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6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through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Yilin Lin Ruifei Wang +4 位作者 Xiaoqing Li Keren Agyekumwaa Addo Meimei Fang Yehui Zhang Yigang Yu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736-747,共12页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s one of the major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l that caus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umans.The previous found that a combination of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exhibited better activity a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s one of the major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l that caus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umans.The previous found that a combination of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exhibited better activity against E.coli O157:H7 than using either alon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responses underlying 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s of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from the gene level.The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by comparing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individually or synergistically against E.coli O157:H7 found that acid resistance systems in kojic acid were activated,and the cell membrane and genomic DNA were destructed in the cells,resulting in“oxygen starvation”.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triggered by tea polyphenols inhibited both sulfur uptake and the synthesis of ATP,which affected the bacteria's life metabolic process.Interestingly,we found that kojic acid combined with tea polyphenols hindered the uptake of iron that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synthesis of DNA,respiration,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ron uptake pathways may represent a novel approach for kojic acid and tea polyphenols synergistically against E.coli O157:H7 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acterial pathogen control in the foo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jic acid Tea polyphenols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RNA-SeQ
下载PDF
基于dsDNA-CuNCs的荧光ELISA检测牛奶中的E.coli O157:H7
2
作者 曹文凯 山珊 +3 位作者 刘道峰 彭娟 邢克宇 赖卫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3,94,共7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和长度进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的菌数为5×10^(4)~1×10^(8)CFU/mL时,与荧光信号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808),最低检出限为2.4×10^(4)CFU/mL。结论: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低脂牛奶和脱脂牛奶样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2.2%~10^(8).5%,相对标准偏差为4.9%~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 铜纳米簇 大肠杆菌o157:h7 检测
下载PDF
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炳武 于泽 +5 位作者 闫兆伦 刘雨涵 侯嘉欣 刘晓倩 谢婧宜 刘晔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303-313,共11页
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造成的食品中毒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大肠杆菌(E.coli)O157∶H7由于其低感染剂量和高致病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此精准快速的检测食品中的E.coli O157∶H7对食品安全... 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造成的食品中毒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大肠杆菌(E.coli)O157∶H7由于其低感染剂量和高致病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此精准快速的检测食品中的E.coli O157∶H7对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技术,为此本文对E.coli O157∶H7的常规检测方法、免疫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和其他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整体比较,以期为有关工作者在选择检测方法或研发新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大肠杆菌o157h7 食品安全 检测方法
下载PDF
一种可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
4
作者 王晓颖 施锦辉 +3 位作者 王金娟 戴晗祎 郭骁驹 王晓惠 《现代食品》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食源性细菌,通常在生制食品中被检出,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引发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本研究制备了功能化的长余辉探针,并结合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功能构建了能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食源性细菌,通常在生制食品中被检出,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引发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本研究制备了功能化的长余辉探针,并结合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功能构建了能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检出限达7.5×10^(3) CFU·mL^(-1)。该传感器可同时检测3个样品,具有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可应用于大量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长余辉探针 纸基传感器 快速筛查
下载PDF
不同方法检测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HM能力验证结果比较与分析
5
