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7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设备利用信号传递特性得出准确剂量指示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1
作者 李杰军 程远达 +2 位作者 高艳辉 王雷 赵红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5期19-21,25,共4页
目的:探究数字X射线摄影(DR)设备利用信号传递特性(STP)得出准确探测器剂量指示(DDI)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通过STP绘制拟合回归曲线,得出剂量与DDI值或像素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10μGy对应的基线值。结果:S... 目的:探究数字X射线摄影(DR)设备利用信号传递特性(STP)得出准确探测器剂量指示(DDI)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通过STP绘制拟合回归曲线,得出剂量与DDI值或像素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10μGy对应的基线值。结果:SYNTHESIS型DR摄影机的剂量与像素值对数相关公式为y=-1455ln(x)+7311.1,回归到剂量x=10μGy,得出像素值y=3961。Brivo XR515型DR摄影机的剂量与像素值线性响应公式为y=140.33x-2.3445,回归到剂量x=10μGy,得出准确的像素值y=1401。结论:此方法可以准确地完成DR设备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的DDI项目,并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射线摄影 质量控制 验收检测 探测器剂量指示 信号传递特性 dr基线值
下载PDF
DR-FLASH 评分联合左房心外膜脂肪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房低电压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磊 燕宪亮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DR-FLASH评分和左房心外膜脂肪(LA-EAT)体积的相关性及二者联合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左房低电压区域(LVZ)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 目的探讨DR-FLASH评分和左房心外膜脂肪(LA-EAT)体积的相关性及二者联合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左房低电压区域(LVZ)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肺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并测量LA-EAT体积。根据患者入院情况计算DR-FLASH评分。术前进行肺静脉CTA扫描,计算测量LA-EAT体积。在术中窦性心律下,进行左房高密度电压标测,根据有无低电压(双极电压<0.5 mV)将患者分为LVZ组和无LVZ组。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DR-FLASH评分与LA-EAT体积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R-FLASH评分、LA-EAT体积及其联合预测LVZ发生的价值。结果最终纳入患者246例,平均年龄(60.8±10.6)岁,其中56例(22.8%)患者出现至少1个LVZ。相关性分析显示DR-FLASH评分与LA-EAT体积呈正相关(r=0.439;P<0.001)。采用多因素分析显示DR-FLASH评分(OR=1.824,95%CI 1.390~2.394;P<0.001)和LA-EAT体积(OR=1.048,95%CI 1.013~1.085;P=0.007)是左房LVZ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ROC曲线,LA-EAT体积、DR-FLASH评分、LA-EAT与DR-FLASH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2、0.750、0.796。结论DR-FLASH评分与LA-EAT体积呈正相关,DR-FLASH评分和LA-EAT体积均为非瓣膜性房颤左房LVZ的独立预测因子。二者联合可提高对非瓣膜性房颤左房LVZ的发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房颤动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房纤维化 双极电压标测 dr-FLASH评分
下载PDF
HBV相关原发肝细胞癌患者T淋巴细胞、壳酶蛋白和DR-70表达水平差异
3
作者 陈锡莲 杨勇卫 +2 位作者 王鹏雁 刘友德 潘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5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壳酶蛋白、纤维蛋白降解复合物(DR-70)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肝细胞癌患者T淋巴细胞、壳酶蛋白和DR-70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烟台市奇...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壳酶蛋白、纤维蛋白降解复合物(DR-70)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肝细胞癌患者T淋巴细胞、壳酶蛋白和DR-70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73例作为试验组[男114例,女59例,年龄(45.38±12.72)岁],再根据病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例、肝硬化患者31例和肝细胞癌患者3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9.15±14.95)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外周血DR-70水平,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壳酶蛋白水平。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Welch方差用于分析组间方差不齐。Kruskal-Wallis H检验用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组CD3^(+)表达水平[(61.43±19.26)%]最低,肝硬化组CD3^(+)CD8^(+)表达水平[(17.89±9.15)%]最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CD4^(+)水平在试验组各小组中升高程度不同,肝硬化组最高[(37.16±13.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外周血DR-70和壳酶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P<0.01),且均在肝细胞癌组中表达水平[(30.11±9.96)mg/L、(213.11±39.76)μg/L]最高(均P<0.01)。肝细胞癌组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表达占比与DR-70水平呈负相关(r=-0.291,P=0.037)。结论血清DR-70和壳酶蛋白在细胞肝癌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疗,特别是对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BV T淋巴细胞 壳酶蛋白 dr-70
下载PDF
