability TD-dft
下载PDF
LiODFP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氧化分解的DFT研究
2
作者 王雅婷 林钰涵 +1 位作者 刘军 施志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优先于碳酸酯发生氧化反应,ODFP^(-)结构分解的路径比EC分子分解的路径更容易进行。EC+ODFP^(-)-e体系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路径是ODFP^(-)结构开环,生成CO、CO_(2)和自由基R1。R1可能进一步发生自由基终止反应,生成含有氟代磷酸盐单体的低聚物,从而抑制碳酸酯溶剂分子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氧化分解 新型锂盐 密度泛函理论(dft)
下载PDF
一种数字后端设计DFT的方法分析
3
作者 叶琳娜 高大伟 +1 位作者 熊瑛 易丹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3期4-5,共2页
阐述可测试性设计(DFT)的特点。分析一种ASIC设计中DFT的方法,包括定义扫描链、定义测试信号、提取扫描链、写入测试协议,使设计人员可以优化最终芯片制造的功耗、面积和时序。
关键词 集成电路设计 数字后端 dft ASIC设计
下载PDF
Mg/MgO interfaces as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cathodes causing accelerated corrosion of additive manufactured Mg alloys:A DFT analysis
4
作者 Man-Fai Ng Kai Xiang Kuah +1 位作者 Teck Leong Tan Daniel John Blackwood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The corrosion rates of additive-manufactured Mg alloys are higher than their as-cast counterparts,possibly due to increased kinetics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secondary phases,which may include oxide incl... The corrosion rates of additive-manufactured Mg alloys are higher than their as-cast counterparts,possibly due to increased kinetics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secondary phases,which may include oxide inclusions.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demonstrated that MgO inclusions could act as cathodes for Mg corrosion,but their low conductivity likely precludes this.However,the density of state calculations throug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using hybrid HSE06 functional revealed overlapping electronic states at the Mg/MgO interface,which facilitates electron transfers and participates in redox reactions.Subsequent determination of the hydrogen absorption energy at the Mg/MgO interface reveals it to be an excellent catalytic site,with HER being found to be a factor of 23x more efficient at the interface than on metallic Mg.The results not only support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Mg/MgO interface being an effective cathode to the adjacent anodic Mg matrix during corrosion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hanced cathodic activities observed during the anodic dissolution of magnes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Magnesium oxide Interface Hydrogen evolution dft
下载PDF
水化膜对石英表面硫化作用的DFT研究
5
作者 李建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年第3期77-79,共3页
在许多地质检测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硫化是一种常用的改善氧化矿浮选的预处理工艺。并不是所有的氧化矿物都可以硫化,因此石英表面的硫化十分重要。然而,该过程的详细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尤其是在存在水化膜的情况下。因此,本文使用密度... 在许多地质检测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硫化是一种常用的改善氧化矿浮选的预处理工艺。并不是所有的氧化矿物都可以硫化,因此石英表面的硫化十分重要。然而,该过程的详细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尤其是在存在水化膜的情况下。因此,本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来研究水化膜对石英表面硫化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水化膜对石英能否硫化起决定性作用,石英中的Si-O键比Si-S键强烈,导致石英表面水化膜对硫化氢(HS)有强大障碍,石英的硫化难以进行。为找出其内部机理,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重叠布居、投影态密度(PDOS)和电子构型,并建立了它们与硫化行为的关系,研究其对硫化产物的性质和稳定性有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计算 硫化 水化膜 氧化物矿石
下载PDF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xAl1-xN alloys within DFT Calculations
6
