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a Late Pleistocene palaeolake in Dali Nor area of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Plateau,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hong Lan Mingzhong Tian +2 位作者 Xujiao Zhang Xuefeng Wen Chunjing K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23-237,共15页
Lithological,geochronological,granulometric,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alyses of eight lacustrine outcrop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palaeolake in Dali Nor area during 149-24.6 ka(MIS5-3)and a smal... Lithological,geochronological,granulometric,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alyses of eight lacustrine outcrop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palaeolake in Dali Nor area during 149-24.6 ka(MIS5-3)and a small one in upstream of the Xilamulun River during 12.96-11.69 ka.The large palaeolake recorded its highest water level above 1300 m during the MIS3 and covered the whole Dali Nor basin and upstream of the Xilamulun River within an area of about 3000 km^2.However,the small palaeolake with a highest water level above 1200 m,covered an area of about 600 km^2.Besid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lake areas,this study also looked into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palaeolak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Our data provide insights on the timing of appearance of the large palaeolake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dry lands in middle 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LEISTOCENE High lake level DALI NOR area PALAEOlake
下载PDF
达里诺尔湖磷赋存特征及底泥释放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旭 李畅游 +2 位作者 李文宝 赵胜男 郝世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7,102,共7页
[目的]揭示封闭性内陆湖磷组成特点及底泥释放影响因素,为控制达里湖磷元素污染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达里诺尔湖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无机磷(DIP),沉积物形态磷进行监测,并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沉积物底泥释放... [目的]揭示封闭性内陆湖磷组成特点及底泥释放影响因素,为控制达里湖磷元素污染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达里诺尔湖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无机磷(DIP),沉积物形态磷进行监测,并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沉积物底泥释放的因素分类讨论。[结果]达里湖上覆水总磷(TP)均值2.00±0.02mg/L,间隙水TP均值2.50±0.02mg/L,沉积物TP在206.09~940.49mg/kg之间。沉积物中无机磷(IP)占TP的47.9%,是沉积物主要的磷形态之一。钙磷(Ca-P)是IP中含量最多的形态磷(217.76±47.01mg/kg),其次为铁铝结合态磷(Fe/Al-P,62.73±28.34mg/kg)和交换态磷(Ex-P,36.50±19.13mg/kg),有机磷(OP,200.28±135.13mg/kg)含量占TP的41.8%;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底泥释放的因素分为三类:沉积物TP,Ca-P,Fe/Al-P和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归为沉积物磷因子;水体pH,DO,Eh值以及间隙水磷含量归为界面影响因子;湖水水深归为湖泊自身特征因子。[结论]达里湖存在沉积物磷底泥释放的风险,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影响沉积物底泥释放的因素分为沉积物磷、水—沉积物界面理化指标和湖水水深3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 湖泊磷赋存特征 因子分析法 达里诺尔湖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达里诺尔湖夏季水体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文宝 刘志娇 +1 位作者 杨旭 李畅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9-550,共12页
基于内蒙古高原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相对集中的夏季大气降水、强烈的蒸发作用等典型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结合湖泊水体温度、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对夏季达里湖湖水、入湖河水、区域大气降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 基于内蒙古高原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相对集中的夏季大气降水、强烈的蒸发作用等典型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结合湖泊水体温度、盐度等理化指标变化,对夏季达里湖湖水、入湖河水、区域大气降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整体上达里湖夏季水体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物理性质"跃层"(如温跃层、盐跃层等),水体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但是夏季湖水中δD、δ^(18)O值却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偏负:δD值由表层水体(0~1 m)到底层水体(7~9 m)偏负约1.40‰,δ^(18)O值由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偏负约0.27‰.达里湖夏季"大气水线"为δD=8.22δ^(18)O+6.82,显示大气降水中δD、δ^(18)O值受季风降水效应影响的同时受到区域蒸发作用影响.特别是7、8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降水效应的影响比6、9月更明显,而6、9月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比7、8月更明显.这也导致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受大气降水的稀释作用影响显著;伴随水深的增加,降水效应及蒸发作用的混合影响逐渐减弱,底层水体受区域地下水补给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则可能更加明显,即达里湖夏季上层水体和底层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水文过程 夏季 达里诺尔湖
下载PDF
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水体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指示的区域补给差异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文宝 杜蕾 +2 位作者 王旭阳 杨旭 史小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4-1343,共10页