CT联合DR检查在原发性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建 李可可 王宇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omputed Tomography,CT)联合数字化X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查在原发性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疑似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omputed Tomography,CT)联合数字化X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查在原发性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疑似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DR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DR对原发性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检出情况,对比CT、DR单独及联合诊断原发性肺癌的效能。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被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患者96例85.71%。在所有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中,CT扫描在肿块征、毛刺征、胸水、厚壁空洞、血管积聚征和分叶征的检出率上明显高于DR(P<0.05)。CT联合DR诊断原发性肺癌的阳性病例预测值高于CT与DR单独检测(P<0.05);CT联合DR诊断原发性肺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CT或DR单独检测(P<0.05),CT和DR联合诊断的特异度明显高于DR(P<0.05)。结论:CT结合DR检查提高了原发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跟准确度,使影像学特征更加清晰直观,便于诊断,为早期诊断肺癌患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dr 原发性肺癌 临床诊断
下载PDF
基于放射-DR投照技术的图像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梁开令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探究放射-DR投照技术的图像特征,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普定县中医医院10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传统X线投照、放射-DR投照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上述措施实施... 探究放射-DR投照技术的图像特征,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普定县中医医院10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传统X线投照、放射-DR投照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上述措施实施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金标准诊断显示为96例,占比为96.00%,传统X线投照诊断出76例,占比为76.00%,放射-DR投照技术诊断出95例,占比为95.00%,传统X线投照与放射-DR投照技术诊断结果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放射-DR投照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可以提升疾病检出率,对后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dr投照技术 图像特征 敏感度 准确度 三片率
下载PDF
虚拟仿真DR操作智能训练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炯 吕秀玲 +3 位作者 平学军 李鹏 贾晶 陈兵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随着现代科技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蔓延全球各领域,新科技创新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优势。宁夏医科大学把医学教育摆在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校情。通过虚拟仿真直接... 随着现代科技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蔓延全球各领域,新科技创新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优势。宁夏医科大学把医学教育摆在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校情。通过虚拟仿真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 digit radiography,DR)操作智能训练系统教学辅助,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医学影像学新科技教育创新,有利于全方位推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的新定位和新理念。建立具有高等医学院校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dr操作技术 智能训练系统 新科技创新技术 教育教学 实践教学改革
下载PDF
输尿管结石RIRS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患者早期mHLA-DR、sTREM-1表达及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志强 左岩 张翼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 研究输尿管结石患者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患者体内早期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mHLA-DR)、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表达及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 研究输尿管结石患者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患者体内早期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mHLA-DR)、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表达及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14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RIRS术后是否发生全身炎症反应,分为发生组(16例)与未发生组(12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结石手术史、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有无结石残留、mHLA-DR水平、sTREM-1水平、术前有无DJ管留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mHLA-DR、sTREM-1预测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全身炎症性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中糖尿病、术后结石残留患者比率及手术时间、mHLA-DR、sTREM-1水平分别为43.75%、37.50%、(79.95±22.24) min、(0.79±0.28)%、(607.64±170.34) pg/mL,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7.74%、16.13%、(69.13±19.51) min、(0.79±0.28)%、(172.48±44.2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证实手术时间、mHLA-DR、sTREM-1能够用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672、0.700、0.712,均有较好预测价值(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手术时间≥79 