作者 Asma Said Yasmina Oussaifi Moncef Said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2期569-584,共16页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based aluminum-nitride alloy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using both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nd Heyd-Scuseria-Ernzerhof (HSE) hybri...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based aluminum-nitride alloy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using both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nd Heyd-Scuseria-Ernzerhof (HSE) hybrid functional. This latter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lattice parameters, enthalpy of formation,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our alloy than standard DFT. We found the transition from wurtzite to rocksalt structures at 61% of Sc concentration. By increasing the scandium concentration, the lattice parameters and the band gap decrease. The HSE band gap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xistence of the strong hybridization between Sc 3d and N 2p indicates the 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Sc to N atoms. Besides, it is shown that the insertion of the Sc atom leads to the redshift of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dg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of Sc<sub>x</sub>Al<sub>1-x</sub>N i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c concentrations in the low energy range. Because of this, Sc<sub>x</sub>Al<sub>1-x</sub>N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photovoltaics and phot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ScAlN Hybrid Functional HSE
下载PDF
基于滑窗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
7
作者 王小丽 《通信电源技术》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当前的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结构一般设置为独立形式,整体协调控制效率较低,导致周期逆变器的畸变率增加,为此提出基于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根据现有的测定需求... 当前的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结构一般设置为独立形式,整体协调控制效率较低,导致周期逆变器的畸变率增加,为此提出基于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算法的新能源直流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根据现有的测定需求和标准,先进行畸变电流测定,采用多目标的方式提高整体的协调控制效率。设计多目标交叉协调控制结构,构建滑窗DFT测算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模型,采用三相平衡控制实现逆变器协调控制处理。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带输出LC滤波器辅助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和传统光伏处理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相比,本次设计的基于滑窗DFT算法的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最终得出的周期逆变器畸变率均被控制在0.2%以下,大幅提升了变网逆变器的协调控制效率,控制针对性增强,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算法 新能源 直流并网 逆变器 协调控制
下载PDF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8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DFT-MARTE模型的时序分析算法
9
作者 徐嘉 周晴 +1 位作者 杜家昊 王一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 针对航天嵌入式软件(aerospace embedded software,AES)时序需求复杂带来的时序需求定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RTE(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模型的数据流时序(data flow timing based on MARTE,DFT-MARTE)模型,设计基于该模型的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和时序序列分析算法。处理点缓存计算算法动态更新缓存空间,使后续时序检测正常执行;时序偏离概率检测算法利用多线程并发模拟时序特性,检测需求中时序偏离问题;时序序列分析算法是基于梯度下降算法,拟合时序序列,指导用户优化需求。该模型相比传统数据流模型更适用航天嵌入式软件,利于后续开发和维护,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流时序模型 数据流图 嵌入式软件 时序偏离检测 多线程 时序分析 梯度下降算法
下载PDF
水液相下苯丙氨酸钾配合物对映异构的DFT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丽红 彭国强 +3 位作者 郝成欣 王佐成 姜春旭 于艳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86-1695,共10页
