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Presentation and Disassembly Simulation of Dougong based on Pro/E-VRML
1
作者 LIU Dong-yu PAN Ya-j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7年第4期193-199,共7页
The application of para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Pro/E in the modular dougong is researched,and the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operation of the dougong is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ollision detection by the coordinate me... The application of parametric modeling method of Pro/E in the modular dougong is researched,and the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operation of the dougong is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ollision detection by the coordinate method in VRML. Direct interaction of VRML scene at the Web is implemented by using Java Script to manipulate VRML Object 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SIMULATION PRO/E VRML dougong
下载PDF
出踩与面宽方向柱头科斗栱抗震性能对比试验及数值分析
2
作者 薛建阳 宋德军 +1 位作者 吴晨伟 张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4,共14页
为研究加载方向对斗栱抗震性能的影响,文章基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斗栱出踩与面宽方向的构造差异,对2个足尺柱头科斗栱分别沿出踩和面宽方向进行拟静力试验,得到斗栱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与强度退化、耗能和变形能力。结果表明:斗... 为研究加载方向对斗栱抗震性能的影响,文章基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斗栱出踩与面宽方向的构造差异,对2个足尺柱头科斗栱分别沿出踩和面宽方向进行拟静力试验,得到斗栱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与强度退化、耗能和变形能力。结果表明:斗栱在出踩和面宽方向分别加载时,大斗均相对平板枋滑移,馒头榫挤压剪断。出踩方向受力时单昂与桃尖梁相对滑移,面宽方向受力时整体明显转动。相比面宽方向受力的斗栱,出踩方向受力的斗栱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而变形能力较差。文章开展柱头科斗栱的数值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出踩和面宽不同加载方向、轴压荷载、木构件之间摩擦系数和木材弹性模量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宽方向是柱头科斗栱的最不利受力方向,其正负向承载力比出踩方向分别低19.21%和17.03%;轴压荷载和木构件之间摩擦系数越大,斗栱承载力越大,而木材顺纹弹性模量和横纹径向弹性模量对斗栱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柱头科斗栱 水平加载方向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木结构斗拱出挑层数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倪茜 张衡 +3 位作者 薛毓鑫 刘晓敏 段仁哲 薛中兴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木结构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上,或者单独对构件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主要的研究构件包括斗拱、柱、梁架等,但是在构件对整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以殿堂型结构中的斗... 木结构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上,或者单独对构件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主要的研究构件包括斗拱、柱、梁架等,但是在构件对整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以殿堂型结构中的斗拱为研究目标,利用ANSYS和ABAQUS软件对其展开模态与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不同层数的斗拱进行分析比对,总结出斗拱层数变化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震波作用下两模型柱脚和柱顶位移相差不大,但屋脊位置的位移量五踩斗拱模型比三踩斗拱模型多40%,五踩斗拱的柱顶加速度比三踩斗拱的柱顶加速度小23.02%,五踩斗拱的屋脊加速度比三踩斗拱屋脊小24.27%,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斗拱层数的增加有利于结构的耗能减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斗拱 柔性系统 耗能减震
下载PDF
元大都大明殿外檐斗复原研究
4
作者 张雅平 《山西建筑》 2024年第5期11-16,32,共7页
元代时北京老城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其宫城位于大都城之中,是现今中轴线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元大都复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学者们大多以都城布局考证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宫殿建筑本体复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大明殿是... 元代时北京老城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其宫城位于大都城之中,是现今中轴线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元大都复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学者们大多以都城布局考证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宫殿建筑本体复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大明殿是元大都宫殿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其斗栱形制与构件细部变化体现着元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尽管大明殿已经毁于明初,文献档案中的记载也并不详细,但是通过大明殿外檐斗栱的复原工作,依旧可以再现元代宫殿建筑斗栱形制,让人们更加了解元代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大内 大明殿 斗栱复原 三等材 重檐
下载PDF
样式传播论的实证研究:北魏平城时代建筑外檐样式的源流与嬗变
5
作者 华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9,I0002,共11页
本文总结了北魏平城时代出现的四种建筑外檐样式,分别予以结构分析。并根据类似实例、时代分布特点、建筑性质及使用者的出身、阶层、族属等多方证据,推测各自的文化来源。最终跳出单纯的技术发展逻辑,基于平城时代多元文明一体化的历... 本文总结了北魏平城时代出现的四种建筑外檐样式,分别予以结构分析。并根据类似实例、时代分布特点、建筑性质及使用者的出身、阶层、族属等多方证据,推测各自的文化来源。最终跳出单纯的技术发展逻辑,基于平城时代多元文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重新书写平城时代外檐样式的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外檐样式 建筑史 斗栱 犍陀罗