min、术后有结石残留、mHLA-DR≥0.535%、sTREM-1≥332.110 pg/mL是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尿管结石RIRS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患者mHLA-DR、sTREM-1水平表达呈升高状态,对mHLA-DR、sTREM-1水平进行测定可以判断术后是否会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糖尿病、手术时间≥79 min、术后有结石残留、mHLA-DR≥0.535%、sTREM-1≥332.110 pg/mL与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有紧密关系,对于这些患者需要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软镜碎石术 全身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下载PDF
应用超高速SS-OCTA定量评估DR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慧 戴维 +1 位作者 李永蓉 纪风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7-1532,共6页
目的:利用超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脉络膜毛细血管(CC)灌注密度(PFD)评估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3/12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受试者139例139... 目的:利用超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脉络膜毛细血管(CC)灌注密度(PFD)评估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3/12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受试者139例139眼:包括糖尿病患者115例115眼和对照组24例24眼。根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变研究(ETDRS)标准对彩色视网膜图像进行DR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采用超高速SS-OCTA设备扫描以黄斑中央凹为中心3mm×3mm的区域,利用系统内置软件测量CC灌注面积,计算PFD,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CC的PFD与DR程度的相关性。结果:DR程度与CC血流灌注相关,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NPDR组中心凹CC的PFD减少9.358个单位(95%CI-18.484~-0.232,P=0.045),旁中心凹减少9.284个单位(95%CI-18.487~-0.090,P=0.048);NPDR合并DME组中心凹CC PFD减少18.173个单位(95%CI-28.583~-7.762,P=0.001),旁中心凹减少17.032个单位(95%CI-27.521~-6.544,P=0.002);PDR组中心凹CC PFD减少28.309个单位(95%CI-39.978~-16.640,P<0.001),旁中心凹减少25.841个单位(95%CI-37.597~-14.085,P<0.001)。结论:超高速SS-OCTA测量CC血流密度可以客观量化黄斑灌注,黄斑区CC血流灌注密度与DR严重程度相关,随着DR进展黄斑区CC灌注密度降低,未来纵向研究可阐明CC灌注与DR进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 脉络膜毛细血管 灌注密度
下载PDF
基于细节增强的多能DR图像融合网络
9
作者 刘祎 刘宇航 +1 位作者 颜溶標 桂志国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9,共11页
针对单能X射线无法对复杂工件各部位同时曝光成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细节增强的多能DR融合网络-双编码巢式连接融合网络。该网络以Inception模块作为基础卷积层,在双编码器的辅支路设计了可训练的LOG卷积模块,用来提取多尺度边缘特征,... 针对单能X射线无法对复杂工件各部位同时曝光成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细节增强的多能DR融合网络-双编码巢式连接融合网络。该网络以Inception模块作为基础卷积层,在双编码器的辅支路设计了可训练的LOG卷积模块,用来提取多尺度边缘特征,并将其补充到主支路以增强全局特征。在训练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块的局部能量一致性损失函数,以减少输入、输出的局部性误差。融合时,采用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机制作为融合策略,对双编码提取的多尺度增强特征进行融合,并将融合后的多尺度特征输入嵌套连接的解码器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融合网络具有细节增强效果,能够完整清晰地再现复杂工件的内部结构及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融合策略 复杂工件 dr图像融合 Inception模块 LOG卷积模块 巢式连接
下载PDF
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与应用探索
10
作者 冷琦 王紫薇 +2 位作者 夏天 汪红志 李真林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设计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并运用于医学影像技术系学生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法基于数值与场景仿真技术开发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在医学影像技术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进行运用,验... 目的设计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并运用于医学影像技术系学生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法基于数值与场景仿真技术开发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在医学影像技术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进行运用,验证其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结果参赛学生共375名。其中,A组(n=172)运用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备赛,B组(n=203)采用其他方式备赛。A组平均成绩(106.24±18.81)分,高于B组平均成绩(94.31±21.5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高自由度DR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可提高学生实践成绩。结论高自由度DR成像仿真实验平台模拟真实情况下的临床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仿真 场景仿真 dr仿真教学 高自由度
下载PDF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mHLA-DR表达率变化及意义
11