作者 燕妮 段鹏 杨雅珺 《甘肃科技》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为提高实验室对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验检测能力,笔者单位参加了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的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能力验证计划。此次实验采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 为提高实验室对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验检测能力,笔者单位参加了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的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能力验证计划。此次实验采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GB 4789.36—2016)中的第一法和实时荧光PCR方法,分别对能力验证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样品23-G520中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样品23-F568中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结果反馈为满意。在能力验证实验中,不同检测方法同时使用、综合判断,能有效提高检测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验证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实时荧光PCR
下载PDF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唐倩倩 王剑平 +2 位作者 叶尊忠 盖玲 应义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4-2618,共5页
免疫磁分离(i 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 免疫磁分离(i 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的E.coli O157∶H7-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 MB)浓度配比、E.coli O157∶H7与Bacillus subtilis不同的体积比下的免疫磁分离的捕获率,得出当E.coli O157∶H7-I MB浓度配比为1∶30时,捕获率近100%,即所有的目标菌均可被捕获到;在总体积不变、IMB的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Bacillus subtilis比例的增加,捕获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同时,将IMS与ATP生物发光法结合起来,对不同浓度的E.coliO157∶H7进行了检测,得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则R2=0.9882,检测限可低达102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o157h7 免疫磁分离 ATP生物发光 捕获率 菌落计数
下载PDF
ATP生物发光法检测E. coliO157∶H7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唐倩倩 王剑平 +2 位作者 盖玲 叶尊忠 应义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2,共4页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在食品、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测定活菌总数来监测样品清洁度或卫生状况。文章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建立了E....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在食品、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测定活菌总数来监测样品清洁度或卫生状况。文章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建立了E. coliO157∶H7与光源计数值的定量线性模型,研究了pH 7.4下四种不同的缓冲液(KH2PO4-NaOH,Na2HPO4-C6H8O7,PBS、Tris-HCl)、质量浓度为10 g.L-1下五种不同的化学物质(NaOH,NaCl,NaH2PO4,KCl,MgCl2)对E.coliO157∶H7光源计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Tris-HCl缓冲液对菌液的稀释效果最好,其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区分能见度好,并且背景信号最小;MgCl2对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NaOH,NaCl,NaH2PO4,KCl对发光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中NaOH对发光的抑制作用最大,达60.56%。同时,ATP生物发光法与传统的培养法相关性良好(r=0.9608),检测限可达103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生物发光 e. colio157h7 缓冲液 发光影响剂
下载PDF
来自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疫区的99株E.coli O157∶H7的鉴定结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夏胜利 张锦 +1 位作者 陈振东 郭秋生 《疾病监测》 CAS 2002年第12期448-452,共5页
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2000年3月17日-7月6日发生的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的致病菌。方法采集病人、外环境、家畜和家禽标本620份,采用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营养肉汤增菌、rfbO157、rfbO111引物多重PCR扩增... 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2000年3月17日-7月6日发生的腹泻合并急性肾衰病人的致病菌。方法采集病人、外环境、家畜和家禽标本620份,采用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营养肉汤增菌、rfbO157、rfbO111引物多重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分离出99份E.coli O157∶H7菌株,其中rfbO157、志贺氏样毒素2(stx2)、溶血素(hlyA)、肠上皮细胞纤毛消除素(eaeA)基因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均阳性的有56株,其它基因组合7株,36株无毒力基因。结论99株E.coli O157∶H7在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及毒力基因表现等方面出现多样化,对于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急性肾衰 合并症 致病菌 e.coli o157:h7 免疫磁珠 多重PCR 毒力基因
下载PDF
酶标记鸡卵黄抗E.coli O157∶H7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宋宏新 刘晓阳 李宏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研究制备特异性抗E.coli O157:H7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及酶标记抗体(IgY-HRP)的工艺条件。方法:分别用灭活菌体、脂多糖及O抗原多糖抗原免疫临产母鸡,水稀释法结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提取IgY,再用过碘酸钠法和戊二醛法进行... 目的:研究制备特异性抗E.coli O157:H7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及酶标记抗体(IgY-HRP)的工艺条件。方法:分别用灭活菌体、脂多糖及O抗原多糖抗原免疫临产母鸡,水稀释法结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提取IgY,再用过碘酸钠法和戊二醛法进行HRP标记,各种制品的分析用电泳及ELISA法。结果:可获得纯度为79.6%~85.3%的IgY,提取率74%~77%;过碘酸钠氧化法标记效果较好,IgY-HRP(1mg/ml)最高效价640。结论:免疫制备IgY方法可行,过碘酸钠法标记IgY-HRP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 鸡卵黄抗体(IgY) 酶标记抗体
下载PDF
牛源性Escherichia coli O157:H7分离鉴定、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云 卢婷 +7 位作者 张力国 赵明礼 孙冬冬 孙思超 梁伟峰 周国辉 师东方 于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共6页
了解某牛场犊牛群发腹泻后继发胸膜炎、腹膜炎并造成犊牛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采集病死犊牛肺、腹膜和肠系膜等脏器,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主要致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引起此次犊牛... 了解某牛场犊牛群发腹泻后继发胸膜炎、腹膜炎并造成犊牛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采集病死犊牛肺、腹膜和肠系膜等脏器,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主要致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引起此次犊牛腹泻及胸膜炎、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E.coli O157:H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等12种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丁胺卡那等8种抗生素敏感,表现为多重耐药。该分离菌同时携带tet B、str B、aad B、aph A、flo R和TEM等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型和耐药表型不完全相同。研究可为E.coli O157:H7的防治和耐药性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下载PDF