下载PDF
钟楼建筑形式分析——一种理想楼阁空间结构的探索与表达
6
作者 周夔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围绕建筑整体结构策略到局部构件的适配与调整,针对北京智化寺钟楼及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从结构体系特征、构件空间表现及细部结构、空间深度及精度塑造、立面和内部一致性、寺院整体布局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座不同时代的钟楼建筑在整... 围绕建筑整体结构策略到局部构件的适配与调整,针对北京智化寺钟楼及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从结构体系特征、构件空间表现及细部结构、空间深度及精度塑造、立面和内部一致性、寺院整体布局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座不同时代的钟楼建筑在整体空间表现及室内外关联协调等方面的关系。希望围绕建筑结构与空间表现,建立起从细部到整体多维度理解古建筑设计意图的方法,并指出两座钟楼的核心空间表现意图不同,反映了钟楼在不同时代的寺院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楼 楼阁结构 空间表现 细部特征 设计意图 立面 斗栱
下载PDF
基于栱心格线的斗栱构成:中日斗栱尺度设计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十庆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4-17,共14页
斗栱尺度设计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建筑技术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斗栱尺度关系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独特的斗栱构成关系,本文以斗栱构成关系这一线索,探讨唐宋斗栱尺度设计的方法和特色,并与日本唐样斗栱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 栱心格线 斗栱构成 尺度设计 唐样
下载PDF
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
8
作者 杨娜 李天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参数少、参数物理意义简单、参数易于获取的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该本构关系模型将单向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中的Sun-Chen本构关系模型引入古木材领域,并将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特征与该模型结合,以简化方法反映古木材... 提出了一种参数少、参数物理意义简单、参数易于获取的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该本构关系模型将单向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中的Sun-Chen本构关系模型引入古木材领域,并将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特征与该模型结合,以简化方法反映古木材累积损伤,以便准确描述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下的力学响应.以北京故宫修缮替换件为样本,制作7组70个试件,通过木材横纹受压试验获取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使用偏轴角度为0°、45°、90°的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试验结果求解模型参数,主曲线决定系数高达0.94.使用该模型获取偏轴角度为15°、30°、60°、75°的古木材横纹偏轴受压屈服强度和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可知,在使用少量试验结果的前提下,本文提出的本构关系模型可准确计算多偏轴角度的古木材横纹受压屈服强度和应力-应变曲线,能够反映斗栱用材受压损伤特征,助力古建木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斗栱损伤 横纹受压 偏轴受力 本构关系模型
下载PDF
故宫西河沿旧存溜金斗栱木构件整理调查报告
9
作者 何川 王俪颖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2期54-57,共4页
对故宫西河沿旧存斗栱构件进行整理、测绘,聚焦其中590件溜金斗栱构件。通过进一步比对构件数据,分析讨论溜金斗栱各构件的形制与关系,发现溜金斗栱平身科、角科及柱头科构件斗口相同、形制统一,其中溜金斗栱平身科可以组装成攒,角科及... 对故宫西河沿旧存斗栱构件进行整理、测绘,聚焦其中590件溜金斗栱构件。通过进一步比对构件数据,分析讨论溜金斗栱各构件的形制与关系,发现溜金斗栱平身科、角科及柱头科构件斗口相同、形制统一,其中溜金斗栱平身科可以组装成攒,角科及柱头科可以组装三层。通过历史档案与口述史调查结合故宫北上门形制做法与历史测绘数据,推测所调查溜金斗栱构件原属北上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金斗栱 北上门 明代 楠木 斗口
下载PDF
床金沟5号辽墓相对年代辨析
10
作者 杜景洋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床金沟5号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与壁画内容将其年代下限判定为辽圣宗统和之前。该墓存有完整的仿木结构门楼建筑,墓门斗栱中扶壁栱作重栱并使用独立令栱。经梳理辽墓斗栱形制资料可以得出,其... 床金沟5号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与壁画内容将其年代下限判定为辽圣宗统和之前。该墓存有完整的仿木结构门楼建筑,墓门斗栱中扶壁栱作重栱并使用独立令栱。经梳理辽墓斗栱形制资料可以得出,其形制演变首发于辽统和以后。根据斗栱细部特征及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综合判定床金沟5号辽墓相对年代应在辽太平至重熙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 年代 斗栱 形制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斗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1
作者 许鹏 韩振华 +1 位作者 尹婷婷 苏冠男 《建筑施工》 2023年第8期1695-1698,共4页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从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水平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等方面对古建筑木结构中斗栱节点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斗栱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从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水平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等方面对古建筑木结构中斗栱节点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斗栱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斗栱竖向承载时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栌斗的压溃劈裂或者中心构件的压屈变形,水平向承载时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馒头榫的剪切破坏或者各层构件间滑移分离;斗栱节点在竖向、水平向的承载力与刚度的计算模型通常采用变刚度线弹性模型来描述;基于木材本构关系和静动摩擦接触关系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是研究斗栱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斗栱 力学性能 木结构建筑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从随昂构件的斜置与泛用倾向看溜金枓栱的产生
12
作者 喻梦哲 惠盛健 《建筑师》 2023年第4期26-31,共6页