作者 胡蝶 刘艳杰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8期5-8,12,共5页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monocyt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m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严重创伤继发感染患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88例严重创伤患者...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monocyt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m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严重创伤继发感染患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8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观察期内感染情况分为全身感染组33例、局部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25例3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第1、3、5、7天外周血mHLA-DR表达率。结果全身感染组第7天mHLA-DR表达率(32.79±13.24)%低于第1天(51.41±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组第7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第7天mHLA-DR表达率(69.35±9.42)%高于第1天(58.07±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患者mHLA-DR表达率在第5和7天各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感染死亡组第7天与第1、3天mHLA-DR表达率差值分别为(24.61±8.14)%和(12.70±6.24)%,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动态监测严重创伤感染患者mHLA-DR的表达变化,可能对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免疫状态以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创伤 感染 流式细胞术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坐式DR轮椅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胸部DR体检中的应用
12
作者 黄芳 杨杰文 +2 位作者 王立源 余小塘 张良 《广州医药》 2023年第1期68-70,7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利用坐式DR轮椅辅助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胸部DR体检的图像质量。方法2020年7月—2021年2月,共8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协助拍片的方式不同,分为坐式DR轮椅协助组(实验组)和医护人员抓扶协助组(对照组)。采用SPSS ... 目的探讨分析利用坐式DR轮椅辅助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胸部DR体检的图像质量。方法2020年7月—2021年2月,共8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协助拍片的方式不同,分为坐式DR轮椅协助组(实验组)和医护人员抓扶协助组(对照组)。采用SPSS 20.0秩和检验分析2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2组摄片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坐式DR轮椅协助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胸部DR体检图片质量较高,废片率低。结论坐式DR轮椅协助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胸部DR摄片图片的质量高,避免重复拍片的几率,为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及家属减少不必要的辐射风险提供了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 坐式dr轮椅 精神发育迟滞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透平叶片DR变能量成像研究
13
作者 陈乐 《上海节能》 2023年第8期1162-1166,共5页
平板探测器数字射线检测(DR)与传统胶片照相相比,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但对于蒸汽、燃气轮机叶片等厚度变换大的工件,采用常规工艺成像质量较差。在获取系列管电压DR图像的基础之上,采用一定的图像融合手段可将图像中的有效结构信息提取... 平板探测器数字射线检测(DR)与传统胶片照相相比,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但对于蒸汽、燃气轮机叶片等厚度变换大的工件,采用常规工艺成像质量较差。在获取系列管电压DR图像的基础之上,采用一定的图像融合手段可将图像中的有效结构信息提取出来并融合到一张图像上实施评定。采用小波变换算法,实现射线变能量图像的融合,成功把透平叶片不同电压下的DR图像有效融合。结果表明,运用了变能量成像的方法来改良对叶片的DR数字射线检测,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图像,有效提升了透平叶片的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 透平叶片 变能量成像 图像融合
下载PDF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in Precarious Patients: An Experience in Lubumbashi DR Congo
14
作者 Wasso Milinganyo Eddy Timothée Dontaine +13 位作者 Sagboze Zalambo Sandra Kibonge Mukakala Augustin Zirhumana Namegabe Franck Somwa Muhemedi Lucien Mukalay Banza Yves Tshisuz Nawej Christian Nguz A. Kutshid Nathan Kanyanda Nafatalewa Dimitri Ilunga Banza Mannix Mulewa Umba Deogracias Manika Muteya Michel Mbuyi Musanzayi Sébastien Arung Kalau Willy Iteke Fefe Karl-Rivain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3年第11期226-233,共8页
Background: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 is an underused technique in modern anesthesia practice. Compared with other techniques of neuraxial anesthesia, CSA allows incremental dosing of an intrathecal local ane... Background: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 is an underused technique in modern anesthesia practice. Compared with other techniques of neuraxial anesthesia, CSA allows incremental dosing of an intrathecal local anesthetic for an indefinite duration, whereas traditional single-shot spinal anesthesia (SSA) usually involves larger doses, a finite, unpredictable duration, and greater potential for detrimental hemodynamic effects including hypotens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via