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1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郑和平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 ,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 目的 :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 ,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 3~ 6支 ,外径 0 .3~ 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 1~ 3支 ,外径 0 .4~ 0 .8mm ;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 2~ 4支 ,外径 0 .5~ 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 ;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 ,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 ,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 ,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蒂 胫骨 骨膜瓣 临床解剖学 内踝前血管 距骨颈骨折 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远段及分支冠状动脉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4
作者 吴海云 卓辉林 戴若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23期12-15,共4页
目的:冠状动脉穿孔(CP)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罕见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总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3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远段及分支穿孔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冠状动脉穿孔(CP)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罕见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总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3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远段及分支穿孔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远段或者分支穿孔,记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诊断、病变分型、穿孔的原因、穿孔的血管及部位、处理措施、术中及围手术期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5±11)岁,女性比例31.3%,不稳定型心绞痛53.1%,急性心肌梗死46.9%,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冠状动脉病变分型C型病变84.4%,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比率为46.9%。穿孔原因中普通工作导丝为50%,CTO导丝34.4%,旋磨导丝3.1%,顺应性球囊9.4%,支架球囊3.1%,穿孔病例中ELLis I型为9.4%,Ⅱ型为43.8%,Ⅲ型46.8%,59.4%患者穿孔通过密切观察、中和肝素、扩张球囊压迫等成功封堵穿孔,31.3%患者穿孔成功通过栓塞治疗封堵穿孔,9.4%患者穿孔需支架或者覆膜支架封堵冠状动脉破口,9.4%患者合并有心包填塞,66.6%心包填塞发生术后,围手术期的病死率为9.4%。结论:PCI远段及分支穿孔发生率低,其合并心包填塞,病亡率高,早认识、早发现,积极有效处理CP,必要时采取多种封堵策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穿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远段及分支穿孔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和经典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孙洪勇 詹璇 +2 位作者 黄健 刘娟 殷少文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5~11月于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50例,其中行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者为研究组,行经典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每组75例。比较... 目的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5~11月于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50例,其中行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者为研究组,行经典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术后加压包扎时间及穿刺并发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低于对照组[(4.7±0.7)h比(6.8±1.6)h,P=0.000];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比13.3%,P=0.042;0.0%比1.7%,P=0.023);虽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可作为经典桡动脉穿刺途径的备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远端桡动脉腕背支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途径在冠状动脉介入诊治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欣明花 钟诚 +5 位作者 许峥贵 张晶 刘小慧 陈宇宁 曾光 沈法荣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5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患者6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远端桡动脉组(穿刺血管入路选取远端桡动... 目的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患者6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远端桡动脉组(穿刺血管入路选取远端桡动脉腕背支)和常规桡动脉组(穿刺血管入路选取常规桡动脉)。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等穿刺情况,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类别、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远端桡动脉组相比常规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低(78.0%比99.3%),平均穿刺时间长[(128.9±201.5)s比(48.8±14.1)s],桡动脉痉挛发生率高(9.0%比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端桡动脉组与常规桡动脉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完成率、腔内检查、植入支架及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术类别方面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桡动脉组比较,远端桡动脉组术后疼痛评分低[(1.3±1.4)分比(2.6±2.1)分],右手及前臂肿胀发生少(2例比16例)、桡神经损伤少(0例比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迷走反射、穿刺点出血、右手及前臂张力性血肿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腕背支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有效、安全,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远端桡动脉腕背支 桡动脉 安全性
下载PDF
带掌背动脉远侧穿支蒂掌骨骨膜瓣移植治疗指间关节面缺损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文泉 孙建行 +2 位作者 单连美 程建高 刘伟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介绍治疗食、中、环、小指近节关节面一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用带掌背动脉远侧穿支蒂掌骨骨膜瓣翻转治疗一侧关节面缺损 15例。结果 本组病例在临床应用中 ,经 3~ 36个月的随访 ,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远侧穿... 目的 介绍治疗食、中、环、小指近节关节面一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用带掌背动脉远侧穿支蒂掌骨骨膜瓣翻转治疗一侧关节面缺损 15例。结果 本组病例在临床应用中 ,经 3~ 36个月的随访 ,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远侧穿支骨膜瓣位置恒定 ,血管蒂长 ,口径较粗 ,游离容易 ,血供充分 ,能有效地促进手指近节关节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面缺损 掌背动脉 远侧穿支 骨膜瓣 移植
下载PDF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筋膜穿支 远端蒂皮瓣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