以耍头、华头子等随昂构件在实例与《营造法式》中的不同构造表现为线索,梳理了铺作中纷杂斜置构件的性质与种属关系,勾勒了“昂桯”逐步泛化、向溜金枓栱后尾秤杆演变的过程,作为元明时期营造技术多源并进的佐证。进而,借由华头子斜置... 以耍头、华头子等随昂构件在实例与《营造法式》中的不同构造表现为线索,梳理了铺作中纷杂斜置构件的性质与种属关系,勾勒了“昂桯”逐步泛化、向溜金枓栱后尾秤杆演变的过程,作为元明时期营造技术多源并进的佐证。进而,借由华头子斜置之类的构造现象,探讨铺作中不同斜向构件的组合规律与拼装原则,追溯明清溜金枓栱的原型,以期揭示木构技术多元一体的演进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桯 斜置华头子 拟昂 溜金枓栱
原文传递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尺度设计再读
13
作者 赵寿堂 李泽辉 李大卫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4期160-170,共11页
古建筑尺度研究之于个案营造技艺、营建历史,群案匠作示踪,度量衡史和科技史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对于创建纪年明确,集辽代大木、辽代彩塑、辽代壁藏于一体的薄伽教藏殿而言,其尺度研究意义尤为凸显,然现有研究中关乎尺度者仍有诸多空白... 古建筑尺度研究之于个案营造技艺、营建历史,群案匠作示踪,度量衡史和科技史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对于创建纪年明确,集辽代大木、辽代彩塑、辽代壁藏于一体的薄伽教藏殿而言,其尺度研究意义尤为凸显,然现有研究中关乎尺度者仍有诸多空白可补。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和前人测绘成果,试对该殿之大木、主尊佛像、平棊和藻井架构、壁藏的基本尺度设计进行解读,并提出七点尺度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伽教藏殿 尺度设计 斗栱制度 营建历史
下载PDF
唐式斗栱竖向承载性能与施工工艺研究
14
作者 叶诚 许鹏 韩振华 《建筑施工》 2023年第12期2444-2447,共4页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对崇福观唐式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与施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斗栱节点在竖向单调加载时的变形趋势、应力分布与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斗...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对崇福观唐式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与施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斗栱节点在竖向单调加载时的变形趋势、应力分布与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斗栱节点的整体变形主要是由栌斗受压屈服和下层栱构件的弯曲变形引起,华栱方向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均大于泥道栱方向,斗栱的竖向荷载-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变刚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斗栱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崇福观木结构建筑的施工经验,总结唐式斗栱的现场施工工艺,为古建筑木结构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节点 竖向承载 木结构建筑 有限元分析 受力性能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5
作者 俞茂宏 ODA Y +4 位作者 方东平 赵均海 张德良 竺润祥 车爱兰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64,共22页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力学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从1982年开始,对以西安明代箭楼、城楼和宁波宋代保国寺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代表的木结构建筑,以唐代大雁塔、小雁塔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力学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从1982年开始,对以西安明代箭楼、城楼和宁波宋代保国寺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代表的木结构建筑,以唐代大雁塔、小雁塔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代表的古代高层建筑,和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西安古城墙为代表的砖-土结构以及钟楼、鼓楼等中国城市的代表性古建筑的结构力学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到关于古建筑结构(如斗拱、结构非线性、榫卯节点的接触力学特性、地宫、古代夯土、古塔基础、古城墙等)力学特性的新认识。本文对此进行小结,同时也介绍近年来的其它学者的一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结构力学 结构非线性 结构模型试验 西安古城墙 古塔 木结构 斗拱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谢启芳 向伟 +2 位作者 杜彬 郑培君 吴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28,共10页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形制,具有建筑装饰、传递荷载和耗能减震等综合作用。为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5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通过低周...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形制,具有建筑装饰、传递荷载和耗能减震等综合作用。为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5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抗转动承载力、转动刚度、刚度退化和耗能等抗震性能,分析不同营造形式、不同竖向荷载等因素对斗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双朵斗栱协同工作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叉柱造式斗栱节点主要破坏形态是柱叉、散斗的劈裂,栌斗的开裂和受压屈服,枋弯曲断裂以及构件的分离与滑移。斗栱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呈"S"形,滞回环"捏缩"效应明显;双枋斗栱节点的滞回曲线对称性好,而单枋斗栱节点的正、负向滞回曲线显著不对称。斗栱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基本弹性阶段、弹塑性上升阶段和平稳破坏阶段三个阶段,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斗栱节点的弯矩-转角简化计算模型。