a catheter may produce lesser motor block and suboptimal anesthesia in sacral nerve root distributions. It is indicated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lower limbs and sub umbilical surgery. Aim: This work aims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CSA on hemodynamic stability and as an alternative to heavy anesthetic procedures in already fragile patients. Case presentation: Our cases were two elderly patients, both of them with past stories of cardiac diseases. Both of them were undergoing amputation indicated for wet gangrene on lower limbs. They had unstable hemodynamics states due to inflammatory state. They were all rated ASA 3. CSA was performed with low doses of local anesthetics and maintenance by reinjections of mixture with the same doses. The interventions took place without major incidents and all patients survived. Conclusion: CSA is an underused technique in modern anesthesia. However, there is renewed interest due to the quality of the blocs and the hemodynamics stability. We report a case series of 2 elderly patients with past stories of cardiac diseases undergoing amputation for dry gangrene that had been operated under C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 Precarious Patient dry Gangrene Elderly Subject dr Congo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淋巴细胞CD3^(+)HLA-DR^(+)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亚通 张东霞 +1 位作者 丁雪辉 袁玉亮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HLA-DR^(+)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51)与重症组(n=47);选...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HLA-DR^(+)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51)与重症组(n=47);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HLA-DR^(+)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数的百分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出院后,进行半年随访,根据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Pearson法分析CD3^(+)HLA-DR^(+)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HLA-DR^(+)表达水平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健康组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为(78.06%±9.47%),轻症组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为(69.31%±7.84%),重症组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为(56.52%±7.23%)。轻症组、重症组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且重症组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法分析,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714,P<0.0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为(49.33%±5.94%),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的(72.68%±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CD3^(+)HLA-DR^(+)检测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7%、89.3%。结论 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外周血CD3^(+)HLA-DR^(+)表达水平较轻症支原体肺炎患者下降,CD3^(+)HLA-DR^(+)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对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可有助于早期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重症 淋巴细胞 CD3+HLA-dr+ 疾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ZDR柱”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雨 周筠珺 +2 位作者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为了研究孤立单体内“Z_(DR)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8日的一次孤立单体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孤立单体发展阶段,“Z_(DR)柱”跃增,跃增后0℃层... 为了研究孤立单体内“Z_(DR)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8日的一次孤立单体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孤立单体发展阶段,“Z_(DR)柱”跃增,跃增后0℃层以上过冷水数量与高密度霰数量骤增,变化率分别为26.7库/min与11.8库/min。成熟阶段,“Z_(DR)柱”深度延展至接近-20℃层,单体内微物理反应加剧,冰雹数量骤增,生成速率为105.8库/min。“Z_(DR)柱”转化面积为210库的“Z_(DR)洞”(差分反射率因子洞)(Z_(DR)<1),可以指示地面降雹位置。(2)降雹发生在“Z_(DR)柱”崩塌后,固体降水物的拖拽作用使得“Z_(DR)柱”高度降至-10℃层以下。小雹下落至0℃层以下时融化,表层形成水膜,导致降雹时近地面出现Z_(DR)大值区。(3)孤立单体内微物理过程与热动力过程相互作用,促进了“Z_(DR)柱”的生成发展。本文针对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不同阶段“Z_(DR)柱”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对应的雹暴模型,对当地冰雹的预警及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Z_(dr)柱 粒子识别算法 微物理 热动力
下载PDF
数字X线机(DR)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力敏 张飚瑞 朱笑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11期43-45,共3页