基于内蒙古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无河流外泄、冬季湖面冰封、水体流动缓慢等典型区域水文气象特征,对夏、冬季湖泊底层、表层水(冰)、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井水、泉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的... 基于内蒙古寒旱区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无河流外泄、冬季湖面冰封、水体流动缓慢等典型区域水文气象特征,对夏、冬季湖泊底层、表层水(冰)、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井水、泉水)等样品中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湖区不同水体δD和δ^18O平均值均存在湖泊水体(水、冰体)>大气降水>入湖河水>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在达里湖,夏、冬季底层水δD、δ^18O值均比表层水(含湖冰)中δD、δ^18O值偏负且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此外,冬季不同采样点底层水δD、δ^18O平均值的区域差异性比夏季明显,这反映了湖泊底层水体相对封闭、稳定的储存环境,也说明地下水补给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而基于不同区域底层水δD、δ18O值及氘盈余指数(d)值和水深变化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水深变化可能是影响达里湖底层水δD、δ^18O值分布区域差异及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北部水体较浅(水深小于8m)区域采样点水体δD、δ^18O平均值多数比达里湖整体平均值偏负且d值偏正,指示浅层地下水输入及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西南部水体较深(水深超过8m)区域采样点水体δD、δ^18O平均值多数比达里湖整体平均值偏正且d值偏负,说明水体相对稳定,受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空间分布 湖泊水体 补给特征 达里诺尔湖
下载PDF
达里诺尔湖水体DOM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孙伟 胡泓 +5 位作者 赵茜 王璐 夏瑞 王晓 卜利胜 薛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84-2093,共10页
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是内蒙古自治区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达里湖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对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2018年9月及2019年6月对湖水进行采样,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ARAFAC(平... 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是内蒙古自治区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达里湖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对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2018年9月及2019年6月对湖水进行采样,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ARAFAC(平行因子分析)模型,探究达里湖水体DOM(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达里湖水体中pH较高,ρ(DOC)(DOC为溶解性有机碳)、ρ(NH 4+-N)、ρ(TP)相对较高,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限值.②水体中DOM含4种荧光组分.夏季水体DOM主要分布于河流入湖口附近,其中,类腐殖质荧光组分(紫外区类富里酸和可见区类富里酸)占总组分的62.93%,类蛋白类荧光组分(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占总组分的36.07%;秋季水体DOM主要分布于东南侧,其中,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占总组分的40.52%,类蛋白类荧光组分占总组分的59.48%.③达里湖采样点荧光参数表明,达里湖DOM自生源特征较强,腐殖化程度较低.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与ρ(DOC)、ρ(Chla)均呈正相关,类色氨酸荧光组分与pH呈正相关,类络氨酸与ρ(DTN)、ρ(NH4+-N)、ρ(DTP)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达里湖DOM具有陆源与生物源双重特性,DOM的形成与微生物、细菌、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诺尔湖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达里诺尔湖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与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响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伟 夏瑞 +5 位作者 王晓 王璐 陈焰 马淑芹 张远 胡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58-2466,共9页
研究湖泊水体DOM(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复合环境要素的响应关系,对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区,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方法,开... 研究湖泊水体DOM(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复合环境要素的响应关系,对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区,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方法,开展达里湖水体DOM特征识别及其水质响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达里湖水环境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DOM吸收系数〔α(355)〕表明,夏季湖体DOM浓度较高.②建立了α(355)与达里湖水体ρ(TN)、ρ(TP)、pH和ρ(Chla)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验证期和测试期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78和0.84,该模型具有较好的DOM模拟和预测能力.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α(355)对ρ(Chla)变化最敏感,敏感性水平为31.95%;其次为pH和ρ(TN),α(355)对二者变化的敏感性水平分别为28.53%和25.54%;α(355)对ρ(TP)变化敏感性最低,敏感性水平为8.16%.研究显示,达里湖DOM对富营养化的发生具有较显著的表征影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为富营养化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诺尔湖 溶解性有机质(DOM)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响应分析
下载PDF
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细菌群落表、底层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被引量:1
7