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环境下手性苯丙氨酸钾配合物(Phe·K^(+))的对映异构。研究发现:手性Phe·K^(+)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 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环境下手性苯丙氨酸钾配合物(Phe·K^(+))的对映异构。研究发现:手性Phe·K^(+)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计算表明:质子只以氮为桥迁移是最优势反应通道,隐性水溶剂效应下决速步的自由能垒是220.0 kJ/mol,显性水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到114.0至122.8kJ/mol之间。结果表明:水液相下手性Phe·K^(+)的消旋反应过程十分缓慢,苯丙氨酸钾短期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钾元素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配合物 溶剂效应 dft 对映异构 能垒
下载PDF
水溶液环境下手性配合物Phe·Ca^(2+)对映异构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丽红 彭国强 +3 位作者 郝成欣 苏丹 姜春旭 王佐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60,共11页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以N和O分别为桥以及O和N联合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计算表明:最优势通道是质子以N为桥迁移,隐性水溶剂效应下决速步自由能垒是227.5 kJ/mol,显性水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08.0~117.6 kJ/mol。结果表明:水溶液中手性Phe·Ca^(2+)的消旋过程十分缓慢,将其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钙元素可能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二价钙 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对映异构 自由能垒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催化CO_(2)RR的DFT研究
12
作者 刘海龙 周震 程平 《广州化学》 CAS 2023年第5期62-66,I0004,共6页
设计了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四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_(2)RR(金属为Cu、Rh、Ir、Mn),考虑了5种氮配位(N_(1)、N_(2-1)、N_(2-2)、N_(3)和N_(4)),并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反应机理。自由能曲线显示Ir-N_(4)具有-0.323e V的低极限电位,通... 设计了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四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_(2)RR(金属为Cu、Rh、Ir、Mn),考虑了5种氮配位(N_(1)、N_(2-1)、N_(2-2)、N_(3)和N_(4)),并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反应机理。自由能曲线显示Ir-N_(4)具有-0.323e V的低极限电位,通过增加缺陷改性的Rh-N_(4)的CO_(2)RR性能也得到了改善。进一步通过Ir-N_(4)和Rh-N_(4)的差分电荷和态密度曲线分析吸附中间体COOH和金属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和键合状态,发现金属原子和COOH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形成了共价键,从而降低反应的总能量。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单原子CO_(2)RR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石墨烯 CO_(2)RR 过渡金属 dft 单原子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DFT的OFDM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厚财 刘光祖 +1 位作者 邹骏 孙琳琳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1期152-156,162,共6页
在OFDM系统中,针对LS信道估计忽略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信道估计改进算法。该算法在时域和频域上分别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信道估计性能。在时域上,对信道冲击响应进行截断补零,减少带外噪声的影响,通过阈值加窗减少带内噪声的... 在OFDM系统中,针对LS信道估计忽略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信道估计改进算法。该算法在时域和频域上分别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信道估计性能。在时域上,对信道冲击响应进行截断补零,减少带外噪声的影响,通过阈值加窗减少带内噪声的影响。在频域上,采用了相邻信道的联合估计,使得噪声能量降低3 dB。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斯信道下,系统误码率为10^(-4)时,改进的DFT估计算法比传统DFT估计算法性能提高1.5 dB;在COST207乡村模型多径信道下,系统误码率为10^(-2)时,改进的DFT估计算法比传统DFT估计算法性能提高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DM dft 信道冲击响应 信道估计
下载PDF
基于FPGA的滑动DFT谐波检测角度缓存及优化
14
作者 赵爽 张万金 +1 位作者 孙贤大 杨洋 《变频器世界》 2023年第12期84-87,共4页
本文总结在电力电子谐波检测中,通过FPGA实现滑动DFT检测算法可以提高相应速度,但同时计算多组DFT运算会极大耗费FPGA资源,通过缓存DFT各次谐波角度,减少FPGA中的重复运算和重复存储,可以降低资源,降低FPGA的芯片成本。通过FPGA和DSP之... 本文总结在电力电子谐波检测中,通过FPGA实现滑动DFT检测算法可以提高相应速度,但同时计算多组DFT运算会极大耗费FPGA资源,通过缓存DFT各次谐波角度,减少FPGA中的重复运算和重复存储,可以降低资源,降低FPGA的芯片成本。通过FPGA和DSP之间的总线DMA读写,对控制系统DQ变换后增加谐波闭环补偿。实验表明,缓存角度可以极大降低系统资源及降低成本,提高设备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dft检测算法 dft各次谐波角度 总线DMA读写 谐波闭环补偿
下载PDF
H_(2)O_(2)/Fe_(2)(MoO_(4))_(3)体系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的DFT研究
15
作者 刘璇 吕强 +2 位作者 王长安 车得福 李彩亭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0,共9页