文章在对DR系统拟定测试项目并对DR拍片机进行定期测试和整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使DR系统高效、可靠、稳定运行,获取高质量数字图像的质量控制与保证计划。
关键词 数字X线机(dr) 平板探测器(FPD) dr检测 dr质控
下载PDF
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耿白璐 郭静 +4 位作者 胡晓飞 刘爱玲 武军 田字彬 丁雪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简称活化T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8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96例UC患者,根据纳入患者活化...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简称活化T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8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96例UC患者,根据纳入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分为活化T细胞升高组和活化T细胞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活化T细胞升高组与活化T细胞正常组比较,重度UC患者更多(P<0.001),CRP和ESR水平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和CRP水平均呈高度相关(P<0.001)。两组患者药物疗效分析,活化T细胞升高组的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临床缓解率和糖皮质激素有效率更低(P<0.05),两组间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临床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ROC曲线分析,活化T细胞水平预测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UC=0.854,P<0.001)、VDZ(AUC=0.859,P=0.002)和糖皮质激素(AUC=0.699,P=0.027)疗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35%、3.35%、4.55%。结论 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能够初步预测UC疾病重度活动并提示VDZ可能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活化 HLA-dr抗原
下载PDF
DR-GAN: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探地雷达杂波抑制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文太 毛凌青 +4 位作者 庞泽邦 任强 王成浩 隋浩 辛常乐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76-3785,共10页
探地雷达(GPR)是一种基于电磁波的地下无损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交通、军事等领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耦合、起伏地面的散射以及地下随机媒质的复杂性等原因,采集得到的GPR B-scan回波中通常存在... 探地雷达(GPR)是一种基于电磁波的地下无损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交通、军事等领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耦合、起伏地面的散射以及地下随机媒质的复杂性等原因,采集得到的GPR B-scan回波中通常存在杂波,杂波严重影响了地下目标的检测和特征提取。该文提出一种用于GPR B-scan图像杂波抑制的解纠缠表示生成对抗网络(DR-GAN),设计了目标特征编码器和杂波特征编码器用来提取GPR B-scan图像中的目标特征和杂波特征,设计了杂波抑制生成器用来获取杂波抑制后的GPR B-scan图像。与现有的基于监督学习的GPR杂波抑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在网络训练时不需要成对的匹配数据,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测GPR图像的杂波抑制。在仿真和实测GPR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DR-GAN这一无监督学习网络具有更好的杂波抑制性能。对石英砂中埋设的钢筋进行数据采集,运用DR-GAN对含杂波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的改善系数(IF)指标较现有的鲁棒非负矩阵分解(RNMF)方法提高了17.8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杂波抑制 无监督学习 解纠缠表示 生成对抗网络
下载PDF
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评估
20
作者 郭丽旭 陈擎宇 +2 位作者 袁钊辉 龙崇德 聂时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1021,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异物数字化放射摄影(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研究数量51例。同时做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和CT三维重... 【目的】探讨眼眶异物数字化放射摄影(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研究数量51例。同时做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和CT三维重建定位法,统计两种方法异物检出率,分析眼部异物的定位情况。【结果】采用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眼眶内异物者3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眼眶内异物者46例,CT三维重建定位法准确率90.20%高于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准确率74.51%(P<0.05)。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出球内异物23例,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球内异物25例,其中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的球内异物最大径为(2.65±0.14)mm,低于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的球内异物直径(2.94±0.36)mm(P<0.05)。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显示异物点钟位、异物到水平面距离、异物到矢状面距离及异物到两侧角巩膜缘连线距离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比较清楚地分辨出眼内、外的40例高密度影;采用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有23例确定为眼球内高密度影,有15例高密度影无法确定是眼球内外(P<0.05)。【结论】对于眼眶内异物定位来说,CT三维重建定位法分辨率高,定位准确,能检测眼球内部细微金属颗粒,可做眼部异物定位的常规方法,同时对于少数在虹膜根部、睫状体部、悬韧带外侧部的小异物定位,需配合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异物 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 CT三维重建定位法 分辨率 高密度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