河南豫东地区产志贺样毒素Ecoli O157∶H7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锦 夏胜利 马宏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 7∶H7的情况 ,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 ,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 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 O15 7∶H7显色培养... [目的 ]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 7∶H7的情况 ,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 ,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 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 O15 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 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 ,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 ]从 130 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 38株O15 7∶H7菌株 ,检出率 2 9% ,PCRrfbO15 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 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 ,36株为O15 7∶H7不产毒株。[结论 ]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 7∶H7产毒株 ,病人发病后可于第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 免疫磁珠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动物源E.coli O157:H7 stx基因的检测与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海卫 杨霞 +7 位作者 赵军 陈陆 王新卫 常洪涛 张龙现 刘红英 姚慧霞 王川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80,共8页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同动物源的分离株均含有stx1及stx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间stx1、stx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stx1基因均与参考株中的山羊源和食品源E.coli O157菌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遗传距离最近;分离株的stx2基因与多株牛源及少数人源参考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中虽然5株分离菌均在一个大主干分支中,但分离株27与其他各分离株及参照株遗传距离最远,独自处于一次级分支中;分离株L37与W、12与50分别分布于牛源、人源E.coli O157小次级分支中;由此可推测,分离株所携带的stx1很有可能是经食品源或羊源E.coli O157传递而来;分离株L37与W、分离株12与50的stx2可能是由牛源、人源E.coli O157菌株传递而来,分离株27的stx2来源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5株E.coli O157分离株均含有stx1、stx2基因,但两个基因的起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coli o157 stx1 stx2 检测 进化分析
下载PDF
E.coli O157:H7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海 吕敬章 +4 位作者 范放 洪小柳 马淑棉 黄李华 刘慧玲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E.coli O157:H7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LAMP)。方法选取E.coli 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LAMP引物,优化建立LAMP检测体系。并用该体系和国标法对76份人工污染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所建立的E.coli O157:H7 LAMP体系具有良好的特... 目的建立检测E.coli O157:H7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LAMP)。方法选取E.coli 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LAMP引物,优化建立LAMP检测体系。并用该体系和国标法对76份人工污染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所建立的E.coli O157:H7 LAMP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该体系对9属13种41株菌进行检测,结果只有E.coli O157:H7的扩增产物电泳结果为阶梯状条带,非E.coli O157:H7均未产生扩增产物,灵敏性为2.7×101CFU/mL。样品及培养基对反应体系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对76份样品进行了检测,E.coli O157:H7 LAMP检测方法与国标法的总符合率为96.1%,2h内即可完成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coli O157:H7的LAMP法不但解决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高要求问题,而且检测方法简便、快捷,非常便于基层实验室和现场检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的等温扩增 e.colio157:h7 rfbe
下载PDF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处理对果蔬表面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琳 陈文庆 +2 位作者 方厚智 高杰 崔海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93-298,共6页
本文探究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清除作用的最佳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并进一步探究了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抗菌机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ACP处理前后生物膜形态的变化,最后将ACP处理应用... 本文探究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清除作用的最佳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并进一步探究了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抗菌机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ACP处理前后生物膜形态的变化,最后将ACP处理应用到四种果蔬表面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清除上。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功率400 W,最佳处理时间3 min下,ACP通过抑制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在处理当天分别对户太葡萄、圣女果、维多利亚青提及生菜这四种果蔬表面清除98.99%±0.38%、99.92%±0.20%、96.84%±0.18%、99.80%±0.23%的E.coli O157∶H7生物膜,在5 d内仍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效果,延长了四种果蔬的贮藏期。结合感官评定结果,ACP处理虽对四种果蔬的色泽和感官品质略有影响,但仍能被大家所接受。综上,ACP处理可在基本不影响四种果蔬的色泽及感官品质前提下,对果蔬表面的E.coli O157∶H7生物膜有明显的清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 e.coli o157h7 生物膜 果蔬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不同粒径纳米金标记二抗增强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E.coli O 157:H7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阳 李荣卓 +1 位作者 毛禄刚 刘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1-205,共5页