竖向荷载越大,节点抗转动承载力和转动刚度越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斗栱节点转动刚度的竖向荷载影响系数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对我国叉柱造式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斗栱节点 叉柱造式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转动刚度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斗竖向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高大峰 赵鸿铁 +1 位作者 薛建阳 张鹏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3年第3期56-61,共6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eismic isolation、seismic absorption and the limiting strength of Dougong under the seismic vertical action in Chinese timber structure, by following the building regulation of Y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eismic isolation、seismic absorption and the limiting strength of Dougong under the seismic vertical action in Chinese timber structure, by following the building regulation of Ying Zao Fa Shi published in Song Dynasty (960A.D. —1279 A.D.) in China history, the three Dougong models with the scale of 1/3.52 of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are made, and on which the limiting strength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is observed, and the relevant P-△ curves are drawn simultaneously. The tested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vertical load,(1)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Dougong can be regarded as linear-elastic mechanic model with varied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expressed with SDOF system; (2) the first 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of Dougong is the break of the midmost of Huagong;(3) Doug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obviously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Chinese timber structure due to the sdismic vertical transmissibility is approximate to 0.019;and ⑷ under the normal condition, the material strain and stress of Dougong are very small, and no more than 1/7 of the limiting, so the abundance of the material strength is quite large. This ensures that many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s have survived many violent earthquakes and stood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竖向承载力 隔震 减震 质量-弹簧-阻尼器模型 变刚度线弹性模型 古代 中国 木结构
下载PDF
钢结构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薛建阳 翟磊 +3 位作者 马林林 葛鸿鹏 董金爽 吴琨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67,共11页
为研究矩形钢管柱长细比和轴压比对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现对4个缩尺比例为1∶1.5钢结构带斗栱檐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位移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了檐柱的破坏形态和连接区应... 为研究矩形钢管柱长细比和轴压比对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现对4个缩尺比例为1∶1.5钢结构带斗栱檐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位移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了檐柱的破坏形态和连接区应变分布。由试验研究结果可知,试件破坏主要是由栌斗自身焊缝开裂、矩形钢管柱两侧根部翼缘与腹板连接处焊缝开裂及翼缘与水平加劲环连接处热影响区母材拉裂造成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连接区栌斗和矩形钢管柱根部塑性变形充分;刚度和强度退化小,破坏时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较高,表现了优越的变形及耗能性能。在试验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试件三维模型,进行了轴压比、长细比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轴压比增大,试件的弹性刚度变化不大,但延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增大长细比,试件的延性提高,但水平承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古建筑 斗棋 檐柱 低周反复加载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7
19
作者 方东平 俞茂宏 +2 位作者 宫本裕 岩崎正二 彦坂熙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83,共9页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其中最具中国特 色、数量最多的当属木结构古建筑。随着时间的延续,对这类历史文物的保护日益迫切。为 了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有准确的把握,为研究和维修保护提供依...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其中最具中国特 色、数量最多的当属木结构古建筑。随着时间的延续,对这类历史文物的保护日益迫切。为 了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有准确的把握,为研究和维修保护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具有 一定代表性的西安北门箭楼的现场脉动试验和激振实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结构的自振 频率以及结构整体的振动模态。通过有机玻璃模型及木模型的多点激振实验验证了实测结果, 建立了适合这类结构的实验方法,获得了有关结构动力特性的更为详尽的信息。通过对实验 结果的讨论,获得了木结构古建筑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在本文的姊妹篇,即本研究的第二部 分中,结合实验结果及结构特点,建立了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模型和分析方法,编制了 考虑斗栱和榫卯等半刚性节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并对西安北门箭楼作了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石建筑 斗gong 榫卯 现场实测 模型实验
下载PDF
斗结构功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鹏程 赵鸿铁 +1 位作者 薛建阳 高大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结合充分的文献资料和实物研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木构建筑中斗的构造、结构功能及其发展演化,并依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方法建造了斗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概要的阐明了斗的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
关键词 斗Gong 木作结构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受力机理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