为阐明H_(2)O_(2)/Fe_(2)(MoO_(4))_(3)体系脱硝过程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基于DFT方法首次计算了H_(2)O_(2)和NO分子单独及二者同时在Fe_(2)(MoO_(4))_(3)表面的吸附构型,并通过考察吸附能、Mulliken电荷及氧化路径等特性... 为阐明H_(2)O_(2)/Fe_(2)(MoO_(4))_(3)体系脱硝过程中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行为,基于DFT方法首次计算了H_(2)O_(2)和NO分子单独及二者同时在Fe_(2)(MoO_(4))_(3)表面的吸附构型,并通过考察吸附能、Mulliken电荷及氧化路径等特性揭示H_(2)O_(2)催化分解和NO氧化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H_(2)O_(2)在Fe_(2)(MoO_(4))_(3)表面易分解为活性自由基,而NO则以分子形式吸附;H_(2)O_(2)和NO共吸附时,H_(2)O_(2)优先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并随后分解,NO则分别被H_(2)O_(2)分解产生的OH/O基团氧化为HNO_(2)/NO_(2);氧化产物HNO_(2)和NO_(2)仅通过氢键与催化剂表面作用,易在流体扰动下进入主流烟气,从而降低了催化剂表面硝酸盐沉积的可能性。本研究阐明了Fe_(2)(MoO_(4))_(3)催化剂表面H_(2)O_(2)吸附分解及NO氧化的微观机制,为设计兼具高催化活性及优良稳定性的非均相类Fenton脱硝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NO H_(2)O_(2)分解 脱硝 吸附 氧化机制
下载PDF
DFT计算在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6
作者 何富贵 张曈 +5 位作者 梁洁 李海鹏 何育荣 高新华 张建利 赵天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40-1564,共25页
费托合成是煤炭间接液化的关键技术。铁基催化剂是常用的FTS催化剂。受反应过程中相变复杂性和原位表征困难的限制,密度泛函理论(DFT)成为研究铁基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和反应的必要手段。本工作以铁碳化合物的表面化学性质作为出发点,探... 费托合成是煤炭间接液化的关键技术。铁基催化剂是常用的FTS催化剂。受反应过程中相变复杂性和原位表征困难的限制,密度泛函理论(DFT)成为研究铁基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和反应的必要手段。本工作以铁碳化合物的表面化学性质作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碳化铁物相的形成条件及表面物种吸附性能,简述了当前DFT计算研究涉及的FTS基元反应,总结了不同机制下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的机理研究。结合实验研究进展,总结了助剂的加入对铁基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机理,结合一些前沿研究,对目前铁基催化剂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表面碳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和各物相催化作用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S反应 铁碳化物 dft计算 助剂
下载PDF
中药仙鹤草中异香豆素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DFT研究
17
作者 胡乔 孙璇 +5 位作者 杨瑗瑗 赵聪聪 李瑾 闫浩 左振宇 任宇星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231-235,共5页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仙鹤草中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结...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仙鹤草中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仙鹤内酯以及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分子对接对其结合位点做出预测及分析。从分子的酚羟基键长、NBO电荷、酚羟基解离能(BDE)、绝热电离势(IP)及分子与炎症靶点对接能等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考察不同溶剂对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化合物的抗炎构效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由强到弱顺序为:仙鹤内酯、仙鹤草内酯-6-O-β-D-吡喃葡萄糖苷,与实验活性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 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dft) 抗炎活性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小分子DOM对铁锰二元氧化物吸附氧化As(Ⅲ)的影响机制——基于批试验与DFT计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巩嘉铭 谢先军 肖紫怡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212,246,共11页
通过铁锰二元氧化物(FMBO)上砷吸附-解吸批试验,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不同小分子DOM(黄腐酸、天冬氨酸、单宁酸)对FMBO吸附氧化As(Ⅲ)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3种小分子DOM通过占据吸附位点以及形成DO... 通过铁锰二元氧化物(FMBO)上砷吸附-解吸批试验,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不同小分子DOM(黄腐酸、天冬氨酸、单宁酸)对FMBO吸附氧化As(Ⅲ)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3种小分子DOM通过占据吸附位点以及形成DOM-As络合来抑制FMBO吸附As(Ⅲ);3种小分子DOM对FMBO吸附As(Ⅲ)的抑制效果表现为单宁酸>黄腐酸>天冬氨酸;黄腐酸中酚羟基通过As—O共价键与亚砷酸自发络合,抑制了FMBO对亚砷酸的吸附;天冬氨酸中氨基与亚砷酸络合困难,As—N键不易形成,对As(Ⅲ)在FMBO上吸附的影响最小;黄腐酸与单宁酸通过抑制FMBO中Mn(Ⅳ)对As(Ⅲ)的氧化,使矿物表面As(Ⅴ)的比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DOM As(Ⅲ) 铁锰二元氧化物 吸附-解吸批试验 dft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