基于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结合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Au NPs)标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Ab)作为第二抗体,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PAb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作为第一抗体,采... 基于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结合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Au NPs)标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Ab)作为第二抗体,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PAb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作为第一抗体,采用三明治夹心法进行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研究。考察3种粒径的Au NPs作为标记物,增强SPR响应信号检测E.coli O157∶H7的能力。结果表明,增强效果最佳的Au NPs粒径为17.79 nm,其可检测到的E.coli O157∶H7的最低浓度为10 CF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e.coli o157h7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标记 不同粒径
下载PDF
季节对新疆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苏战强 王栋 +6 位作者 张瑾瑜 张毅 刘英玉 马凯琪 高姣姣 孙雪 姚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218,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MUG)选择性培养,然后进行PCR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3个牛场539份样本中共检出E.coli O157∶H7菌株5株(0.93%,5/539),其中春季样本检出2株(1.44%,2/139),秋季样本检出1株(0.56%,1/180),冬季样本检出2株(1.38%,2/145),未能从夏季样本中检出目标菌;B牛场的菌株检自肛拭子样本(0.69%,1/145),C牛场的菌株分离于饲料(20.00%,3/15)和肛拭子(0.66%,1/152)样本,水中未分离到目标菌。牛源E.coli O157∶H7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B牛场只在秋季的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了1株E.coli O157∶H7,C牛场分别在春季和冬季各检出2株,春、冬季E.coli O157∶H7分离率高于夏、秋季。因此,在新疆特殊的气候特点和饲养模式下,防控牛源E.coli O157∶H7的传播时,要十分注意寒冷季节圈舍内卫生的管理,尤其要严防饲料被粪便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大肠杆菌o157h7 分离鉴定
下载PDF
福建省猪源E.coliO_(157):H_7和O_(157):NM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17
作者 徐海滨 郭维植 +1 位作者 林杰 陈亢川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福建 e.colio157:h7 o157:NM 药物敏感试验 菌株 肉汤培养基
下载PDF
植物源香辛料对E.coli O157:H7的杀菌效果比较
18
作者 张学杰 齐丹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71-76,共6页
以常见植物源香辛料包括八角、丁香、桂皮、茴香、芥末、花椒、麻椒、香叶为材料,研究其醇提取物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E. coli O157:H7的杀菌效果,并分析不同产地对香辛料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香辛料对E. coli O157:H7... 以常见植物源香辛料包括八角、丁香、桂皮、茴香、芥末、花椒、麻椒、香叶为材料,研究其醇提取物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E. coli O157:H7的杀菌效果,并分析不同产地对香辛料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香辛料对E. coli O157:H7均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杀菌能力差异显著(p<0.05),杀菌效果最好的香辛料为丁香,体积分数为9.1%的丁香提取物作用1 h可杀灭E. coli O157:H7 5 lg(CFU/mL)以上,其次为八角;相比其它香辛料,芥末提取物杀灭E. coli O157:H7的效果不理想,体积分数为50%的3个不同芥末产品提取物处理1 h平均杀灭2.47 lg(CFU/mL)E. coli O157:H7;产地来源对某些香辛料的杀菌能力有影响,如茴香、桂皮、八角(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辛料 丁香 八角 杀菌作用 e.coli o157:h7
下载PDF
河南省76株E.Coli O_(157):H_7菌株药物敏感性研究
19
作者 黄丽莉 王建丽 +2 位作者 夏胜利 张锦 马宏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3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我省E.ColiO157:H7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WHO非洲区合作编写的“痢疾和霍乱流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介绍的琼脂平板扩散法。结果76株E.ColiO157:H7菌株对庆大霉素、头抱噻甲羧肟、多粘菌素B、氯霉... 目的探讨我省E.ColiO157:H7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WHO非洲区合作编写的“痢疾和霍乱流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介绍的琼脂平板扩散法。结果76株E.ColiO157:H7菌株对庆大霉素、头抱噻甲羧肟、多粘菌素B、氯霉素、氟哌酸、阿莫西林六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5%。有毒力菌株与无毒力菌株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毒力菌株的耐药率高于有毒力菌株。结论实验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可参考使用头抱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药物敏感性试验 肠出血性大肠菌
下载PDF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E.coli O157:H7的检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丽霞 何定庚 +3 位作者 何晓晓 卿志和 王柯敏 曹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8-682,共5页
利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多价结合能力,结合水凝胶技术与核酸染色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检测大肠杆菌(E.coli)O157∶H7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用丙烯酰胺(AAm)、N,N-二甲基... 利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多价结合能力,结合水凝胶技术与核酸染色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检测大肠杆菌(E.coli)O157∶H7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用丙烯酰胺(AAm)、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和N-丙烯酰氧琥珀酰亚胺(NAS)合成水凝胶,通过氨基化甘露糖与NAS发生交联反应,制备了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当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加入与Con A共孵育后的菌悬液中时,由于Con A既能与甘露糖特异性结合,又能与E.coli O157∶H7表面的O-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紧密连接,使目标菌被捕获到水凝胶表面,采用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对捕获细菌进行染色,实现了对E.coli O157∶H7的核酸标记,最后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对水凝胶进行荧光成像,从而实现对待测样品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缓冲液体系和混合细菌样品中E.coli O157∶H7的特异性检测,且整个检测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可在2 h内完成.该方法成本低、易操作,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可检出3.7×101Cells/mL的目标细菌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SYBR GreenⅠ 大肠杆菌o157:h7 活体荧光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