作者 杜蕾 李畅游 +3 位作者 李文宝 史小红 杨旭 刘晶晶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13-20,共8页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为探索中国北方典型内陆封闭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变动的响应,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例,采集表、底层水共3...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为探索中国北方典型内陆封闭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变动的响应,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例,采集表、底层水共32个样品,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详细分析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表、底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夏季达里湖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现表层>底层,丰富度则呈底层>表层。(2)浮游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四大优势菌门为主要组成部分,且变形菌门含量在表、底层水体中均占绝对优势:在底层水中占比46.46%,在表层水中占比36.21%。(3)基于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细菌优势菌门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层水体中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态无机磷(DIP)是多数优势菌门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底层水体中的总氮(TN)、叶绿素a(Chl a)和水温(WT)为主要驱动因子。总的来说,达里诺尔湖表、底层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水体环境因子的表、底层差异是影响多数优势菌门演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表、底层变化 夏季 群落结构 达里诺尔湖
下载PDF
达里诺尔湖水体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对结冰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文宝 李畅游 +3 位作者 刘晓旭 甄志磊 胡其图 刘志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81-2090,共10页
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环境同位素进行湖泊水体演化过程分析已经成为现代湖泊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采集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2013年1月份的湖冰、湖水,2012年夏季湖水与湖区大气降水等,共分析了77个样品中稳定... 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环境同位素进行湖泊水体演化过程分析已经成为现代湖泊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采集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2013年1月份的湖冰、湖水,2012年夏季湖水与湖区大气降水等,共分析了77个样品中稳定氢(H)、氧(O)同位素值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达里湖水体稳定H、O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对结冰过程的响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1)伴随结冰过程的完成,各站点深层冰体(厚度~65cm)中δD、δ^(18) O值比表层冰体(厚度~15cm)中的值出现不同幅度的偏重.而冰下水体中δD、δ^(18) O平均值则比冰体中的平均值分别偏轻约13.85‰、2.23‰.在冰层形成的快速与稳定阶段,δD、δ^(18) O值的变化幅度也存在差异.同时,冬季外源水体的输入对各站点间同位素值差异的影响比夏季更明显;(2)夏季湖水、冬季湖水与湖冰的同位素值均落在全球大气降水线与湖区大气降水线之外,显示湖泊冰封之前,蒸发对湖泊水体同位素偏移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冬季湖水与湖冰的同位素值基本位于同一斜率区间,且全部落在夏季湖水同位素值的右侧,显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只能归结于结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结冰过程 达里诺尔湖 寒旱区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湖近2400年以来Hg元素含量变化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郝世祺 张生 +5 位作者 李文宝 史小红 赵胜男 朱永华 杨旭 王旭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89-2896,共8页
汞(Hg)元素作为一种全球性循环元素,对环境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揭示寒旱区达里诺尔湖沉积物的Hg污染历史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中Hg污染的影响,通过采集湖泊沉积物岩芯(编号DL1),在建立DL1岩芯沉积地层年代框架的基... 汞(Hg)元素作为一种全球性循环元素,对环境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揭示寒旱区达里诺尔湖沉积物的Hg污染历史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中Hg污染的影响,通过采集湖泊沉积物岩芯(编号DL1),在建立DL1岩芯沉积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粒度特征、总有机质(TOC)含量等指标参数的变化,对DL1岩芯记录的地质历史上的Hg含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记录的Hg元素污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400~1400 cal.a BP,Hg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期间降水量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气候显著干旱;1400~200 cal.a BP,Hg含量相对稳定,呈小幅度波动变化,对应了区域气候的干-湿交替;近200 cal.a BP以来,Hg含量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整体上,地质历史上DL1沉积物中Hg含量变化受气候干冷-暖湿交替周期性变化影响较大.而近200 cal.a BP来Hg与TOC等指标间显著正相关,则显示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能吸附了大量的Hg元素,使其呈顶端富集趋势,进而对湖泊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变化特征 环境意义 达里诺尔湖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湖夏季水体浮游细菌群落垂向变化特征差异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蕾 李文宝 +2 位作者 杨旭 刘晶晶 李畅游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18-1829,共12页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生态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在元素、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作用明显.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区,对内陆封闭型湖泊水体浮游细菌群落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生态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在元素、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作用明显.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区,对内陆封闭型湖泊水体浮游细菌群落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达里湖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在表层水中最高,中层水最低;而丰富度则在底层水中最高,中层水最低.此外,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垂向差异:在纲类水平上,Actinobacteria丰度优势明显,表层水为24.70%、中层水为21.06%、底层水为24.77%.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水体中优势菌群受理化指标影响不同:表层水优势菌群结构受总溶解性固体含量、电导率等理化指标的影响最明显;不同形态营养元素则是中层水优势菌群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底层水中,优势菌群则受叶绿素、化学需氧量等理化指标的影响最明显.整体上,水深变化引起的湖水理化性质垂向差异成为影响达里湖夏季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水深 理化指标 达里诺尔湖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